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国产芯片产业受制于人,与联想以及柳传志们的短视有没有关系?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白话说科技】的最佳回答:
看似有,实则没有,联想死磕芯片未必就能成功,不是倪光南技术实力不够,而是市场格局太尴尬,龙芯就是一个例子。
之前芯片受限主要是军事武器和航空航天领域,民用芯片基本上畅通无阻,这也为国产芯片布局埋下了伏笔。
2018 年,美国开始对我国高端芯片制造业卡脖子,于是网上就有人将这一矛头直接对准了柳传志,认为不是柳传志等人的阻碍,说不定我们的国产芯片就不会被卡脖子。
其实,这都是后时代的诸葛亮,我们可以想一想在 80 年代初期我们国内企业的经营状况,用举步维艰来形容毫不为过,1988 年的联想虽然依靠汉卡赚了一些钱,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柳传志作为企业掌舵人,担心投入大量资金搞芯片研发会拖累联想的发展,也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成立联想的初衷并不是搞芯片研究,而是寻找活路。
联想成立于 1984 年,成立之初联想还没有固定业务,为了养活企业上下员工,啥子赚钱就捣腾啥,跟华为的成长史非常相似,直到 1985 年,倪光南加入联想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联想汉卡后,这时的联想才不为钱所困。
有资料显示,倪光南的汉卡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为联想获得了 1200 多万的收入。
1988 年,倪光南提出要提前布局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想法,并得到了柳传志的支持,在 5 年的时间里,倪光南带领研发团队一共研发出了五个 asic 芯片,并实现了量产。
1994 年,倪光南要求在芯片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并自立门户实施造芯计划,然而在这件事上双方发生了严重分歧,联想管理层认为,联想当下主要业务是发展板卡,自己搞芯片是一件很烧钱的事,只有等条件具备时再积极推进,也就是说联想管理层考虑的是如何快速将企业做大,下图是柳传志的原话。
事实证明,联想的决策从赚钱的思路上来看是正确的,有数据显示,仅 1995 年,汉卡的年销量就达到了 10 万套,年销售额也突破了 40 亿,这个数字在 90 年代算得上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赚到钱的联想,不但没有继续在芯片研发上加大投入,反而朝着工贸路线狂奔,最终导致倪光南的造芯计划彻底陷入僵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联想继续支持倪光南加大投入搞芯片就一定会成功吗?
也不一定,倪光南离开联想后又和刘强、李德磊等人成立了方舟科技,主攻方向为电脑 CPU,然而这条路走的相当艰难,要么是绕不过的各种专利壁垒,要么就是搞出来的 CPU(方舟一号)没有系统支持,最终导致项目停摆,所以不是倪光南院土没有技术实力,而是我们当时的软硬件条件真的不够。
就像现在的龙芯 CPU 一样,研发团队 30 多年来的坚持不但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龙架构(LoongArch),在性能上也迎来了大幅提升,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在民用领域至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系统应用生态。
试想一下,如果联想一直死磕芯片的话,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我觉得这样的评论比较中肯,“倪光南是科学家,他可以失败很多次,在他的人生中只需成功一次就足够了,但做为一家企业却不行,哪怕是一次失误都有可能让企业倒下”。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柳传志看重的是市场资源,倪光南看重的是长远战略,用后诸葛时代看问题还是有些不妥。
所以,要想完全用上我们自己的芯片,我们接下来还要做很多事,比如高端光刻机、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等。
尤其是高光刻机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拦路虎,设计出来的芯片再优秀,不能生产一切都是浮云。
【2】来自网友【小石头 5555】的最佳回答:
那个时候提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全国对联想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大力支持,然而柳传志作为掌舵人,都做了什么呢?几十年来把一个高科技企业变成了一个靠小贷盈利的小贷公司,把国企变成了私企,说他是民族罪人罪人不为过吧。做为一个企业家,没有民族责任;做为一个人把买办资本家演绎到了极点。
【3】来自网友【用户子午线】的最佳回答:
根据平台上暴露出的信息证明,如果联想当年在通过联想汉卡赚到第一桶金后,没有走“贸工技”路线,放弃赚快钱的思想,而是走“技工贸”路线,研究开发芯片和操作系统,相信我们国家的半导体行业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现在的联想反倒像是国家养的一只鸡,要下蛋了,却被人家偷走了,最后的结果是鸡没了,蛋也看不到了!
【4】来自网友【用户问苍茫大地】的最佳回答:
肯定有关系。不管柳传志们怎么狡辩,即使国产芯片受制于人与联想的短视没关系,柳传志们也脱不了干系。因为国家把联想定位为科技企业,那为什么主体业务是搞房地产和放小额贷款呢?
【5】来自网友【宝刀野史】的最佳回答:
当然有关系,而且是重大关系!国产芯片受制于人完全是资本家教主柳传志及其俱乐部的同伙们打着改革旗号蓄谋已久的成果。他们利用政策的罅隙一门心思缜密计谋把国有资产“狸猫换太子”改换门庭装进自己的口袋!
柳传志们,偷梁换柱,无本万利,是功是过?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