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列队时不怕对方炮火覆盖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06:44:18 3次浏览

关于问题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列队时不怕对方炮火覆盖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队可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傻,不会跑到前线去搞集结列队。

现代化战争,不要说大部队,以步兵连为例,我们看看如何集结。

步兵连分为几个排,在连长指挥下前进到进攻位置。

连临时指挥部一般设置在 800 到 1000 米距离,也就是除了敌人重机枪以外,其他轻武器难以射击到的距离。

然后各排前进到 400 到 600 米,也就是敌人轻武器无法精确射中的距离,在发动进攻之前会尽量在前进一段距离,精锐部队可能前进到 200 米甚至更近。

具体进攻的时候,各排分为若干班,每个班按照三三制分为若干小组。通常是一两个小组拉开散兵线进攻,火力组负责直接的火力掩护,当然排和连都有火力进行掩护。

再说通俗点,只要进入 800 到 1000 米,连一级的部队就不在密集的集结,基本都是分散开的。更别说营团一级。

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人贴人的密集冲锋,实战中是不存在的(两伊战争中伊朗用过,一天就伤亡上万人,毫无进展)。

只有行军的时候,部队会比较集结,但进入前线以后也会分散开。

以往由于远程火炮命中率低,基本上在前线 10 公里以外行军都是安全的。但自从空军诞生以后,到二战期间可以说在任何地方行军也不安全。

二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空中四处猎杀德军赶赴前线的部队。德军在行军路上,就会损失十分之二三的实力,很多装甲部队坦克损失一半(因为目标大)。

这种情况下,德军被迫连行军都要分散开,一个师分为很多部队,从不同路线行军,然后在某一个位置集结。

在今天,由于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大部队的集结越来越危险。但换句话说,由于现代化信息作战体系的形成,各国也不需要像以往一样集结。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非常怕,怕的要死,但关键是部队集结的准确时间和具体位置你知道么?如果不知道那就会错过时机,而高明的战术家则会根据战场情况来判断,假如判断准确的话,敌人必遭沉重打击。1984 年在“两山轮战”期间的松毛岭战斗中,我第 14 军第 40 师的一名步兵团长,就曾经和炮兵团紧密合作,给隐蔽集结之敌以严重杀伤,创造了山地作战步炮良好协同的典范战例。

两山轮战的历史,大家应该有个大概了解,即 79 年持续一个多月的自卫反击战结束以后,我东西两路大军分头撤回国内,然而对手吃了大亏以后不死心呐,卷土重来开始争夺边境要点,期间停停打打一直对峙到 84 年,争夺的焦点即为老山、者阴山和法卡山等地区。从 1984 年 4 月起,我军集中兵力收复了被越军侵占的老山和者阴山,越军不服,酝酿调集重兵进行反扑。

于是围绕这两座山,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攻防拉锯战,期间我军抽调了各大军区共 10 个军番号的所属部队参战,史称“两山轮战”。两山轮战整整持续了将近五年,直到 1989 年才告结束,而松毛岭大战,正是爆发于我军刚刚收复两山的 1984 年 7 月 12 日,这一时期越军心气还算比较足,一心想报那一箭之仇,所以反扑的比较凶,战斗非常激烈。

此战越军调集了陆军 356 师、第 1 师和王牌 316A 师的一个团,炮兵的炮 3 师和炮 18 旅,另附坦克团、工兵团和特务团,总兵力在 18000 人左右。反扑作战计划被命名为“84-MB-北光”,因为其联合指挥部是在北光村进行的战役筹划,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从 7 月初起越军就开始实施无线电静默,并且停止了小规模的骚扰活动,连例行炮击也停了下来,老山一带出现了久违却令人心悸的安静。

徒弟的这一套,师父当然了然于胸,我军前指根据情报和种种迹象判断,敌人的大规模进攻迫在眉睫,立即展开全面防御布署。首先完成了 30 万颗地雷的紧急敷设,在我军前沿布成长 7000 米、宽 500 米的地雷带,然后是给前沿部队和炮兵补充足够的弹药,各炮兵团都储备了至少三个基数的炮弹,第 14 军所属各步兵分队也严阵以待。

