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教导总队和日甲级师团谁厉害?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叩开科技之门】的最佳回答: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 1938 年时就已经被撤编了,因为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这两场战役,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已经伤亡过半,余部被编入第 46 师。
也就是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从 1936 年正式成立,到 1938 年撤编。历时两年的时间,在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是挺悲壮的。
而在抗战期间,中央军 20 个德械师中,装备达到天花板水平的也就是传言中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了。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装备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下辖 3 个步兵团,每团有 3 个步兵营,还配有高射炮连、迫击炮连、重机枪连、骑兵连和辎重、通信部队等。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一共装备有 8577 支毛瑟 1924 式步枪,351 挺捷克式机枪,102 挺马克沁重机枪,22 门 20 毫米机关炮,18 门 37 毫米战防炮,18 门 75 毫米榴弹炮,28 门 82 毫米迫击炮,12 门 75 毫米博福斯山炮。
士兵全部装备德国毛瑟步枪或者中正式步枪,并有 M-35 德式钢盔,呢子大衣,皮质背包,夏季的翻毛皮鞋,冬季的长统皮靴和德制防毒面具等等;
到南京保卫战前夕,教导总队奉命扩编为甲种步兵师,下辖 3 个旅,总兵力已经达到了 3 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拥有 8500 多支步枪,351 挺轻机枪,102 挺重机枪,98 门火炮。
日军甲级师团
其实日军甲级师团是在 1939 年之后才出现的,也正是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被撤编之后出现的。如果说,日军的甲级师团早出现几年,或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晚撤编几年,两者还真可能会在战场上遇到的。
一个甲级师团下辖 8 个联队,包括“4 个步兵联队,1 个骑兵联队,1 个炮兵联队,1 个工兵联队,1 个辎重部队”。
火炮数量
按照日本军队的标准,一个炮兵联队下辖有 1 个榴弹炮大队,3 个野战炮大队,而每个野战炮大队又下辖 3 个中队。其中榴弹炮大队装备有 12 门 91 式 105 毫米大口径榴弹炮,每个中队拥有 4 门 38 式 75 毫米野战炮。也就是说,一个炮兵联队就有 48 门火炮。
而每个步兵联队中还有一个步兵炮中队和一个速射炮中队以及三个步兵炮小队。一个步兵炮小队有 2 门 92 式 70 毫米步兵炮,一个步兵炮中队有 6 门 92 式 70 毫米步兵炮,一个速射炮中队有 4 门 94 式 37 毫米速射炮。这样算下来,一个步兵联队中就有 12 门火炮,而 4 个联队中就有 48 门火炮,力量。
总得来看,日军的一个甲级师团中一种拥有 96 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这还没算掷弹筒,一个甲级师团的掷弹筒数量在 144 具。
重机枪数量
一个步兵大队有 8 挺重机枪,一个联对也就是 24 挺重机枪。而一个骑兵联队拥有 2 挺重机枪,一个甲级师团一共拥有 98 挺重机枪,轻机枪数量为 300 挺左右,而步枪的数量就更多了,达到了 1.4 万支。
综上所述,日军甲级师团共拥有 1.4 万支三八大盖,300 挺十一式轻机枪,98 挺九二式重机枪,96 门火炮,关键这还只是甲级师团自身的武器装备。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空军,海军,装甲部队的支援。
对比来看,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整体装备与日军的甲级师团相差悬殊。
步枪对比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主要就是毛瑟 1924 和中正式这两款,而中正式步枪就是外贸民用版毛瑟 1924 的国产版。
毛瑟 1924 步枪使用 7.62 毫米口径子弹,初速为 810 米/秒,最大射程为 2000 米,有效射程为 600 米。
毕竟仿制于毛瑟 1924,中正式步枪的结构尺寸与其相当,但是精准度之类的就不如了。
日军甲级师团
日军的步枪也就是三八大盖了,主要发射 6.5 毫米口径子弹,最大射程为 2400 米,有效射程为 460 米,不过根据测试,在 1000 米处仍然具备较大的杀伤力,与在 500 米处杀伤力相当。
通过对比可知:也就毛瑟 1924 步枪的性能要超过三八大盖,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就不如了。
