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打仗前是敌人,投降或者合并后,以前的恩怨怎么办?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将军威武 K】的最佳回答:
1946 年 5 月 30 日,国民党军第 60 军 184 师师部加一个团工 2800 人在师长潘朔端带领下于海城举行战场起义,加入东北民主联军。
这是自解放战争以来,东北战场上第一支国民党部队成建制地投向我方,我方对此极为重视。本着“优待俘虏”的原则,我军在政治、经济上对其给予极大的优待。将这支部队改编为“民主同盟军”并保留其原建制。在送到后方通化地区进行学习整顿期间,吃饭穿衣等方面都是特殊供应。要知道,在 1946 年至 1947 年,正是东北我军最艰难的时候。我军战士的伙食基本上是以高粱米为主,给 184 师部队吃的却是大米,蔬菜供应也要比我军各部队高出近一倍。
然而我军如此优待非但没有感动这支部队中一些反动军官和士兵,反倒是把这些人惯得骄横了。这些人一天无所事事,聚众抽大烟、赌博的现象十分常见。遇到我军干部来管束,这帮家伙就说怪话发牢骚。更有甚者,一些反动军官表面上改造,暗地里却在偷听国民党中央社的广播,窥测政治动向。
1946 年 10 月,国民党军向南满解放区大举进攻,起义部队 1000 余人在 184 师副师长杨朝伦煽动下发动叛乱,重新回到反动派阵营。另一部分人在潘朔端带领下随我军部队转移到北满解放区,正式加入东北民主联军。
这是我军在东北第一次改造国民党部队的经过,成绩是肯定的。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起义部队和俘虏兵都是我军兵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人大多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军事技术好,拉过来就能用,使我军建制可以保持满编。
但教训也是深刻的。想要和曾经的敌人化解仇怨、并肩作战,单纯的笼络是远远不够的。人心向背是与战场胜负密切相关,特别是当我军还不都强大的时候,笼络的方式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只有在战场上狠狠地打,彻底打掉敌人的威风,从士气上压倒对方,叫他们看见我军就胆战心惊,才能谈得上化解仇怨并与之并肩作战。
随着 1947 年我军在东北战场上节节胜利,国民党军整师整军地被歼灭,战场局势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敌军投降、俘虏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是二次被俘,士气极为低落。与此同时,我军改造俘虏的工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也越来越顺利。
1947 年初,东北民主联军在哈尔滨成立了“解放军官教育团”,专门改造被俘虏和投降过来的国民党军官。为了制服其中的一些顽固分子,我军一度采取了监狱关犯人的办法,严格限制俘虏们的生活起居。同时注意培养积极分子,对他们发挥民主管理的力量,比如组织学习、打扫卫生、出公差勤务、组织文艺活动等方面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1948 年 4 月 21 日,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和政治部主任谭政向各部队发出《瓦解敌军之新策略》的指示,提出了一项新策略:凡在作战时不坚决抵抗并迅速缴械者,或在攻城时让出缺口,使我军能迅速进展以及类似此种行动者,均按情况准许立功受奖。
对于此时东北战场上已经丧魂落魄、对前途充满失望的国民党军官兵来说,能够保住性命是最好的。虽说“俘虏”二字不好听,但是也没关系,在解放军中学习一段时间也是会被释放的。在我军改造战俘工作的影响下,大批国民党军官兵启发了政治觉悟,有的调转枪口打老蒋的部队,有的为我军对国民党军内部进行策反和起义工作。
潘朔端所在的国民党军第 60 军在抗日战争中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因为是滇军部队,毫无例外的受到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军嫡系部队的排挤。他们是第一批到东北参加内战的,始终被蒋介石派到第一线,和我军战斗了近 3 年。1948 年辽沈战役打响前,第 60 军奉命进入长春,地处两军战线最前沿,被蒋介石当炮灰使的意图十分明显。
从 1948 年 5 月份开始,60 军和新 7 军等部共 10 万人陷入我军的封锁包围长达 5 个多月。因为外援断绝,长春国民党军守将郑洞国一开始拒不投降,60 军官兵开始每天只能领到 6 两粮,到后来连粮食也领不到。因为他们是杂牌军,不像新 7 军这样的嫡系部队有存粮。为了维持生命,士兵们只能靠喝盐水。粮食的严重匮乏让 60 军数万官兵面黄肌瘦、士气大跌。再加上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不少士兵冒死冲到城外向我军投诚。
到了 10 月中旬,眼看着锦州解放,长春守军更加悲观失望,60 军军长曾泽生不想眼睁睁的看着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殊勋的 2 万多云南子弟兵命丧黄泉,决心举行战场起义。10 月 13 日,曾经被解放军俘虏后放回来的第 60 军两位团长带着曾泽生的亲笔信从城内潜出,来到我军第一兵团司令部。兵团领导人萧劲光、萧华在请示了林彪、罗荣桓等野战军领导人并得到同意后,决定接受曾泽生的起义。
10 月 17 日夜,60 军 2.6 万名官兵开始从城防阵地撤出,我军独立第 6、8 师顺势进入。第 60 军的起义成功了,长春的新 7 军孤掌难鸣,最后在郑洞国的带领下全体向解放军投诚,长春胜利解放。
