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周朝为什么能延续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5 10:49:40 14次浏览

关于问题周朝为什么能延续八百年的江山?靠的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静心匠道】的最佳回答:

名义上周朝持续了 800 多年。实际上自平王东迁后,各路诸侯为了相互制约,才让周王室得以苟延残喘数百年。

传说周朝 800 年的江山,为昆仑山弟子一代高人姜子牙所赐,周文王当年夜梦飞熊,历经多时在渭水岸边,寻到了世外高人姜子牙,并请求他辅助周邦。

姜子牙虽然和周文王相谈甚欢,但为检验周文王的诚意,他提出了一个令周文王难堪的要求,就是让周文王亲自给他拉车,

要知道当时周文王做为一邦之主,此时他已经年过花甲,身份极为高贵周文王,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一位乡村野人拉车,的确是令人很难堪,许多人可能放不下身段,拒绝姜子牙的无礼要求。

但周文王求贤若渴,为了周邦能够富强,他降尊答应了为姜子牙拉车,在现在人的观念中,许多人会认为文王拉车,就和清末的骆驼祥子差不度。

诸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商周时期车辆并不轻便,车辆并不是依靠人力牵引,而是需要以牛,马为动力,因此周文王拉的车重量可不轻,上面还坐了姜子牙。

不过别看周文王年过花甲,但 60 多岁的身板还很硬朗,二话不说的推着车,向西走了 301 步,但终脚一滑倒在地上,等爬起来发现方向错了,又步履瞒珊的拉着车向东边走了 507 步,最终体力耗尽坐在地上。

此时姜子牙缕了一下花白的胡须说: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当兴八百年,周文王一听,原来拉车竟然暗藏玄机,一骨碌的爬起来打算再拉,姜子牙却告诉他,兴衰自有定数。

众说周知,武王伐商是周朝定鼎天下的重要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典籍的缺失,周武王伐商的具体年代,历史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过去的历史学家,大多只是指出一个年代范围,但具体是那一年,则一直是一个疑而未决的问题。

虽然周朝的建立年代未知,但周朝结束的年代,却是明确在前 256 年,债台高筑的周赧王郁愤而终,秦昭襄王派大军尽收西周君三十六邑人口和土地,其后秦军东向获得了周天子的九鼎和周王室的珍宝,且未立新君,此后周王朝宣告终结。

近几十年,我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而这项工程中,周王朝年代确认尤为重要,为了弄清楚周王朝的开端,一直以来众多的历史学家都在典籍孜孜不倦的寻找蛛丝马迹,但一直都只是推测,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直到 1976 年,一个考古发现,让此事出现了转机。当时的春夏之际,陕西省临潼零口公社社员,在搞水利建设时,偶然掘出了一个西周时期的铜器窖藏,在里面发现了一批保存完整的青铜器。

任谁也没想到,这次的偶然发现,解决了历史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原来在这批青铜窖藏中的一件利簋,专家在上面发现一段铭文,铭文的内容非常简洁,只有 4 行 33 个字,记载了武王伐商的事件。

专家通过利簋的铭文记载,再查阅大量历史典籍,推算出武王征商准确年代,在公元前 1046 年 2 月,从此也断定了周朝准确时间为公元前 1046 年到公元前 256 年。年份约有 790 年,虽然没有八百年之多,但如果按周文王时间计算,则的确有 800 多年的历史。

周朝有 790 年的历史,由于夏朝还在研究中,考古学推断商代的历史有 500 多年,周朝以后,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历史不超过 300 年,周朝是所有朝代中的老寿星,被专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

周朝的历史虽然长,可他现实能号令诸侯,一呼百应的年代,不过只有 4/1 的时间而已,也就是不超过 200 多年,其后的 4/3 的时间,成为了大诸侯国的代言人,和平衡各诸侯国纠纷的吉祥物。

几百年的时间,为何那些强大的诸侯国,表面上依然对衰弱不堪的周天子依然尊重,大都没有不取而代之想法,甚至战国末年,秦国已经异常的强大时,对伐周之战依然是忌讳莫深,迟迟不愿意动手呢?

