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晨曦小荷】的最佳回答: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
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2】、来自网友【梧桐树边羽】的最佳回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不是感觉升平盛世啊?这么多寺庙,佛法昌隆,百姓乐业,亭台楼阁,烟雨蒙蒙,真是人间仙境,让人虚心向佛,意自澄明。
但是梧桐夫子说过:听啥都要看上下文哪。这两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照例,先讲平仄关系。因为这首绝句和其他的七绝在格律上有一点点不同,有出律,我们正好可以讲讲出律和拗救。
看首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标出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押韵的格式。注意首字平音不影响格式推导(不懂平仄推导的关注我看以前的答题或文章,不重复讲了),由此得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认真对应下,有没有问题?好像没什么问题吧,因为只有几个地方可平可仄,大致都对应啊。其实,这第三句问题可大了。因为在格律中当时的音调分为“平上入去”,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但是在古时候“上入去”三种发音都是归入“仄”,而现在的“阴平,阳平”也就是一声,二声在古时候都在“平”音里。
“南朝四百八十寺”
这句诗中间的“八,十”两个字都是入声字,归入“仄”音。
也就是说这句话的平仄关系实际上是
“平平去上入入去”
,简化后就是
“平平仄仄仄仄仄”,
这还得了?三仄尾,出律严重啊。虽然我们现在来读,可以拖长音调读“八——十——”变成“阳平”的读音,感觉不出格律的错误,但是在当时,这两个入声字是发音短快,急促的,作为晚唐“小李杜”的大诗人,肯定知道这个错误。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呢?要是我就会改成
“南朝五百零一寺”
,这就合律了,为什么杜牧不这么做呢?这只有一个可能:他手上有这个数据。南朝现存的寺庙大概真的是四百八十座,他不愿意用首句里面的千里之类的语言修辞来夸大或者虚标,那么说明他写这篇东西,确实有他自己的想法,或者说确实是打算给某个高官,甚至皇上来看的。
权且不管他怎么想的,反正按当时的格律来看,肯定是出律了,而且非常严重。那怎么办呢?第四句
“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关系为
“平仄平平平仄平”
,在第五字使用了平声的“烟”,三连平出律,双救上句五六字的拗。
格律诗出律之后有三种处理办法:一就是“哈哈”一笑,咱写的古风呢,不讲究那么多。把脸给留住,千万别在标题里自称绝句或律诗。二就是弃诗重写,如果是我肯定就会另寻捷径(因为我水平差),这两句就改成:
“南朝伍佰零一寺,多少楼台雨雾中。”
气质上就差多了,但至少合律。三就是拗救,就是杜牧这种处理方法了。用最后一句平仄互换拖慢了语气,减低了第三句连续几个入声字带来的仓促感。此为大师手法,需慢慢体会学习,绝非一日之功。
讲完平仄关系,咱们具体看诗,顺便理解下为什么他要这么写。
杜牧由宣州江宁往扬州拜访牛僧儒,途中写下这首诗。也就是说,这就是一首山水诗。
“广袤的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亭台楼阁全都笼罩在风烟云雨之中。”景色何其美也。
但是杜牧是写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人啊,忧国忧民之心,可以说从来没有放下过。时唐文宗在朝,佛教自则天皇帝时期大兴,后唐宪宗迎佛骨,贬谪上书劝谏的韩愈,全国上下,佛教风头无两,大量土地用来修建寺庙,大批僧人不劳动,不交税,占用社会资源,而军政方面藩镇割据,中央王朝讨伐无力,大厦危危欲倾。
为何杜牧笔锋一转,提到已经灭亡几百年的南朝?南梁皇帝萧衍一心向佛,修建了四五百座寺庙以表虔诚,结果后来爆发“侯景之乱”,被困在宫里活活饿死。于是杜牧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唐朝皇帝佛道误国的担忧。
至于是否上达了天听,不知道,但是杜牧的这种看法也越来越被重视,直到文宗去世,唐武宗发动“会昌灭佛”,并平叛藩镇,为大唐带来了中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