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我觉得万历朝鲜战争明军被日本爆的挺惨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伊先生谈史】的最佳回答:
明军在参战之后,确实没有横扫千军碾压对手,和日军打得有来有往互有胜负。但是总的概率是胜多败少,而且很明确的一点,日军前锋线从明军参战之初的图们江边一直退到朝鲜南部沿海偏远地区窝着。
所以,日军能打,明军也没被“爆的挺惨”,只是输了很多场仗、显得没那么顺利。但在大的战略上,明军毫无疑问是反推了日本直到把他们踢出了朝鲜。
幻想征服朝鲜、大明、天竺,但现实很残酷,最后只占据朝鲜沿海几个城
在文禄之役,丰臣秀吉本来已经大吹特吹要吞灭朝鲜、尽收大明、直入天竺,但是在明朝的军事干预下,日军一路退缩,跑到了朝鲜沿海蹲着。如果日本战国军队真的如传说中那样厉害,又为什么会龟缩海滨呢?
在 1592 年 7 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战结束以后,小西行长军团的日军就和朝鲜俘虏抱怨,说:“谁说明军很弱小(你们朝鲜人欺骗我们说明军不能打)?他们非常能打!今天他们虽然败归,但那是胜负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实他们很难抵挡!”,对败退的第一批入朝明军做出了极其高度的评价。
第一次平壤之战结束后,小西行长派遣他弟弟回到日本,当面向丰臣秀吉陈诉,直接告诉他侵犯明朝是不可能的。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三奉行,也写信给丰臣秀吉,报告征明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加藤清正也写了类似信件,说征明是非常困难的。自这时始,因为明军的干预,日军全面侵吞朝鲜就注定是失败的。这是在第一次平壤之战,明军打了败仗的前提下。
第一次平壤之战过后一个月,8 月,日军诸大名在朝鲜王京开会,商讨下一步战略。由于明军已经决定军事干预,与会的日军诸大名皆对明军可能再度来袭感到深深畏惧,诸将纷纷提出了集体跑路、撤守到朝鲜半岛最沿海地带的釜山浦,也是日军刚登陆朝鲜时候的地方。也就是说,虽然击败了明军,但倭寇们已经想要从朝鲜的首都王京直接跑到沿海边陲地带……
之所以明军看着被打得很狼狈,一则是明军的几次战败确实显得很惨,而且很多次是战术失误造成的不应该的失败,被明朝文官们揪着小辫子使劲批。另外,战国磨练出的大名们跑路功夫一流,明军怎么着都没能干掉一两个出名的主将、大名,就显得明军局面比较难看了。
【2】、来自网友【孟惜笔谈】的最佳回答:
一场结果早已盖棺定论的战争,却成了如今各种争论不休的话题,直到现在
万历年间,当时在朝鲜半岛上,明军是 VS 日军的那场对决“到底谁更惨”,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同时,更要去了解,首先是看《明史》是由来谁“编纂”的,包括当时的日本&朝鲜,站在其各自的立场上,是如何记录这段历史的。从公元 1592 年 3 月开始,当时的日本水陆军共计 16 万人左右渡海而来,一路势如破竹,先攻占釜山,当年的 5 月就拿下了当时朝鲜的王京汉城,6 月攻陷平壤;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当时的朝鲜的“全国八道有七道半”落入日本人之手,只剩下平安道北部,靠近中国辽东的义州一带尚存,朝鲜国王逃亡到此同时向其“宗主国”明帝国的万历皇帝求援,之后明军开始大规模介入了那场“朝鲜战争”。
先简单复盘一下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期间,所谓的“万历三大征”~这分别是万历 16-24 年间的(1592-1600 年)的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万历三大征,确实是在不过 8 年的时间里,就将张居正改革后充盈的国库全都打光了;别的不算,仅就总共 1800 万两军费的白银纯支出,再加上其他杂项,直接让当时的大明王朝伤筋动骨、国库见底。
例如在朝鲜半岛上,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明帝国光是“运金、复、海、盖等五仓米十万石于平壤,辽阳、汤站等五仓米六万石于义州”,再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的三月“户部移文辽东巡抚,将该镇本年应运粮饷,除运过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余石,尚有未运二十六万三千余石,督行该道,严催速运朝鲜接济”,前线明军的后勤保障数字需求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万历朝鲜战争中,当时的大明帝国最终以 7 万人的部队,击败了朝鲜半岛上的 14 万日军,大明帝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在仅仅 50 年后,满清入主中原、古代中国皇权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政权大明帝国轰然倒塌;但后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很多人知道的、却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的“支那”这个字眼,恰恰也是在公元 1644 年、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皇宫的煤山之后伊始的。