这必须从周朝的历史和划分说起,周朝可以划分为 4 个重要的阶段,这 4 个阶段恰恰对应了周朝的成,住,坏,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武王伐商到姬旦定周礼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趁商纣王主力东征时,集合八百诸侯的力量,快速的行军奇袭了朝歌,措手不及的商纣王,虽然组织了力量,在牧野与周武王的联军展开了殊死搏杀,激烈的战斗后,终以准备充分,训练有素的西岐军大获全胜。

无法力挽狂澜的商纣王,带着心爱的妻眷,登上鹿台燃起了一把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此事也标志着商朝的灭亡,根据利簋的记载,牧野之战的八天后,周武王是论功行赏,将获得的一些青铜,赏赐给了利,利将这些赏赐的青铜制造了一个簋,将这段功绩铭刻在上面。

周武王克商后,又继续对商朝攻克了残余支持者,但这些事情还没做完,克商不到两年,周武王就突然去世了。

此时正是周王朝代替商朝的关键时刻,武王临终时虽然传位于周成王,但此时的周成王仅是个 12 岁的孩子,无法面对错综复杂的时势,因此姬发托付弟弟姬旦辅佐周成王,

他辅助周成王这段时间,可谓周朝最关键的时刻,此时外有纣王的儿子武更蠢蠢欲动,内有武王弟弟管叔,蔡说的窥视,

流言蜚语更是对姬旦非常的不利,而东夷的部落又倒戈而向,买对复杂的形势,姬旦首先与召公表面心迹,他一席肺腑之言感动了周召公,获得了周召公支持,

随即他授权太公望(姜子牙)让他扫平东夷各部落,自己则挥师亲征武更,经过三年的酣战,姬旦平定了武庚之乱,管叔和蔡叔分别被姬旦“合理“处置。

此事以后他大赏各路有功的诸侯,为了防止再有武更这种事发生,他迁徙商朝遗民到河南一带,在此建立了东都洛邑,为约束诸侯他还制定了一套周礼。

通过姬旦一系列的努力,周朝转危为安,周礼诞生更成为周朝标志性的事件,正是姬旦建立的一系列的以德和道义为约束周礼,让周朝维系 790 年的江山。

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五朝,约 150 多年的时间,属于周朝的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姬旦建立的周礼,深深的影响这中国的文化,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之一,更是商末周初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历史对其评价极髙,更是孔子膜拜的偶像,因此成为后世尊奉的圣人之一。

第二阶段:从周懿王到烽火戏诸侯

周朝经历了几代人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弱,代表性的就是周懿王在对抗戎族中屡屡落败,不够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只有寥寥数语:“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至于当时周王室具体衰落到什么程度,却是模糊不清。

不过考古和历史学家,众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发现了蛛丝马迹,他们发现在 《师虎簋》和《訇簋》 铭文中记载。

本来需要需要诸侯王等待,由史官在北廷宣读的册命,直接由周懿王本人宣读,从这点能看出,当时周礼的一部分礼仪,引起了各大诸侯和元老的不满。

周懿王为了照顾诸侯王情绪,只能亲自宣读册命。此处可以看出,曾经至高无上周王,其威信不复从前。

又过了几十年,周懿王的曾孙周厉王,被国人放逐,幸好继位的周宣王励精图治,迎来了“宣王中兴”,但宣王的儿子那位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最终因为周幽王打算废嫡立庶,导致岳父申侯大为震怒,联合了西夷犬戎攻入了镐京,西周正式灭亡。

第三阶段,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代

公元前 770 年,周幽王太子宜臼,在郑、秦、晋等诸侯推举下,继位为周平王,此时镐京已经不服昔年的盛况,而且经常受到西夷犬戎威胁,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周平王为了答谢秦襄公的护驾,将西周故地赏赐给了秦襄公,在周平王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空头的承诺,但秦国却因此立国,这也是东周和秦国的一件大事。

