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8:58:07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何刘邦、李渊庙号称“高祖”,而赵匡胤和朱元璋却称“太祖”呢?别小看这一字之差,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所谓庙号,是古代君主在去世之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庙号也代表了君王一生的功绩和评价。

我国古代的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到了周朝建立后,废除了庙号制度,因此周天子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

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他就认为,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都存在有“子议父、臣议君”的情况,作为君王,怎能任由后人对自己肆意评论呢?

所以,秦朝彻底废除了关于庙号与谥号的所有制度。

但到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去世君主定庙号以及谥号的这个传统被重新拾了起来,并且由此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而在这两千多年中,庙号也从最开始的三种演变为后来的五花八门,比如单是其中“祖”这个庙号,就先后产生了几十种不一样的“祖”。

有太祖、高祖、世祖、烈祖、圣祖等等,据史料考证,光是这个“祖”,就多达 55 种。

那么,这么多所谓的“祖”,其中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朝的刘邦、唐朝的李渊,他们二人的庙号为“高祖”,而同样是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和朱元璋,庙号却是“太祖”,这又是为什么?

下面,我们就以这四人为例,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庙号为何会不同。

先说刘邦。

需要说明的是,刘邦的庙号,其实并不是什么“高祖”,这个所谓的“汉高祖”庙号,是后人以讹传讹而来的。

那么,刘邦真正的庙号叫什么呢?准确的答案,则是叫“汉太祖”。

“帝(指刘邦)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汉书》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正儿八经的庙号是叫做“汉太祖”,而他的谥号则是叫做“高皇帝”,因此,刘邦全部的头衔连起来的话那就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而之所以后人会习惯性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其实这都是司马迁的责任,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对刘邦的头衔进行了省略,采用了“汉高祖”这个名称,因此后世也就习惯称呼刘邦为“汉高祖”了。

当然,司马迁这么做,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前文讲过,自打商朝灭亡之后,一直到汉朝建立之前,庙号就处于被废除的情况,换而言之,就是有几百年的时间内,没人再用过庙号,仅仅是在周朝时使用过谥号。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建立之初的庙号制度是相当不完善的,虽说刘邦有了庙号,但当时的人们对此的概念不深,因此就出现了司马迁用谥号“高”来代替刘邦的宗庙。

毕竟,汉高祖写起来,要比“汉太祖高皇帝”简单方便得多。

不过,抛开司马迁贪图方便的因素不谈,刘邦之所以被其子孙上庙号为“太祖”,这里面是有很多讲究的。

宗庙制度中,有“天子七庙”的说法,通俗地讲就是“一祖二宗四亲庙”,这其中的“一祖”指的是“始祖”,说的简单点就是“始受封者”,也就是第一个接受分封、册封的人。

而其中的“二宗”,则指的是“太祖”和“太宗”。

所谓太祖,是指“始受命者”,意思就是第一个接受天命成为天子的人,举个例子,在周朝时,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是周文王,因此,周文王就是周朝的“太祖”。

而我们再来看刘邦,众所周知,刘邦的起点并不高,他爹刘太公只是个普通人而已,也没有什么爵位,因此,他虽说是刘邦的父亲,但却不能算是“始受封者”,即不是始祖。

那么汉朝的始祖是谁呢?没错正是刘邦本人。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当时刘邦被封为了“汉王”,这是他第一个正儿八经的爵位,因此,刘邦是汉朝的“始受封者”。

同时,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因此他也是汉朝的“始受命者”。

也就是说,刘邦一人身兼“始受封者”和“始受命者”两个身份,所以,按照宗庙制度,刘邦的庙号被称为“汉太祖”是理所应当的。

再来说说李渊。

我们都知道,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的庙号却并非是“唐太祖”,而是“唐高祖”,为什么他和刘邦不一样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李渊并非是李唐王朝的“始受封者”。

