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15师整编7个教导旅,为何称“教导旅”?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8 18:42:03 8次浏览

关于问题抗战时期,八路军第 115 师整编 7 个教导旅,为何称“教导旅”?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1938 年 3 月,第 115 师师长林彪意外中枪重伤,部队由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继续在吕梁山区对日作战,不久接到了支援山东抗日战场的任务。说明一下,在 115 师主力东进之前,我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主要是“山东纵队”,也就是山东人民起义部队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虽然当时已经壮大到近 25000 人,但毕竟不是正规军的底子,战斗力较弱。

(林彪)

所以从 1938 年 7 月起,延安抽调八路军第 115 师和第 129 师各一部,开始挺进山东,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最初东进的是第 115 师第五支队和第 129 师的津浦支队(基本以团为基干编成)。期间第 115 师的其他部队,也分批开赴山东战场,及至罗荣桓、陈光率领师部和 686 团也到达山东的 1939 年 3 月,第 115 师主力已经在齐鲁大地完成了战略展开。

到了 1940 年 7 月间,八路军第 115 师的师部、所属第 343 旅全部及 344 旅大部,分别活跃在鲁西、鲁南、湖西、冀鲁边、冀鲁豫边、鲁东南等地区打击日寇;山东纵队则活动于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苏皖边地区,而第 129 师的一部则活动于鲁西北地区。至此,三大系统的部队基本有了自己的作战区域,其中尤以第 115 师主力发展得最为迅猛。

毕竟是老红军的底子,又是整建制开来山东,而且山东人口稠密,所以分兵发动群众建立若干抗日根据地之后,一个连没多久便可以壮大为一个营甚至一个团。至 1940 年的秋天,115 师所属部队已经从不到 20000 人(初建是 15500 人,但是在挺进山西后有一定发展),猛增到近 70000 人,部队番号既有原来的番号旅、团,也有新建的支队、大队,确实有些杂乱了。

如此混乱的编制和番号,不利于 115 师师部的指挥,所以整军和整编势在必行,于是 1940 年的秋冬,罗荣恒政委主持了整军工作。按照当时的实有兵力,以 2000 余人为一个团计算,足足可以编出来 30 多个团,那么一个师部指挥 30 多个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继续采用支队等临时编制,又显得不那么正规,于是决定新建若干“教导旅”。

第 115 师最初编组了六个教导旅,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每个旅下辖三个团,而没有编入各旅的其他作战团由师部直辖,这七个教导旅分别是:

教导第 1 旅由原苏鲁豫支队编成,旅长为彭明治。

教导第 2 旅由原苏鲁支队、鲁南支队及 115 师独立支队整编而成,旅长为曾国华。

教导第 3 旅由原运河支队及 115 师独立支队一部合编而成,旅长为杨勇。

教导第 4 旅由原 343 旅黄河支队编成,旅长为邓克明。

教导第 5 旅由原东进支队编成,旅长梁兴初。

教导第 6 旅由原冀鲁边津南支队、鲁北支队等编成,旅长为邢仁甫(后叛变)。

教导第 7 旅由原新编第 3 旅及新编第 2 旅各一部编成,成立于 1941 年,旅长为韩先楚。

(梁兴初)

115 师为什么不跟第 129 师一样,自拟和排序“新编旅”的番号,而要统一改称为“教导旅”呢?这是由当时山东复杂的政治局面决定的,山东跟河北、山西的情况不太一样,前两个省份存在的都是晋绥军、西北军等杂牌,而山东已经是重庆方面新建的“鲁苏战区”之辖境,除了东北军和地方武装外,还有中央军的部队和比较完善的政工系统。

我们知道,八路军 1937 年进行改编时,国民政府只给了三师六旅十二团的番号,尽管八路军在抗战期间不断发展壮大,但是重庆当局是不可能再给增加番号的,但是军队的实际情况又要求必须扩大编制和增加番号,这是个矛盾。

另外,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新建一些团级战斗队并授予自拟番号,轻易不会引起重庆方面的察觉,而如果新建师、旅级等战役单位的番号,肯定是有些麻烦的。

(罗荣桓)

所以整个八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直保留着三个师的番号,没有新增。至于旅级番号,在比较敏感的山东地区,也巧妙地使用了“教导旅”的名义,什么是教导旅呢?其实跟八路军最初组建的两个教导团(第 120 师教导团、第 129 师教导团)性质类似,那就是在编制不够的情况下,以司令部直属训练单位的名义,编组出来的没有正规番号的建制。

部队里面教导队、教导营、教导团的建制,通常是为了轮训基层干部、培训士兵骨干(类似于士官)、训练新兵而专设,有点随营学校的意思,比如粟裕将军投军不久,就被选送到叶挺第 24 师教导队培训,毕业之后就可以回部队当班长。这样的建制单位基本隶属于各级司令部的“直属队”,一般也不会有作战任务。

(彭明治)

那么使用“教导旅”的番号,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至少从字面上理解,都是培训和训练性质的非作战部队,一旦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揪住不放,也好有个说法,主要还是为了掩人耳目,因为到 1939 年以后,老蒋对八路军扩建武装非常敏感。而罗帅的军政水平兼备那是有目共睹的,采用“教导旅”的番号可谓是用心良苦,尽量不给在重庆的“八办”找麻烦。

所以它的准确表述,是国民革命军第 18 集团军第 115 师直属“教导某旅”,于学忠(鲁苏战区司令长官)等人就算发现了,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而对于八路军部队来说,头顶什么番号根本不重要,教导旅、独立团一样打鬼子。但是在 1941 年之前,在国共合作没有完全破裂的情况下,合理地运用一些斗争技巧,还是必需的,这一点用三个字解释最直白:你懂得。

