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动物中已经独立的幼崽若干年后还会认识母亲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自然有光】的最佳回答:
大家经常谈起犬科和猫科动物,我就以常见的狗和常议论的狮子为例,它们独立的幼崽,若干年后仍然能认出母亲。
在动物世界里,每种动物都拥有独有的本领,其实不光是狗和狮子,其它大部分动物,也能轻易识别出自己的亲人,因为它们都拥有让人们望尘莫及的“超能力”。
关于狗和它的“超能力”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和磨练,它成为了通人性的动物,成为了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狗不会说话,它们不会用嘴交流,而相互闻屁股(肛门),则是它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人的肛门,连自己都嫌弃,狗的肛门,没有狗嫌弃。在狗的肛门处,有两个针孔般大小的小孔,小孔直通直肠,直肠中的有一个小囊体,这就是狗交流的媒介——肛门腺。
作为狗的宝贝,肛门腺能分泌释放出重要的化学识别信息。一个小孔主要分泌多种短链酸类物质的腺液,这种腺液是狗的身份特征,它可以代表狗的性别、情绪、食物、体魄和健康状况等。另一个分泌皮脂腺液,是狗为肛门做润滑保健的。
养过狗的都熟悉,狗每次出门,都会在不同地点撒尿或排便,有时,还要到处闻一闻,狗没有别的意思,它这样做,只是想交朋友而已。这就不得不说到,狗的“超能力”,它拥有的无比强大的嗅觉。
狗的嗅觉器官十分强大和灵敏,它鼻腔中捕捉各种气味颗粒的器官,总面积达到 170 平方厘米,可产生 1.25~2.2 亿个嗅觉细胞,而人类最多只能产生 500 多万个。
而狗的两个鼻孔,还可以单独运作,一个呼气,一个吸气,也可同时进行,它的鼻子能捕捉到超低浓度的气味。据研究,狗能识别 200 多万种气味,它识别气味的程度,甚至达到了恐怖的分子级。
科学家也做过实验,将硫酸稀释成千万分之一,狗也能成功嗅出它需要的味道。将鸡蛋扔进粪水池,狗也能短时间内找出来。狗与狗之间沟通主要靠嗅觉,如果你发现它们在相互闻屁股,就是代表在互相沟通。
闻屁股,是狗的社交方式,它们可以互为朋友,或不理不睬。可以通过屁股,闻出对方释放出的性激素气味,这是求爱信号。可以为对方把脉,如果对方患有肠胃病或炎症,它可以靠犬吠向主人传递信息。
还有一点,狗闻屁股是物种遗传问题,从小狗出生时,母犬就会用嘴,“用心”去呵护小狗的屁股,有时还会舔舐帮助小狗排泄。这种习性,已世代刻在了狗的基因和骨子里,它们知道,能摸我的头,但决不能碰我的屁股。
因此,不管在何处,狗都会通过肛门腺,不断释放出很多信号。它屁股融合的气味,就是它的“身份证”,能让其它狗快速地判断它是谁。
在动物界,每种动物都在刻意去避免近亲繁殖,狗因为对亲属的味道流连忘返,它可没有高尚的道德观。加上被驯化,以及人类干预,在狗与狗之间,近亲繁殖的概率比较大,有时,还可能波及到自己母亲。难道,长大后的狗,不认识自己母亲了吗?
