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6 23:29:28 4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10143 条回答。

这个故事确实很有意思,我们先看看原文:

吴县有位年轻的县令,为人刚毅梗直。吴县当地的民俗非常尊敬城隍神,除了修建富丽堂皇的城隍庙以外,每年都要为这个神举办大会,要花费全县不少民间的金钱。即便县里遇到灾荒,其他什么开销都可以节省,却不能在城隍神上面省钱。

有一次,这位县令外出,正好碰到民众大办神会。得知做神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县令勃然大怒,对着神像大骂:“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神,就应该知道爱惜民力。你怎么这样耗费民脂民膏呢,实在是笑话!”然后县令命差役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民众吓得要命,从此不敢再大办神会了。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不错,这几乎是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翻版啊。

这个县令应该是很伟大的人。

没想到,故事还没完:县令为官清正无私,只是年龄比较小,很喜欢玩耍。一年多后,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官衙屋顶上有个鸟窝,就贪玩自己用梯子爬上掏。结果,他不慎摔了下来死了。没多久,县城的老百姓就听到城隍庙中传出县令的声音。

仔细辨别,竟然是县令的魂魄在和城隍神争执。原来县令死后也成为城隍神,就住在城隍庙里,接受民间的香火供奉。但这个庙容不下两个神,两人激烈争吵,都让对方离开。

吵闹声不分昼夜,让民众感到惊恐,加上县令生前也做了不少好事,他们就找来神婆协调,许诺会为县令建立一个新庙。

于是吴县就有了两个城隍庙,争执吵闹声才停止了。由于两个城隍互相竞争,都希望民众多给他供奉,所以较原来的城隍神更加灵验。一年一度的神会,又开始大办起来。

大家觉得搞笑不搞笑。

县令生前怒骂城隍神不体恤民情,只顾自己享乐,住豪华的庙宇,接受大量供奉,享受神会的奢华仪式,都是混账行为。县令为此还打了神像!

此举做的正气凌然,然而县令死后却做了同城隍神同样事情,甚至为了争夺供奉同老神仙大吵特吵。

这很荒谬吗?

一点也不荒谬。

有很多贪官,在没有爬到很高位子上,没有什么资格贪污时都表现得正气凌然,大肆攻击贪污腐败、权钱权色交易,言语猛烈,痛心疾首。

搞笑的是,这些贪官一旦爬到这个位子,往往比前任做的更差更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不在其位,没有相关的利益纠葛,自然可以高谈阔论,占领道德制高点。

一旦自己到了那个位置,涉及到自己的密切利益,就可能完全不同。

以前中国有 2 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家里如果出现什么纠纷,不会找同族人来处理,反而会找舅舅主持公道。

这主要是同族人可能会因为利息关系有偏颇,但舅舅其实是外人,同你家不相干,才会相对秉公处理。

上海人的“娘舅”最大,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分家产时,通常会找略有些亲戚关系的远房情人,甚至完全不相干的人来主持。

为啥?

道理也是一样。只有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才会相对秉公处理。

所以,说来说去靠人性是完全靠不住的,很多事情必须依靠制度。

【2】、来自网友【暮有文化】的最佳回答:

在吴县这个地方有一个县令,大家都忘了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为人刚毅,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的喜爱。

吴县百姓非常敬重城隍,所以每到城隍诞辰时,当地人就用木头做成雕像,再披上锦缎的衣服,放在繁华地方参拜。

因为每年都要如此,所以百姓们每次举行城隍会时,都要大肆敛财,用豪华的车子拉着神像游街,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纪念城隍。

起初,县令对于此事只是颇为不满,他觉得百姓本就生活不太富裕,又每年这样大肆举行纪念城隍的仪式,实在是大可不必,但这是百姓的个人行为,自己也不太好管,可最近几年,百姓一次比一次收的钱多,举行神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以至于城隍之会已经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每一次都不曾懈怠。

这不,今年的城隍之会又大张旗鼓地开办了起来,县令实在忍无可忍,便跑到百姓举行城隍之会的地点,拦下游行的队伍,站在高台上向百姓宣讲城隍之会的害处,可百姓都没有放在心上,县令看众人一个个都不专心,好似不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于是便命令左右的差役,将那神像拉倒在地,打了 20 大板,又在众人面前指着神像大声斥责道: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为何如此冥顽不灵呢?你根本不值得人们供奉,如果你有灵就应知道爱惜民力,又怎么会让百姓去做这些无意义的花费,来耗费民脂民膏呢?”

众人见此,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但事毕以后,都对着县令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议论道:这才是真正为民办事的好官。

逐渐地,人们将城隍之会的风俗习惯也停掉了,只是每年进行一次小小的纪念罢了。

县令本就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他所住的房屋残破不堪,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起小雨。

这天,县令眼看着要下雨了,想要上房去修补一下瓦片,旁边差役说他上去,县令说:“此处危险,你们的命也是命啊。”于是便自己上去修补房屋,但奈何没站稳便摔了下来,摔断了腿。不久以后,因为病情恶化便去世了。

县令去世以后,吴县的百姓经常在城隍庙中听到那县令愤怒的吵嚷之声,似乎他和城隍神起了争执。连续好多天也没有停止,吴县的百姓都不忘那县令的恩德,纷纷聚集在城隍庙中为他们二人调解,但不管怎样就是不起作用。

后来吴县的百姓又另外建起了一座祠堂来供奉县令,争执之声这才消失了。人们将县令的祠堂也称作城隍庙,每年按时祭祀。

据说,县令的城隍庙比原来的城隍庙更加灵验。吴县至今还有两个城隍庙供百姓祭拜呢。

暮有话说

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名叫《吴令》,他讲述了一个县令两袖清风,爱惜民力,制止百姓大肆举行城隍之会的故事。

故事中,县令本就是一个为人清廉的好官,他看不惯百姓大肆花钱去做一些祭拜鬼神之事。当众斥责众人,最后将耗资巨大的城隍之会给停了,得到了吴县百姓的一致称赞,可县令因为意外身死后,却和城隍庙的城隍神吵嚷了起来,直到百姓为他又建起了一座祠堂,这才解决了争吵的事端。

起初北暮读这一篇文章时,觉得这县令还真是一个好官啊,为人清廉,懂得为百姓着想。可是到结尾,蒲松龄的描写却让我有了另外一个疑问:这样一个为官清廉的官员,死后仍然被众人所祭拜,这难道不是现如今人们所说的,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吗?

生前不许祭拜的县令,死后竟和城隍吵了起来,同他去争夺城隍的职位,享受百姓的祭拜,看不惯百姓祭拜的人,最后却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蒲松龄的这篇文章还真是讽刺啊。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