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21:33:09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静心匠道】的最佳回答:

佛陀的拈花微笑,让迦叶刹那间明悟了老师的心意,因此不由自主地笑了!

迦叶尊者到底在笑什么?

拈花微笑是佛教中著名的典故之一,即便是一个不懂佛教典故的人,也肯定听说了这个典故,禅宗的起源正是因为拈花微笑。

根据经典记载,当年大梵天请佛陀在灵山开示,诸天、人、阿修罗与佛陀 500 弟子云集灵山,大梵天给佛陀奉上一株金婆罗花。

可是佛陀坐坛上许久既不开示也不说话,而是默默看了看到场的诸位,接着做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大感意外的举动,佛陀竟然举起手轻轻的拈起了,面前的金婆罗花,并把金婆罗花拿到面前,饶有兴致嗅了嗅,还将花转了几圈。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大众们深感迷糊,各自涌起了不同的念头,有人看不懂,有人惊讶眼前的一幕,有人觉得这里头应该有玄机,但一时有猜不透这样做的用意,为何佛陀会突然拈花。种种的疑虑让众多弟子很困惑,但却没人敢发问,只能安静地等待。

但等了一会儿,佛陀依然没有开示,这让大梵天也有些“尴尬”了,众人更是惊讶,疑惑,震惊,不解各种情绪扰动,

可没想到,如此严肃紧张的氛围,迦叶恰恰相反却笑了,迦叶噗嗤一笑给打破了会场的宁静,典籍记载:“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也正是这一笑,让佛陀看了迦叶一眼,说出了一句话: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众弟子和大梵天都沉默了,心中更是有疑虑,这到底有什么好笑的?为何迦叶尊者微笑,就得到了佛陀的心印真传?那么我笑一笑呢?也会得到真传吗?

千百年来,迦叶尊者到底笑什么?为何能一笑得真传?至今依然让许多初涉佛门学子非常不解,但即便不解,结果是佛陀将木棉袈裟和钵盂传给了迦叶,迦叶也由此成为了佛门最独特宗门,禅宗的开山鼻祖。

其后迦叶将袈裟和钵盂传给了弟子,一直传了 28 代到了达摩祖师时,达摩祖师从海路到达了中原,并且在广州的西来初地登岸。

从此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带到了中土,但由于当时达摩祖师提出的佛理,并不被梁武帝接受,达摩只好继续北行,在少室山面壁九年。

随后将衣钵传给了二祖后只履归西,禅宗传到了六祖时,六祖开悟后在山中隐遁 15 载,出山后将禅宗发扬光大。六祖以后衣钵不再传承,但此后禅宗人才辈出,终于一花开五叶,成为了汉传佛教最大的宗门。

迦叶尊者一笑,就接下了佛陀的正眼法藏,可见他这一笑与佛陀拈花的举动有很大关联,也正是迦叶尊者读懂了佛陀在灵山的举动,才获得了佛陀的教外别传。

我们能看到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一笑–禅宗传承,顺着这个脉络上去究竟,就明白要理解佛陀传给了迦叶什么,迦叶笑什么,都可以在早期禅宗修持和义理中找到蛛丝马迹,再对应佛陀在灵山会上中说的几句佛偈,就大致了解个中的道理。

正法眼藏

其实按照经典中的描述,佛陀拈花微笑,到迦叶破颜微笑,佛陀传法这个过程,其所经历的时间并不很长,短则是刹那间,长的话顶多不过是十来分钟。

因此当时许多弟子都没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内中的玄机是什么?世尊迟迟不开示,连大梵天都颇为尴尬和着急,可见当时的情形,对于这样独特的传法方式,弟子和大众是毫无准备的,也可以说世尊没有按常理出牌。

当世尊发现迦叶笑了以后,对众弟子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往往会被后人一瞥而过,经常会被后人忽视,其实这句话非常关键,他蕴含的就是禅宗最关键和核心的义理。

无论是灵山会上还是拈花微笑,都是为了这句话蕴含的义理做铺垫。佛陀刹那间告诉弟子,几个重要的信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如果你对着几句佛偈反复的领悟,你会发现他并没有表面那么显浅,而是包含了几层的深刻的寓意。

第一句:吾有正法眼藏,这句话首先告诉了众人,佛陀一个宝藏名为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有两种解义,正法与眼藏,另外一种为,正,法眼,藏。至于正法,法眼,藏在禅宗到底是什么含义,或者你们比我懂得更多,这里也就是点到即止。佛陀这句话只是强调,传给迦叶尊者的法门绝对不俗。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与实相无相,完全符合了后世禅宗的义理,其实这里也是佛陀告诉了众位弟子,这个正法隐藏的精髓是什么,至于弟子们如何领悟,领悟了多少,还是用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看各人,各人的领悟力不同,对这句佛偈的领悟也不同,但完全领悟了佛陀拈花举动的迦叶,已经是不用说不可说的领悟了涅槃妙心与实相无相精髓,

