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而不震主,善终结局的良臣名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09:50:2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历史上有哪些功高而不震主,善终结局的良臣名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太宗悦史】的最佳回答:

功臣大部分都是在开国时期,但是明朝在开国之后却还是出现了两位功高但不足以震主,而且能够善终的良臣名将。这位良臣就是姚广孝,这位名将就是朱能。

时势造英雄

姚广孝原本只是一个和尚,朱能原本只是一个燕山护卫千户,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哪一个,在当时都是不起眼的角色。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他们有一天竟然能够搅动天下。

而他们能够搅动天下的原因不是在于他们的主子朱棣,而是在于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允炆。

以朱棣的实力,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敢与朝廷对着干。

虽然他的大军数量是众多藩王中最多的,有整整十几万,但是朝廷可是能随随便便够动六十万的大军。

六十万对十几万,谁的胜率更大,一目了然。更何况,朝廷的背后是整个天下,而他朱棣的背后仅仅只有北平一地。

要是不逼他一把,他怎么可能敢造反?而逼朱棣的,就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

在朱元璋看来,只要有他国来犯,他的儿子就是朱允炆最好的屏障。却没有想到一点,那就是他的儿子如果造反,该当如何?

可能在他看来,以朝廷的资源压制一个藩王轻而易举。

可是朱允炆却不这么认为,在朱允炆看来,如果不将藩王的兵权削掉,迟早有一天藩王会做大,紧接着就会造自己的反,或者自己后代的反。

汉朝的七王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都是血淋淋的例子,所以藩王的兵权必须要削掉。

朱元璋虽然有二十四个儿子,但这二十四个儿子里面的二十三个都是狗熊。

朝廷明摆着要剥夺他们的一切,虽然实际上只夺兵权就行,但是朱允炆却想一劳永逸,将他们一踩到底,直接贬为庶民。

早在削朱棣之前,就已经有五位藩王被削,这五位藩王如同羔羊一般,不敢做出任何的抵抗动作。

湘王朱柏为了自证清白,还自焚而死,简直是蠢到家。既然都有死的勇气,干嘛不敢博一把?

从靖难之役没有一个藩王敢明着自愿帮助朱棣来看,如果没有朱棣,朱允炆的削藩一定能够顺利的实行下去,但可惜偏偏有朱棣。

朱允炆削藩还没有真正的削到朱棣的身上,朱棣就已经开始反抗,率军攻占北平,杀掉朝廷在北平的官员,将北平占为己有。

因此才有了姚广孝、朱能发挥的机会。

总策划

凡是造反这样的活动,总得需要一个人将过程策划出来,然后再付出行动,毕竟这是掉脑袋的事,可不能随便玩一玩。

而“靖难之役”的总策划就是姚广孝。

朱棣与姚广孝的相识源自于马皇后的葬礼。当时的姚广孝还是个和尚,朱元璋给每一个藩王都安排了一个和尚。

和尚的作用是在外地为马皇后诵经祈福,而朱棣的那个和尚,就是姚广孝。

朱元璋绝对没有想到,他给姚广孝安排的任务是诵经祈福,但是姚广孝一到北平就暴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只做一件事,这件事不是诵经祈福,而是劝朱棣造反。特别是在朱元璋驾崩之后,频率更高。

如果说是别的藩王,早就将他交给了朝廷,但奈何这个藩王是朱棣。

朱棣原本就有造反的心,自从朱标去世以来,他就一直觊觎皇位,从他多次对朱允炆作出大不敬的动作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姚广孝才得以存活,终于在建文元年朱棣受不了朱允炆的压迫,决定起兵造反。

关于起兵的时间、地点、以及口号,都是姚广孝负责策划。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三年,这段时间里,朱棣的造反运动没有任何的进展,每次都是在北平与山东之间徘徊。

因为朝廷的主力就在山东阻止朱棣南下。

如果就这样下去,造反的时间一长,朱棣手底下的将领以及士兵,未必会再跟着他造反。

毕竟像造反这种活动,时间越长,越没有信心。是姚广孝提醒朱棣,为什么偏偏要从山东呢?从别的地方就不能吗?

