关于问题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林长风】的最佳回答:
三品,内史,听起来级别也不高,官名也不大,为何狄仁杰却能令满朝文武畏惧呢?这其实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官制大不相同,明清时一品、二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但在唐朝三品已经是实职中的顶端了,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呢?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简短地从头说起。秦始皇称帝之后,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地位最高的当然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又以丞相的权力最大,比如大家熟悉的李斯。
汉朝建立之后,也沿用了秦朝的官制,设丞相,汉文帝时因陈平、周勃平定诸吕功劳太大,将两人都封为丞相,称为左相、右相。然而,随着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威胁,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强行违背皇帝的意志。因此,汉武帝时设立了“内朝”,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近臣,组成宫中决策的“小班子”,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最高的中央决策机构。汉武帝封这些人为“尚书”,而负责管理“尚书”们的人称为“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元帝时中书令权势最大,不过到了汉成帝时就废掉了。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不设中书令,而是成立了“尚书台”,负责的长官叫作“尚书令”,是全国最高行政决策机构。然而,随着尚书令权力的越来越大,很快也像当初的丞相一样,对皇权形成了威胁,于是三国时的曹丕就设立了中书令,以此削弱尚书令的权力。到魏明帝曹叡时,干脆在尚书台之外另设了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可以参与机密,位置隐隐在尚书令之上。之后都是乱世,但中书令的地位稳步上升,比如东晋时谢安就是以中书令的职位执掌朝政。
当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之后,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就是大家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简单来说,“三省”是决策机构,“六部”是执行机构,而“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部门,所以尚书省既可以参与决策,也可以具体执行,所以权利最大、地位最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隋文帝不放心让别人来干,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杨广。因此,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仆射就成了尚书台的实际长官,位列宰相之首。比如高颎任此职达十九年,综理全国政务。隋炀帝时,杨素也是以尚书左仆射的位置,执掌朝政。当杨广要除掉杨素时,就升他为尚书令,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实权。
中书省的长官叫作中书令。但是隋朝时,中书省叫作“内史省”,因为杨坚的父亲名为杨忠,为了避讳,将中书省改为了内史省,所以长官的职位名称也改为了“内史”。
然而,就这个官名,历史上改来改去的次数很多,隋炀帝曾改为“内书省”,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又改回“内史省”,过了几年又改为“中书省”,唐高宗改为“右相”(侍中叫左相平核文件和事务),而到了武则天的时候,花样就翻新了,她改中书省为“风阁”,改中书令为“内史”。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内史”这个官职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就是“中书令”。
一国之中,当然是皇帝最大,但皇帝也不可能事事亲为,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协助他处理国家政务。秦汉时这个人是丞相,但皇帝们觉得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又不放心,于是渐渐地由一个人协助,变成了由一个班子来协助,通常这个班子的成员都称为“宰相”。
唐朝初期,这个班子的成员只有四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本是尚书令的副手,但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务,因此不设,所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其中左仆射地位稍高。中书令即中书省长官,侍中即门下省长官。这四个人讨论工作的地方叫作“政事堂”,设在门下省。
以上四人(有时中书、门下不止一个长官,那就会超过四人)是当然的宰相,被称为“实质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后期,觉得权力分给四个人还是太集中,于是启用非三省长官也进入政事堂参与国家机密大事,而授予他们的职务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就是官职与侍中、中书令在同一品级上。后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直译过来就是和中书、门下省长官一起断决处理政事。这些人被称为“第二级宰相”,地位上稍低于实质宰相。“平章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因此,狄仁杰所担任的“内史”一职,地位确实非常高了。但在电视剧中,如果狄仁杰对别人说自己的职务是内史,那么就搞错了,因为他担任内史的时候,距离他去世只有一年不到了。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是在 691 年,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听起来很陌生吧,其实就相当于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文说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相当于宰相了,所以这个时候狄仁杰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但随后不久,狄仁杰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虽依靠机智保住性命,但仍被贬为彭泽县令。697 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鸾台侍郎,是门下省的副职,但有“平章事”的身份在,其实这已经不太重要了。
700 年,狄仁杰升为内史,即中书令,这才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相”位置。同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
综上所述,狄仁杰虽然担任过内史,但时间很短,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内史一职虽然地位很高,但却不是他令朝臣畏惧尊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狄仁杰的“平章事”的身份,这意味着他是宰相,可以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可以直接向武则天谏言。此外,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也是大小官员对他畏惧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宰相只有三品呢?这其实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在唐朝,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这七个官员是正一品官员,但是这其中的有些职位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担任,有只是虚设的一个名头,比如太师、太傅等等,而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就是从一品的官职了。
再往下就是正二品的职位了,有没有呢?有!只有两个,一个是尚书令,一个是大行台尚书令,很可惜这两个职位李世民在当秦王时都担任过,他即位之后就再没有任命过,因此正二品的实职在唐朝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么从二品呢?也有!除了太子少师、太子少保这些虚职以外,还有尚书左右仆射也是从二品。但是,自从李绩开始,左右仆射的地位就开始动摇,到了武则天时期,被改为文昌左右相,如果不加“平章事”三个字,那么就成了不理政事的虚职,反而不在宰相之列了。
再往下,可就是正三品了,这个品级的实职也不多,只有内史(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等数个职位而已。
因此,在唐朝,实职的天花板就是正三品,是绝对的大佬。而“平章事”就意味着踏入宰相的行列,可以参与机密大事,手握重权。狄仁杰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当他报出自己职务和名号的时候,其他官员无不十分畏惧。
【2】、来自网友【妖火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三品的内史令,听上去似乎不大。但实际上,在武则天时代,这个官职基本上已经大到头了!
