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载沣是最合适的帝位继承人,慈禧为何选了溥仪?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雨霁视角】的最佳回答:
载沣清朝最后的贵族,慈禧太后的亲侄子、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宣统皇帝的亲生父亲,7 岁便承袭了醇亲王的爵位,20 岁便被任命为随扈大臣,25 岁就成了军机大臣,以他这样的资历在皇族当中是少有的。
他的头上顶了太多的光环,而且个人能力突出,按理说光绪光帝死后,他才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继位人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选了他年仅 3 岁的儿子,而让他担任摄政王呢。
一个母亲想要亲生儿子留下后代的爱子之心
清朝末年,自最后一位皇子同治之后,整个爱新觉罗皇室已经整 48 年没有再降生一个男嗣了,慈禧作为一位母亲,她希望给自己的儿子留下后代:“如不给我儿留后,他日地下我有和面目去见文宗皇帝(咸丰)。
在立溥仪为嗣的问题上,慈禧的提议曾经遭到过张之洞等人的反对,但是慈禧却以光绪继位就是兄终弟及,若再立载沣为帝,又是兄终弟及,这样不符合祖宗规矩。
慈禧抱着想为自己儿子留下后代的想法,坚持新皇帝必须从溥字辈里选,比载字辈低一辈。而在溥字辈里最有资格的就是溥伟,朝野舆论呼声很高。溥伟是恭亲王奕的孙子,恭亲王也曾也慈禧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孙子继位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当年恭亲王与咸丰为了帝位继承争得不可开交,若立奕的孙子,那不等于皇位又回到了恭亲王一脉,而且当时的溥伟已经是成年人了,这让慈禧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而溥仪是的父亲载沣一直深受慈禧喜欢,且溥仪的嫡母兼生母是慈禧的宠臣荣禄的女儿,且载沣是光绪同父不同母的亲弟弟,所以从身份血脉上来讲,溥仪都是最有优势候选人,而且当时的溥仪才 3 岁,在慈禧看来立载沣与立溥仪其实都差不多的,载沣平日为人性格温和,也很听话,安排他为摄政王既可辅佐溥仪,又对将来自己再次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威胁,这个安排可谓是两全其美。
为了暂时的军事稳定而深谋远虑
光绪皇帝的软禁很大程度上与袁世凯有关,而当时的袁世凯是北洋政权的重要人,整个清朝的军队几乎都控制在袁世凯的手里,若是立载沣为帝,那么与袁世凯的冲突可能随时爆发,很可能出现兵变的局面,而当时清朝皇室手里并没有可用兵权,这样的局面对皇室很不利。所以立溥仪为帝,还能为这个隐患留下缓冲的余地。
而事实上慈禧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载沣成为摄政王后,第一:袁世凯对光绪的背叛,以及对自己儿子的威胁,载沣以袁世凯有足疾为理,罢免了袁世凯。
罢袁世凯之后,载沣开始筹备皇室自己的军队,建立禁卫军,并亲自任统帅,他代皇帝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将军队收归皇家所有。同时重用满人皇亲掌握建立新军,同时还派载洵、载涛去各国考察,两人回国后分别任命为海军部大臣和军谘府大臣。而他所重用的这些皇闲都并不是什么人才,而全是权欲极重的庸才。
但是宣统 3 年,武昌革命爆发,清朝再也指挥不动任何军队来抵抗革命军,只得再次启用袁世凯。
计划第三次垂帘听政
在这现在看来,这个人事安排是非常有问题的,清末处境是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急需要的是一个政治能力成熟,有远见、有见识的人做皇帝的,而一个 3 岁的孩子明显是不符合这一要求的,而摄政王也绝非雄主,而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的个人私心,虽然当时的慈禧已经身患重病,但是她却认为这不过是小病,几天便可痊愈,她还想着垂帘听政呢?