(聂荣臻去了晋察冀)

同一时期,山东纵队也进行了整军工作,所有部队整编为四个旅、四个支队和两个直属特务团,兵力已有 54000 余人。这是山东民众抗日起义后的自建武装,不似八路军(第 18 集团军)那样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所以这四个旅的番号很直接,就是山纵第 1 旅到第 4 旅,不需要国民政府给什么正式的番号。

不过第 115 师各教导旅的番号存在时间并不长,1940 年晚些时候才组建,到了 1941 年初就爆发了“皖南事变”,既然重庆当局率先撕破了脸皮,八路军各部队也就不需要有那么多顾忌了,广大指战员不再佩戴“青天白日徽”,大抵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 1941 年 8 月,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延安命令第 115 师和山东纵队合署办公,正式组建“山东军区”(对外仍保留 115 师番号)。

正式成立山东军区后,第 115 师和山东纵队原属的各旅、各支队番号一律撤销,并开始实施“主力部队地方化”,也就是首先编组出军政素质和战斗力较强的 13 个主力团,归属山东军区直接指挥,而其他部队则改制为二级军区、军分区所属武装,七个教导旅的旅部机关,基本都与二级军区合并,分别组建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等军区司令部。

因此大概算起来,第 115 师各“教导旅”的番号,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建制。

【2】、来自网友【老虫侃历史】的最佳回答:

教导旅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在玩文字游戏。这和当年“志愿军”的称呼,如出一辙。

为什么会有“志愿军”的称谓呢?

当年毛爷爷就说过,我们不跟他国宣战,我们的人民是志愿参加战斗,这是民间的事,不是国与国的事。

结果,志愿军这个名称一出,果然让老美蒙了。他们以为,这就是一股小规模的民间人士。没想到,遇上的却是正规军。

等他们反应过来,“志愿军”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它实际的意义的时候,两次战役都打完了。

也正是由于“志愿军”这一混淆视听称呼,让美国吃了个哑巴亏。

115 师“教导旅”,同样也是一个迷惑人的称谓。

当年,老蒋就给了八路军 3 个师的编制。而且还是丙级师,一个师只有两个旅,每个旅只有两个团,满员才 12,000 人。

但老蒋的嫡系可都是甲级师,每个师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满员编制 3 万人。

老蒋前期,确实也是以 3 个师的编制,来发放给养,意图限制我们的壮大。

但是,我们出于长远考虑,不可能将人员,压缩在这 3 个师的编制内,那样只会对自己不利。但如果扩编太快,又会导致老蒋的怀疑,从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115 师在扩编之后,就成立了 7 个教导旅。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专门训练新兵的教导员,组成的 7 个非战斗编制。但实际上,这 7 个教导旅,就已经是 115 师的正规军了。

这在当时,对日军和老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他们一时也摸不清,我们的主力到底有多少人。

其实,这在《亮剑》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李云龙手下都七八千人了,都快赶上一个师的编制了。可李云龙依旧是个团长,对外宣称仍然叫独立团。

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一个团的人数,顶多就 2000 人,编制确实不大,还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格外重视。但是,要对外宣称扩编了一个独立师,那可就麻烦了。

在 115 师进入山东以后,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后来,115 师与山东纵队合并,番号依然为 115 师。

但整编后的 115 师,发展为 7 个教导旅,一共 7 万余人。

这在原来的编制上,翻了 5 倍都不止。为了不过早地暴露实力,这 7 个旅都没有正式编制。

第 1 旅旅长彭明治,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 年 5 月 10 日去世。

政委朱涤新,参加过长征,曾担任 115 师政治锄奸部部长。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平型关战役。1955 年,朱涤新已经是地方干部,未参加授衔仪式。2002 年 1 月 3 日去世。

第二旅旅长曾国华,广东五华人,早年参加粤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1 年加入红军,参加过长征。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 年 1 月 3 日去世。

政委符竹庭,江西广昌人,参加过长征,曾担任红一方面军第 2 师政治部主任。1943 年 11 月 26 日,在滨海军区机关驻地遭遇日军,身负重伤,不幸牺牲。

第 3 旅旅长杨勇,杨勇是湖南浏阳人,参加过长征。55 年授予上将军衔,1983 年 1 月 6 日去世。

政委苏振华,湖南岳阳人。抗大毕业,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 115 师 343 旅政治委员。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 年 2 月 7 日病逝。

第四旅旅长邓克明,湖南安化人,参加过长征,55 年,授衔为少将军衔,1983 年 10 月 28 日去世。

政委张国华,江西永新人。早年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 115 师政治部副主任。1955 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1972 年病逝。

第五旅旅长梁兴初,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1955 年授予中将军衔,1980 年 10 月 5 日去世,享年 73 岁。

政委罗华生,湖南湘潭人。参加过安源工人运动,担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参加过长征,担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在抗日战争时间,担任过 115 师教导五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独立旅政治委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 年 9 月 6 日病逝。

第 6 旅旅长邢仁甫,河北盐山人。1943 年,邢仁甫投靠了国民党。1944 年,邢仁甫又投靠日寇,当了汉奸。1949 年被我军抓获,1950 年被枪决。

政委周贯五,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时期,任 115 师 343 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7 年 3 月 29 日病逝。

第 7 旅旅长韩先楚,湖北黄安人,早年参加过长征,担任过 115 师 344 旅 668 团副团长。1955 年授予上将军衔。1986 年 10 月 3 日病逝。

政委赵基梅,湖北麻城人,早年经历过长征。曾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独立游击队队长,兼第五军分区司令。1947 年 8 月,赵基梅任江汉军区司令员,但不幸在 1947 年 12 月 17 日,病死在随县三里岗,年仅 37 岁。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