因为在武则天时代,基本上没有一品和二品的官员!就算偶尔有几个,基本上也都是虚衔,手里没有实权。而当时的狄仁杰,类比今天的话,大概就等同于一个国家的总理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得简单回顾一下,唐朝的官员体系。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原本是隋朝的高级贵族。而且,李渊和隋朝的皇帝还有亲戚关系,隋文帝杨坚是他的小姨夫,隋炀帝则是他的表弟。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层身份,隋朝末年的时候,李渊起兵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整个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所以才能迅速平定关中,继而统一天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迅速接管整个国家机器,李渊基本上全盘接纳了隋朝的一切制度!从官员制度到军事制度,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其实就是另一个复刻版的隋朝。
而在政府机构方面,唐朝也完全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在这其中,中书省负责制定计划,门下省负责批评建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另外,尚书省下面又分为六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
在唐朝政府正常运转的时候,三省的老大,基本上就是皇帝以下权力最大的官员了。
不过,唐朝开国之后,因为当时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所以在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唐朝又把整个天下,划分出了几个行台。行台的存在,大致可以理解成近代的战区。
而行台的一把手,往往也是对整个行台具有统治权,军政大权一把抓。这个权力,也丝毫不逊色于三省的一把手。只是后来,随着天下逐渐平定,行台被逐渐取消,这类官职也就没有了。
按照唐朝的官员制度,正一品的官职,一共有七个,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天策上将。这几个官职,除了在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干过两个之外,后来基本上就没人干过了。偶尔出现,往往也是死后追封的!
而正一品之下的从一品官职,则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这些官职,基本上也都是荣誉头衔性质的官职。而在一个王朝正常运转的时候,大臣们一般也不会被授予,只有死后才有可能被追封这些官职。
从这些一品官职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基本上就不是给活人的。因为这些官职的权力,实在是太大。比如正一品的太尉,可以直接辖制整个国家的军队。只要不是极特殊情况,皇帝自然不会允许权力这么大的官员存在了。
而一品之下的二品官职,难度虽然同样很大,但却有了一丝获得的希望。
首先是正二品。按照唐朝官制,各大行台的一把手,基本上都是这个水平。但是后来,随着行台制的取消,这类官职也变成了荣誉职位。
不过,相比一品来说,这些二品的荣誉职位,往往就可以被生前授予了。比如唐朝名将李靖,因为功劳太大,晚年就曾被授予正二品的‘特进’官职。但这些职位,基本上也都是空有头衔,而没有实际权力。
当然,在正二品的官职当中,有一个是例外,这就是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省的老大,直接管辖六部。照理来说,三省的主官,应该是一样大的才对,但唐朝却有些特殊。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没登基之前,就曾经干过这个官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应该是正三品的尚书令,被硬生生地改为了正二品。
但是,在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表示对李世民的尊敬,后来唐朝就再也没人当过尚书令了。
正二品之后,接下来就是从二品。从二品也分为两类官职,一类是荣誉头衔性质的官职,比如太子少师、太子少傅之类的职位。另一类是真正的实权官职,比如大都督、大都护之类的官职。这类实权官职,往往需要对一个地区全权负责,正常情况下,也不会被授予。
总之,一品和二品的官员,在唐朝政府正常运转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被授予。就算授予,往往也是荣誉职位。只有在战时或者一些极特殊的时候,国家才会授予实权的一二品官职。但在武则天时代,这种情况却很少很少。
而接下来的正三品官职,往往才是真正的实权官职。而且,这些官职,在正常情况下也会被授予,当时的狄仁杰,就属于这种情况。
正三品官职是个什么概念呢?三省的主官,原本都是这个水平。唐朝各大军区的大将军,也都是这个水平。另外,六部尚书,以及那些有资格参与朝堂决策,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员,也都是这个层次。
简单来说,只有所谓的宰相,以及各大军区的大将军,才能称得上是正三品。
当时的狄仁杰,其实就是这个层次。狄仁杰被授予的内史令,其实就是中书令。这个官职,在唐朝其他时代,就叫中书令。不过,武则天时代比较特殊。因为武则天比较喜欢改名,所以在武则天时代,中书省被改名为凤阁,而中书省的老大中书令,则是被改称为内史令。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影视剧当中,狄仁杰也被称之为凤阁阁老的缘故。
总之,被授予内史令的狄仁杰,就是当之无愧的宰相。他不但辖制了整个中书省,负责帮武则天起草诏命,制定整个国家的各项政令。同时还可以参与朝堂决策,给武则天提意见,帮武则天做决定。
最重要的是,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赖!而武则天的这种信赖,才是狄仁杰最可怕的地方。
不过,狄仁杰真正成为内史令,已经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年的事情了。在被封为内史令之后不久,狄仁杰就去世了。但这并不妨碍,狄仁杰在武则天时代的崇高地位。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狄仁杰死后,武则天才会发出‘朝堂空矣’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