为了更好的论证,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心理学院的彼得·希普尔( Peter Hepper)教授做过一项“狗找母亲”的实验,结果显示,狗是能识别出自己母亲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彼得教授特意选了三种智商靠前的幼犬,分别为德国牧羊犬、金毛猎犬和拉布拉多犬,犬龄均在 4~6 周龄间。
刚开始,她把幼犬母亲,以及同犬种同年龄的母犬分别关在房间里,然后让幼犬去找母亲,结果 84%的幼犬,都优先走向自己母亲的房间外,并长时间逗留。
紧接着第二次实验,将母亲换成了幼犬的兄弟姐妹,以及其它同龄幼犬。结果有 67%的幼犬第一时间靠近自己的兄弟姐妹,其它在短暂逗留后,也逐渐向亲属靠拢。
第三次试验时,教授加大了难度,她把毛巾放在幼犬母亲及亲属的窝里,以及其它母亲及其它孩子的窝里,放置两天后,让幼犬去寻找母亲和亲属的味道。结果有 82%的幼犬,都能快速地找到有母亲气味的毛巾,有 70%的幼犬能识别出,残留有兄弟姐妹气味的毛巾。
第四次试验时,难度再次加大,她将一批 8 周龄的幼犬,与它们的母亲完全分开,一直等到两年后,才让这些曾经的幼犬,去寻找有妈妈味道的毛巾。同时,也有同犬种同年龄的其它母亲和亲属混淆其中。
第四次结果显示,这些两岁多的孩子,有 76%能识别出有母亲味道的毛巾,同时,有 78%的母亲,也能识别出自己孩子的味道。
综上实验证明,狗拥有的强大嗅觉,无论是年龄大小,还是岁月流逝,它们都能识别出,曾经刻骨铭心的味道。因为,每一条狗的肛门腺,都是它独一无二的身份象征,它并不会随时间而消失,就像人类独一无二的 DNA 一样。
再来说说狮子,以及它长大后能认识母亲吗?
狮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霸主,它和老虎之间,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作为最完美的两个猫科动物,两个都是王者,老虎是独居,狮子为群居,论单打独斗,老虎占优,论群战,狮子威武。不过,对比之下,群居的狮子,比独居的老虎,似乎要悲壮一些。
在一个狮群中,狮王是统领,其它还有若干只被狮王认可的雄狮,几只至二十几只雌狮,以及未成年的幼狮。一般情况下,整个狮群数量,常维持在 8~30 只之间。
狮群里分工明确,等级分明,狩猎是雌狮的事,雄狮只负责保卫家园。在进食时,狮王先吃,雄狮其次,然后是雌狮,最后是幼狮。
狮子的命运,从它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
幼狮在半岁前都由雌狮哺育,半岁至两岁之间,逐渐练习捕猎技能,加上食物的优先等级,此阶段因各种原因死掉的幼狮达 70%。幼狮到了两岁左右,身体各方面都发育完全,此时,它们会因为性别不同,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幼狮中的雌狮,会得到狮王和母亲的认可,它们会学习成熟的捕猎技巧,并留在狮群中,成为狩猎的中坚力量,以及种群繁衍生息的重要保证。
幼狮中的雄狮,在两岁左右,身体各方面已发育较完全,体格也趋近于成年雄狮。此时,狮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了降低近亲繁殖带来的种群衰败,它会主动地将这部分雄狮进行驱赶,并要求它们严禁在领地周围游荡。
驱赶后的雄狮没了狮群,它们会独自流浪到远方,并接受大草原各方势力的各种毒打。本领强大的,结盟挑战各狮王,胜了,能者取代老狮王,拥有自己的狮群,败了,大家继续流浪,蓄力进行下一次挑战。
流浪雄狮的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它一直在努力奋斗。据统计,被驱逐的雄狮,很难活到晚年,整体存活率不足 30%。
非洲大草原广阔无垠,流浪雄狮与母亲所在的狮群,邂逅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总会狭路相逢,狮王平均 2~3 年换一次,也有被驱逐的雄狮,向原来狮群中的新狮王发起挑战的例子。
当雄狮取代狮王后,自然就会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也会见到自己曾经的姐妹们。此时,就像阔别已久的亲人重逢一般,雄狮和亲人之间,会靠近亲昵和交流。
根据研究,野外狮子平均年龄在 16 岁,雄狮在两岁左右被驱逐时,身体各器官已发育较完全,相当于人类的 12~16 岁。
加上猫科动物像犬科动物一样,都拥有无比强大的嗅觉能力,雄狮的前两年,都在狮群中摸爬滚打,它早已将母亲和姐妹的气味铭记于心,当再次相遇时,靠气味就能识别出对方身份。
雄狮和母亲相互凝视
