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13:21:16 4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两个原因,第一诸葛瞻没有七万雄兵,第二是他又蠢又固执。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继位,而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不久之后,司马昭一番运作,开始挥师伐蜀。

当时魏军的兵力部署和分配,主要分为三路。

兵力最多的一路,由钟会带领,为十万余人,而这十万余人,被钟会再分为三路,分别由子午谷、斜谷、骆谷三个方向进军汉中。

另外一路兵力为三万余人,由诸葛绪带领,由祁山向武街、阴平一带进发,其作用主要是协助邓艾,切断姜维的退路。

而最后一路就是邓艾所带领的三万余人,其行军路线是自狄道向甘松、沓中方向,直接攻打姜维。

并且,在大军出发前,司马昭等人均认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意思就是说,姜维是蜀汉的最大依仗,所以,精兵强将基本上都派给了邓艾,以求成功击败姜维。

这么算下来的话,从曹魏这边的兵马总数,差不多是在十八万上下。

而到了邓艾从阴平小道奇袭成都时,随他前去的魏军士兵,大概在万余人左右,因此,如果前来迎战的诸葛瞻真的有七万兵力,那对付邓艾简直不要太轻松。

但问题是,他诸葛瞻当时不可能也不会有七万兵力。

蜀汉的总体兵力,常年是在十万人上下这个数字,这一点在史料上都已经有相关记载,比如《晋书》中就提到,刘备登基那年,蜀汉总人口为 94 万,而兵力则为近十万。

这个数字,到了蜀汉后期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并且,曾著有《旧晋书》其中九十三卷的东晋名士王隐,也写过一本名字叫做《蜀记》的史书,在这本书中,他也提到了这一点。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蜀记》

王隐所记载的,是后主刘禅在投降时,递上去的降表里所记录的数字,因此,说当时蜀汉有十万余人的兵力,还是比较可信的。

不过,十万人看似很多,但肯定不会全部在诸葛瞻那里,其中接近一半的兵马,都在镇守剑阁的姜维之处。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三国志 钟会传》

减去姜维之处的兵力后,那么剩余的蜀军,也就在五万上下,而这五万上下的兵马,同样也没有全部分配给诸葛瞻。

首先,在汉城和乐城两处,分别由蜀监军王含和护军蒋斌各带五千人马镇守,这就去掉了一万人。

其次,守在江油的马邈,手底下差不多也有五千人。

马邈的五千人,也是有史料依据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邓艾在历经千辛万苦通过阴平小道后,第一个遇上的蜀将就是马邈。

当时马邈奉命伏击邓艾,结果蜀军是在太拉胯,虽是伏兵但却被邓艾派出的魏将田章击溃,而田章击溃的蜀兵合计“三校”。

按照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兵力的设置,一校为一千人左右,而三校就是三千人。

并且,马邈肯定不会把江油所有的兵力全部派出去伏击魏军,必然留有一部分守城,而当时马邈的官职为关都尉,按汉制,每个关都尉所能统辖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五千人,因此,顶格来算,马邈麾下共有五千人。

况且,马邈伏击失败后,还直接投降了邓艾,也就是说,这五千人也没了。

此外,刘禅必然还会留守一部分兵力在成都,还有镇守其他各郡的兵力,这些划拉划拉,如果太少了肯定不行,差不多也得个两三万人。

这么一算下来的话,留给诸葛瞻的兵力,也只剩下几千人而已。

指望这几千蜀军,去对抗邓艾的万余名魏军,肯定是有些吃力,毕竟从人数上来讲,就已经落了下风。

所以,诸葛瞻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他没有七万雄兵,要是真有,邓艾也不敢偷渡阴平小道,谁会明知道前方有千军万马还要去送死呢?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以少胜多的案例,诸葛瞻好歹也有个几千兵力,并且邓艾也不过万余人,双方虽有差距,但却不是天差地别,所以,诸葛瞻还是有获胜的可能性的。