60 军从长春出来后,曾泽生军长和白肇学、陇耀二位师长受到萧劲光、萧华等解放军领导人的热情接待。曾泽生感慨地说:“我们感谢共产党对 60 军 3 万官兵的挽救,今后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接受教育。”
辽沈战役结束后,60 军调到吉林九台地区接受改造和改编。东北军区先后将 1000 多名青年知识分子和改造较好的解放军官调入该部队任职,该军也有 2800 多名各级军官被派到解放军在东北的各大院校学习,其中 340 人被派到解放军官教育团学习。全军部队也按照我军的建军原则确立了各种管理机制,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培养革命军队的优良作风。
经过几个月的整训,这支曾经和人民解放军战斗多年的部队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1949 年 1 月 2 日,我军实行整编,起义的 60 军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0 军番号,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50 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曾泽生依然担任军长、红军出身的徐文烈任政治委员,陇耀、白肇学依然担任师长。
在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50 军先后参加了解放中南、西南的战役,歼敌数万人。
1950 年 10 月 25 日,第 50 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第二梯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与美军、英军、南朝鲜军轮番交手,斩获颇丰。第三次战役中,50 军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这支王牌部队,和 39 军一道攻入汉城。第四次战役中,50 军和 38 军一道坚守汉江南岸阵地长达 50 个昼夜,顶着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死战不退,胜利的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专门把曾泽生叫到司令部说:“你们 50 军打得好,国内的苏式武器到了,我优先给你们 50 军补充。”毛主席后来也称赞 50 军说:“这支部队在蒋某人手里是六十熊,到我手里就成五十凶了。”
从 50 军的经历来看,在起义前和我军曾是殊死相拼的仇人,起义之后就成了生死与共的战友,由此可见我军瓦解敌军政治工作的成功。
和 50 军经历相似的还有第三野战军建制下的第 35 军,这支部队是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吴化文所部和原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合编而成的部队。
众所周知,西北军出身的吴化文在抗日战争期间当过伪军,曾在鲁南地区制造过无人区,欠下过山东人民一笔笔血债。35 军组建时,以鲁南子弟为主的鲁中南纵队官兵无论如何想不通为什么要把他们和吴化文的部队合编,而且是让吴化文当军长。后来还是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出来做工作,提出这样整编“对起义部队的进步有帮助”。吴化文也在全军干部大会上痛哭流涕、检讨自己过去的历史罪恶,这才让整编任务顺利地完成了。
35 军成立后参加了渡江战役,一举攻入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巢穴——南京,将胜利的军旗插向了总统府顶端。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1949 年 1 月 22 日,之前一直在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工作的陈毅,赶到台儿庄附近的贾汪参加华东野战军整编会议,根据西柏坡《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野战军在休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部队整编。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第一是要正式组建四个兵团部,第二是要合编在淮海战役不同阶段举行起义的队伍。
在贾汪会议上,首先由粟裕传达了军委关于编制的规定:中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首先统一编制,统一番号,野战军各纵队一律改为军,军下为师,三三制,一直到团,团以上全国统一番号。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编成四个兵团,除编制番号统一外,内务、装备和纪律都要统一,一切按制度条例办事,一切要求高度的集中,提高正规化程度。
而在淮海战役期间,先后有蒋军第三绥靖区的两个军 23000 余人起义、廖运周第 85 军第 110 师 5000 余人的起义,其中第三绥区起义部队的何基沣所部(第 59 军)与江淮军区部队进行了合编,组建了第八兵团的第 34 军,以何基沣为军长、赵启民为政委;而张克侠所部(第 77 军)与渤海纵队合编为第九兵团的第 33 军,以张克侠为军长、韩念龙为政委。
