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八十年代的肉真香,现在吃猪肉却吃不出香味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5 09:08:1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八十年代的肉真香,现在吃猪肉却吃不出香味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多才披头四】的最佳回答:

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猪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生土长的中国土猪濒临灭绝,一些猪种的存世数量比大熊猫更为稀少。我们现在吃的肉和几十年以前吃的肉,根本就不是同一种猪肉。或许在几年以后,能吃到一口香喷喷的猪肉,也会变成一种奢望。

你能想到,几乎只在野生动物身上出现的”濒危”二字,有一天也会被用到猪身上吗?但你可能更想不到的是,中国的本土猪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已经灭绝。横泾猪、虹桥猪、雅阳猪等河西猪等近十个猪种已经销声匿迹,深县猪、碧湖猪、兰溪猪等猪种也濒临灭绝,河套大耳猪、马身猪等几十个品种也已濒危。

以雅南猪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还是我国 48 个优良地方猪种,到现在却仅有 100 多头,比大熊猫更稀少。现在我们饭桌上的猪肉,大多数都是”洋猪肉”,有统计显示,中国本土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由上世纪的 90%降到现在的 2%。

本来味道极佳的中国本土猪种,到底又是如何一步步被逼入”绝境”的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伴随着普通民众对瘦肉需求的迅速上涨,我国开始陆续从国外引入杜洛克猪、丹麦长白猪、约克夏猪等”洋猪种”,这些猪种和中国本土黑猪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瘦肉率更高,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对瘦肉的需求。当然,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追求瘦肉,本土黑猪也远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毕竟本土猪的肉在品质上更胜一筹。

更致命的一点在于,本土猪的生长周期过长,无法追上飙涨的猪肉需求。1953 年一普时,我国人口总数是 6 亿出头,2000 年五普时,我国人口总数已经有 12.4 亿,人口总数增长了一个美国、一个俄罗斯、一个日本。人口增长叠加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猪肉的需求随之疯涨,中国土猪的生长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洋猪的生长周期只需 5 个月左右,如此比较下来,你会养哪种猪?这个问题,相信已经没有悬念了。

洋猪进来了,价廉物美(瘦肉率高),本土猪自然丧失了竞争力,恰好现在的养殖模式基本都是追求规模化收益,猪企们往往追求量而不追求质,注重短期利益,在引进猪种时并不考虑对本土猪种的保护和培育,如此一来,就陷入退化-引种-再退化-加速引种的恶性循环,本土猪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话说回来,本土猪为什么会比洋猪更香呢?其实是,本土猪生长周期长,肉质肌纤维较洋猪更多,脂肪率更是洋猪的两倍,切出来完全能够呈现出肥瘦相间的雪花外形。以前正宗的红烧肉、回锅肉等经典菜品,都是采用的土猪肉,现在,早已经不是那个味儿了。

现在猪肉香味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喂养方式的改变。以前农村虽然也养洋猪,但是主要都是养来自家吃,猪食主要是农家人自己栽种的玉米、红薯等自然的粮食,且养殖周期一般都是大半年到一年,以我家为例,一年养三四头猪,大概年初的时候抓小猪过来,一直喂剩饭剩菜、潲水、红薯叶、玉米这些,从来不喂饲料。这样喂出来的洋猪种,虽然比不上土猪肉那么香,但也不至于没有肉味。

反观现在,养猪基本是都是搞规模化,猪企也好,农村养猪场也好,基本上都是追求更短的成长周期、更低的喂养成本,所以从小就开始喂猪饲料。由于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更高的生病风险,比如猪瘟,因而在喂养猪时,会使用很多抗生素。一番操作下来,端上我们饭桌的,就是用饲料和抗生素催生出来的猪肉,这样的猪肉能够好吃吗?