李唐家族的“始受命者”,其实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李虎在去世时,因功被刚刚建立的北周政权追封“唐国公”,所以,他才算是李唐的“始受命者”。

正因为如此,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分别对爷爷李虎,以及父亲李昞进行了追封。

其中,李渊为爷爷李虎为上的谥号为“景”,庙号为“唐太祖”,为父亲李昞上的谥号为“元”,而庙号则是“唐世祖”。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虽说是事实上的开国皇帝,但其登基前的爵位是继承于爷爷和父亲,并且他也是“以唐之名成国”,因此,他就只能做“唐高祖”了。

当然,在后来李渊的庙号曾经被改动过,由“唐高祖”改为了“唐太祖”,什么原因呢?这还是发生在南唐时期的事情。

众所周知,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政权,他这个政权刚建立时国号为“齐”,但不久他又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因此又奉唐朝为正朔,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既然奉了唐朝为正朔,那么自然要对唐朝的历代皇帝进行祭祀供奉,但在李昪去世时,他的儿孙们安排太庙牌位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因为南唐是李昪建立的,因此他就有自己的帝系,也就是说,南唐得把从李恪开始往下排,分别进行追谥并上庙号。

这样一来,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以及其后人就入了南唐太庙,与此同时李昪作为南唐的开国皇帝,自然得把他加进去,当时,李昪的庙号被定为为“烈祖”。

但在这种情况下,留给唐朝先祖的位置就不多了,毕竟太庙位置有限,因此就需要踢出去几个人。

但如果把李渊踢出去肯定不合适,毕竟前文也讲到,李渊是唐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最终南唐的皇帝和大臣经过琢磨,发现把李渊的爷爷李虎踢出去还是可以的。

毕竟,如果没有李渊,几百年后谁还知道李虎是何许人也?

所以,南唐最终决定,高祖李渊有“克定之业”,也是实际上的“受命之君”,因此就把他的唐高祖改为了唐太祖,而李渊的爷爷李虎,就这么被强行剥夺了“唐太祖”的庙号。

还有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之所以称“宋太祖”而不称“宋高祖”,除了他与刘邦一样,是大宋朝的始受命者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

而说到这个原因,就需要说一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期,“高祖”与“太祖”这两个庙号均可以作为开国皇帝的庙号,只要结合该皇帝先人是否有爵位,就可以按实际情况给其上相应的庙号。

比如我们要说的石敬瑭,他死后的庙后就是后晋高祖石敬瑭。

但我们都知道,石敬瑭这一辈子干过最“出名”的事情,就是为了击败后唐的李从珂,甘愿去找契丹人,许诺只要契丹人出兵,那么他就认契丹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爸爸”。

这就是石敬瑭“儿皇帝”的由来,并且不仅如此,石敬瑭还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同时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及以“儿国”自居。

总之,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援助,基本上是脸都不要了,正因为如此,他才因此这件事留下了千百年的骂名。

而到了宋朝建立时,鉴于石敬瑭的所作所为性质实在是太恶劣,并且石敬瑭的名声在当时已经臭了,所以就一致决定,石敬瑭“高祖”这个庙号自此弃之不用。

所以,作为宋朝的始受命者赵匡胤,庙号只能选用“太祖”,哪怕是他祖上曾受封国爵位,但也不愿意和不肯再使用“高祖”这个庙号。

没别的原因,就是太恶心人了。

并且不只是宋朝,在宋朝之后的所有朝代,“高祖”这个庙号全都不再使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儿皇帝”石敬瑭。

因此,也是从宋朝开始,“太祖”成了开国皇帝的标配庙号。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太宗”这个庙号,我们都知道,太宗这个庙号一般都是给某个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并且,太宗这个庙号的含金量很高,尤其是在宋朝以及宋朝以后,是仅次于开国皇帝“太祖”的上隆庙号,比什么“烈祖”、“世祖”、“肃祖”都要高。