1978 年,陕西宝鸡的一个村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地窖,在地窖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它就是秦公镈,镈是古代的一件敲击乐器,也是极为贵重的礼器,这件镈最珍贵的地方,是记载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同时也让后人知道,秦国经历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等四代人的努力,才收回了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国依据周王的龙兴之地,逐渐的富强起来。

和秦国崛起相反,夹在各大诸侯中生存的周王朝,“王畿”之地不断的缩小,最终能掌控的范围不过洛阳 200 里地附近。与周王室不断衰弱相反,当时郑国,晋国,齐国,楚国诸侯王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具有了雄厚的实力。

郑国更多次击败了周王,周王室成为了徒有虚名的主公,但由于周礼的存在,周王室依然拥有很高的号召力,特别是在古代,两国之间相互攻伐,都必须师出有名,而周王室则成为了各诸侯王的令箭,那个诸侯拥有了周王室的肯定,或者能代替周王说话,

那么这个诸侯国则能称霸诸国,特别是管仲辅佐齐恒公时期,周王室的价值得到深度的挖掘,在管仲的操作下,齐恒公打着尊王攘夷,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一跃成为春秋时代的大国。

春秋经历了二百多年后,到了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封晋国的赵,魏,韩等三家为诸侯,作为周王室的亲戚,强大的晋国宣告瓦解,此时的齐国也经历了田氏代齐,周王室又是去了另外一个辅佐。东周进入了最后的时代。

第四阶段:战国时代到周赧王病逝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周王室愈加虚弱,此时诸侯已经不再将周王放在眼中,而这时的周王更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许多强大的诸侯更是经常不朝贡周王,

此时的各大诸侯之间,更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在优胜劣汰下最终剩下了 7 个较强的的诸侯国,随着诸侯王的强大,周王室已经可有可无,但由于当时个诸侯国相互制约,

而且谁也不想背着灭周的不义之举的名声,因此诸侯国都给让周王在自己的地盘内过日子,但就在这时候,周王室内部还出现了不和,周王室的成员,为了各自的利益,本来狭小的地盘,又进行了一次分家,分为了东周公和西周公,

令人觉得可笑的是,此时的周王因为没有实际掌控的土地,只能落魄的寄居在东周公处。到了 周赧王时期,实力雄厚的秦国已经觉得周王成为了东征六国的拦路石,

秦武王为了举鼎,还把周赧王赶到了西周公哪里,其后秦昭襄王尽收西周公的领邑,周赧王在憋屈中病逝,周赧王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天子,但又是最穷的一位。其子惠文君虽然雄心壮志,试图恢复周室,但最终被吕不韦所灭,790 年的周王室宣告寿终正寝,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到来。

东周从公元前 770 年开始,到公元前 256 年结束,期间基本生活在洛阳附近,这 500 多年的时光,正是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时期,这时期的诸如孔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荀子等人各种创建了开宗立派,他们的思想和理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但这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周王室威信一落千丈,土地逐渐缩小,实力逐渐衰落的周王室,成为了诸侯王的工具,因此这段时期的周王室,虽然延绵了 500 多年,但已经毫无权威,因此这 500 年多岁月多少有一些水分。

因此周王室真正强盛和有威信的年代,不过是西周的 200 多年而已,东周开始周王室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夹缝中度日,依靠各大诸侯的相互制约,被诸侯王利用,如吉祥物和工具人一般的存在,有延续了 500 多年,最终被是雄厚和野心勃勃的秦国扫入了历史尘埃中。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周朝的八百年江山,其实水分很大。

众所周知,周朝始建于周武王姬发,至周赧王姬延灭亡,前后传了 32 代 37 王,合计国祚 790 年,要是再算上武王伐商的二十年(此处有争议),那么周朝的国祚总计就是 810 年。

