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张居正为什么终生都不重用海瑞?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哇啦 456】的最佳回答:
封建社会官场就是人场,虽然有律例法度,但因为是皇家天下,还是人治大于法治。几千年的皇帝轮流做已经深入到人民大众的骨子里,不是一朝一代可以改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像海瑞这种官员是不能重用的,而且不能放在重要的岗位上。他是个清官,清到了无鱼的状态,但皇家天下需要有人管理天下,在灰色地带里,管理就会有很多学问,几千年过来了,其实谁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所以就会造成一代又一代朝代的更替和皇家的轮换,而且会深深地陷入这个轮回中无法自拔,就像个诅咒一样,永远轮回,就是我们总结的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时至今日,很多人还是在这个轮回中。因为为官之道,就是为人之道,虽有律例,但律例在人,人要轮换,道亦轮换,官也就轮换,你再厉害也不可能顺遂一辈子,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打破,接受他顺着他就好了。
海瑞是个好人但做不了好官,因为好官既要为朝廷管理国家还要为百姓生活幸福,做事不是好人就能做好的,官场能把事做好的不是一般的人呀!
【2】、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不愿意用海瑞的,岂止是张居正一人,当时皇帝和官员中就没几个人喜欢海瑞。
大明朝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嘉靖时期,已经是腐朽透顶了,嘉靖帝一边跟道士们炼制丹药,搞得紫禁城青烟缭绕;另一边又玩弄帝王权术,将大贪官严嵩父子推向政治最前沿。
可以说,严嵩对大明朝的危害是极大的,他固然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但他以公谋私、贪赃枉法,在他专擅国政的十五年时间里,明朝国力大为衰退,边防也极为松弛,而他自己的家产则十分庞大,用他儿子严世蕃的话说,朝廷无我富!
在官场方面,严嵩父子的影响也极为恶劣,他们任人唯亲、广结党羽,甚至将官职当做商品来买卖,一个人想要得到升迁,不与其同流合污,或者不用金钱铺路,是万万行不通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严嵩作为内阁首辅,“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每年选拔官员,都会根据官职的高低来定价,比如七品州判,售银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等等。
至于官员升迁,或凭借严嵩父子的喜恶而定,或根据出资多少而定,而这些买官钱,则大多进了严嵩的腰包。
因为官场如此黑暗,所以很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他们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同流合污,用金钱换取为国效力的机会。
哪怕是在严嵩父子倒台之后,其流毒依然巨大,因为这种风气长期存在,不是一时一刻可以改变的,所以一个人想要有一番作为,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是需要对这种形势善加利用,将其转变为一种支撑发展的力量。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在当时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张居正,他担任内阁首辅之后,自知无法扭转社会风气,便开创了一套执政哲学,简单来说就是,不担心没有人才,而担心没有会用人才的人。
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
当然了,这件事谈何容易,张居正想要当一个改革家,就必须有人支持他、帮助他,而为了将人才为已所用,他在很大程度上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是必须一头扎进官场这个大染缸之中,哪怕最后自己被染黑,也在所不惜。
因此,张居正虽然是个成功的改革家,但他从来就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因为他在很多方面跟严嵩一样,独断专行,生活奢侈,表里不一,如果他不这样,他或许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举个例子来说,张居正为了防范蒙古和女真,“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 ,此二人是当时大明朝的铜墙铁壁,维护了国家安全,可谓功勋卓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居正与李成梁、戚继光维护关系的方式,竟然是接受他们的贿赂,比如李成梁,他就曾多次赠送张居正黄金及美女,而张居正每次都欣然接受;戚继光也是如此,他也没少孝敬张居正。
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维护关系,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的风气就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送,或者送了别人不收,那很难说这两个人是一条战线的同志;如果不是同志,彼此之间哪来的信任;没有信任,彼此又怎么默契配合,把事情做好呢?