不过原版的毛瑟 1924 步枪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即便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拥有的也不超过万把。
轻机枪对比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使用的是捷克式轻机枪可以发射各种 7.92×57 毫米尖头弹,弹头重量在 10 克~12.8 克之间,初速为 830 米/秒,枪口动能超过 3400 焦耳。
日军甲级师团
主要装备了十一式轻机枪发射的是 6.5×50 毫米“三八”式步枪的尖头弹,弹头重约 9 克,初速为 736 米/秒,枪口动能在 2600 焦耳。
通过对比可知:捷克式轻机枪要比十一式的威力大。
重机枪对比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使用的是马克沁重机枪,其最高射速在 500 发左右。
日军甲级师团
装备了 92 式重机枪,其射速在 450 发左右。
不过,马克沁重机枪的精度不如 92 式,还采用了水冷方式,故整体性能不如 92 式。
火炮对比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其使用的口径都是不超过 100 毫米的火炮,严格意义来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 22 门 20 毫米机关炮也不算炮,口径实在是太小了。
日军甲级师团
日本甲级师团的火炮性能就占据绝对的优势了,都是口径在 37 毫米以及以上的型号,威力真的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哪些炮无法比的。
装备说完了,那就剩单兵素质了。
单兵素质就看双方的训练程度了,那时日军的标准是每个人 150 发子弹。而且每个士兵射击 300 米外的枪靶必须是百发百中,而且弹点的分布不能超过拳头的大小。
国军的就只有 15 发,十倍的差距可想而知有多大。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训练强度也不差,在战争期间可以与日军精锐一对一的对抗。
奈何武器装备上不如日军甲级师团,所以真的要对上后,那也无法力敌甲级师团。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如果抗日战争相关军事知识足够的话,当知这又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国民政府唯一一支真正的德械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之后的 1938 年,番号已经不复存在,余部编入了陆军第 46 师。而在这个时间点上,侵华日军还没有什么“甲级师团”的编制概念,那么两者之间怎么可能发生碰撞?又如何去评价哪一方厉害呢?
(这是 88 师的画像)
所谓的教导总队,就是中德开始军事合作后,国民政府用比较有限的资金,率先组建起来的一支“样板部队”,以利其他调整师和整理师的编组和装备。它的雏型出现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的 1931 年 1 月,军政部从原有的教导第 2 师中,抽出特务营、炮兵团、工兵团、骑兵团的各一部、加上一些军校毕业生和军校卫兵队共同组编起来的,既然是百般遴选出来的,当然堪称精锐。
教导总队初建时仅为加强团级规模,下辖步兵第 1 营和步兵第 2 营,另有迫击炮连、炮兵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排、特务排等总队部直属部队,全总队合计有 2500 余人,这个兵力数字究竟是什么级别的部队一目了然。第二年年初,在张治中第 5 军的编成内,教导总队参加了淞沪抗战,表现得比较可以,但是毕竟兵力有限,战场上还属于配角。
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之后,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危险迫在眉睫,南京政府加快了准备编组 60 个调整师和整理师的步伐,遂把教导总队升格为师级单位,以作为军队编制调整的“样板”。期间教导总队优先得到了所需人员和采购来的德械装备,1933 年 6 月,从德国军校留学归来的黄埔一期生桂永清调任总队长,经过几年的扩充和加强,到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教导总队已经成为最标准的“调整师”。
比如 1937 年 7 月 23 日,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提交了《关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的报告》。报告中提到:教导总队现有军官 617 员,军佐 118 员、军属 99 员,总共 834 员;士兵共计 12291 名,缺额 1181 名。可以发现,教导总队在投入淞沪战场之前,总兵力跟第 87 师、第 88 师和第 36 师相差无几,满编兵力在 14000 人左右,因为那三个师正是以教总为样板后来组建起来的。
不过在武器装备上,教导总队的平均水平确实要高于另外三个师,因为它大部分接收的还真是原装德械,1932 年南京政府在德国毛瑟军工厂订购的 10000 支 1924 年式步枪,也就是 98K 的前身,基本都装备了教导总队,而第 36 师、第 87 是、第 88 师装备的都是仿制的中正式。教导总队同时装备马克伈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基层军官使用 M1932 型驳壳枪,这确实是纯正进口货。