至于在双堆集起义的廖运周第 110 师,却并没有编入三野战斗序列,而是调至河南鹿邑五台庙地区(今属郸城县)进行学习和整训,转隶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指挥,因为歼击黄维兵团是以中野为主的。 1949 年 2 月,中原野战军第 4 纵队(陈赓的老部队)分编为第二野战军的第 13 军和 14 军,正在漯河整训的第 110 师部队,奉命与 4 纵一部共同组成 14 军第 42 师,廖运周将军任师长。
这三支部队的合编工作比较顺利,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风波,麻烦出在济南战役期间起义的吴化文部队身上。该部起义时的番号是“整编第 96 军”,理论上是兵团级的编制,实际却只有一个整编 84 师(整 155 旅、整 161 旅)、另辖一个军部直属独立旅,也就 20000 来人。也就是说,吴化文部队的编制虽然很大,其实兵力很少,因为一般的整编军至少要辖两个整编师。
1948 年 9 月 25 日,吴化文领衔,率整编 155 旅旅长杨友柏、整编 161 旅旅长赵广兴、整编 96 军独立旅旅长何志斌等人联名发出起义通电,随后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35 军,三个整编旅分别编为第 103、第 104、第 105 师。这支部队淮海战役初期一直留在后方整训,直到战役第三阶段,才被调至宿县地区担负战役预备队的任务,也没有实际参战。
吴化文的部队是西北军、土匪和杂牌武装扩充而来的大杂烩,人员成分非常复杂,因此在整训期间出现了大批逃亡现象,调到宿县时仅余 10000 人左右。淮海战役结束后,该军在徐州以东的曹八集继续进行整训,野战军总部的意见,是该部跟鲁中南纵队合并组建隶属于第七兵团的“新 35 军”,不料这个决定遭到鲁纵干部战士的强烈反对,因为对鲁纵指战员来说,吴化文绝对是宿敌。
日本投降以后,原汪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吴化文摇身一变,被老蒋委任为整编第 84 师师长,在山东兖州、大汶口、泰安一带配合蒋军嫡系作战,活动范围大致就在鲁中、鲁南地区。一方面,是这支部队虽然战斗力不怎么样,祸害老百姓很是在行,所以民愤较大;另一方面,在老蒋消耗杂牌的指导思想下,整 84 师很不受待见,王耀武曾经奉命除掉吴化文,所以吴化文对老蒋也不那么死心踏地。
在这种情况下,我鲁南军区一度对吴化文进行过策反,时间在 1946 年 7 月到 10 月间,鲁南军区政委傅秋涛将军亲自过问了此事,双方也曾草签过协议。然而吴化文始终有所观望,当他发现蒋军在华东地区仍占军事优势时,迟迟不肯将起义付诸实施,后来干脆断了联系。此后,整 84 师多次配合邱清泉等部队作战,引起华野和鲁南军区部队官兵的极大愤慨。
而现在要进行合编的鲁中南纵队,正是原鲁中军区、鲁南军区部队共同组建的,一听说要跟吴化文部队合并组建新的 35 军,当时就炸了,干部战士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野司这是“包办婚姻”、“强迫婚姻”,确实之前的仇恨和怨气太大了。当时不仅是鲁纵的广大战士们反对,就连中高级指挥员们也想不通,问题一直反映到三野司令部,直接影响了部队整编的大局。
这也是陈老总特地赶回华野的原因之一,在部队整编工作中涉及到的人事安排、调整和起义部队合编,是非常棘手的事情,此时陈毅在华野军中的威望就起到了重要作用。陈毅亲自赶到鲁中南纵队做工作,反复说明:“渤海、江淮和鲁中南三个纵队不编,充实起义部队,这样对起义部队的进步是有帮助的,向他们说清楚我们没有把他们当杂牌看待,也没有当客人看待,而当自家人一样”。
陈毅的讲话基本说服了鲁中南纵队的高级干部们,但是基层指战员情绪仍然很大,于是组织召开第 35 军全军干部会议,吴化文特地登台检讨自己在历史上的罪恶,说得是痛哭流涕,总算过了关。然后各级干部们再回去做部队战士们的思想工作,矛盾才慢慢缓和下来,所以在华野整编为第三野战军的过程中,第 35 军的合编最为困难。
经过整编后的第三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16 个军、两个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纵)共 581000 余人,其中吴化文原 35 军部队缩编为三个团。而在新的 35 军中,三个师每师各有原吴部一个团,另外两个团为鲁中南纵队的部队整编而来。大体上是:新 35 军的第 308 团由原 35 军 103 师缩编、第 310 团由原 35 军 105 师缩编、第 313 团由原 35 军的第 104 师缩编。
需要说明的是,第 35 军的军部和军直部队,也是由鲁中南纵队的司令部机关及直属部队改编的,所以在新的 35 军中,鲁纵干部战士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新的 35 军仍由吴化文担任军长,政委由原一纵副司令员何克希调任,该军合编的编制细节为:
(1)、第 103 师是鲁中南纵队 47 师师部、原第 103 师师部机关合并组成。
307 团——鲁中南纵队 47 师 139 团
308 团——原 103 师所辖 3 个团缩编组成
309 团——鲁中南纵队 47 师 140 团。
(2)、第 104 师是鲁中南纵队 46 师师部和原第 104 师师部机关合并组成。
310 团——原 105 师 3 个团各一部整编组成。
311 团——鲁中南纵队 46 师 136 团。
312 团——鲁中南纵队 46 师 138 团。
(3)、第 105 师师部是以原 105 师师部为基础,并抽调原 35 军军部和第 103 师、104 师师部部分人员组成。
313 团——原 105 师 3 个团各一部与军直特务营缩编组成。
314 团——鲁中南纵队 46 师 137 团。
315 团——鲁中南纵队 47 师 141 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