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灵枫历史阁】的最佳回答:
因为兰陵王不好美色。高纬的父亲曾给兰陵王送了 20 个女人,但兰陵王只挑了 1 个。高纬:连女人都不要,必有坏心思。
兰陵王高长恭,是我国 4 大美男之一。
他长相柔美、酷似女人,却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然而,他的结局却让人非常惋惜。
在北齐衰落的情况下,作为军中唯一的栋梁,他却被皇帝高纬赐了一杯毒酒。
在影视剧中,北齐皇帝高湛,利用兰陵王的优秀,来磨练太子高纬,搞得高纬终日惶惶不安,然后杀父夺位。
在这个过程中,兰陵王立下赫赫战功,声望越来越高。
高纬很害怕,而他的妃子,对兰陵王爱而不得,因爱生恨,便用几句枕边风,让丈夫给这位北齐战神赐了一杯毒酒。
一代战神,就这样死于女人的算计、君王的猜忌之中。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高纬最宠爱的女人,确实是冯淑妃,玉体横陈的典故,便来源于这个女人。而兰陵王,也的确死于一杯毒酒。
只不过,真实的历史中,兰陵王的死因和经历,比影视剧还要曲折许多。
艺术源自生活,兰陵王的曲折人生告诉我们,别和笨人来往
兰陵王,本名高长恭。
他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从血缘关系来看,他是高纬的堂哥。
年少时,高长恭并不受重视,只是零零散散地当着地方官。
高湛继位后,高长恭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带兵打仗,并且名声大震,逐渐成为北齐的战神,军队中的核心人物。
公元 563 年,高长恭在击退突厥的战争中,名声大震。
公元 564 年,邙山之战,高长恭带着 500 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救下了被围困的金墉城。北周军队丢盔弃甲,放弃营帐逃窜。
这一战,是高长恭创造的奇迹,战士们为了歌颂他的战绩,自发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此后,高长恭几乎成为了与斛律光并列的北齐核心将领。
他成了常胜将军,无论是面对北周还是突厥,只要高长恭在,基本上稳操胜券。
而因为军功不断,高长恭也接连晋封,被册封为大司马、太保、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
然而,高湛越喜欢高长恭,太子高纬就越慌张。
他忍不住担心,父皇如此宠幸堂兄,未来是不是要把皇位传给他?
按理说,皇位传给太子是天经地义,但
北齐皇位的传承,实在是太混乱了
,兄终弟及、父死堂侄继承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因此,高纬对高长恭的忌惮,也不能称之为“被害妄想症”。
而让高纬对高长恭恨之入骨的,其实是一件小事。
北齐皇室的私生活都比较乱,但高长恭是个例外。
他的府上,只有一个王妃,连妾室都没有。
一次,皇帝高湛认为他的府上太冷清,便直接让人给他送去了 20 个小妾。
高长恭挑了很久,最后,左思右想,留下了 1 个,其他都送了回去。
他是真的不喜欢女色,只是,皇帝赏赐了 20 个女人,他若是一个都不要,全部送回去,会显得很傲慢,所以,他才勉强收了 1 个。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岂料,这件事在高纬眼中,就成了“韬光养晦”的代名词。
他认为,高长恭居然连女人都不要,肯定是有更大的图谋。
公元 565 年,皇帝高湛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他把皇位传给儿子高纬,而当上皇帝后的高纬,在小人的挑唆下,对高长恭越来越忌惮。
公元 572 年,高纬听信谗言,认为大将斛律光有谋反之心,设计把斛律光引入宫杀死。
此后,他昭告天下,斛律光谋反,将斛律光全家满门抄斩。
《北齐书》:顷之,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其余家口并不须问。寻而发诏,尽灭其族。