而之所以“太宗”这个庙号的地位会这么高,还得从东汉灭亡时说起。

东汉灭亡后,原本严谨的庙号系统逐渐开始变得有些浮夸,而导致庙号浮夸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曹魏家的人,也就是曹操、曹丕和曹叡这爷孙三人。

当时曹操死后,曹丕给老爹上了一个“太祖”的庙号,而等到他去世,其子魏明帝曹叡又给曹丕上了一个“世祖”庙号。

到了曹叡快去世的时候,他自认为自己功绩颇大,也能称“祖”,所以就创造出了一个所谓的“烈祖”庙号,并用在了自己身上。

你看,光是曹魏这三代人,就产生了“太祖”、“世祖”以及“烈祖”三个“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本在两汉时期十分严谨的庙号体系,已经呈现出滥用和浮夸的现象了。

之后的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南北朝时期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的庙号完全没有了严谨性,想怎么上就怎么上。

而到了唐朝建立后,就有心恢复庙号的严谨,因此,前文提到的李渊,就是唐朝严格执行庙号制度第一人,只称“高祖”而不称“太祖”。

而到了李世民在位时,他不仅具有“龙凤之姿、天曰之表”,同时还削平四方,荡涤八荒,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建立了旷世伟业的伟业。

如此功绩,但他死后,却依然严格按照汉制,上了“太宗”这个庙号,由此可见,大唐是真的想恢复曾经庙号的严谨。

而正是因为李世民有如此功绩的人使用了“太宗”,因此,“太宗”这个庙号的地位也就逐渐增高。

并且,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就是唐高宗,其一生的功绩虽说比不上父亲李世民,但若是放在其他朝代,当一个开国皇帝还是绰绰有余的,但他也只敢使用“高宗”这个庙号。

所以,从唐朝开始,庙号的严谨性就逐渐恢复,不再像魏晋时期那么浮夸。

同时,由于李世民曾经使用过“太宗”这个庙号,因此后世就将具备一定功绩,且是开国后第二位的皇帝之庙号,定为了“太宗”,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清朝。

这就是为何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庙号为“宋太宗”的原因。

最后再说朱元璋

朱元璋称“明太祖”的原因就不用赘述了,他祖上啥情况相信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纯粹是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那种,并且大明朝野确实是他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所以,他既是明朝的“始受封者”(被封为吴王),也是明朝的“始受命者”(建立大明),因此,其庙号为“明太祖”一点都不为过。

而明朝除了朱元璋之外,在其他皇帝的庙号中,还有几个十分有意思的细节。

首先就是“明太宗”这个庙号被人强行消失了。

原本,明太宗的这个庙号,是应该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并且,在他登基后,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计划将“太宗”庙号留给自己用的。

结果,朱允炆在位四年,就被叔叔朱棣赶了下去,而朱棣在位时期,征蒙古,下西洋,又开创永乐盛世,因此在他死后,当仁不让的用了“明太宗”这个庙号。

至于朱允炆,干脆连个庙号都没有,后世仅称呼他为“建文帝”(建文是朱允炆在位时的年号)。

而按照这个情况如果一直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后世应该称呼朱棣为“明太宗”,但我们都知道,说起来朱棣,都是称呼他为“明成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出在了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身上。

嘉靖皇帝本来是皇室的小宗,其父为兴献王朱祐杬,按照常理来说,朱厚熜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但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死得突然,导致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当时朝堂上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最终挑选了朱厚照的堂弟,也就是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皇帝。

而嘉靖皇帝登基之后,一来是为了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搬进太庙祭祀,二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和老祖宗朱棣一样,都属于是“外藩继位”,因此就强行给朱棣改了庙号。

最开始,朝臣们的建议是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明世祖”,毕竟世祖这个庙号还是相当不错的,曾经延续汉朝国祚的光武帝刘秀,其庙号正是“汉世祖”,因此,依照朱棣的功绩,定为“世祖”也算不错。