正是因为张居正与李成梁、戚继光之间关系维护得很好,因此他们之间相互成全,张居正给予李成梁、戚继光最大程度上的支持,比如兵力、钱粮,等等;而李成梁、戚继光则则奋力杀敌,为自己争取功名的同时,让张居正的军事改革结出果实。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张居正为了将人才为已所用,可以不择手段,但前提是彼此之间十足信任,而且人才得证明自己确实是人才才行。
以此作为背景,我来谈谈海瑞是怎样一个人,又为何不被张居正等人所重用。
首先,海瑞是个不怎么合群的人,还有些精神洁癖。
海瑞四岁的时候,父亲海翰就去世了,他作为家中独子,由母亲谢氏独自抚养,谢氏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他从小就无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玩耍,而是整日在家读书写字。
而谢氏所做的这些,对海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瑞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三十五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这个年纪能考上举人,绝对是优秀的,虽然不是顶级人才),但他因为自身性格原因,朋友非常少,哪怕是在他当官之后,也只有极少数人与之来往。
并且,因为海瑞刚强正直,有些时候甚至不通人情,因此很多人不喜欢他,比如他在福建担任教谕的时候,有长官来视察工作,其他教师都跪在地上通报姓名,他却只是长揖行礼,还说学堂是教学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海瑞这么做,你不能说他不对,但人情世故就是如此,你不能融入进去,结果只能遭受别人的排挤了。
再比如说,海瑞不喜欢人人情往来,哪怕是金额在合理范围内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得到升迁,一些人给他送了些小礼品,但他事后一一退还,就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而来送礼,他也不接受。
并且,当时朝廷按照规定给海瑞送去七钱银子的柴金,他也给退了回去,结果这些钱自然进了他人口袋。
从这一点来说,海瑞的精神追求虽然很高,但他毕竟生活在人情社会,这在当时其实大可不必。
而张居正的做法就与海瑞大相径庭了,他对人情世故并不反感,甚至做得很好,因此他更受欢迎,办起事来也更有效率。
其次,海瑞行为极端,有古人之风,但不合时宜。
海瑞接受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清正廉洁之人,但同时也让他眼里容不得沙子,在待人待物上太过苛刻,多数官员都不喜欢与之来往,他的性格甚至有些极端,为此他往往得罪了人,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海瑞抬棺上书之事了,那是在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见嘉靖帝深居后宫,专心设坛求福,朝廷因此奸臣当道,就感到非常不满,便决定尸谏。
海瑞提前买好了一口棺材,将家人托付给一个朋友,然后上了一道《治安疏》,批评嘉靖帝求仙问道、不问朝政等弊病,嘉靖帝看完奏疏后大怒,让人赶紧去逮捕海瑞,还说不要让他跑了。
当时一个叫做黄锦的太监就站在嘉靖帝身边,他对嘉靖帝说,海瑞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已经买好棺材,跟妻儿也诀别了,仆从们都跑光了,只有他坚持不逃跑。
黄锦是个聪明人,他见嘉靖帝起了杀心,便说了这番话,看似是在指责海瑞,其实是在为海瑞开脱,说海瑞还算是个忠臣,只不过太愚蠢罢了,而嘉靖帝在听了他的话之后,果然没有杀海瑞,而是将他关了起来。
读过《治安疏》的人应该知道,海瑞的措辞那是相当激烈的,一点也不给嘉靖帝面子,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很明确,就是让嘉靖帝改正错误。
但问题是,海瑞这么做,能让嘉靖帝改正吗?
显然是不能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自古能认错的皇帝就没几个人,更何况是嘉靖帝这种自负甚高的皇帝,就更加不可能了。
那么,海瑞明知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又为何要尸谏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海瑞并不指望能说服嘉靖帝,但他认为自己作为臣子,有责任指出皇帝的错误,虽然他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并不是负责进谏的言官。
其实,达到目的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如此极端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大有贪名之嫌。
并且,当时对现状不满的人有很多,比如嘉靖帝的儿子朱载垕,再比如说许阶、张居正等人,他们的做法就大不一样了,而是采取韬光养晦的办法,在暗地里扶持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等到改朝换代了再说。
毕竟,嘉靖帝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没有人是可以改变他的,臣子们与其跟他针锋相对而落得个被杀的下场,还不如保存实力,做点更有益的事情,像海瑞这样一心求死,似乎没什么意义。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嘉靖帝并没有因为海瑞的上疏而做出任何改变,只是在徐阶等人的劝说下,才没有杀海瑞而已。
我们可以看出,海瑞上疏尸谏而不成功,张居正隐忍不发,日后却成就伟业,哪种做法对国家更有利,一眼便看得出来。
再次,海瑞虽然名声在外,但能力却一般。
海瑞考中举人之后,却一直无法考取进士,因此他只能从小官做起,但他却连小官都做不好。
比如,海瑞在当县令的时候,在断案上往往无法明察秋毫,尤其是那些疑案,他往往不慎重调查,而是采取以下原则:
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这么做,当然是想当然的了,因此海瑞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许多无辜之人因此受屈。
再比如说,海瑞在推行朝廷政令的时候,往往不懂得变通,而是强行推行,这就导致许多豪强都逃到外地避难,一些刁民见海瑞一昧打击豪强,便趁机诬告获利,海瑞也不明辨是非,许多豪强因此受冤。
事实上,海瑞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很一般,正如都给事中舒化所言,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要领,因此他虽然干得热火朝天,但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甚至有所危害。
比如说,海瑞在对待契约问题上,不遵循明朝法律及当时国情,要求争议以书面契约为准,但当时多数农民都不使用书面契约,这就让法律的执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并且,海瑞在处理契约案件的时候,往往偏袒农民,要求农民偿还的贷款,仅占总贷款的二十分之一,贷方因此损失惨重!
