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4 23:28:51 7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国家人文历史】的最佳回答:

我们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史料演义,对此二人的评价不仅参杂着强烈的个人好恶,更是搅拌着几百年来文人史官乃至平民百姓的情感加成。不管过程是怎样的,现在呈现在人们认知中的状态就是,褒诸葛贬司马,尽管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从另一个角度让大家走近司马懿,然而诸葛卧龙的千古流芳是从来不曾被撼动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儿老伙伴,像是三国时期的两片浓云,交汇之际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两人无论从才学、眼光、政绩、胆识上都出类拔萃,他们各自蕴藏的巨大能量,单看哪个都能自成传奇。然而沿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却唯有诸葛孔明千古流芳,细品缘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统治阶级的推崇。为臣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即便无才,至少不成祸。诸葛亮是忠君爱国的大贤之臣,刘备三顾出山之后,直至病逝疆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其功德成就足以立成标杆,刻成石碑,由后世瞻仰,供后人为臣者学习,堪称贤臣典范。统治阶级当然希望如此德才兼备,忠君爱国的臣子越多越好。相比之下,司马懿为臣后期就显得不那么地道,虽有旷世奇才,然功高盖主又不太安分,这是统治阶级最担忧的状况,势必贬责。

二是士族阶层的尊崇。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士族阶层的杰出代表,两人的功业在三国乱世都让士族阶层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然而后世的士族阶层却极力推崇诸葛孔明,是因为其教科书式地高标准完成了士族毕其一生所追求的入世理想,不求私心,只谈爱国,不求私利,只求奉献。即便并不是每个士族都能做到,但丝毫不影响把诸葛亮这个“完美士族”贴上偶像的标签。

三是民间百姓口耳相传。众所周知,诸葛亮较司马懿之不同,有个特点尤为突出,既是诸葛亮爱民之心甚切。虽然二者在政绩上都做到了国富民强,然而从出发点上来看,诸葛亮则更偏重于真正考虑民间疾苦,许多佳话也由百姓津津乐道。诸葛亮散发的独特个人魅力,在一个个军事神话的神秘面纱遮掩下,这个更接地气的平民圣贤,自然也就成为了民间百姓歌功颂德的不二之选,相比之下,精于政斗的司马懿在百姓心里似乎就显得有些虚无飘渺了。

【2】、来自网友【祥子谈历史】的最佳回答:

人们常说,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世人的眼睛当然也是雪亮的。只要用以下三点进行比对,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千古流芳。

一、诸葛亮、司马懿皆有知遇之恩,前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恩情三忘

《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自古以来,国人倡导的便是

“知遇之恩,当衔环以报”、“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等等。但是,诸葛亮、司马懿二人又有怎样的知遇之恩,二人又是怎样相报呢?

诸葛亮

历史上,刘备对诸葛亮虽然未有《三国演义》中所言的“三顾茅庐”那般精彩,但是也有三请之说。结果,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回报了蜀汉两代君主。

司马懿

公元 201 年(建安六年),曹操闻其名声,派人召其府中任职,司马懿装病不就,为此曹操还曾派人于夜间刺探实情。

公元 208 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使用强硬手段将其请到丞相府任职(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虽然此书记载有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但是并无其它史料记载,而此时历史的话语权又落入了司马氏之手,明显有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开脱的嫌疑。

公元 220 年(黄初元年)11 月,曹丕登位,视司马懿为心腹,任其为尚书、不久改任督军、御史中丞、抚军大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封安国乡侯、向乡侯;公元 225 年(黄初六年),曹丕伐吴之时,任司马懿为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曹丕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曹丕将司马懿视为大汉的曹参、萧何,可见对其是多么的看重。

公元 226 年(黄初七年)5 月,曹丕驾崩,临终委以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并告诫太子曹叡:“这四个人都是曹魏的忠臣,你千万不可多疑”。 曹叡即位,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公元 238 年(景初二年)6 月,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获胜,曹叡赐其日本卑弥呼金印,封其为“亲魏倭王”。同年末,曹叡病逝前委以司马懿托孤重任。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可见曹操、曹丕、曹叡对司马懿尽皆相当看重,可谓曹氏三代皆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然则司马懿是如何报恩的?从不谏言朝中过失,只以建功立业树立个人威望为重。还真是:冷眼看朝局,我自心中明。

公元 249 年(正始十年)初,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尽除曹氏宗室朝中势力,所牵连者高达 5000 余人。同年 4 月,司马懿提拔亲信、心腹掌控朝政,至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虽然高平陵之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曹家之人并无想要司马懿性命之心,仅是收其权柄而已。然而司马懿为了重掌权柄,竟然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氏宗室朝中势力尽皆除去。同时,以司马懿之智,能看不出曹爽是什么人吗?但是他可曾有过一句规劝,可曾有过臣子尽忠之言?这不明显的“养猪自肥,杀而食之”吗?可见其早有算计之心。

所以,司马懿如此行为,又如何能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二、诸葛亮、司马懿皆为托孤重臣,前者一诺九鼎,后者言而无信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

鲁迅讲:诚信为人之本。

《资治通鉴》: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可见国人对于信守承诺是多么的看重。刘备托孤之时,诸葛亮曾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如其所言。然而,曹叡托孤司马懿之时,司马懿顿首流涕,结果却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三国志 明帝纪》记载: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

如此结局,司马懿又怎么可能和诸葛亮相比呢?

三、诸葛亮、司马懿皆为臣子,者前三代尽忠,后者三代夺位

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五丈原,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与成功偷渡阴平小道的曹魏大将邓艾于绵竹城外对决中战死沙场,可谓三代尽皆为了国尽忠。

然而,司马氏又是如何做的呢?

公元 249 年(正始十年)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公元 254 年(嘉平六年),时隔 5 年,司马师便找借口将曹芳废为齐王,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公元 260 年 (甘露五年),时隔 6 年,司马昭宠臣贾充指使成济杀害年仅 20 岁(虚岁)的曹髦。事后,还将其废为庶人,另立曹奂为魏元帝。也因此,有了后世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因为这句话就是出自曹髦之口。

公元 265 年(咸熙二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至此,曹魏灭亡,西晋建立,建都洛阳。

其实,自汉武帝独尊儒家后,后世每家每户中堂所供奉的牌匾,尽皆上书“天地君亲师”, 意为除了天地之外,忠君便排在了第一位,并成为后世子孙的家教传承。而诸葛亮及子孙的举动,又正好将忠君思想诠释的淋漓尽致,既是历代帝王所期盼,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因此诸葛亮才能千古流芳。

图片来源网络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