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正宗黄梅戏到底是湖北还是安徽的?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中国安庆石牌人】的最佳回答:
一个戏曲正不正宗,得看观众的喜爱不爱,接受不接受。如同样一曲戏不同样的人唱,民众不喜欢听,你哪怕唱得再好,老百姓不认同你就不正宗,像安庆黄梅戏得到民众的认同和喜爱,就说明了此戏在民众心里面此戏是正宗的,这点就说明了安庆黄梅戏在民众心中无法撼动的地位,也就形成了发源地,不是谁说自己祖人会唱两句黄梅调就成发源地一说,照哪样全国都可伐发源地,因为哪个省总会有唱两句黄梅戏的
【2】来自网友【商於传人】的最佳回答:
说实话湖北的黄梅戏长这么大还没听到过,小时候从收音机到电视及录音带光盘,听到的都是安徽的黄梅戏,最近几年才知道湖北也有黄梅戏?致于正宗黄梅戏是哪里的,当然是哪里唱的好听就那正宗,如果你唱的没别人好听,然后你说正宗黄梅戏就是这样的,那你不就是在搞笑么?所以我认为安徽的黄梅戏才是正宗的。
【3】来自网友【人生何似飞鸿踏雪】的最佳回答:
黄梅戏本名“皖剧”,形成于安庆。就象京剧起源于徽班进京,吸收了许多剧种表现手法最终在北京形成“京剧”。之所以有黄梅戏起源地之争,是因为黄梅人桂林栖把“皖剧”更名为黄梅戏才导致的!所以湖北官方与文艺界心知肚明,黄梅戏形成于安庆,吸收了许多剧种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与黄梅县没有关系!
【4】来自网友【笑待侃缘】的最佳回答:
听说湖北有个黄梅县,如果这个黄梅县的县名早在黄梅戏出台前就有,并且也是黄梅戏的之乡,那黄梅戏的发源地肯定就是湖北黄梅县,至于黄梅戏是安徽把他光扬发大的,那是另一回事。
【5】来自网友【化外万民胡少峰】的最佳回答:
咱们不看名字,看实质。黄梅戏老腔是怀腔,接近于当地的号子。新腔是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加工的,比如《女驸马》,山东南下干部王兆乾先生时白林先生功不可没。念白是怀宁土话,后来规范用安庆府腔。因为军阀混战,日寇侵略,怀宁县治(原驻地石牌镇)并于安庆府。县府合一绝无仅有。剧里次要人物念白(对话)启用府腔也就顺理成章。但主角唱白要求用普通话(官话)。
湖北采茶调《小辞店》,称买饭女叫“店乖姐”,安庆黄梅戏称买饭女为店主姐。如果硬说发源的话,纵然千变万化,唱白字句或多或少有发源地的印迹。但是黄梅戏没有。你找不出一星半点。
从艺术表现形式,黄梅戏由花腔、平词、火工等腔调组成。尤其火工,其数板正是怀宁地方日常讲话的升级版。如《女驸马》洞房花烛:“冒犯皇家我知罪,并非蓄意乱朝廷。误了终身我该死,乞求放出我夫君…”;《天仙配》满工:“我今若离董郎去,他孤身只影怎为生,衣衫破了谁缝补,受苦受凉谁操心,他若再当长工汉,谁为他织绢来赎身…”怀宁人,特别是老一代,对黄梅戏情有独钟,因为她来自于生活,贴近生活,唱出了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另外《天仙配》七仙女被迫上天前“董郎昏迷在荒郊”这一段哭腔,其实就是生活里女人哭死去的亲人的翻版。只不过在原声的基础上稍作艺术加工,显得既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又不失舞台艺术美感。
以前经常听京剧。发现京剧念白里,夹杂着潜怀的方言。因为京剧是在四大徽班进京表演形成新的剧种。他们之间找到传承的影子。而黄梅戏绝对没有。
黄枚县方言,不经过翻译外省人听不明白。孔垄一带方言和一衣带水的安徽宿松方言甚至都不相掺和。它反应到采茶调,相当浓重,在黄梅戏里,却无影无踪,因为并没有师承关系。
有道是,无徽不城镇,无石不成班。古皖河边码头曾经一度辉煌,水旱码头,商贾云集。黄梅小调对于石牌男女老幼来说,没有不会哼唱的。这是曾经的他们的乡风。文艺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而繁荣。单纯的文艺生长是不存在的。就如同凤阳花鼓戏。十年就有九年荒。花鼓戏走村串巷,可以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讨得生活。
和怀宁县古石牌镇毗邻的是望江县长岭。长岭地处圩区,那里好发大水。旧社会常常内涝。解放后修了同马大堤,水患根除,老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大水淹了圩区,一年的生计泡汤,剩下的只有走村串巷,夫妻搭档,父女结伴,上门演唱黄梅小调,收获微薄报酬从而一家老小得以糊口。
后来,有相关从业者,根据当地的地传唱和百姓喜好,汇编出三十六大戏,又在这基础上,衍生七十二小戏(插戏),这样奠定了舞台演出的基础。
黄梅戏诞生于皖国,成型于怀宁,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只是怀宁人一度耻于公开唱响,尤其姑娘家。一是唱戏在旧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戏子影响日后嫁人。
还有一点就是唱戏的人风流(不正经)。戏班下乡演出,东家空出一间偏房给艺人落脚化妆起居。这就是说男女演员同居一室,甚至同一张床铺,只是两头睡而已。年轻的生旦因戏生情时有发生,和今天影视演员因角生情,苟合一块,影视剧杀青后,便劳燕分飞如出一辙。
视听黄梅戏,有着浓浓的乡情。这是包括湖北黄枚县人无法理解的情怀。是独一无二的。就拿《树上鸟儿成双对》经典唱段来说,怀宁以外的人唱出来,不是那个味。
今天争头衔,无非想籍此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好振兴地方经济,走出低谷。而不是为艺术更上一个台阶。
其实怀宁人不屑于争名。因为很多有识之士,早已离乡背井,到外面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他们怎么能和全副武装的的人车轮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