可是佛陀也不会偏心,虽然迦叶明悟了,但是众位弟子、梵天诸佛还没有领悟,因此他还是将道理说了出来,但众人能够抓住多少,拿就要看每个人的领悟力和机缘了。

这类似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世尊问题,世尊刚开始用沉默回复他一样,后来见须菩提不明白,才开口讲示空的道理,

佛陀明白,弟子们的根性不同,或者有人会迟些领悟,或者有人在机缘巧合下领悟,或者有人终其一生无法领悟,但这些对佛陀来说并不重要,他住世的目的就是将他对世界的感悟说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

而后人要领悟这句话,或者从六祖坛经与金刚经中的核心,空中妙有中去探寻自己的涅槃妙心,在空中去领悟什么是实相无相。但这两句佛偈所演示的一个道理,正是我和空的对应关系。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这段比较好理解,但却是最核心的地方,众所周知佛陀涅槃后,他住世时所说过的道理,被弟子们整理成为经典,也正是这些文字经典的流传,才有了我们现在规模宏大的大藏经诸部,

但和这些经典不同,他传给迦叶尊者的这个法门,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他并不会在会上说很长很长的道理,例如楞严经一样地说几万言,

而是非常特别地说了几句话,用以心印心的方式传承,这个法门,因此这个法门却是是非常的微妙,因为他必须要迦叶尊者一样,要懂得了其拈花的意思,懂得了拈花文微笑的举动,在微妙的刹那间把握住。

这种领悟无法说出来,同时也无法详尽地说清楚,而领悟的人自然懂得,不领悟的人,即便是说再多的道理,依然无法领悟。

它不是数学公式可以一一列出来,而是一种人对空性的感悟,对实相无相的领悟。这种领悟与佛法知识累积无关,也因此到了后来,六祖慧能以一首菩提本无树,得到了禅宗的衣钵传承,若果按照排资论辈,或者是知识积累,

六祖获得传承完全是不可能的,但世尊以心印心的方式,将涅槃妙心传给了迦叶时,强调的就是空性与无相。这点一直被后世禅宗奉为典律,围绕着后世禅宗的大宗师们,创建了各种的方式,但无论任何的方法,其主旨不过是让弟子们领悟佛陀涅槃妙心。

而这种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好处,就是它没有任何局限性和知识障,即便是穿越千年,依然有大宗师在刹那间领悟,并且明心见性,禅宗类似的典故很多。而他们领悟的,也正是迦叶的微笑原因。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里强调的是教外别传,为何是教外别传,这也告诉了众多弟子,这个法门的修持特殊方法,它和许多经典法门不同,而是必须契机,由于其不立文字,也也没有固定的修持方法和递进的方式,因此没有任何约束,也符合了实相无相。

但也由于没有任何的方法,一些弟子要掌握就毫无头绪了,而其传承的方法,非常特殊需要是师傅和徒弟心心相应,也就是徒弟不用通过文字,或者任何言语,就能懂得师傅的用意,以此为契机的获得了传承,

这种方法太过微妙,其考验的是弟子的根性,心性,虔诚等等,也和弟子们对空的理解,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关,而这肯定少不了沉淀和努力,

也因为空的领悟是无法说,说出来就会变了味,或者令人理解有误,因此佛陀才强调教外别传,也就是其传承方法,嘱咐给了迦叶一脉的禅宗。

后世禅宗的辉煌,也因为其传承方式上的毫无框架,即便是不识字依然可以得到传承,只要明白了道理和契机就能明悟的独特方法息息相关。

迦叶尊者到底在笑什么呢?

其实迦叶当时笑,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微笑,也就是本真的存在,那一刻他看到的佛陀是真实有自然的,而同时他也懂的了到底什么是实相无相,什么是涅槃妙心,也正是他的一眼与佛陀心有灵犀,两人心中出现了一种无形的渠道,那一刻他懂得了佛陀,他也懂的了自己,懂得了什么是心无挂碍,这一刻他解脱了,因此接过了正眼法藏,于是就笑了。

【2】、来自网友【老段世界观】的最佳回答: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下午,那天北印度的天气依然十分湿热,

在菩提树旁边的空地上,大众比丘们不顾炎热潮湿,照旧耐心地跏趺坐好,满怀期待的等待他们的老师释迦牟尼来上课。

昨天的课上地意犹未尽,释迦老师和阿难对话,讲了心在何处,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收获满满。要不是天气炎热,恨不得马上就要照此修习一番。