再不济,守住绵竹,不让邓艾更进一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最终,诸葛瞻却败得很惨,而他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刘备辛辛苦苦一手打下的基业也就此终结。

诸葛瞻为何失败呢?很简单,他实在是又蠢又固执,但凡他能有他父亲诸葛亮十分之一的本事和胸怀,也不会导致最终大败。

马邈失败投降后,邓艾占据了江油,随后乘胜追击,开始往涪城进攻。

当时,蜀汉朝廷已经得知了邓艾来犯的消息,也就是说蜀汉并未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后主刘禅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了一个昏招。

他拒绝了南中督霍弋带兵前来救援的请求,认为不需要援兵就可以击败邓艾。

所以最终,刘禅仅安排了远在永安的阎宇带着两万人进行回援,同时安排诸葛瞻率领诸军前去迎击邓艾。

问题是,永安可是比南中距离成都还远一些,并且路上也不好走,这就造成了最终直到诸葛瞻兵败身亡,刘禅开城门投降时,阎宇都没能赶到。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昏得不能再昏地应对招数。

而说回来诸葛瞻,他率领蜀军抵达涪城时,当时的邓艾还在路上,换句话说,邓艾还没能兵临涪城城下。

这个时候,诸葛瞻麾下的尚书郎黄崇(此人为黄权之子)就提出了相当高明的建议。

他建议诸葛瞻,趁着邓艾军还在路上,并且也处于精疲力尽之际,让蜀军主动出击,这样就有很大概率能将邓艾击溃。

严格来讲,黄崇的建议真的不错,毕竟当时邓艾刚刚经历了千辛万苦偷渡阴平,以及夺取江油之战,可以说是疲惫之师。

而蜀军这边自然要比邓艾好得多,所以,此时主动出击是有很大的获胜概率的。

哪怕是不能获胜,按照黄崇的建议,蜀军也可以先发制人,提前占据各处险要,这样就能阻止邓艾军进入平地。

而邓艾一旦无法进入平地,那就颇为被动,毕竟在崇山峻岭里打仗,并不是魏军的强项,而是蜀军的优势。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黄崇的建议都很不错,但可恨的是,诸葛瞻说什么都不听。

不仅不听,并且诸葛瞻还在涪城盘桓不前,而看到诸葛瞻这种做法,黄崇是又气又急,期间多次向他建议让大军速速前行,但诸葛瞻还是拒不听从。

早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在某次给哥哥诸葛瑾写信时提过,说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聪明是聪明,但日后怕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并且,诸葛亮还在临终前,专门写了一个《诫子书》,交给诸葛瞻,希望他能多看多想多听别人意见。

但如今看来,诸葛瞻不仅没能继承诸葛亮的才智,更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

如果当时他能听取黄崇的意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那么费了老大劲通过阴平小道的邓艾,说不定还真架不住蜀军的迎面一击。

更重要的是,邓艾孤军深入,粮草是其最大的限制。

退一步讲,就算诸葛瞻人数不占优势,但要是占据险要的话,采取伏击等方式,也有可能把邓艾耗死,到时候除非钟会等人能及时救援,不然的话,邓艾就交代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诸葛瞻在涪城的盘桓不前,就注定了他会失败。

之后,邓艾顺利来到成都平原,到了这个时候,诸葛瞻才决定主动出击,也许他是想将邓艾一网打尽,从而玩一把大的,又或者他自认为自己在平地上能打得过邓艾。

所以,他在邓艾来到成都平原后,才派前锋部队前去迎击邓艾。

但结果显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蜀军前锋与魏军刚一照面,就一触即溃,而接下来诸葛瞻的操作,更是令人无语到极致。

当时被邓艾击溃只是蜀军的前锋,并不是全体,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还是有还击之力的,还是那句话,毕竟魏军是疲惫之师,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战斗。

但诸葛瞻却下令蜀军后退,硬是把涪城当做一个大礼包直接送给了邓艾。

看到这里,坦白来说真的是能把人给气乐,好歹你诸葛瞻再拼一下啊,拼一下说不定能扭转形势,你这连拼都不拼就直接后退,难不成你是魏军的卧底不成?