斛律光死后,高长恭就成了北齐唯一能打胜仗的将领。
按理说,他应该被当成神一样供奉起来。
毕竟,此时的北齐,内忧外患,北周还虎视眈眈,筹谋着什么时候吞并了北齐。
但皇帝高纬却在这个节骨眼上,直接派人给高长恭送去了一杯毒酒。
高长恭看着毒酒,心中悲愤:
“我对国家如此忠心,从未辜负皇帝,居然要赏赐我毒酒!”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但他是忠诚的,并没有抗命。
他嘱咐好身后事,烧掉一堆欠条,然后坦然赴死。
而他选择赴死时,之前留下的小妾不知所踪,身边只有正妻郑妃相伴。
北齐战神,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手上,实在令人唏嘘。
不过,抛开感情因素和国家存亡的危机,高纬杀掉兰陵王,也不算没有理由。
其一,兰陵王具有继位可能性,现实地威胁到了皇位。
北齐一共就延续了 20 多年,中间换了五六个皇帝,其中父死子继的很少,多得是兄弟继承皇位、叔叔抢侄子皇位的事情。
皇位更替规则非常不稳定,而高纬又没什么能力,陷入恐慌之中也在所难免。
兰陵王高长恭,具备纯正的皇室血脉,他要当皇帝完全可行,并没有其他朝代那么大的阻力。
和高纬相比,兰陵王为人谦逊、军功赫赫,在邙山之战后,就成了战士们心中的战神,在军中可谓一呼百应。
在这种状况下,就算高纬手中握有兵符,将士们也未必会听从他的调遣。
功高盖主,怀璧其罪。
这样的高长恭,在其他朝代也很难得到善终,更不要提混乱的北齐了。
其二,天降异象,民间传言是明主未归位,期待兰陵王继位
古人非常相信天象之说,王朝更替、皇帝之间的更替每每都会天降异象,皇帝不仁、难当大任也会有异象出现。
公元 565 年,高湛退位当太上皇,就是因为有慧星出现,为了迎合天象之说。
然而,退位后,异象并没有消失。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类似的异象时有发生。
《隋书》:四年(公元 568 年)六月,彗星见东井。占曰:“大乱,国易政。”七月,字星见房心,白如粉絮,大如斗,东行。……(武平)三年(公元 572 年)十二月辛丑(十二月初十),日食岁星。占曰:“有亡国。”
因为这些异象,民间纷纷传言,这是明主还没有归位。
这种传言无疑是在宣告:
高纬不是明主,高长恭才是明主。
一个同时具备天象、民心、军功、身份的高长恭,怎么可能让高纬放心。
高纬要想牢牢坐稳皇位,就一定会杀了高长恭,哪怕这个选择很愚蠢,但他本身就是个没什么能力的人。
其三,兰陵王独爱汉文化,与北齐的宠臣们格格不入。
北齐上层的掌权人士,分为鲜卑化汉人和鲜卑诸胡。
高家是鲜卑化汉人,即
原本是汉人,但因为长期与鲜卑人杂居,在生活习惯上向鲜卑族靠近了,只是依然还保留了汉人的部分习惯。
而鲜卑诸胡,虽然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
从内心抵制汉文化
的。
在这样一群人中,高长恭显得格外异类。
他虽然武功很高,却对文学艺术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尤其是汉文化。
他喜欢结交文人,吟诗作对,还喜欢汉文化中的诸多娱乐活动,比如投壶。
《颜氏家训》卷第七《杂艺第十九》:投壶之礼,近世愈精,至邺以来,亦见广宁、兰陵诸王,有此校具。
就连在婚姻方面,兰陵王的王妃,也是北方汉人的一等门阀荥阳郑氏。
这样的兰陵王,太过清高,与北齐的上层官员明显格格不入。
这种“不合群”的后果就是,他在北齐上层几乎不会有可真心结交的朋友。
像陆令萱等谄媚小人,为了向高纬示好,会陷害兰陵王,时不时吹点邪风。而一般的官员为了自保,也不会帮着兰陵王说话。
也正是因此,高长恭在看到高纬给自己送毒药时,半点想要解释的心都没有。
因为,不管他怎么解释,都不会有人帮他说一句话,而高纬也不会听。
其四,高纬是个无能皇帝,分不清楚轻重缓急。
混乱的北齐,说实话,没几个皇帝是正常的。
他们要么要么荒淫无道,要么残虐嗜杀。
就拿高湛来说,他安于享乐,在个人生活上非常荒淫奢侈,在哥哥高演死后,直接逼迫嫂子李祖娥当自己的女人,还让嫂子为自己生下了女儿。
