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为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三农科普】的最佳回答:
先有的二十四节气还是先有的阳历?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吗?
如果,你细心你就会发现每年的正月初一的时间都不一样,每年相差的天数最大可以相差一个多月。但是,无论怎么差,大年初一一定是在大寒节气之后和雨水节气之前。为什么大年初一不能像二十四节气那样固定呢?因为咱们的新年是农历新年,农历是阴阳合历,而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中有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逢双数的是“节”,逢单数的是“气”,也可以理解为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而节就是农历月份的坐标,是十二月建的起始。一般节的重要性要比气大,因为节代表着变化。。
完整的十二个节是: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完整的十二个气是: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古人在设立二十四节气时,
大寒节气必须是在农历十二月份里
,而小寒节气就不固定了,可以在农历十一月份,也可以在农历十二月份。再有,
雨水节气也是固定的,必须是在正月里
,而立春可以在农历十二月份,也可以在正月里。总之,除了大寒和雨水节气是固定在一个农历月里以外,其它节气都可以是在前一个月或后一个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往前任何一年的日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古人为什么要设立二十四节气呢?
古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现,农作物的生长和太阳运行轨迹的关系密切,只有解了太阳的运行才能更好地把握作物什么时候播种和收获。不然,就会出现天热的时候我们把作物种上了,也出苗了,但没过多久天就冷了,作物这时还没成熟,白忙乎一年。
所以,为了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古人就设立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纪时的法则来设立的。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太阳到了冬至日时太阳照射就不再往南走了,而是往北回来了,等到太阳再次回到冬至日就是一年。按现在的理解就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地球出现四季变化。所以,古人在一个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
一开始的时候,古人设立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就是一年四季。可能是古人觉得一年四季还不能够准确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于是又设立了其它二十个节气。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把二十四节气设立完,添加历法里。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就不会误农时。从此,二十四节气就成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时间坐标。
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是遵循天文和地象的规律来设立的,天文是指天象的变化规律,地象顾名思义就是指大地上的特征和景象。比如,立春是天文而雨水和惊蛰是地象;春分是天文而清明和谷雨是地象;立夏是天文而小满和芒种是地象;夏至是天文而小暑和大暑是地象;立秋是天文而处暑和白露是地象;秋分是天文而寒露和霜降是地象;立冬是天文而小雪和大雪是地象;冬至是天文而小寒和大寒是地象。
所以,从二十四节气制定依据来看,二十四节气是阳历,是通过太阳运行规律设立的。但是,这个阳历是太阳历和西方的阳历不是同时出现的。
先有的阳历还是先有的二十四节气?
西方的阳历是产生在 2000 多年前的古希腊,而 2000 多年正是咱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古人已经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到了战国时期又把其它十六个节气确立完了。所以,咱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是在西方阳历发明之前就已经开始测定了。
在 2000 多年前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研究历法,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来算日子。后来古罗马统一了希腊,凯撤大帝统一了历法,把一年的时间分成 12 个月。规定单数月 1、3、5、7、9 和 11 月为大月为 31 天,双数月 4、6、8、10 和 12 月为小月为 30 天。
还剩一个月就是 2 月份比较特殊,为啥说它特殊呢?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二月不好,在当时的古罗马 2 月份是用来处决犯人的。后来,凯撤大帝就规定 2 月平均是 29 天,每四年闰一日,有闰日的年时候,2 月份是 30 天。这样一来,按阳历的算法,平年是 365 天,闰年就是是 366 天。这个阳历由于是凯撤大帝统一的,所以叫儒略历。
等屋大维上台后,他认为 8 月份是小月只有 30 天是不行的。因为,屋大维的生日是 8 月份,觉得伟大的奥古斯都怎么能是小月呢?是不相称的。于是,屋大维又把 2 月份拿出来 1 天放在了 8 月份。这样一来,8 月份就是 31 天,2 月份就是 28 天。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启用的西历纪年法,而咱们国家在清朝以前是用干支历来纪年的。
需要了解的是只有阳历才有“闰日”的说法,而农历和阴历都没有“闰日”的说法;农历有“闰月”的说法,而阳历和阴历都没有“闰月”的说法。也就是说,阳历不是农历也不阴历,农历也不阴历,农历是阴阳合历。所以,咱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阳历,也可以说是农历,但不是阴历。
总之,咱们现在已经不用阳历和阴历了,而是用公历和农历,农民种地已经不再看太阳或月亮了,只要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就可以了。所以,你看!咱们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二十四节气值得去了解和传承。
全文完,都看到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2】、来自网友【创新数】的最佳回答:
古代中国人就把一年的 365、6 天分为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
“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节: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东北农村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鸭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芒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稳,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少带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放秋垄,处暑呕麻杆。
白露烟上架,秋分动刀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封了地,小雪关场院。
大雪粮入囤,冬至肥送田。
小寒天更冷,大寒又过年。
节气与农业:
一月:
初一宜黑四边天,大雪调飞是旱年。
但淂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收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处处棉花豆麦实。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人愁。
清风若从 南起,定是农家大收丰。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魔,晴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长日,蟥虫定然侵庄禾。
五月:
端阳夏至雨丰年,芒种闻雷美心间。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日逢酷热,五谷杂粮多不结。
此日若不见灾危,三冬必定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实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无果。
八月:
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晚禾。
只怕此日雷电闪,冬来米价贵得多。
九月:
初一飞雪损农民,重阳雨丰无冬晴。(没雨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更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逢壬来年旱,十五天晴冬暖身。
此日若逢壬子口,灾害疾病损穷民。
十一月:
初一西风盗贼多,更兼大雷有灾魔。
冬至天若无雪色,来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又逢人雪旱年来。
但遇此日晴明好,农家尽管放心怀。
中国的廿四节气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入在联合国组织(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