现在猪肉不香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水平变好了,猪肉已经不再是稀罕物。我小的时候,只有家里来客人才会上街割一些半肥不瘦的肉来招待,平时很少能吃上肉,所以我几岁的时候吃肉很厉害,完全不比我爸妈差。但是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吃肉,偶尔不吃肉都是在减肥,一顿吃上三五几块肉就觉得很油腻,哪里还会觉得香?就算是那些很贵的黑松露、鱼子酱等食物,每天吃也不会觉得香吧!

猪肉不香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现在太懒。现在很多人买菜,习惯去超市买,买猪肉随便拿一块看起来不错的就走了,完全不仔细挑选,也不分辩到底是新鲜肉还是冻肉。如果愿意去农贸市场,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完全是能够挑选到不错的大猪肉的,吃起来也还不错,我家母上大人就坚持绕着肉摊走一圈,仔细挑选,所以我家经常也能买得到还不错的肉。还有就是很多人不自己做饭,喜欢点外卖或者进馆子吃饭,这样虽然省事,但绝大多数外卖和餐馆用的猪肉都是冻肉,想闻到肉香,高级饭店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最后想谈一些个人对本土猪发展的一些看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土猪种相对于外来猪种肯定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洋猪种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培育发展,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不论是企业也好,还是研究院也好,也应该看到,本土猪种势微绝非好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本土猪种都消失了,才真是一大憾事,才真是给了别人”卡脖子”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引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本土猪种的保护和培育,我们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只要努力,培育出更好的本土猪种绝非没有机会,只是看决心有多大。

而从现阶段来看,本土猪因为生长周期长,产量低,所以价格更贵,这注定了本土猪不能像外来猪一样,依靠价格和规模抢占市场,这样不利于本土猪养殖厂家的长远发展。在我看来,本土猪可以走中高端路线,走差异化竞争,培育出几个知名度高的品牌以保证占有率,伴随未来本土猪养殖链条完善后,再逐步下沉。我希望,以后我们的桌上到底是土猪肉还是洋猪肉,可以由我们选择,而不是别人帮我们选择。

【2】、来自网友【北大屠夫陆步轩】的最佳回答:

我是上世纪 60 年代生人,从事猪肉行业 20 余年,经历了我国养猪业从黑猪到白猪、从散养到集约化养殖,从手工杀猪到机械化屠宰,猪肉从稀缺到充足的整个过程。我的体会,现在猪肉不香了确是事实,需要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理解。

主观层面。

过去物资匮乏,大部分国人“三月不知肉味”,饭食通常稀汤寡水,偶尔沾点儿荤星,味蕾就会受到强烈冲击;现在大鱼大肉稀松平常,吃腻味了,没反差了,味蕾迟钝了,感觉麻木了。

客观层面。

1.过去养殖本土品种,多为黑猪,脂肪型,生长周期在一年左右,肥多瘦少,肌间脂肪丰富;农户一家养三五头,猪的活动空间大,运动充分,肉质紧实;喂麸皮米糠、青草杂粮,零添加、无污染;无论公母,作为肉猪,必须阉割,清除骚味。现在多养殖外三元品系,肌肉型,生长周期只要半年,瘦肉占 60%以上,缺少“雪花纹”;养殖场集中圈养,猪的活动空间只有 1.2 平方米左右,吃了睡、睡了长,消耗小,饲料转化率高;喂配方饲料,营养均衡,为预防疾病,免不了添加药物;作为肉猪,为减少应激,绝大多数只阉雄仔,不劁雌崽。

2.养殖场远离大城市,长途运输易导致生猪的应激反应。

3.手工杀猪虽然效率低下,但放血干净,环境温度低,散热、周转快,不易造成焪肉;机械化集中屠宰环节温度高,脱毛机打毛、电锯开边容易烧猪,导致肉质不良。

4.集中屠宰有利于检验检疫与监管。屠企集中、屠宰量大、运输距离远,不利于快速配送、销售,不得不启用冷链运输。个人认为,口感上冷鲜肉不如热鲜肉。

很多时候,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至少农产品如此。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