但高湛在北齐皇帝中,还算不错的,至少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能够让文武百官都发挥作用。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高湛懂得利用联姻笼络武将,多次和段氏、斛律家族联姻。
可是高纬这个人,继承了父亲的荒淫,为了冯淑妃不顾朝政、不理会军事,甚至还玩上了比“烽火戏诸侯”更过火的事情。
他带着冯淑妃去前线,冯淑妃梳妆打扮不来,高湛就让将士们等着不许开战,硬生生贻误战机。
而在朝政大事上,高纬完全没有手腕,不能令朝臣臣服,也不懂得御人,感觉自己控制不住了就直接杀,全然不顾北齐的生死存亡。
斛律光、高长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他处死的。
其实,高长恭一直明白自己的功高震主,也懂得他过于清高会给自己引来祸患。
他也做了很多自保的工作。
比如,为了让皇帝可以打消顾虑,高长恭曾经主动贪污,自爆缺点。
《北齐书》: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但是,高长恭的自保,高湛是聪明人,能心领神会。
可高纬却无法明白其中的玄机。
到了后期,高长恭只能菜采取更加消极的办法来自保,即有病不医治,想要把自己的身体拖垮,好让高纬放心。
可即便这样,兰陵王也没有逃过一杯毒酒的宿命。
真可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高纬赐死兰陵王后,还美滋滋用他之前自爆的“贪墨”,给他加了一重污点。
说真的,如果我是兰陵王,还讲什么君臣之道,直接取而代之。
因为一个想要你命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步步退让而有所收敛。
相反,他只会沾沾自喜,认为你是个好捏的柿子,然后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面对危险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干掉危险本身。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2】、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北齐高纬继位后,虽然政局不稳,但有堂兄弟兰陵王高长恭替他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国家还算稳定。
高长恭是北齐宗室最优秀代表,他不仅生得“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还骁勇善战,很有谋略。
(高长恭剧照)
说到他天下无双的好姿容,就让他非常烦恼,为什么呢?
原来他每次冲锋陷阵,敌人看到他的好姿容,都不忍心杀他。
不过在古代打仗,大将出战,没有震慑力,在气势上便输了几分。
毕竟先声夺人往往能占据主动权,所以高长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私人订制了一张狰狞的面具。每逢出战,就戴在脸上。敌军看他面目“狰狞”,因此对他不敢轻视。
都说北齐王朝是禽兽王朝,说的是高氏家族几代皇帝都残暴凶狠,荒淫无道。
但高长恭却是个另类。在史书上,他没有继承父辈们的暴虐,他对手下的将士都非常体恤。每次得到赏赐,都和大家分享。哪怕就是一瓜两枣,他也要与大家同享,再加上他又能征善战,因此将士对他非常信服,他在军中的威望更是无人可比。
高长恭虽是高家的小王子,但他并不因身份显赫而端架子。
有一次,高长恭入朝参拜。结果,等他出宫时,发现他的随从都已经散。于是,他便自己走回王府,也没有因此责罚那些随从。
有个叫阳士深的行参军,曾弹劾他贪赃的罪行。后来阳士深被调入他的军中,每天惶恐不已,唯恐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高长恭知道后,为了让阳士深安心打仗,于是寻了他一个小小的不是,对他稍稍惩戒了一下。这样一个惩戒出来,阳士深就知道高长恭对他打击的程度,因而也就不怕了。
(高长恭剧照)
除此外,高长恭还不好女色。
