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亮剑》独立团缴获大量日军钢盔,为何李云龙却从不让战士佩戴?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3 20:44:50 15次浏览

关于问题《亮剑》独立团缴获大量日军钢盔,为何李云龙却从不让战士佩戴?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论纵横】的最佳回答:

钢盔是一种重要的防护工具,能够极大减少头部遇到的伤害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证明,钢盔的确是一种能够减少头部要害的防护工具,而且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钢盔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单兵装备。

正常来说基本没有钢盔能够挡住正面击中的子弹,能够打出几百米远的子弹的力量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但是这并不代表钢盔就没有作用,如果子弹没有打到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那么就有一定概率让子弹滑飞。

另外,在战场上对头部伤害最大的往往并不是子弹,而且炮弹轰炸后飞溅的弹片和石头等,钢盔这个时候绝对是保护头部的最好防具,这一点在钢盔发明之处,法国人就已经发现。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是一贫如洗的国军,也从德国购置了 30 多万顶德式钢盔用于装备,后来老蒋通过美国的租借法案从美国也搞到了很多装备,钢盔一样也少不了,所以,在我们看到的抗战影视剧中,国军大部分都带着钢盔的。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钢盔至少拯救了几十万士兵的生命。

八路军缴获的日军装备一定会投入使用

八路军的抗战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先进的火力,老蒋又不给补充,大多时候都需要缴获日伪军的装备来进行抗战。小米加步枪中的步枪,很大一部分就是缴获日军的三八大盖,另外缴获日寇的配枪和佩剑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亮剑》中李云龙向后勤部部长张万和要手榴弹的时候,这个部长同意多给李云龙十箱手榴弹,但是前提是要给他缴获一把日本的军刀,可见缴获日寇的东西在我军是一种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平型关大捷后,林总缴获了很多的武器和物资,林总得到一个日本军官的军大衣,穿起来很精神,结果有一天林总穿着这件军大衣去遛马,被部队中的人误认为是日军,一枪撂倒,因此在抗战中,林总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苏联养伤,说来也是缴获日本军需品惹的祸。

所以,八路军缴获的日军钢盔也一定会使用,只不过缴获的钢盔有限,并没有形成士兵的标配,日本制造的 90 式钢盔在整个二战中都在使用,相对于德式钢盔和美式钢盔辨识度很高。

《亮剑》是一部影视剧,对一些历史问题揭露的不够深刻

《亮剑》是一部让人看起来热血沸腾的电视剧,其中对日本鬼子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其中反日是主旋律,比如最后李云龙负伤让日本人做手术的时候,李云龙知道后差点毙了这个医生,这是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厌恶。

因此,独立团绝对不容许带日本人的钢盔,也符合读者和观众心理承重能力,我们堂堂中国怎么能佩戴小日本鬼子的龟壳。

其实,我们不仅打仗的时候戴了小日本的钢盔,就是抗战后我们依然戴了很多年,只不过光面绿漆红五星蒙上了迷彩而已,因为战后我们缴获的最多的钢盔就是日式的,而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数量急剧膨胀,只能用缴获来的钢盔来保护解放军的头部了。当然,像李云龙独立团这样的部队,一定会认为戴钢盔是胆小懦弱的表现,所以,也会拒绝佩戴,毕竟头盔不是制式装备。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才开始着手研制我军的第一代钢盔,但是也并没有完全取代 90 式钢盔,至今的一些二线部队中甚至还在佩戴日式的 90 式钢盔。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八路军 386 旅旅长曾经大骂孔捷:“我不管这个马粪勺子下面顶得是什么狗杂种,这都不是你打败仗的理由”!独立团在杨村战斗中以 200 人的伤亡,才留下来鬼子一顶钢盔,可见当年的鬼子有多么难打,李云龙就算再能耐,他的部队又去哪里缴获“大量”的鬼子钢盔?

钢盔在日语中被称为“铁帽”,抗日战场上常见的日军钢盔是 1930 年列装的,时为日本皇纪 2590 年,故称“90 式钢盔”。早期被划为兵器类,命名为“90 式铁兜”,1932 年日本军部又将其划分到被服类,正式更名为“90 式铁帽”,是抗战初中期侵华日军的主要制式装备。

“90 式钢盔”用铬钼钢制作,盔壳厚仅 1 毫米,全重 1 公斤,并且分为大小两个型号,主要是考虑士兵脑袋大小不同。它的防护性虽然一般,但尺寸比较适合于东方人的头型,比如德式的 M35 钢盔,中国士兵顶起来明显偏大。日军于 1938 年又升级了一款“98 式钢盔”,全重超过 2 公斤,防护性增强,但制造数量有限。

供应短缺的原因只有一个,日本严重缺乏钢铁资源,能用的材料尽量去多生产武器。换句话说,钢盔对日本兵来说都是紧俏装备,几乎不给“皇协军”等伪军配发,八路军艰苦战斗缴获来的,难道不是宝贝?但凡数量足够,恨不得人手一顶呢,那玩意儿防枪射一般,防弹片可是非常有效。

《亮剑》独立团的战士没有成建制配发钢盔,貌似是导演军事常识不足,其实是歪打正着,反而真实地反映了八路军的装备水平。首先就是战斗缴获的数量并不充裕,根本谈不上“大量”一说,它跟缴获日军的武器是成正比的。

比如 1939 年 2 月的“香城固伏击战”,陈赓将军亲自指挥 386 旅主力和 343 旅 688 团数千人马,不过歼灭鬼子一个加强中队 250 人,打扫完战场也就得到 200 多顶钢盔,数千名八路军战士如何够分?平均 20 个人都分不上一顶战利品钢盔。

这些部队都是八路军一等一的主力,类似于独立团、新一团这样的二等团队还达不到这样的战斗力。《亮剑》毕竟是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演绎成分,就算李云龙身经百战,他率领的独立团也不会缴获太多的钢盔,这还不仅仅是战斗力的问题。

因为若想缴获钢盔等装备,其首要条件是八路军要获得战场打扫权,否则鬼子一般不会轻易抛弃任何装备的。因此除了像香城固、神头岭这样的伏击歼灭战之外,八路军很难批量缴获鬼子钢盔,毕竟敌强我弱,战场控制权大多在日军手中,其增援速度也比较快。

当然,在八年的敌后战场作战中,八路军肯定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钢盔,但比例并不很大,而优先装备的都是绝对主力部队、突击部队和骑兵部队,比如《中国骑兵》里的八路军骑兵团,就是一色日式钢盔,再用灰蓝色粗布覆盖显示,以免友军之间发生误判误伤。

而独立团并非上述三类队伍任何之一,它只是八路军普通的团队,跟 688、772 团不能相提并论,能够缴获少量钢盔也得上交,集中给所需要的部队,绝大多数团队是不可能全员配带钢盔的,这是历史事实。

不过,八路军正规部队的机枪手、掷弹筒手等重点火力射手倒是普遍配发钢盔,以应对日军步兵在战斗中的精准射击,就这一点说,《亮剑》有点瑕疵,独立团装备几顶还是“可以有的”。直到 1945 年鬼子投降,八路军才有条件大量缴获日式钢盔,我们会发现,解放军头顶钢盔的数量可是不少。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