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05:45:0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战争史上哪些战役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风去了无痕 D 论史谈兵】的最佳回答:

细节决定成败,实际战争史上每一场战役都是由细节决定胜负成败的。战前谋划制定好战术,确定总作战方案以后,还得开始抓细节,然后把细节形成一道道具体命令下达。

比如部队行军次序、前锋侧翼警戒、一日行进里程,宿营地选择、明哨暗哨的安排,弹药携行量,后勤保障线是否通畅等等。

  • 例如明朝军队行军,大军前方两翼会放出 24 路塘骑,每塘 5 名骑兵为一队、各队相距一至二里地,最多五里,以遮断大军前方 20 至 40 里的战场。一旦发现敌情,塘骑接力回传军情,给行进中的大军提供充足的行军战斗转换时间,比如披甲执兵、列阵待战等等。

往大了讲,细节决定了战斗胜负,每一个环节出了疏漏,就会导致战斗中兵灾难性后果。战斗打不赢,战略战术再高明也等于零。

如果具体到单个人,那么当过兵、习过武的都知道,班长与教练都会像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抠你的每一个战术动作、与拳术发力的细节。细节不到位,技术练不精,就要打败仗!

一:

朝鲜战争时,美第 8 集团军新任司令官李奇徽,就是发现了志愿军每次持续进攻时间都不超过 7 天的这个细节,研究发现了缺乏现代后勤的我军,粮弹供应全靠单兵携行,一次进攻只能维持 7 天保障的这个特点。

然后美军总结出了“礼拜攻势”这词,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战术调整改变。我军进攻,他就退,待我军深入敌纵深五六天,将弹尽粮绝时,他开始贴上来发动反攻。

而我军由于缺乏与高度现代化强敌交手的经验,忽视了敌军全机械化部队火力猛、进退迅速这个细节特点,在四次战役与五次战役时,就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吃了亏,蒙受了一部分损失。

二:再举一个古代战例。

大名鼎鼎的隋末虎牢关之战,秦王李世民为何能以三千五百骑一役大破窦建德的十万河北大军?

李世民就是通过观察窦建德的野战军阵,发现了河北军阵旗帜混乱,阵中大呼小叫,人头晃动,一片嘈杂声,全无严整肃杀的有制精兵模样。于是,李世民认为:这是一支没有打过恶仗硬仗的军队,完全可以一战大败之。

于是,李世民在与窦建德的对峙时,又发现窦建德竟然在阵前召集将领开起了军议大会,这对窦建德来说,是一个更要命的细节错误。

唐军立即发起了突击,河北军各阵由于主将开会去了,指挥失灵,被李世民的精锐骑兵凿透了防御,从前阵杀到后阵,竟了打了个对穿!

为什么窦建德在阵前召集将领集中开会是个致命错误?

冷兵器战争,两军列阵而战是这样的:

比如 500 人为一个小阵,

5 个这样的小阵结成 2500 人的中型千人规模军阵,然后五个中型军阵组成万人大阵。

10 万人的大军阵,由十个大阵,数十个千人军阵组成。

敌前阵型既成,随时就会投入交战,各阵将领就得寸步不离本阵,与中军的联系就靠鼓角旗帜变换来传递信息、接受命令。

像窦建德这样,倚仗自己人多,又藐视唐军兵少,在两军对峙时突然把各阵将领召到了中军,这就是给了唐军突袭的机会。于是一败涂地!

瞧瞧,如果忽视了细节,就算有十万大军,也会败在三千余骑兵的攻击下。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中原野战军第 11 纵队,是 1947 年 8 月由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升格而来的,豫东战役期间已经配属给华野外线兵团指挥遂行作战任务,时任司令员王秉章,下辖第 30、第 31 和第 32 等三个旅共 11000 余人,实际也就是原冀鲁豫军区的独立第 1、第 2、第 2 旅。该纵在豫东战役打响的 1948 年 7 月间,成立尚不满一年,无论是兵力兵器数量,还是战斗素养和军事素质,比较其他野战主力纵队,仍有不小的差距。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中野 11 纵原定的作战任务,是配合华野外线兵团主力歼击区寿年兵团,因为打区必须阻邱,粟裕已将华野第 3、第 8、第 10 等三个主力纵队派出去阻击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该敌距离区寿年第七兵团的直线距离只有 10 余公里。这样,为了保证歼灭战中兵力上的优势,粟裕将中野 11 纵用于攻击区兵团所属的新编第 21 旅,负责主攻的“突击集团”第 1、第 4、第 6 纵队则负责歼击整 72、整 75 两个整编师,各部在特纵的炮火支援下猛烈攻击。