因为首先在后世所谓的日本史学的“主流”学界看来“满清入主华夏非正统”,这就像某些史学界一直以来的“涯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论点那样,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笑话&谬论~无论是蒙古族亦或是满族(包括秦汉时期的匈奴、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以及隋唐时期的突厥等),若说其不是中华历史&中华文明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如今中国版图中的界限,很多人肯定是不认的;但每每提及“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国内的史学界&自媒体上的很多人,这方面又是自相矛盾且无法自圆其说的;因为若以此论,早在秦皇扫六合统一华夏的时候,“华夏”的概念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嬴氏的秦国实际上是“西戎”,而非所谓的“关东六国&诗书礼乐&华夏正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日军的数量一直多于明军;第一次日军的兵力在 15 万-20 万之间,第二次日军也超过了十万,但明军两次入朝参战的兵力都不超过十万;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这是本文的作者是“明粉”,替明朝洗白;但只要稍微有点军事常识都知道战场上从来是“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所谓的几十万甚至百万大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或是时间到了 1950 年的朝鲜战争,前线一个士兵,哪怕是每人每天一斤口粮(这还不算身上穿的以及手里用的各种装备和家伙什),得是多大的数字、多少后勤人员才能保障?
公元 1593 年 2 月 26 日,就在今天朝鲜半岛上汉城以北的十几公里,一个名曰“碧蹄馆”的地区,爆发了万历朝鲜之役中,最具代表性惨烈的一场中日大会战;历史上对于这次战役的评价大相径庭,日本人认为,他们巧施口袋阵,围歼了明军精锐,扭转了战局;反之,某些“明粉”则则认为,当时明军是以一当十,极大杀伤了日军,取得了一场以少敌多的大胜。
今天复盘来看这场战役,明军确实是在收复平壤后的冒进而中了埋伏,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明军査大受部的三千人轻取日军,明军主将李如松在得报后信心倍增,又带了两千人出来,想要合兵一处,趁势夺取汉城;但孰不知,日军所谓的“战国名将”们,早在此囤积了四万多大军,拉开大网,要将明军围歼~李如松的两千人,第一时间入场的只有一千,另有一千人还在路上,加上査大受的三千疲兵,总共不过五千人,说明军以一当十,这也当真不假;综合如今各类资料的战况统计,明军损失约了两千多人,李如松自己上报的数据是阵亡 264 人,但根据惨烈的战况,绝不止这个数字,而日军阵亡至少在六千人以上(还不包括双方的伤员);从战术上来说,明军确实获得一场“胜利”;但从战略上说,明军想要闪击速胜,解决当时的朝鲜问题的机会,也从此消失了。
关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后面的进程,不再做论述;但历史上日本对中华的的狼子野心,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唐朝时唐军平高句丽白江口之战歼灭的是日军的主力;明朝万历年的朝鲜战争再不济也是“一仗打出了三百年的和平”~因为即便是满清入主中原,那也是发生在中华大陆上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后来 1894 年的甲午战争、乃至自 1931 年-1945 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倭寇企图让中国亡国灭种。
在中国皇权史上,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当时的日本就像个“七八岁”的小愣孩,唐朝则是正值壮年“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一巴掌就能把日本拍趴下;到了中国明朝时期,日本成了个十七八岁的愣小子,明朝则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虽然体力不济了,但可以用各种经验&招数取胜;到了清朝的甲午年间,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成长为了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而清朝则已经是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了,肯定是扛不住甲午战争中对方的一顿暴打的;之后无论是哭威海、哀旅顺以及南京等,近代中国的苦难接踵而来。
当时间到了 1951 年,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汉城,92 岁的萨镇冰这位“活古董”级别的人物喜极而泣;他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尤其是当年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惨败,他的同胞们溃不成军,连尸体都来不及掩埋,一路被日军追杀到国内;而此时,他看着自己国家的军队,击败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一洗百年国耻,萨镇冰激动不已,挥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中日之间,永远不是一个“万历年间明军在日本被爆的挺惨的”的话题!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