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华夏的祖先从哪里起源?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白石 61】的最佳回答:
中国人的祖先是古羌人。生活在西海地域的古羌人由西向东漫衍,同时也有向南向北向西蔓衍的。并不断的分支,分化到各地域和不同特色的民族特点并独立的生活在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一支进入长江流域和滇黔而且再分支沿长江蔓衍。一支进入蒙古高原成为北方草原民族包括东北亚,这种朝着各个方向迁途的古羌人,其中一支进入渭河流域,发展了农业。开始发展了农耕文明时代,其中姬姓人和羌姓人较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大地湾、马家窑、半坡文化遗址就是他们其中的代表。后来的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文化特色。包括中华大地上的所有人类,都是古羌人的分支。但真正成为华夏族的就是两万年前进入渭河流域的这一支,繁衍出华夏族的始祖,伏義炎黄大禹都出自古姜,而且夏朝就是来自渭河流域的古姜人建立的,商是来源与辽河流域的东夷人建立的,周是黄帝的后裔华夏族建立的,尔其它各个分支都发展成了其它民族群体。因此华夏祖先繁衍与渭河流域,发展与渭河流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就是璀璨的明珠,再向各地域传播者华夏文明,成就了华夏文明
傅斯年名著《夷夏东西说》中论述:“三代及三代前,古族有东西二系,夏与周属西系,夷与商属东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替。源于陕西的华夏文明最终取代夷商文化,重振夏文化风气,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2】、来自网友【青陽帝君】的最佳回答:
华夏文明起源以最重要的“
农桑文化
”为起始,其中
旱作(黍栗)文明
出自一万~八千年前的
磁山-裴李岗文化
,
稻作文明
出自南方地区(最早是 1.2 万年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
养蚕缫丝
”则最早发现于 5300 年前的
郑州河洛古国
(与黄帝、嫘祖传说重合)。
按汉语语言溯源和基因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为
北方地区
,其先民迁徙
与“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有关(也就是最早的黍、粟起源)
。
基因学研究
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Y 染色体非重组区 DNA 多态性,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在人群分化中会产生最大的遗传差异化,因此在鉴别民族起源和迁移研究中具有较大准确度和可操作性,是研究群体起源和迁移的理想工具。
据国际公认的有关研究结论显示,Y 染色体 O3*-M122、O1a*-M119、O2a*-M95、C*-M130、D*-YAP 和 P*-M35 这几个主要单倍群在东亚群体中有着高的多态信息量,其中的遗传和变异包含了与东亚人类相关的起源和迁徙细节。
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研究团队所著《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一书介绍,距今 30000 年左右,产生了对东亚地区现代人口分布影响深远的 Y 染色体单倍群 O*-M175 的突变,
其下游突变形成的单倍群 O3*-M122、O2a*-M95、O1a*-M119 在东亚群体中所占在 50%以上。其中 O3*的关键类型都来自中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是汉藏同源的关键类型。
汉族和藏族同属汉藏语系,汉藏语系主要分为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在后期的发展中又融合了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和仡黎语族。Y 染色体的研究结果显示,
汉藏两个民族的共同祖先约 10000 年前生活在北京周边的桑干河-永定河流域,是小米的驯化所孕育出来的。
新石器时代进入
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
,早期农业迅速发展以后,汉藏语系的祖先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化为藏缅语族祖先和汉族祖先。藏缅语族祖先后来又西迁,分化出包括藏族、珞巴族等各民族。
汉族和青藏高原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同一种 Y 染色体单倍群 O3*-M122,就来自从北京发源的人群
。由于汉藏族群的成功扩张,这个单倍群也是单倍群 O 下游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类型。
据估算,
O3*-M122 向北方的早期迁移在东亚发生于 25000 至 30000 年之前,与现代人类在东亚-东南亚活动的化石记录一致。
2020 年 7 月出版的《西藏各民族遗传性研究》一书介绍:基于东亚和东南亚群体的特殊性,西藏民族大学康龙丽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西藏各民族 37 个 Y 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
从西藏自治区各地采集了 7 个地区,康巴、卫藏、安多 3 个大方言区的藏族样本 588 份、僜人样本 120 份、珞巴族样本 130 份、门巴族样本 34 份、夏尔巴人样本 87 份、定日县藏族样本 113 份和工布藏族样本 104 份。所有采集的样本均为知情同意的无关个体,全部为男性。这些样本的 Y 染色体共有 31 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群,其中藏族群体的主要单倍群 O、D 比例占 78.64%;夏尔巴人群体占 95.41%;僜人群体占 93.67%;珞巴族群体占 56.16%。
在研究过程中,康龙丽团队把目光投向 O3*-M122 下游的亚单倍群 O3a3c*-M134 和 O3a3c1*-M117。
它们的起源年代与早期现代人由东南亚迁徙到东亚时间吻合,大约是在 20000 年前,但是从中原扩张的年代就晚得多。
通过这两个单倍群的研究,可为追寻西藏自治区各世居民族的迁徙、扩散提供科学信息。
研究发现,O3a3c*-M134 和 O3a3c1*-M117 在东亚、东南亚群体中平均频率为 25%~35%,而在青藏高原群体中的频率从 20.9%(那曲市藏族群体)到超过 90%(僜人群体)不等;在中印东部交界地区的两个藏缅语族人群中频率分别为 85%和 76%,而在其他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群体中没有发现。
这说明,青藏高原的人群与南亚次大陆的人群在遗传血缘上完全不同。