而在海瑞的治理下,佃户不敢向业主交租,借方不敢向贷方还款,当地的赋税因此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海瑞在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他之所以闻名于世,并受到很多人敬重,只是因为他清正廉洁、爱护穷苦百姓而已,对国家并无大的贡献。
而按照张居正的用人原则,海瑞这样的能力显然是不行的,张居正要的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不管这个人是否清廉,甚至他在用人的时候,有时候是刻意不用清流的,因为清流往往徒有其名,而不是实干家。
最后,海瑞太过于重视虚名了,让别人敬而远之。
嘉靖帝去世之后,海瑞因为敢于尸谏而闻名,继位的隆庆帝朱载垕、首辅高拱、内阁成员徐阶和张居正等人,都很敬重他,他因此声名显赫。
但是,海瑞也会被名声所累,他被派到富庶的应天当巡抚,当地官员听说是他来了,纷纷辞职回家,豪强们也都避而远之,生怕得罪了他,因此他在应天府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在官场上,海瑞的名声也是响当当的,但众人都喜欢与之交往,朝廷也不喜欢用他,比如高拱当首辅的时候,就觉得海瑞能力一般,脾气还特别大,因此将其明升暗降。
而海瑞也极其重视自己的名声,他见高拱不用自己,为了保住名声,就辞职还乡,搞得朝廷很是尴尬。
而在海瑞晚年,他更是将名声看得很重,比如他被任命为南京右佥都御史之时,他在赴任途中上疏,说自己还要效仿古人尸谏的做法,逼迫万历帝惩治贪污,还列举朱元璋剥皮实草的做法作为借鉴。
当时万历帝就批评他言辞过失,残酷刑罚断不可取,但依然褒奖他忠诚,而他得了奖励之后就火速到南京任职了。
在南京任上,海瑞还是用严酷刑罚处罚官员,甚至有些官员因为偶尔娱乐一下,都被他施以杖刑,导致百官恐惧不安,严重影响到工作,海瑞明知如此也毫不在乎,因为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名声。
很显然,海瑞如此重视名声,跟张居正有着天壤之别,张居正如果重用他,那简直就是供了一尊佛,好看不中用。
总结一下,张居正当首辅后为何不重用海瑞?
简单来说,海瑞与张居正思想境界不一,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为人处世方式迥异,再加上海瑞能力一般,干不了什么大事,而且名气却太大,不是轻易可以驾驭了,因此张居正不愿意用他。
关于张居正为何不重用海瑞,还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张居正刚当上内阁首辅之时,有人向他推荐海瑞,他觉得海瑞太过严峻刚直,不是太愿意用,但碍于情面,还是派御史去考察。
当时海瑞赋闲在家,御史来到他家中后,他也想受到重用,便破天荒杀了只鸡招待(要知道他母亲过生日,他也不过买了二斤猪肉而已)御史,御史见他家居舍冷清简陋,吃完饭便匆匆离开了。
御史返回后,将事情讲给张居正听,张居正听完便决定不用海瑞,原因其实很简单,海瑞住得简陋,而且不跟家人在一起,说明他刻薄;用鸡招待御史,海瑞认为足够了,但对朝廷没有敬畏之心。
因此,像海瑞这样能力一般名气大却很的人,张居正如果重用他,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会拖后腿。
当然了,张居正也担心如果重用海瑞,海瑞会把他的得力干将一一干翻,比如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殷正茂、曾养吾等人,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清廉的,但他们的能力也是出众的,所处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海瑞而舍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