朱棣顿时醍醐灌顶,这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别人造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姚广孝造反似乎就是为了造反。

因为他造反成功后,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得到的只有骂名而已。依旧是和尚,过的还是之前那种生活,每天吃斋念佛。

唯一不同的是,到了上朝的时间,就得穿上官服,到朝廷上朝。

直到永乐十六年,他在庆寿寺去世。

相比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谋臣,他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被称为明之萧何的李善长,死于非命;被称为明之张良的刘伯温,也死于非命。

要是他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估计到头来也死于非命。

因为朱元璋杀人是无差别的,只要你是功臣,他就杀你,不管你是否淡泊功名利禄。

死于征途

朱棣手下分别有三大名将,这三大名将都是早在他当燕王时期就已经跟随在他身边的,他打了多少场仗,这三大名将就跟着他打了多少场仗。

这三大名将分别是张玉、朱能、邱福。张玉死于东昌之战,邱福死于北征蒙古,只有朱能一个人活到了善终。

整个靖难之役朱能最亮眼的表现分别在真定之战、东昌之战以及睢水之战。

真定之战他率领几十个人追着耿炳文的数万大军打,东昌之战是他从万军之中将朱棣解救出来,而张玉则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睢水之战虽然没有前两战精彩,但是却奠定了朱棣后来胜利的基础。

因为朱棣在睢水遭遇了大败,士兵、将领都想要撤退,是朱能站出来稳定了军心,士兵、将领才决定奋力一搏。

而这一博,就是决定性的一博,直接在灵璧打掉了朝廷最后的主力。

造了将近四年的反,朱棣头一次看到胜利的曙光。随着靖难之役的成功,朱能获封“成国公”。

如果不出意外,他这一辈子应该会死在北京,但是偏偏出现了意外。

永乐三年,安南发生谋朝篡位的事件,而作为宗主国的明朝理所当然的派人过去调解。

结果篡位者非但没有接受调解,还将明朝派过去的人给杀掉,彻底激怒朱棣。

朱棣下令,由朱能率领三十万大军攻打安南,而朱能就是死于这场战争的征途之中。

代替他的张玉之子张辅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顺利平定了安南。

其实靖难之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改朝换代,但为什么朱棣没有对功臣进行大杀特杀的活动呢?

这主要的原因在于,朱棣面对的情况与朱元璋面对的情况完全不同。朱棣打天下主要靠的是他自己,无论是姚广姚,还是朱能,都是次要的。

【2】、来自网友【江湖小晓生】的最佳回答:

一、功高不震主的祖师爷级人物:王翦。

王翦的功劳有多大呢?这么跟你说吧,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路上,如果没有王翦和王贲父子俩,那根本就没戏!

除了最早消灭的韩国以外,王翦带队消灭了赵国、魏国、楚国,王贲带队消灭了燕国、齐国。就问你还有谁的功劳能盖过他们父子俩?

所以说要论功高盖主这事儿,王翦排第二,没人敢在秦始皇这儿排第一。

可是秦始皇偏偏还真的就非常信任王翦。尤其是在灭楚的时候,王翦带了 60 万大军前去,几乎把秦国给掏空了,可秦始皇依旧还是很放心,这是为啥呢?

第一,王翦战前索要各种赏赐。

原来祖师爷级的人物王翦,在应对秦始皇的时候,是很有一套的,他每次出征前,先不研究什么作战计划,而是对着秦始皇伸出一只手:老大,给我钱、给我买学区房、给我配辆豪车,给我一堆美女。没这些东西,我可不去卖命。

旁人看了几乎都傻了眼了,王翦这家伙不是疯了吧?还没打胜仗,就敢跟秦始皇要封赏?而且赏赐的这些东西未免有点太多了吧?

人家受到封赏都是一再推辞才接受,可王翦偏偏另辟蹊径,偏偏主动去要封赏。秦始皇一开始也有点恼怒,但是回头一想,别提多高兴了。

为啥?因为秦始皇知道,如果自己重用的将领什么欲望都没有的话,那这个将领就不太能重用了,因为他胸有大志,极有可能篡位。

可王翦对钱财美女是有欲望的,这就证明王翦的志向止步于将领而已,不会继续往前再走一步。所以秦始皇可以大张旗鼓地重用王翦,并且给了他一堆赏赐。钱嘛!花完了再赚呗。可这样的将领却极为难得。

第二,王翦每次打完仗,就要求退休。

除了这一招以外,王翦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主动退休。对于一个长期手握军权的将领来说,最担心的就是遭到帝王的怀疑。

尤其是有灭国之功的王翦,如果始终不肯放弃军权的话,那秦始皇早晚要收拾他。所以王翦就很聪明啊,每次灭了一个国家,就立刻把军权上交,表示自己这儿也不舒服,那儿也疼,想着要退休了!