在深入分析总结了 Y 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体 O3a3c*-M134 和 O3a3c1*-M117 在东亚一带的频率分布规律后,康龙丽团队得出,
西藏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着这两种主要类型,他们都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迁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可能有东、北两条路线。东线是从四川省、云南省迁徙至喜马拉雅山区域;北线是经过青海省到喜马拉雅山区域。
语言学证据与人群研究互相补充
跨学科研究揭示汉藏语起源与演变
2021 年 05 月 11 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健新 王传超
关于汉藏语的谱系分类问题可谓百家争鸣。目前国内外学界主流的分类观点是以核心词汇一致性支持的汉藏语系汉语族和藏缅语族两分支。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最近的演化语言学研究的支持,复旦大学金力团队、法国东方语言学研究中心 List 团队和伦敦大学学院 H. Zhang 等运用贝叶斯系统发生学方法(Bayesian phylogenetic method),分别以不同的同源词数据库计算汉藏语系的谱系分类,并构拟了语言谱系树模型。
在上述研究中,虽然在具体的分化地点和时间问题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语言演化的整体趋势上都
倾向于认为汉语最早从汉藏语系中分离出来,最初分化时间分别为距今 5900 年、7200 年和 8000 年
。在语言演化载体——人群的研究上,三个研究团队都认为早期的黄河流域粟黍农业人群可以看作原始汉藏语人群,并通过对应早期粟黍农业人群的扩张时间和自身研究中汉藏语演化的时间节点来印证起源地和分化时间的合理性。
在“农耕—语族理论”代入汉藏语谱系构建的研究中,前述的 List 团队将“粟”“猪”“羊”“水稻”“牛”“马”等与早期农牧业驯化相关的同源词引入分析,发现
“粟”“黍”“水稻”“猪”和“羊”等同源词在汉藏语早期扩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这些同源词大部分都与中国北方的早期粟黍农业考古学文化相关联。
而且,该团队还
根据计算出来的分化年代将语系起源与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人群联系,判定汉藏语第一次分化的地点为华北地区,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假说相一致
。
结合考古学证据来看,
一万~8 千年前,磁山文化已经开始栽培粟作物,并且运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粟谷
,磁山文化作为黍、粟的起源得到学术界和诸多领域的认可。
随后东北地区的
兴隆洼文化
,及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以
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
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仰韶文化诸类型,继承了粟黍农业传统
。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西向形成马家窑文化时
,其工具套和陶器组合已最远到达云南西北部,在大理永平县新光遗址、宾川县白羊村遗址、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菜园子和磨盘地遗址、元谋县大墩子遗址等,
均可见马家窑文化特有的双孔石刀,并且生业经济以粟、黍、稻混合农业为主。
韩建业认为这一路线代表马家窑文化扩张的“彩陶之路”南道南支线,
而这一扩张支线涉及的区域也与现代藏缅语人群分布地区较为一致,反映了原始汉藏语人群南向扩张的趋势。
另一支南向扩张支线南道北支线则
反映了人群走向青藏高原的过程
,在甘肃东部形成了与马家窑类型关联较强的宗日文化。
此外,在距今 4000 年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期已经发现驯化的小麦遗存,可能是受“史前食物全球化(Food Globalization in Prehistory)”进程下小麦东传的影响,也与前述“小麦”“大麦”等农业相关同源词出现的语言学时间节点互为佐证。
近期的母系线粒体 DNA 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现代藏族人群中广泛分布的单倍群 A11a1a 和 M9a1a1c1b1a 可以追溯到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粟黍农业人群,并
根据线粒体 DNA 遗传变异数据计算的分化时间定位在距今 3300 年在藏族人群中达到最高比例
。这一研究结果与陈发虎团队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植物遗存分析得出的
距今 3600 年农业技术革新,促使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观点一致,并进一步证实了黄河流域粟黍人群对走上青藏高原的大麦农业人群的重要遗传贡献。
新研究:汉藏语系起源于约 7200 年前的中国北方
新华社华盛顿 5 月 6 日电(记者周舟)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 6 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于大约 7200 年前的中国北方。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
和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学研究所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谱系分类法对古汉语、古缅甸语和古藏语等 50 种汉藏语系语言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汉藏语系起源于种植粟的农业人口,他们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黄河流域
。
研究人员说,最有可能的情况是
这一时代的东部集团逐渐发展出汉语,西部集团发展出其他汉藏语系语言
。
中国科学家 4 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也提出
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该研究认为,
原始汉藏语分化成现代语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约 5900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