防御战最关键的要素,是对敌人主要进攻方向的预判,老山地区我军防御体系从西向东,分别是老山、松毛岭和八里河东山,其中在松毛岭和八里河东山之间有一个峡谷,峡谷之中泸江河由北向南从我国流入越南,沿河有一条连通两国的公路。 峡谷口越南一方有个村寨叫清水口,如果遂行攻击,大部队必须经过此处进入老山地区,才能在松毛岭前展开兵力,因此我军把防御重点就放在了清水口至松毛岭一线。

1984 年 7 月 12 日凌晨,根据截获和破译的越军电报,我军前指判明敌人将于 3 时左右进行战役集结,遂于 2 点 50 分下令进行了炮火急袭,炮 4 师的重炮群对越军纵深的集结地和后勤基地,先行实施了 10 分钟火力打击,然后根据战果再加大炮击力度。而配属给 40 师的炮兵团则对清水口地域,也同样进行了急速射击,炮击战果非常显著,给越军的战前部署造成了极大混乱,并予以大量杀伤。

第一轮炮击结束后,炮 320 团赵团长打电话给松毛岭阵地的步兵 119 团张团长,向他请教:假如越军在天明时分的凌晨 5 时发动总攻,其步兵集结地应在何处?张团长不假思索回复说,必在我前沿 300 到 500 米隐蔽集结。于是经请示上级后,炮兵团对松毛岭阵地前方 500 的山林进行了炮火覆盖,一顿榴弹炮和加农炮打击后,被覆盖区域却毫无反应,两位团长一头雾水:难道判断错了?

其实一点没错,越军整整一个步兵团就隐蔽集结在我军阵地前方 500 米处,这一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也是跟师父学来的。而炮 320 团的火力覆盖也给其造成了严重杀伤,两名营长被当场炸死,数百人非死即伤,但是越军倒也很是顽强,遭此飞来横祸以后集体咬牙挺着,连重伤兵都不许哼哼,终于没有暴露目标。如果大喊大叫的话,我炮兵团再来一份“回锅肉”,那这个团基本就报销了。

所以部队在战时集结确实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两军交错的战场上,稍不留神就会遭到对方炮火的精确覆盖,如果越军这个潜伏团纪律不够严格的话,再炸一轮恐怕就得完全丧失战斗力,进攻也自然告吹,那也就不会出现后面激烈的阵地防御战了(战斗英雄李海欣就是此战牺牲于 142 号高地)。但是我炮兵战前的打击仍然功不可没,至少让敌人折损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兵力,大大减轻了步兵的防守压力。

这种以炮兵火力破坏敌人战役集结的手段,源自于苏军在卫国战争中的发明,专业军事术语叫作“炮火反准备”,也就是当敌人在进攻战役中、还未及进行炮火准备时,我方先行动手予以炮火急袭和覆盖的战术。如此既打乱了敌人的战役部署,也给正在集结的敌军造成严重杀伤,其射击效果远超敌人尚未进行集结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对步兵纵队杀伤最为明显,团灭吖。

(给打懵了?)

比如 1943 年夏天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掌握了德军将在 7 月 5 日凌晨 3 时发动进攻的情报,在前线统一指挥的朱可夫当机立断,下令三个方面军所属炮兵和统帅部加强的炮兵部队,统于 2 时 20 分进行“炮火反准备”(有没有发现,跟前面的战例时间特别相近?)。于是苏军的上千门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一起向德军纵深倾泻火力,给正在隐蔽集结的德国人当时就炸懵了,指挥系统、观察系统和通信系统均遭到严重破坏。

德国人不得不用了两个多小时恢复通信和整理部队,战役发起时间被迫推迟,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的进攻没有任何突然性,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朱可夫后来总结说,炮火覆盖的时间选择有些着急了:“当时德军士兵还在掩体之中,坦克部队也还在隐蔽待机区域,炮火反准备如果稍晚 30 到 40 分钟开始,效果会更好”!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