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6 22:13:43 6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读书悟道】的最佳回答:

李世民没有篡位,而朱棣则是名副其实的造反。单就这一点,朱棣就可以得到一个差评。但是李世民的风评比朱棣好,还在于李世民的格局更大。

靖难之役与玄武门之变的区别

成王败寇,这个词并不适合用在帝王之家,更适合用在对手身上。在玄武门之变中,李氏三兄弟争夺的是帝王的入场券,他们都是李渊的嫡子,实际上都有资格去抢这唯一一张通往龙椅的门票,但是谁能拿到就要看实力了。

实力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太子李建成软实力不弱,太子之位坐着,舆论导向也把控在他手里,再加上老爹李渊和李元吉对他的支持,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帝王之路将会是一路畅通的。

但是他自己并没那么自信,因为他的硬实力不够,正因为他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害怕李世民,处心积虑地去诋毁和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的硬实力太强大了,半个大唐江山都是由他打下来的,征讨西秦,荡平刘武周,剪灭郑、夏,大败刘黑闼,由此而形成了“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局面。

当他凯旋而归时,李渊为表彰他的功劳,还破天荒的给他封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列王公之上。之后他在府中设官署,开文学馆,招揽四方文学之士。因此,在他旗下聚集了一批文武精英,从而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地位。

由于政治权力排他性的作祟,李建成为确保自己顺利继承皇位,必然要与李世民开启互撕模式。比如在打猎的时候故意给他一批烈马想把他摔死,再比如在宴饮时,暗中给他下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还有和弟弟李元吉合伙跑后宫去说李世民的坏话,等等,尽管这些记载不一定属实,但可以想象,他们兄弟间剑拔弩张的局面

那么作为现任皇帝的李渊为何不能把控这一局面呢?在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对自己儿子们太有信心了,以致于他手里并不有兵权。这也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隐患,试想谁会怕一个没有兵权的皇帝的呢?

那么兵权在谁手里呢?自然是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在长安城内,作属下的也不容易,三个儿子各自发号施令,到底该听谁的呢?后来他们只好谁的命令先来就听谁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被迫之举,前面说了在软实力上,李建成占优,太子是李渊立的,他也不会自打脸地支持李世民。到最后,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将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了肢解,将其属下人马要调给李元吉。

李世民久经沙场,在他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坐以待毙”这四个字,迎战、回击,有力地回击才是他的风格。

王权争斗向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布局,不豁出去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李建成一旦逮住机会,死的人便是李世民了。

所以,玄武门之变尽管有着诸多争议,但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考虑,此举也实属无奈之举。对于玄武门之变,他自己后期也有自己评价: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他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从王权内部斗争来看,他的确以一己之力做到了伤亡最小的创世之举,主动出击避免了一场惊扰平民百姓的大规模武力战争。要知道在历史上最惨烈的王权争斗,西晋的“八王之乱”,持续了 16 年之久,一个王朝几乎断送在这场内乱上。相比之下,李世民将伤亡降到了最小,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他的天下是硬抢来的。如果从宗室血脉的角度上来说,朱棣没有机会坐龙椅,他是庶出,这一点也是朱元璋非常在乎的一点。

朱元璋死后,他选定的继承人是其嫡皇孙朱允炆,也就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实际上,按照惯例,长子亡,可选立次子,但他没有这么做,还是遵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放弃了朱棣。

朱棣争储失败,心里记恨那是肯定的。朱允炆除了手里握着一张皇帝的直通票,在政治博弈上与朱棣几乎没有可比性。说白了,朱允炆和李渊的境况差不多,手里没兵权,而他的叔叔们则个个手握重兵,这实在是皇帝的悲哀。

而雪上加霜的是,朱允炆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为了抑制藩王的势力,他采纳了亲信黄子澄等人的意见,逐步取消各个藩王的权力,而实际上他单靠一身黄袍根本无法实现削藩。也正是这一举动也彻底将朱棣激怒,他早有称帝的野心,根本不会坐等明惠帝来擒拿他。

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名,展开了一场争夺皇权的叔侄大战,最后强行夺得大位,史称“靖难之役”。

由此,我们也看到,朱棣起兵实为篡位,而且他这一起兵一打就是三四年,动静大了去了,又是多少生灵涂炭哪!

李世民比朱棣的成就高吗?

其实单论功绩,朱棣和李世民相差不大,但是有一点,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大于明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开明,使得周边各国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汉字的输出,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由于唐朝的世界帝国属性,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在唐朝居住。所以说,唐朝对世界的开放力度是很大的,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的唐朝。

反观明朝,在郑和之后,明朝逐步采取了保守措施,不再对国际事务具有持续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明朝显得更为保守。但是从强大的持久性来说,明朝的持续力更久。

但在后人的印象中,特别是普通人心中,只会对最繁盛的那个朝代感兴趣。研究的人多了,名气自然也越来越大,再加之李世民的确有着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壮举堪比开国皇帝。

因此,论影响力,李世民的名气自然比朱棣要大的多。而人们对朱棣的诟病,也多集中在他的篡位上,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2】、来自网友【蠢人一个】的最佳回答:

李世民不是篡位,不是篡位,不是篡位。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是诛杀继承人,不是推翻皇帝。李建成死后,李渊是让位,退位当太上皇,所以李世民并不是篡位。

而且玄武门事件发生的时间短(仅一天),空间小(局限于玄武门),影响面窄,除了长安城以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压根还不知道咋回事,李世民就上位了。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李渊不管乐不乐意,是让位,所以李世民不存在篡位的舆论压力。况且唐朝初期,科举制还未建立,属于世家大族掌权时期,只要得到各大世家的支持,其实就掌握了天下舆论。

唐朝初期,儒家的价值体系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君臣之间的约束,远没有达到明朝的严谨程度。所以李世民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能者上。

而朱棣不一样呀!

朱允炆是正统的皇帝,已经是皇帝了。朱棣的造反,不管打着怎样漂亮的旗号,都属于篡位。

靖难之变从是建文元年(1399 年)到建文四年(1402 年),持续 3 年,波及面广,众目睽睽。最让朱棣无法承受的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舆论。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逐渐完善,世家开始瓦解,读书人以门生的方式形成了一股股势力。可以这么说,一个有名望的大儒,门下就有千百个门生。到了明朝,儒家的君臣体系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所以,朱棣才这么介意舆论,才这么不能忍受指责,因为他内心不安,他也是这个价值体系培育出来的,他自己的道德体系不断的提醒他是篡位,他必须通过杀掉反对者,让读书人为他找理由,找根据,找支撑,才能维系新朝的稳定。

所以,不管朱棣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天下高风亮节的读书人心里,他就是篡位者。那些违心说话的读书人,在其他读书人看来,是对道德的背叛,是没有骨气的行为,丧失了士人的气节。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