所以,邓艾没费什么太大的力气就占据了涪城,加上之前占据的江油,这下算是让魏军彻底在蜀汉周边站稳了脚跟,想赶他们走都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那么,诸葛瞻退到了哪里呢?他一路直接退到了绵竹,到了这里他已经无路可退了,因为背后就是成都。

直到这个时候,诸葛瞻才认为自己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也对之前的部署感到后悔。

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邓艾大军已经逼近绵竹,此时惟有死战,方能有机会化险为夷,因此,在最后一刻,诸葛瞻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忠勇,亲自带兵与邓艾死磕。

但可惜的是,他所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邓艾,而他也不是诸葛亮,因此,最终还是战死沙场。

此外,之前提出建议主动出击的黄崇,还有张飞的孙子尚书张遵、羽林右部督李球也在此战中壮烈殉国。

诸葛瞻在忠勇方面,确实没有辱没父亲,但不能否认的是,也是他把蜀汉推进了深渊。

所以,诸葛瞻在战略部署上的失误,是他败于邓艾的重要原因,如果他能听从黄崇的建议,说不定还有扭转形势的可能,最起码也不会让蜀汉灭亡的如此之快。

当然,一场战役的失败,除了主将在战略上的失误等主观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客观因素。

而放到诸葛瞻与邓艾的这场战役中的话,那么导致诸葛瞻最终失败的客观因素,则是邓艾所率的魏军士气相当高涨。

邓艾这个人,相较于曹魏集团中的其他人来讲,他的出身很低,史料记载他自幼丧父,年轻时也是过得相当窘迫,还是因为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这才算逐渐走上了正途。

并且,他能在曹魏集团中得到提拔和重用,基本上都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所以,他深知自己根基薄弱,要是地位稳固,那就只能继续去拼,什么身先士卒对邓艾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他偷渡阴平小道时,曾因为山路险峻和粮草不继,多次陷入险境,这要是换做其他人,估计就知难而退了。

但邓艾却没有这么做,期间有一段路由于过于陡峭,实在没法通过,士兵们也畏缩不前,关键时刻,邓艾身裹毛毡,直接就地滚了下去,当场摔的鼻青脸肿。

而士兵们看到主将都这么玩命,自然就没话说了,一个接一个通过了那段道路。

在邓艾眼里,既然决定兵行险招,那么不管有什么困难,也要必须克服掉,不达目的是绝对不会罢休的。

有这样的主将带领的军队,士气怎能不高涨?

并且,邓艾在关键时刻也毫不留情,比如在诸葛瞻退守绵竹并开始死战时,最开始蜀军颇占上风,邓艾派出去的邓忠、司马师纂二人,连连被诸葛瞻击败。

因此,二人就向邓艾汇报,说敌军很难攻破。

而邓艾当场大怒,斥责二人说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能不能这个说法,同时,当场就要将邓忠、司马师纂就地正法。

要知道,且不说司马师纂,那邓忠可是邓艾的亲儿子,为了达成目的,哪怕是杀了亲儿子,邓艾也在所不惜。

在这种情况下,哪个魏军将士敢不死战?

还要,邓艾带着魏军历经千辛万苦通过了阴平小道,又拿下了江油和涪城,这个时候,魏军将士只要不傻,就都知道他们距离最终胜利已经不远了,只差临门一脚。

如果拿下绵竹,那么就是胜利之师,银子、地位等等都会随之而来,而拿不下就又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因此,哪怕是这个时候的魏军疲惫,但一想到胜利之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玩命的。