有这么一个纪录片,年轻的雄狮被赶走后独自流浪,过了几年,通过人为的干预,这只雄狮偶然碰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妹们。
在记录的镜头中,雄狮和母亲长时间凝视,雄狮是捕捉到“家”的味道,而母亲是为了护住身后的幼崽。不过,急于和母亲打招呼的雄狮,还是小心翼翼地靠了过去,用鼻子闻了闻母亲。这时,母亲也放下了戒备,用鼻子碰了碰雄狮,随后,它们互相闻闻、磨蹭。
雄狮和母亲亲昵、磨蹭
雄狮和母亲相认了,它们都记得对方的味道,在之后,雄狮又闻闻母亲,碰碰母亲,转头就走了。这一次,雄狮走得更远,也许是身体里的基因告诉它,它不能和母亲产生过多的交集,也不能在该领地内长时间逗留,不然狮王会大火雷霆的。
再比如在百度贴吧中有一个帖子,名为《在命运的逆风中前行-追寻查尔斯顿兄弟的足迹》,讲述一位养母(雌狮)养育三只幼崽(幼狮)的全过程。
帖子中记录,一年多后走失了一只雌性幼狮,另外两只继续成长。等两只雄狮长大后,雌狮因发情,转头融入了一个狮群,而这两只雄狮则在草原上流浪。不过,两只雄狮没有忘记曾经陪伴自己成长的“母亲”,它们还会回来和“母亲”亲昵,甚至和“母亲”的幼崽玩耍。而这一切,都是靠强大嗅觉,捕捉到的熟悉的味道。
两兄弟和自己的“母亲”
流浪雄狮回来和外甥玩耍
综上可以看出,作为猫科动物的狮子,它们也拥有无与伦比的嗅觉器官,当雄狮独自流浪后,当再次遇见自己的母亲或姐妹时,它们也会靠彼此的气味相认,因为这是刻在它们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最后
动物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超能力”,它们明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大自然道理。在长此而往的繁衍下,它们心中已经形成了默契,一种近亲繁殖会迫害种群的默契。
因此,很多动物在成年后,都会被动或主动脱离自己的亲属。比如雄性的老虎、骆驼、大象、老鼠、羚羊等,都是一样的。
而动物们在脱离自己的亲属前,都属于成年或接近成年的状态,就像人类一样,一个 18 岁的人离开父母,就算过去 10 年、20 年或者更久,再次见面时,也会认识自己的父母。更别说拥有强大嗅觉、触觉、视觉或听觉的动物们了。
【2】、来自网友【鸟窝里的猫妖】的最佳回答:
这是个好问题。
很多动物独立之后就会被父母赶走,比如一些猛禽还有独居的猫科动物。除了减轻种内竞争,避免区域种群密度过高、捕食压力变大之外,还避免了近亲交配。但是很多社会化的动物,即便能独立生活了,也仍然认得自己的父母,比如猩猩、黑猩猩、象、狼等等。我们看过很多报道,成年的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的黑猩猩由于过于依恋母亲,不愿意离开族群,甚至在母亲死去后自己也拒绝进食,最终也随母亲而去。象群是母系社会,雌性个体成年了还会留在族群里,一直跟着自己的母亲,而雄性则会外出,有时候成为独象,有时候则是跟其他单身公象在一起组成小团体,但无论如何如果他再一次遇到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亲人”,他还是可能认出来,并且象群对自己家出去的男孩子接纳度明显更高。当然,是暂时接纳,作为大族长的母象是不会容许自己的后代互相交配的。而这些公象在家族四周出没的时候也可以担当保卫之责。狼群也是一样,而且来去更加自由。
鸟类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乌鸦、喜鹊等鸦科动物还有蜂虎。它们都不能算完全社会化动物,因为平时并不一直集群出现,虽然会通过争斗来确定地位,却没有明确的分工。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们的合作模式。乌鸦成年之后也会离巢自己生活,但它们通常不会离自己的父母很远。一旦父母遇到了危机,比如天敌出现,只要大声嚎一嗓子,附近几百只亲朋好友都会闻讯赶来,一起把天敌驱逐出去。当然,子女或者邻居这么喊一嗓子也会有鸦伸出援助之手,毕竟这是团结力量大、互惠互利的事,至于最后能引来多少帮忙的就要看鸟缘了。我们在野外经常看见鵟等飞得慢的猛禽被几十只乌鸦围殴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逃之夭夭。而对于蜂虎来讲,前一年独立生活的蜂虎如果在繁殖季节没有找到配偶,会回到父母巢中帮着父母喂养今年出生的弟妹。
另外就是一些会长距离迁徙的鸟类,虽然不是社会化活动,但是它们往往更信赖自己父母的领路,在重新集群开始迁徙的时候,也更愿意跟父母结伴。当然,到了目的地往往就一哄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