单看数据的话,周朝的国祚,位居古代众多王朝第一,并且远超其他朝代,称得上是“空前绝后”。

那么,周王朝是如何做到延续八百年江山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传说,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据说,当年周朝尚未建立时,周文王姬昌(周武王父亲)礼聘姜子牙出山辅助,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人才的尊重,周文王便决定亲自背着姜子牙。

而当时的周文王,已然是 68 岁高龄,因此只背着姜子牙走了四十八步,实在坚持不住的他,便将姜子牙放在车上,然后命令儿子进行拉车。

就这样,周文王和他的儿子们,连背带拉,前后一共走了八百零八步,最终力气耗尽,停了下来。

而姜子牙对于周文王父子们的举动非常满意,就对周文王说,为了报你们父子礼聘之情,便许你们姬家 48 王和 808 年江山。

由此,由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所建立的周朝,便延续了八百年的江山。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姜子牙虽说在周朝的建立前后,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假,但周朝江山的长短,远不是他能决定的。

并且,周朝虽说表面上看似有八百年的江山,但实际上,这其中的水分很大,其真正能代表权威,以及行使权力的时间,也仅有两百多年而已。

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周王朝差不多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物”的存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看似拥有八百年江山的周王朝,其实是被划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770 年):西周时期。

在这个阶段,周王朝是可以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王朝,其权威和地位,都是令众多诸侯臣服的存在。

周文王姬昌在去世之前,通过广施仁政,不仅在天下树立了仁爱之名,同时也因此吸引了大批诸侯前来投靠,这就为其子姬发日后伐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姬昌利用手中的“征伐之权”,将忠于商朝的诸侯一一剪除,更是为姬发伐商清除了不少障碍。

做完这一切后,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

而周武王继位不久,殷纣王便带兵讨伐东夷,由于殷纣王抽走了大部分兵力,因此,周武王便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于是,武王伐商,正式拉开帷幕。

最终,在历经了“孟津观兵”以及“牧野之战”后,商朝都城朝歌被武王攻下,商纣王于鹿台自尽,这标志着商朝灭亡,西周也由此建立。

在此之后,周武王先是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之后不断征伐,兼并了不少诸侯国,同时,为了有效控制东方的领土,周武王又采用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

这个政策,即周武王将他的同姓宗亲,以及功臣谋士分封往各地,允许他们各自建立诸侯国,通过这些“自己人”,来达到拱卫周王室的效果。

比如,谋臣姜子牙就受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并在这里建立了齐国。

不仅如此,周武王为了防备商朝遗民,还将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同时安排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此对武庚进行监管。

总体来说,周武王几乎是把能想到的所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政策,都安排落实了一遍,而在安排完毕后,周武王依然十分担忧,并且在这种担忧中溘然长逝。

在他死后不久,他的担忧变成现实,著名的“三监之乱”爆发。

所谓“三监之乱”,就是当初被周武王安排去商都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霍叔三人,所组织的一次叛乱,他们不满于周公摄政,同时又受了武庚蛊惑,因此便起兵发动叛乱。

三监之乱,是西周建立后面临的第一次危机,不过好在当时辅政的周公亲自率军东征,最终平息了此次叛乱,得以让西周继续稳定发展下去。

而在三监之乱平定之后,西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周公的辅佐下,周武王之后的两位君主(即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期间,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也颇有起色,最重要的是,四方外族多有朝拜。

这个时期,是西周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后世称之为“成康之治”。

但在此之后,也就是周朝进入了“昭穆时代”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仅有犬戎部落的崛起,也有历代西周君主安于现状、耽于享乐等因素。

总之,继“成康之治”的后的西周,再无武王时代,以及成康时代的锐意进取之心,而西周的国势,也随之缓慢跌落。

不过,即便如此,周天子作为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还是相当强盛的,但随着周厉王的登基,这一切都为之一变。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位君主,史料记载他出生时,冬天下起了比拳头还大的冰雹,导致牛羊牲畜大量死亡,而他继位后,更是暴虐成性、奢侈专横,致使国人对其十分不满。