况且,不玩命的话,连亲儿子都能杀的邓艾也不会同意。

所以,虽说邓艾率领的魏军是远征而来,并且一路跋山涉水,又经历了数场战役,算是到了强弩之末,但在生命之忧和胜利后的赏赐等多重刺激下,魏军的士气是相当高涨的。

而反观蜀军,就没有魏军这般高涨的士气。

别的不说,就说诸葛瞻,攻打邓艾的先锋刚一失败,他就忙不迭地丢下涪城退守绵竹,这充分说明,蜀军的信心相当不足。

另外还有江油的马邈,能在伏击魏军的情况下,反而被魏军击溃,这更说明了蜀军真的是拉胯到不行。

一方是要玩命儿的虎狼之师,一方则是信心不足的迟疑之师,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瞻最终兵败于邓艾,主要的原因有几个,一来是他并没有所谓的七万雄兵,而是只有数千兵力,这就造成了他与邓艾在实力上有悬殊,二来是诸葛瞻在战略部署上出现的失误,导致他误了先机,三则是魏军高涨的士气,压制住了蜀军,因此才会最终失败。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如果诸葛瞻有七万人,蜀汉就不会灭亡了。

魏灭蜀汉之战,双方兵力很清晰。

魏军总计约十八万人,兵分三路:

西线由邓艾率领,约三万人。攻击目标是驻扎在甘松、沓中的汉军姜维部。

中线由诸葛绪率领,也是约三万人。负责切断姜维的退路,配合邓艾行动。

东路军由钟会率领,约十二万余人,又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碾压式进攻。

当时汉军的兵力,根据司马昭推测,大约有九万多人。

其中固守北大门汉中、武都的兵力,在五万人左右。固守建平(防东吴)的兵力,在一万人上下。镇守南中(防南蛮)的兵力,也大约有一万人。

也就是说,除掉边防部队外。蜀汉能用来守卫成都的兵力,可能也就两万多人。

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傥骆道),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晋书帝纪第二·文帝》

当然,这只是司马昭的估计。

根据后来刘禅投降时的降表来看,汉军的兵力比司马昭的推测的兵力要略多一点,十万零两千人。

禅又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受节度,遣太仆蒋显有命敕姜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蜀记》

考虑到在战争中有损失,汉军的实际兵力可能接近十一万人。

不过十万多和九万多,也差不太多。汉军的兵力也就是在十万人上下

所以蜀汉灭亡前夕,刘禅在蜀中能调动的所有兵力也就两三万人。

这些兵力,部署了一部分在各个郡县,还有一部分被派到剑阁,协同姜维作战。最后留给诸葛瞻的机动兵力有多少?

可能撑死也就几千人,不可能再多了。

至于说诸葛瞻领七万雄兵迎战邓艾。这只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数字。

演义小说一贯喜欢夸大其词,看看就行了,不必当真。

如果当时诸葛瞻手里要真有七万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邓艾淹死。蜀汉也不至于只抵抗三个月就被魏国所灭。

下面再说说诸葛瞻为什么打不赢邓艾。

当时诸葛瞻是主场作战,而且以逸待劳。邓艾是劳师远征,精疲力尽,诸葛瞻怎么就打不过呢?

个人觉得,导致诸葛瞻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汉军虽然以逸待劳,但士气低落。魏军虽然劳师远征,但士气高涨。

汉中沦陷后,汉军大约损失三万人,这本来是晴天霹雳,国将不国的预兆。但由于姜维从邓艾和诸葛绪的包围圈中跳了出来,与增援而来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会合,守住了剑阁。

魏军方面由于未能歼灭姜维主力,原定的计划流产。又加之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在汉中面临断粮风险,不敢再向南进军,有撤兵之意。蜀汉朝廷便以为大势无碍,这次保卫战赢定了。

这里插一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邓艾负责死死钳制住姜维,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钟会负责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空虚,魏军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可以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战。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这一招可以说是“既狠又准”。只要计划能成功,汉军的主力就会被消灭在北部。剩下来的仗,魏军都不用打了。刘禅自然会投降。

只不过,司马昭没想到姜维能从包围中跳出去。

再说回来。由于暂时无亡国之忧。因此,刘禅便没有调驻守南中和建平的两万精锐汉军回成都协防。

这导致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邓艾偷渡阴平,突然来到江油,汉军本想伏击魏军。但不想反被魏军击溃(伏击都能被击溃,这就可想而知当时汉军是有多稀烂了)。江油守将见事不妙,开门投降,魏军轻松在蜀地边缘立住了脚跟。

