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感觉阿拉伯人没有西方国家白种人那样的团结?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极品天下】的最佳回答:
出题者挖了个坑,然后回答者就一个个跳进坑里,关键是,大家都没意识到这是个坑,根本就不存在阿拉伯人没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团结的问题。
光拿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和整个阿拉伯人比,这不公平,要比就拿整个欧洲白人,把高卢人日耳曼人都加进去再比——你拿一块砖和人家整座楼比团结,嘛意思?
请问,欧洲曾经的遍地烽火是谁点燃起来的?两次世界大战是谁打起来的?难道是阿拉伯人?可以这么说,欧洲白种人曾经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团结最善于内斗的一个族群了,他们反反复复的相互争斗了一千多年,只不过到了近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才使得他们突然变得比其他民族强大了,然后才有了殖民全球,有了八国联军。
这就像一群狼,本来在笼子里相互咬的不亦乐乎,可一旦打开笼子,有了更弱小的动物可以让他们咬,那这群狼还相互咬个屁啊?可那就证明他们很团结吗?
是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的白人认清了相互打来打去大家都没什么好果子吃,以前的鸡呀兔啊如今都独立了,再也抓不到了,那它们还不进化一点,再建立个北约欧盟什么的玩玩?
再看阿拉伯世界,在默罕默德时代也是相当团结的呀。不团结他们怎么能打遍整个地中海沿岸?不团结他们怎么能建立阿拉伯帝国?只不过到了近代,外族入侵,经济落后,阿拉伯世界变成了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地区,各种矛盾交织在这个地区,再加上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一直觊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样才使得阿拉伯人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当然要团结,鱼肉还团结个什么劲?
【2】、来自网友【梅新育】的最佳回答:
千百年来,阿拉伯人一直不团结,内斗不断,社会凝聚力虚弱,突出表现为部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宗教认同高于国家认同、教派认同高于共同宗教认同。而且,不仅阿拉伯人,与非穆斯林相比,几乎所有穆斯林国家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没有希望改变。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根源在于阿拉伯最初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宗教与文化传统。
东亚儒家文化圈和西方文化圈社会凝聚力较强,源于千百年来这些社会经济建立在农耕、工商基础之上,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财富,必须协作,必须和平。但阿拉伯最初的贝都因游牧民经济生活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养羊、骆驼、马,狩猎和劫掠才是男子汉值得干的职业,农业和各种工商业有损男子汉威严。特别是劫掠,是从事沙漠游牧生活的贝都因人的民族风俗,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早期诗人顾托密有诗描绘这种风俗与生活原则: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
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
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这样一种以相互劫掠、战争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大范围的牢固的信任、团结吗?那是不可能的。
在此基础上,阿拉伯人创建和信奉的伊斯兰教没有改变上述问题,反而加剧了上述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政治理论、实践都强调劳动生产创造财富,重本抑末;《圣经·创世纪》也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样的文化氛围是激励人们去劳动创造财富的,为此大家都需要和平与大范围的、长期的秩序,但《古兰经》中没有这样的内容。
跟家人在瑞典度假的少年本拉登(右二绿衫蓝裤者)
在伊斯兰教诞生初期,正值周边诸国衰弱之际,依靠宗教秩序,利用部族组织,阿拉伯帝国实现了迅速的军事扩张。但在打天下之后,在所有新征服地区都移植复制了部族结构,而不是打散部族结构、重铸新的全民共同体,结果没多久各个部族之间就相互你打我杀起来。我读《阿拉伯通史》、《土耳其通史》等等时,对此感受很深。直至今天,阿拉伯、别的穆斯林国家社会基本上都是如此。由于穆斯林国家、穆斯林社群基本上都很缺乏自省和自我革新意识,自己的内斗传统也全部归咎于西方国家的所谓“挑拨离间”之类,决定了他们在可预见未来不可能消除上述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