有一次,高长恭大胜而归。武成帝大喜之下,赏了他 20 名美貌动人的小妾。
高长恭本来一个也不想留,但出于礼节,再说毕竟是皇帝所赐,不能驳了皇帝的面子,所以他就留下一个小妾,其他的他都委婉地拒绝了。
对于钱财,高长恭也颇不在意。他临死前,手中还有别人欠他一千金的欠条,然而他并没有让家人去索要债务,反而一把火把那些欠条烧了个精光。
所以,在北齐禽兽王朝中,完美无暇的高长恭,就如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莲花。
高长恭历任两朝皇帝,一任是武成帝高湛;另一任则是高湛的儿子高纬。
高湛继位后,高长恭被封为兰陵王,并因战功累次升迁至并州刺史。
公元 564 年,北周大臣宇文邕发兵攻打北齐的洛阳。
由于大兵压境,北齐洛阳眼见就要失陷,武成帝命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等人率军前往驰援。
当时,敌众我寡,北齐军士气低迷,不敢前行。
高长恭见状,便带了 500 精兵在前面冒死突围,由于他勇猛无敌,很快便突破了北周的包围圈,直抵金墉城门下。
由于高长恭带着面具,城中的北齐军也不能确认他究竟是不是敌军伪装。直到他取下头上的面具后,城中的北齐军一片欢呼,立刻垂下云梯,并派弓箭手保护他及他的部将们登上城楼。
在他的指挥下,北齐军士气大涨,再加上斛律光等人从北周军后方进攻,双方前后夹击,很快就打得北周军溃散而逃。
(高湛剧照)
这一战,高长恭名声大振,将士们特意编排了威武雄壮的《兰陵王入阵曲》。大家且歌且舞,讴歌他不畏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次年,武成帝为了能尽情享乐,将帝位禅让给了高纬。他做了几年太上皇后,便因纵酒过度去世了。
高纬在位初期,由于高长恭屡立战功,因此对他封赏不断,官职更是不断升迁。让他先后担任大司马和太保等重要职务。另外,由于战功显赫,他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
有一次,高长恭凯旋归来,高纬好奇地问他,你这样孤身入敌阵,不怕死吗?
高长恭听后,认为高纬是关心他,所以感动之余,恭顺地回答说,国事即家事,在战场上是想不了这么多的。
本来这话没毛病,但高纬居然因此夜不能寐了。
原来,高纬在高长恭的面前,内心里比较自卑,他不仅生得没有高长恭好,还言语迟钝,能力也极为平庸。
正因如此,说他不妒忌高长恭,那绝对是假话。
再加上高长恭手握兵权,朝中大臣又多与他交好,这种种的情况,让高纬不由得越想越怕。
于是,高纬对高长恭的态度来了个 180 度大拐弯。
聪明的高长恭怎么不明白这个中原因呢?
为了让高纬对他不起疑心,高长恭便开始大收贿赂。
(高纬剧照)
他的亲信相愿见状,大惑不解,于是问他已经位高权重,何至于还要收受财物,做自污身价的事情呢?
这一问,高长恭竟痛哭失声,却只是不答。
相愿立刻明白了高长恭的苦衷,长叹一口气,并说,本来皇帝就怕你功高震主,你这样做不是留下罪名,授人以把柄吗?
高长恭于是问相愿,他该怎么只才能躲避灾祸。
相愿建议他推说有病,提前退休,将手中的权力都交给皇帝,从此再也不要过问军政事务。
高长恭本想听从相愿的计策,可是他本就年壮,再加上敌寇四起,国家动乱,他哪里又真能放得下呢!
所以,逢有战事,高长恭还是当仁不让率领军队出征。由于他威名在外,敌人并不敢侵入北齐。
但是,高纬本就昏庸无道,成天对朝事不闻不问,只会沉迷于酒色之中,并不认为少一个高长恭对他的王朝有什么损害。
他虽对国事毫无兴趣,但他却把帝位看得极为重要,所以不久,他便让使者给高长恭送去了一杯毒酒。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
高长恭一片忠君爱国,却换来一杯毒酒,再想到斛律光亦死于莫须有的罪名,高长恭不由潸然泪下。
尽管他的王妃郑氏建议他向高纬求情,也许能挽回一命,但他深知高纬为人,与其像斛律光那般被小人所杀,不如自己体面而死,所以他悲壮地举起毒酒,一饮而尽。
高长恭死后,北齐的军事支柱也就随之坍塌。宇文邕大喜之余,率军横扫北齐,北齐随之覆灭。高纬的皇帝之位不仅不保,连性命最后也交待在宇文邕的手中了。
(参考史料:《北齐书》《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