最终,百姓不堪忍受,纷纷反叛周厉王,不得已之下,周厉王逃往彘地,数年后在彘地去世。

周厉王的遭遇,其实标志着周王室已经不再被百姓和天下所拥戴,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周天子还是具有一定威慑性的,并且,为了拨乱反正,召公、周公(周定公)两大臣又采取了“共和”行政,总算没让周王朝就此覆灭。

但即便如此,当时的西周已经是积重难返,整个社会矛盾重重,并且朝局也十分动荡,虽然继位的周宣王促成了“宣王中兴”,但依然难改其衰亡的趋势。

而最终,周幽王为西周的灭亡,添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周幽王是周宣王之子,他比他的祖父周厉王更为昏庸,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典故便是出自他之手,而在他这种昏庸之下,西周彻底没了再现辉煌的可能。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 771 年),因周幽王要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同时还要立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且又下令废黜原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的名位,因此遭到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的不满。

于是,申侯联合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之下将其杀死,而周幽王一死,宣示着西周就此灭亡。

从周武王建周到周幽王被杀,西周前后历经了 11 代,产生了 12 个君王,国祚共计为 275 年(不含周武王伐商时期)。

第二阶段(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03 年):东周春秋时期

周幽王死后,其子宜臼被拥立继位,是为周平王,但此时的都城镐京经历了战火破坏,已经损毁严重,并且原本只是前来助阵的犬戎,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周平王只得在诸侯的护卫下,搬离镐京前往洛邑。

历史上对周平王的这次搬家,称之为“平王东迁”,而周朝也随着这次东迁,进入了东周时期。

东迁之后,周天子的权威性进一步下降,而在护卫周平王东迁过程中出力较多的郑国逐渐崛起,并且随着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治理,郑国实力进一步增强,俨然成为当时众诸侯国中的小霸王。

而这一切,让周平王十分不满,但不满归不满,周平王也无可奈何。

实际上自打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已经没有了号令天下诸侯的底气,而诸侯们对于周天子也没有了曾经的敬畏之心,只不过表面上还算比较克制,没有最终撕破脸而已。

而到了周平王去世,其子周桓王即位后,这层残存的脸面算是彻底撕破了。

事情的起因,还是因为郑庄公,在周桓王登基不久,因为对郑庄公的不信任,便罢免了他的职务,改用心腹虢公和忌父。

但郑庄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回去之后,就不再朝觐周桓王。

在此之后,周桓王决定给郑国一点颜色瞧瞧,因此就率兵攻打郑国,结果却大败而归,并且,在此战中,郑国大将祝聃还用弓箭击中了周桓王。

虽然周桓王并没有因此而死,但却让天子的威信就此扫地,而“礼崩乐坏”也由此开始。

同时在周桓王八年,鲁国的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更是公开违背了周朝关于“诸侯国继位必须接受周天子册封”的祖制,自此,其他诸侯国有学有样,而周王室的权威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

并且,楚国的楚武王熊通,因请求自立为王没有得到周桓王的批准,便也自立为王,更加剧了众多诸侯国纷纷自立的脚步。

由此,周王室在诸侯心中的地位已经降低至极点,而春秋时期也由此来临。

整个春秋时期,主题就是五个较大的诸侯国称王称霸的时期,这五个诸侯国即齐、晋、宋、秦、楚(一说是齐、晋、楚、吴、越)。

在这个阶段,五大诸侯国纷争不断,各种战事几乎是天天都在上演,除了五大诸侯国之间的厮杀之外,同时不少小型的诸侯国也在战火中一一被兼并和消灭。

有史料记载,整个春秋时期,共发生了四百八十多起大小战事,而在这么多战事中,有多达四十三名君主,被敌国或者是臣子所杀。

而面对原本唯命是从的诸侯国打来打去,作为中央政权的东周王室,不仅结结实实当了一回观众,并且还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印戳儿”的感觉。