此时的清朝局面已经十分复杂,慈禧也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相信她也知道清朝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回天无力。
如果载沣当皇帝,成年的载沣必须完全如儿皇帝一般受控,其次如果载沣当皇帝,一但遭遇清朝灭亡,载沣的一家也会遭遇灭顶之灾,毕竟那也是自己的亲妹妹。但是如果遭遇漩涡,载沣家里还能后继有人,即使以后再立选取新君,根据清朝的律例,需要是溥仪的后代或者 和他最亲的人,还是妹妹家里的人,大清的皇权还是落到自己家人之手。
当然慈禧,最终的目的其实还自私的,各方面的考量都不过是为了自己能一直掌握政权,让皇帝能够永远成为自己的傀儡。
【2】、来自网友【李满】的最佳回答:
1908 年光绪辞世这年,大清帝王已持续 48 年未曾诞下过任何男嗣。自然,选取皇位继承人成了当时大清政治的难中之难。
面对这个难题,大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做了一个让张之洞等大臣不太能理解的决定:立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的政治与今日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它在多数时候都全由弄权者一人说了算。从根本上说,选溥仪为帝纯是慈禧一人的决定。
而做这个决定时的慈禧,是有私心的。
慈禧做出这个决定后,张之洞在朝堂上问:“为何不立年长者为帝?”是个人都知道,此时张之洞所说的年长者只能是溥仪父亲载沣或者恭亲王奕䜣之孙溥伟。
此二人,相比之下载沣才干更为出众,他刚满二十岁便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二十五岁就成了军机大臣。加之他又曾为国出过力,所以,他应是张之洞口中应被立为帝的“年长者”。
张之洞的这一问话,慈禧用一句话驳回了,她说:“不能让穆宗(同治皇帝)没有后人!”只这一句,张之洞和重臣便不再言语。
的确载沣在能力上虽符合帝王角色,但他显然不是最合适的帝王人选,原因很简单:他和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扯不上关系。
但载沣的儿子溥仪却和同治有关联,原因是:溥仪曾被以侄子的身份过继给光绪皇帝为子,由于光绪与同治属于堂兄弟、表兄弟,所以,溥仪为同治与光绪兼祧的儿子。
这便注定,在身份上,溥仪之继承皇位比其父亲载沣更合适。载沣与苏完瓜尔佳·幼兰
但这些都只是应付臣子的说辞罢了,慈禧立溥仪为帝还是其他私心作用的结果。
立溥仪为大统继承者时,光绪皇帝已然已经不行了,就差一口气了,可慈禧自己的身子骨看起来并无大碍,加上此时的她才刚刚 73 岁,所以她觉得自己还有不少时日。
所以,对权力上瘾的慈禧断是不可能将帝位交给不需要“辅政”的成年皇家子孙的。所以,年仅 3 岁的溥仪是她继续“垂帘听政”把持朝政的最恰当人选。
其次,溥仪的身份符合慈禧的心理预期。
相比与溥仪同辈分的年长者溥伟,慈禧是绝不会考虑溥伟的,只因为他的祖辈是奕䜣,而奕䜣是谁,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一来,将皇位交给溥伟,就等于是将大清再度交到咸丰其他兄弟手中,而非咸丰手中,这是慈禧断不能接受的。
而溥仪就全然不同了,他不仅是同治的继子,还为慈禧宠臣荣禄的亲外孙。其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不是别人,正是慈禧最宠爱之臣荣禄的女儿,她自己的干女儿,也是摄政王载沣的正房。苏完瓜尔佳·幼兰
将皇位交给自己儿子和荣禄两人的后人手中,对于慈禧而言,是最好不过了。
另外,慈禧本人对载沣也很有好感。毕竟,载沣平日为人性格温和,也很听话,安排他为摄政王既可辅佐溥仪,又对将来自己再次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威胁,这个安排可谓是两全齐美。
抛开私心而言,慈禧将皇位交给三岁小儿的一个重要考虑是:缓解朝廷隐患。
当时的大清朝廷,除了外国势力,本国蠢蠢欲动的革命势力之外,最大的威胁便是北洋政权的掌权者袁世凯,此人手里掌管了整个清朝的军队。
若此时立载沣为帝,那么袁世凯与载沣之间爆发矛盾冲突甚至兵变,便是迟早的事。在清朝皇室没有兵权的情况下,这种冲突的爆发无异于为大清掘坟墓。
可若立三岁小儿为帝,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袁世凯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看到朝政在这样一个小儿手中,是很自然会放松警惕并延迟行动的。
综上,慈禧选溥仪为帝,实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