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21:14:4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高水才】的最佳回答:

六七十年代,是建设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为了改变被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人们不分昼夜地,人人甩开膀子,加油干。

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要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真的很不容易。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全靠劳动人民的一双手。当时国家的企业、工厂都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农民种田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什么都得靠农民一双手来解决。

生产队农田没有化肥,动员群众开展积肥造肥活动。收集各家各户的草木灰、人粪尿、鸡鸭猪牛屎等。用生产队的劣质稻草同收割来的青草一同沤制成农家肥。用于施入稻田作基肥。

秋季所有男劳动力上山铲草皮,待晒干后,把它集成堆,用火焚烧成山灰,待冷却后,挑到旱地里作小麦底肥。冬季群众冒严寒集中进行挑塘泥劳动,生产队所有旱地里,全部捕上一层塘泥。

挑完所有塘泥之后,生产队所有劳动力紧接着又要开展兴修水利活动。全村男女老少,挑着土箕,扛着铁锹、铁爬,浩浩荡荡的去兴修水库。

生产队长把整条水利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生产小组,由组长负责完成。当时组与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那个生产小组都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社员们起早贪黑的干,那个组都想竞争走在前面。社员们个个争先恐后,许多人天天挑担,肩膀上被扁担磨破了皮,天天挖土、铲土的人,两只手上都起了血泡。

生产队时期由于缺少足够的化肥和农药,缺少高产的优良品种,缺少科学种田技术。所以粮食平均产量还不够高,生产队分给农民的口粮,年年都有一至二个月缺粮。这时国家会从粮食主产省份,调一批粮食来粮食紧缺的地区,按每家分得口粮的基数,把国家送来的排价购粮证数分摊到各户,这才能弥补农民的缺粮。

由于粮食紧缺,生产队每年都要用一部分旱地来栽红薯,把收获的红薯分给社员,以充当一部分粮食。那时候的人们,食用油也很紧缺,市场上根本没有“油”买卖,粮管所的油,是国家公职人员凭票购买。所以人们做菜的用油,总是节省着用。

在生产队时期,大型养猪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户各家每年养两头肥猪,远远供应不了全国的食用肉量,所以那时候的肉还要凭票购买。水产品养殖业也没有发展起来,人们餐桌上荤菜吃得少之又少,都是菜园里种的蔬菜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超市里各式各样的荤菜、素菜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病人很少,是什么原因?”下面我再规结一下。

一、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因为劳动强度大,由于长期不停地劳动,体内消耗的能量多,所以那个年代的劳动者,肥胖的人少。大多数劳动群众,都身健力壮,人跳马跳的,能挑能吃,很少有三高病人的出现。

二、六七十年代,市场物资贫乏,人们吃的食物比较单调,大多数食物都是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很少吃上猪、牛、羊肉,与及鸡、鸭、鱼肉等,对于含脂肪高的荤菜食物吃得少之又少。所以那个年代的人们,体内没有多余的脂肪,身体都是小巧玲珑的,很少有肥胖者出现。没有肥胖人,出现三高病的人自然少之又少。

三、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贫乏,人们吃的食物单调,更谈不上有什么零食吃。连烧菜用的食用油都要省之又省,否则就有断货的可能。吃猪肉只能在一年“三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才能吃上少量的肉。人们体内对脂肪吸收量少,所以那时的人们患三高病的人少。

四、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少,思想单调,精神压力小,晚上休息时间长。使得人们少患病,所以患三高病人的特别少。

以上几点,是六七十年代三高病人少的主要原因。友友们有什么不同看法,可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2】、来自网友【崇尚希贤】的最佳回答:

首先是没钱看病,在家没有查出三高的条件。别说大人了,就是小孩害病也不一定去医院。记得小时候感冒了,大人就递给我一把谷子,在手中揉搓发热后用水喝下。胃里不舒服了就用针扎破舌头血管放血。家家户户的孩子出麻疹都不去医院,封闭在家闭风,不停地喝芫荽茶。大人头疼头晕都不会想到是三高问题,都是自己找个雪花膏瓶子,划着一根火柴放里,依靠热能吸附在皮肤上。拨过火罐后,很久皮肤都是黑紫的。其次是经常吃不饱,食物低营养。小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做晚饭叫烧汤,吃晚饭叫喝汤。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别说三高了,1960 年还产生很多肤肿病。其三是辛劳释放了摄取的热量。那时田间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冬闲时深翻土地,没有闲暇时间。锄地、耕地、割麦都是劳动强度很大,很少有胖子。城市里做工机械化程度比现在也差很远,人人希望上膘,但很少有胖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