并且,在此期间,东周的历任君主,也没有出什么比较出色的人才,再加上权威扫地,因此,周天子几乎成了一个摆设。

而到了东周的周威烈王,发生的“三家分晋”事件,则标志着春秋时代正式结束。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列卿,用武力手段,击败了执掌晋国大权的智伯瑶后,又瓜分了晋国全部领土的事件,该事件发生后,韩、赵、魏三家,便派遣使者前往洛邑,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

而当时的周天子,正是东周的第 20 位君主周威烈王,虽说他也知道韩、赵、魏三家这么做不合规矩,但奈何没有说了算的资本,因此,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这一同意,韩、赵、魏三家成为了中原大国之一,加上当时实力强盛的秦、齐、楚、燕四国,并成为“七雄”。

战国时代,就此来临。

第三阶段(公元前 403 年-公元前 256 年):东周战国时期及东、西周公国时期

三家分晋后,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而在这个阶段里,战国七雄之间相互征伐,几方势力此消彼长,而周王室在这个阶段,地位不仅连之前还不如,甚至内部还发生了分裂。

周威烈王有个叔叔,名字叫做“揭”,当初在周威烈王的父亲周考王登基后,因担心弟弟“揭”会篡位,因此就将其迁至河南王城,并允许他在这里建立“周国”。

周国当时的性质,实际上就是一个诸侯国,历史上对其称之为“西周公国”,而”揭“也成了西周公国的首任国君,史称”西周桓公“。

桓公死后,其子威公继位,威公有两个儿子,长子为惠公,次子名为“根”。

等到威公去世,惠公继位时,公子根心生不满,同时赵国的赵成侯和韩国的韩懿侯趁机对公子根进行挑唆,于是,公子根便独立了出来,并建立了东周公国。

也就是说,西周公国一分为二,分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两者属于是兄弟国的关系。

而在分裂之后,两者依然没有和睦相处,双方矛盾重重,经常发生战事,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双方的力量。

而此时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因为分封东西周公国的关系,手里已经没有任何土地,因此,不得不寄居在东周公国。

这就意味着,周天子此时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

在此之后,东、西周两公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其中东周公国,采取的是意图振兴周王室的路线,中间也出了像昭文君这样的明君(资助张仪入秦的那位),但奈何今非昔比,其愿望并没有实现。

至于西周公国,在立国之初,采取的就是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在夹缝中低三下四的求生存。

但即使如此,两者还是还有逃过灭亡的命运,先是在周赧王(周朝最后一任天子)八年,因周赧王拒绝了秦武王“试举周鼎”的要求,让秦国十分没面子,因此,秦国便将周赧王从东周公国驱逐至西周公国居住。

之后,又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 256 年),因为西周公国参与了诸侯对秦的战争(其实就是表决同意了一下),再一次得罪了秦国。

这次得罪,让秦昭襄王很生气,于是他下令秦军攻打西周公国,而西周公国哪里是秦军铁骑的对手,几乎没怎么形成抵抗,便溃败投降。

事后,西周文公亲自到秦国向秦昭襄王表示投降,史载他抵达秦国后,“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西周公国就此灭亡,而在西周公国灭亡的同一年,周朝的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也病逝,因此,偌大的周朝,其实在当时仅剩下了东周公国这一小块地方。

周赧王死后,东周公国的国君惠文君代为周朝天子,这位惠文君颇有其父昭文君的雄心壮志,他利用诸侯国中对秦不满的因素,试图联合诸侯攻秦,但可惜的事,再次重蹈了覆辙。

公元前 249 年,秦王嬴政派丞相吕不韦率兵攻打东周公国,仅一战,东周公国便溃败,至此,东周公国灭亡。

而这也标志着,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彻底画上了句号。

上述就是周朝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而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周朝真正当家做主的,只有西周时期的两百多年,剩余的五百多年,基本上都是在苟延残喘,并且境况一日不如一日,天子之威也荡然无存,对众诸侯更是毫无威慑力。

所以,这个阶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算作周朝的国祚,其大多数的时间,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吉祥物”的存在,因此,所谓周朝延续八百年江山,也就无从说起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