今天老师要来讲什么呢?比丘们心里非常期盼。

不一会,释迦老师照常缓缓步入会场,他一般来上课不讲排场,没有人在旁边列队拍掌,也没有聚光灯照相,更没有麦克风和显示屏在背后辅助。

但是他只要一走进来,这个地方就充满祥和平静的磁场。其实他不需要开口说话,已经是一堂课了。

释迦老师走进会场,也没有看大众,就在平日坐下的地方照常坐下。然后抬眼一看。释迦的眼神,比丘们看不到任何波澜,总是那么慈祥安静,却又像海一样的深邃,而且里面有一种力量,你一看过去,就好像整个人都融进他那个眼神里了。

他坐下停顿了大概半分钟。没有说话。比丘们有点好奇,内心都在嘀咕,咦,老师今天为什么不出声呢?

阿难内心想,老师是不是没有休息好?待会给他捶捶背

舍利弗心想,老师今天一定要讲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估计在做准备。

目犍连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准备放光动地玩个大的。

还有些比丘都在想各种各样的原因,是不是老师要等谁?

忽然之间,释迦举起手来,手上拈了一朵花,他把那朵花举起在胸前。微微地向大众示意。

比丘们顿时都傻了,老师这是要干嘛?举起一朵花?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就里。

“是不是老师今天要讲花的佛性呢?”有人这样想。

“是不是老师要讲花的微观世界呢,毕竟上次他还讲了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啊。”有人这样想,大家的想法纷纷芸芸,一时间虽然没人说话,但是那些念头啊,蜂拥而出。

释迦怎么能不知晓呢?他静静地看着众比丘,想看看有没有人懂他。

在大众比丘中,释迦的眼光和觉知很快落到了一位静默无念的尊者身上,那就是摩诃迦叶尊者,这位摩诃迦叶,正在会心微笑,他没有说什么,也没有顾左右,而是静默微笑,显然已经会意。

那一刹那,释迦的心已经契合了摩诃迦叶的心,两心相印,一切圆满,无需多言。

释迦开口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此,摩诃迦叶成为了禅宗一祖。开启了这活泼智慧的禅修历史长卷。

他到底在笑什么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了一位如梦寺的扫地义工如梦大爷。

如梦大爷说:释迦 FO 举起花,便是真心。

如果眼观此花,反生杂念,当然不明就里,而迦叶尊者,能当下识取,不生多想。

为何不生多想可以当下识取,因他在知见上,已经到了圆融之境。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迦叶尊者眼观释迦举花,这就是当下之妙。

我问:大爷,为何说是当下之妙?

大爷说:举花者谁?被举者谁?举与被举,所举,尽在当下归元,皆不可得,于此再生一句话一个字,哪怕笑多一下,都是多余。严格来说,迦叶尊者那微笑,都是多余,当然,释迦为了测试大家,他笑一笑,也是应个景配合一下。这是两师徒在给大家一起上课。

释迦 FO 在《金刚经》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比丘里,也就迦叶做到了这一点。无所住而生其心,并非不生其心,而是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不粘滞,不攀附,不随着眼前之境的变化而动分别心。

举起那朵花,就是平凡之妙,举起一朵花是多么普通平凡的动作,那朵花也是如此平凡的事物,可是这样的动作,和吃饭洗脚穿衣睡觉一样,却恰恰表明一切是活脱脱的,非是死呆八板。

是妙明真心的显现,和其他一切万物万事的演变显现一样,这都是真心的妙明之用。

当下识取,便是菩提。什么是菩提?花是,举花是,花开是,花谢是,烦恼是,痛苦是,动静皆是,诸事诸境无不是。

你若认为高高在上发光的就是 FO 法真谛,其他乌七八糟的就看不上眼,那你就是未明了真心之妙用。因此你还在分别心里颠倒。

你若随顺接纳一切,不以境爱憎取舍,随观随认,随认随放,心能转境,那你就与真心相印。

释迦与迦叶,心心相印,印的是什么,印的就是这个共真心。这个真心不属于谁一个人,人人都有,共此一心。不在遥远他方极乐,不在三大阿僧祗劫,只在眼前当下,实相无相。

为何叫实相无相,色是空的显现,空是色的依托,色便是空空便是色,两个是一个,离开空没有了色,离开色也体悟不到空,实相是色,无相是空。如此而已。懂得了,不需要文字解释教条教导,就是大自在。

印心之后,本是无言,可是那个课堂上,老师在测验,学生必须也会意表示,所以一笑。

笑则疑云顿消,万籁俱寂。笑则是最好的回答和解释。

(本文观点乃一家之言,并无权威学术认定,仅供参考)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