按照额定编制,教导总队当时下属三个步兵团和直属部队,其中每个步兵营官兵合计 755 人,共装备有 2 门 82 毫米迫击炮、8 挺重机枪、27 挺轻机枪、161 支驳壳枪、12 支信号枪和 368 支步枪。每个团兵力超过 3000 人,还装备有 PaK-35/36 型战防炮一连(6 门)、小炮一连(6 门),总队直属山炮一营。所以教导总队的轻重武器、反坦克火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首屈一指的,得以在淞沪战场上给日军以迎头痛击。
实际上,抛开日军拥有的海空优势和军属、师团属炮兵火力,教导总队的一个步兵营对战日军常设或者特设师团的一个步兵大队,一点都不打怵。日军一个满编大队也就是一个机枪中队的 8 挺九二重机、一个炮小队的两门九二步炮,而三八大盖肯定不如二四式步枪,歪把子也远逊于捷克式,至于战斗兵员对比,大概是 800 对 1000,教导总队的轻武器性能占优,日军的单兵素质占优,半斤对八两。
但是战争不是简单的数人头和步枪对射,在日军立体的火力优势下,教导总队肯定不是一个满编师团的对手,这个差距是必须承认的。所以淞沪会战第一阶段,教导总队伤亡惨重,第二阶段不得不撤下来整补,也是在这一期间,军政部将教导总队升格为两旅六团的“甲种师”,打算作为中期抗战的主力部队,可惜的是,还没有完成整补,淞沪会战最终失利,教导总队又被匆匆投入了南京保卫战。
升格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理论上应有兵力为六个步兵团、一个补充团、一个炮兵团以及总队其他直属单位,定额可达 29000 余人,但实际只有三个团随总队部留在南京参战,因为新建的第七、第八和第九团尚还湖南和江西地区招兵待建,所以南京保卫战期间的教总兵力应在 20000 人冒头的样子。并且由于淞沪会战的损失较大(伤亡 5000),这 20000 余人充斥着新兵,炮兵团只有 12 门山炮,德械装备也被大大稀释,战斗力反而下降了。
本来按老蒋的意思,教导总队作为精华所在,应该直接撤往湖南地区整补以利再战,不过唐生智担心守城兵力不足,亲自找老蒋打擂台留下了这支部队,结果在悲催的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只撤出来 4000 余人,残部被编入第 46 师,也就是说,到了 1938 年 1 月教导总队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一期间,日军在战场上主要投放的是四单位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还没有所谓甲级师团“”的编制类别。
(被俘的这不过是卫戍司令部的士兵)
结论很清晰了吧?在淞沪会战以及之前的教导总队,是没办法跟日军的常设师团来比较的,因为它不过是个加强团、以及“调整师”的级别,满编兵力从不足 3000 扩充到 14000 余人。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常设师团的战时满编兵力多达 25000 人以上,比如第 5 师团登陆塘沽时就是 25500 余人,如果再加上临时配属的特种兵部队,甚至可以达到 28000 余人,再考虑到炮力和单兵素质的差距,即便是升格为甲种师 29000 人的教导总队,还是要处于下风。
那么对比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侵华日军作战序列内出现的“甲级师团”呢?这些所谓的甲级师团其实有三种,一种是老牌常设师团调整为“三单位”以后的状态,每师团平均兵力在 20000 到 21000 人左右,比如第 3 师团、第 6 师团、第 13 师团等等,兵力详细数字之前的文章中多有介绍。另外一种是在特设师团中选出来的,调整为“三单位”以后也有 20000 余人,比如第 116 师团。
最后一种是从原“三单位”警备师团中选出来的(保留炮兵联队),比如第 22 师团和第 47 师团,兵力不过 14000 余人。
(塞克特将军)
所以如果硬要隔空比较一下的话,扩编为甲种师的教导总队,当对付前两类日军的“甲级师团”时,尽管兵力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存在差距,建制单挑肯定不是鬼子的对手,个人的感觉是战力三七开。如果是对付最后一类的甲级师团,由于总兵力和轻武器大大占优,个人感觉战力可以可以达到四六开甚至五五开,比如第 74 军这样的部队,对打日寇一个三单位的非老牌师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这都是理论上的分析,一方面,是教导总队升格为甲种师不到三个月就基本覆灭了,不存在跟日寇甲级师团单掐的机会,无从考证“谁厉害”;另一方面,战场上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步兵对决,空中力量、炮火强度、装甲兵配属乃至于部队协同和指挥官水平,都决定着战场的胜负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只需了解番号、兵力和装备的历史细节就可以了,其他都是仁者见仁的事情。
就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的那个指挥水平和战斗意志,一点都不看好,即便是教总番号仍在,在他手底下也难有什么好的发挥,兰封会战就是最好例子,他还是去混海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