但是,嘉靖皇帝自己又想把“世”这个庙号留给自己,所以就不肯将这个字给朱棣,最后,硬是发明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成祖”,强行安排给了朱棣。

所以最终,我们就看到了朱棣成了“明成祖”,而嘉靖帝朱厚熜则成了“明世宗”。

除此之外,在大明朝,有几个庙号是被弃之不用的,比如前文提到的“高祖”,是因为儿皇帝石敬瑭的关系,另外,在唐朝地位还算很高的“高宗”这个庙号,明朝的皇帝也没有使用。

为何?就是因为在宋朝时,出了一个丢失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因此,在崇尚民族气节,以及推崇岳飞的明朝,这个“高宗”庙号自然就不会有人肯用。

还有就是“中宗”这个庙号也是如此,原因是唐朝的唐中宗李显,李显登基后,任由妻女乱政,并且最终还被妻女毒死,同时晋朝时晋中宗司马睿,登基后更是成了权臣的傀儡。

因此,“中宗”这个曾经也算高级的庙号,因为这两人变得低级,所以也就被明朝弃之不用了。

顺便再说几句清朝的庙号。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从唐朝开始已经逐渐恢复严谨性的庙号体系,则被再度滥用和浮夸起来。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如果按照宗庙制度来讲,他是不能被称为“太祖”的,原因很简单,他活着的时候,清朝尚未建立,当时还叫后金。

只不过,清朝的实际建立者皇太极在登基后,自愿把“太祖”庙号让给老爹,自己得了一个“清太宗”庙号。

当然,这也不算太过分,包括顺治皇帝的庙号“清世祖”也不离谱,毕竟顺治在位时,清朝入主中原,他对于清朝而言的功绩,也勉强能担得起“世祖”这个庙号。

但从康熙开始,就有点夸张了。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康熙是守成之君,虽说他确实有一定的功绩,但不管怎么说,都不能称“祖”。

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雍正却为他上了一个“圣祖”的庙号,这显然不合规制。

究其原因,是雍正为了压制诸兄弟对自己继位的不满,因此才会过分的尊崇父亲康熙,以强调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正是为了突出这份尊崇,他才不顾规制,硬是给康熙上了“清圣祖”这个庙号。

所以,有清一朝,就出现了三个“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

还有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的庙号为“清高宗”,而我们在前文讲过,自打出了宋高宗赵构之后,“高宗”这个庙号其实是有些贬意,为何乾隆会使用这个庙号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乾隆的儿子嘉庆对乾隆退位后依然不放权感到不满,所以才会刻意把“高宗”这个庙号翻出来上给了父亲,这背后什么意思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刘邦由于身兼“始受封者”和“始受命者”两个身份,因此他的庙号为“汉太祖”合情合理,而李渊则是因为其爷爷李虎是“始受封者”,他只是“始受命者”,加上唐朝有意恢复庙号的严谨性,所以他的庙号只能是“唐高祖”,而赵匡胤是因为石敬瑭用过“高祖”这个庙号,所以就刻意避开,用了“宋太祖”,至于朱元璋,他是古代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因此他用“明太祖”为庙号是名副其实的。

【2】、来自网友【馋嘴肥猫说古今】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很好,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几个“祖”的区别。

“祖”、“宗”这都是庙号,皇帝死了以后,要入庙接受后人的祭祀,就要加个庙号,所以,这是皇帝死后的称呼。如果你穿越回去古代,遇到了李世民,你叫他一声“唐太宗”,你就出事了。你要叫了朱元璋一声“明太祖”,那就要倒大霉了。

祖有功而宗有德。按照规则来说,“祖”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而“宗”则是皇统的合法承继者。

读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祖”有好多种,常见的例如“太祖”、“高祖”和“世祖”。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几个“祖”的区别,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太祖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要给大家纠正一个概念了。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为啥大家都叫他“汉高祖”呢?那是因为《史记》中称他为“高祖”,说着习惯了,大家就这么称呼刘邦了,而实际上刘邦是“汉太祖高皇帝”。