秦始皇一看,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还是老王厚道啊!所以秦始皇对王翦倍儿放心。这年头愿意主动把权力让给年轻人的将领,可真不多了。

第三,王翦知道功成身退。

立功是好事,但是功劳大到帝王无法封赏你的时候,那就有问题的。皇帝不知道该如何表彰你的功劳,那就只能给你封个神做做了,一刀砍了是最方便的。

因此王翦也知道这事儿的深浅,在灭了赵国、魏国以后,王翦就不怎么敢再带兵了。这世上有几个将领,是带兵灭了两个国家的呢?

所以王翦就故意跟秦始皇要了 60 万大军攻楚,结果我们都知道,因为秦始皇舍不得,所以就转而让李信带着 20 万大军去攻楚了。没想到李信居然战败了,这才重新启用王翦。

王翦带着 60 万大军上战场,其实内心也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打赢了就会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打输了那就更惨了。所以这次灭楚之战以后,王翦说什么也不肯再带兵了,这回是真的要退休了。再让他打下去,秦始皇就只能封他做神仙了。

二、功高不震主的殿堂级人物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可以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中晚唐时期了。立下如此大的功劳,难道不会功高震主吗?

当然会,其实同时期功高震主的将领有好几个,比如说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他们俩的功劳不比郭子仪小,但是他们就受到了唐朝皇帝的猜忌。最终导致李光弼不敢进京朝见皇帝,而仆固怀恩索性直接就反了。

唐朝中兴三大名将中,唯独郭子仪是荣宠一生,安享晚年的。那么郭子仪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唐朝皇帝少点疑心呢?

第一,主动交权。

郭子仪是个胸怀特别大度的人,王翦的手段那么多他可学不会,他唯一学会的办法,那就是主动交权。

每次打完胜仗以后,郭子仪第一件事不是邀功请赏,而是先把虎符送到皇帝跟前,好让皇帝放心,这军队还在皇帝手里。

第二,心态很好。

郭子仪被罢免军权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在克服长安和洛阳以后,唐肃宗甚至称赞郭子仪有再造大唐之功,可等到郭子仪在相州打了一次败仗,唐肃宗就罢免了他的军权。

如果换做别人,一定是骂骂咧咧地回家了。可是郭子仪偏偏不这样,他一直在朝廷内部做事,而且总是给皇帝出谋划策,这就是心态好。

史思明的部队在邙山击败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二次攻陷了洛阳。这回唐肃宗只好再次启用郭子仪,郭子仪二话不说就前去平叛,再建新功。

唐代宗继位以后,宦官程元振诬陷郭子仪,导致郭子仪再次失去了兵权。郭子仪二话不说就跑去修皇陵了,这心态谁能比?

当时李光弼不敢入朝,而仆固怀恩则跟吐蕃、回纥勾结,发兵攻陷了长安。唐代宗不得不外逃,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郭子仪。

郭子仪临危不惧,即使昔日的亲信多被打散了,他还是主动上了战场。由于郭子仪的名声很大,轻而易举就赶走了吐蕃兵,收复了长安。

心态这么好,可以算得上是宠辱不惊了。难怪郭子仪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唐德宗时期,直接称呼郭子仪为“尚父”,将他和姜子牙归为一类人。

总结:自古功高不震主的人很少。

自古以来,功高不震主的人其实还是比较少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廉颇被逼赵悼襄王怀疑而出逃到楚国,李牧就更惨了,被赵王迁给宰了。唯独王翦能够功成身退。

唐朝中兴名将里,李光弼功劳太大,吓得不敢入朝拜见皇帝,最终郁郁而终。仆固怀恩功劳也很大,而且他们家 40 多口人全部为国捐躯。就算是这样,最后他还是被逼得反叛了。唯有郭子仪能够宠辱不惊,在乱世中没有自乱阵脚。你觉得还有哪些名将可以做到功高不震主的呢?欢迎补充。

参考资料:《史记》、《旧唐书》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