老话说的好,下梁歪不歪,关键要看上梁正不正。

在生死存亡关头,蜀汉朝廷昏招迭出。面对几千魏军,刘禅连机动兵力都派不出,只能让诸葛瞻率成都的卫戍部队迎战邓艾。汉军的士气之低,是可想而知的。

说句不好听的。可能当时连刘禅都做好了亡国准备。不然,刘禅后来怎么可能那么爽快的就纳表投降?

皇帝尚且如此尿性,士兵怎么可能拼命?

至于魏军。球都已经踢到禁区了,就差临门一脚。赢了,光宗耀祖,银子、土地、女人都有了。因此自然是士气高涨,拿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与汉军玩命。

其二,双方统帅的能力和士兵战斗力不在一个档次。

前面说了。邓艾的兵力约几千人,诸葛瞻的兵力稍微多一点。但士气低落。双方的综合战力其实相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胜局的关键,就得看双方指挥人员的水平。

诸葛瞻领命出征后,他的决策是率军进驻涪城附近。一个叫黄崇(黄权的儿子)的人向诸葛瞻建议,说你如果不赶紧去江油堵住邓艾,让魏军进了平原,我们就挡不住了。

但诸葛瞻没听他的,在涪城盘桓不进。于是就导致了后来江油沦陷,邓艾长驱直入,杀进了成都平原。(一般认为诸葛瞻未能及时增援江油,是因为他想立大功。想等邓艾与江油汉军拼个你死我活,消磨锐气,师老兵疲的时候再出手,一举将其歼灭。结果他玩大了)

没能第一时间挡住邓艾,又有人向诸葛瞻提出建议,不要与魏军死磕。汉军应死守。邓艾是孤军深入,坚持不了太久。

但诸葛瞻考虑到汉军士气低落,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才能固守。

于是他就放弃了死守计划,主动出击。

结果,汉军惨败。涪城也守不住了。诸葛瞻只得主动向南撤退,一直退到了成都的北部门户绵竹。

退到绵竹后,诸葛瞻无路可退,因为他的身后就是成都。

为了鼓舞已经近乎于零的士气,诸葛瞻亲自出马,拿出要跟邓艾玩命的态势,与魏军干了一仗。还别说,他还真的重挫了魏军。击败了邓艾的儿子邓忠。

但是,诸葛瞻面对的是身经百战,而且已无路可退的邓艾。论经验,邓艾是从军四十余年的老将。论玩命,邓艾从来就没怂过。

最终,没有悬念。经过一番战斗后,绵竹汉军被邓艾打的全军覆没。诸葛瞻战死。

总的来说。诸葛瞻被邓艾击败。

一方面在于蜀汉朝廷的部署有问题。刘禅没能及早调动精锐回援,以致在危机关头,手上既无野战军可用,兵力也不足。只能让诸葛瞻带卫戍部队赶鸭子上架。

另一方面,汉军战斗力不行。邓艾率领的是精锐野战军,诸葛瞻率领的是卫戍部队。卫戍部队打野战,能打赢野战军?

再一方面,汉军的士气普遍低落,邓艾军所到之处,汉军无不是士气消沉。诸葛瞻其实也是没办法。战争拖下去,固然对邓艾不利。但对诸葛瞻也谈不上有多有利。

又一方面,诸葛瞻的能力不足。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醒认知,对自己统帅军队的战斗力没有认知,对邓艾没有认知。除了一腔忠勇,诸葛瞻可谓一无是处。

当然,这也不能怪诸葛瞻。诸葛亮在他八岁的时候就病死了。诸葛瞻其实没能继承父亲的本事。

诸葛瞻的情况,刘禅是知道的,蜀汉的高层也都知道。蜀汉覆灭的这口锅,其实还得由整个蜀汉统治集团来背。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