眼见着区兵团正在垂死挣扎,南京和徐州方面都沉不住气了,而邱清泉的整五军被华野三个纵队所阻、胡琏的整十八军又被中野三个纵队拖住,老蒋一时无兵可派,便决定“挖疮补肉”,命令顾祝同迅调在山东战场的黄百韬整编第 25 师,加强第 3 快速纵队和第 2 交警总队,组成一个临时兵团,铁运豫东救火。许谭山东兵团阻击不及,1948 年 6 月 29 日,黄百韬这个老广率领所部在商丘下车,迅速向豫东战场靠拢。

粟裕原本摆好的是与三个敌人过招的饭桌,就此突然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而手中的兵力也用到了极限,于是只能挤出王秉章的中野 11 纵,附两广纵队和野司警卫团(可见兵力的匮乏程度)火速东进阻击黄百韬。按道理说,黄百韬兵团只有一个整编师 23000 余人的野战步兵,快速纵队是旅级部队规模、交警总队则是加强团级规模,满打满算也就 30000 多人,中野 11 纵、两广纵队(仅 3000 余人)和野警团 16000 余人吃掉它自然不现实,阻击上几天应该还是有把握的。

到底还是地方部队新升格的野战纵队,中野 11 纵在战术细节上还欠火候,广纵和野警团更是战斗经验不足,他们忽略了黄兵团的快速纵队是有大批坦克装甲车的,这一点与华野打援集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宋时轮等纵队在阻击整五军之前,就了解曾经的新 22 师师长邱清泉善长坦克突击,并且整五军(整 11 师、整 70 师共 45000 余人)也确实配备战车部队,其整 11 师所辖的整 200 旅,那可是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

因此华野阻击部队在阻击阵地的开设上,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仅埋了相当数量的地雷,并且相当专业地挖掘了反坦克壕,部分壕内还密设鹿砦,再辅以野炮和战防炮的火力配合,让“邱疯子”硬是裹足不前。整五军什么招术都用上了,什么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冲通通无济于事,“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便成名于斯,最终邱疯子能够想到的,只有绕过阻击线进行迂回,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多走路多耗时的。

可惜,中野 11 纵缺乏这些战场经验,也没有完全搞清黄百韬的兵力配置,仍然按传统的阻击战法在老王集一线进行布防,无非就是构筑了野战工事和散兵坑。结果被蒋军第三快速纵队的坦克一冲,防线就被轻易突破了,纵队后撤后组织第二道防线,然而豫东平原上根本无险可守,至 7 月 2 日,中野 11 纵阻击失利且伤亡严重。

黄百韬兵团冲过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当该敌到达帝丘店时,距离区兵团整 72 师被包围的铁佛寺只有不足 10 公里,眼见着两股敌人就将合流。危急时刻,迂回攻击整 72 师的华野第 1 师、第 3 师刚好插入了帝丘店和铁佛寺之间,于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黄百韬的继续推进。但是黄兵团的意外到场,也迫使粟裕临时改变了战役决心,因为该敌挡住了华野未来撤出战场的道路。

于是在区兵团尚未完全歼灭的情况下(整 72 师残部仍在),粟裕调动突击集团全力围攻黄兵团,遭遇黄百韬的拼死顽抗,已经很是疲劳的华野各纵一时未能得手。而迂回的邱清泉整五军已到达帝丘店右侧、胡琏的整十八军进至淮阳、商水地区、连重建的整编第 74 师都接近了战场,这个仗已经打夹生了,此时如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势必被迫与多路援敌作战,华野外线兵团势将陷入被动,于是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细节决定成败啊,如果中野 11 纵具备打坦克的经验,或者掌握反坦克障碍的构建技巧,能够挡住黄百韬三天时间,则华野主力必然可以干净彻底地全歼区寿年兵团,再腾出手来对付邱清泉和黄百韬,无论如何都将从容的多,至少可以全身而退,那么豫东战役第三阶段就将完美收官,殊为可惜。

也不能过多苛求华野,在攻克开封的战役中,华野 3 纵和 8 纵伤亡较大,再加上阻援部队的损失,外线兵团伤亡已经突破 10000 人,战斗力普遍下降。同时豫东地区干旱缺水,时值盛夏,指战员们的体力和意志也到了极限。中野 11 纵这样的部队,更适合作为攻击预备队,用于阻击敌精锐兵团,仍显勉强,实在是粟总手中兵力有限,因为外线兵团总兵力不过 10 万余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