太祖,就是皇朝的开创者没有得到祖先的荫蔽,在开基创业的时候,是全靠着自己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刀一枪硬磕出来的。

刘邦,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世,祖辈务农,老爹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庄稼汉,并没有为刘邦打天下创造什么基础,刘邦以亭长身份,斩蛇举义,揭杆而起,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成就帝业。

赵匡胤,他爹虽然在五代时期曾经做过做小官,但赵匡胤也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少年流落江湖,掌中一杆齐眉棍打遍四百军州无敌手,因功而升至殿前都点检,终于瞅准机会,陈桥驿黄袍加身,发动了政变,夺取了孤儿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

朱元璋的身世就很凄惨了,几代贫苦农民,从小就没穿过鞋,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从乞丐到皇帝,没沾上祖先一点光,全靠自己拼出来的。

以上这几位皇朝的开创者开基奠业,都没有沾祖宗的光,这就是“太祖”。

二、高祖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低一个级别,是沾了祖宗光的。在他们开创皇朝之前,祖宗已经是封疆大吏,有名号的。

隋文帝杨坚,他可是大户人家出身,名门权贵的后代。杨坚的家世十分显赫,他老爸被封隋国公。杨坚的帝业得来十分轻易,是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立隋代周,成为了皇帝。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称为“高祖”。

唐高祖李渊,与杨坚的情况很类似。他也是权贵的后代,他的祖先被封为“唐国公”,李渊是沾了祖宗的光。 建立唐朝,也是受到祖先的荫惠,所以他也被称为“高祖”。

三、世祖

“世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

“世祖”的境界比“高祖”再低一个阶层,意思就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承继了帝业,功劳是为这个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光武帝刘秀,天资聪颖,少怀大志。前汉倾颓,王莽篡汉自立。刘秀兴义兵而讨伐之,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延续了汉朝的国祚。但刘秀这个“汉”与西汉是有本质的区别,国家首都也迁移了,虽然国号未改,但刘秀却开启了汉朝一个新的时代,就被称为“世祖”。

忽必烈在几代先辈打下大片江山的基础上,建立了元朝,由地方政权而达到一统天下,首都也迁到了北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他也是“世祖” 。

顺治由边地入关,定鼎中原,虽然顺治并非是清朝的建立者,但他也是地方政权进入中央,首都从沈阳迁到北京,一统天下,对于整个清朝历史来说,这也是个崭新的时代,所以,顺治也称为“世祖”。

四、成祖

成祖,是明朝朱棣的专有名号。

朱棣以前是“太宗”,这是为了表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合法继承帝业,还发扬光大。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欲盖弥彰,他怎么当上的皇帝,大家心里清楚得很。

后来,到了嘉靖时代,“入庙之争”,嘉靖想把自己的老爸入庙,就把朱棣抬高了一个层次,(其实是明褒暗贬),搞成了“成祖”。

朱棣这个情况比较特殊,他不是皇朝的开拓者,肯定不能叫“太祖”,那是他爹朱元璋的。也不能叫“高祖”,因为他可不是受祖宗的荫惠开创了明朝。

如果叫“世祖”,还算勉强凑合。因为最起码的,朱棣也是从地方政权夺取了中央,他也北迁,国家首都也发生了迁移。

但嘉靖没打算让朱棣当“世祖”,因为这个“世”字,在太庙中万世不祧,嘉靖想留给自己,就把朱棣弄了个“成祖”。

五、圣祖

圣祖,是属于康熙的。这是雍正即位后搞的。

雍正的理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定蒙古,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名为守成,实有开拓,江山在他手中有了很大的增加。所以,把康熙定为“圣祖”,万世不祧。

以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从功劳上讲,康熙称“祖”也不为过,但确实不合乎规则。而雍正可不是个讲规则的人,发起脾气来,我也扛不住,只好按他的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