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在二战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为何只打了一仗就选择撤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日本的实力已经用尽了。
大家也许不知道,日本专门用于攻略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的南方军,鼎盛时期总兵力只有 70 万人,组建初期仅有不到 40 万人。
而侵华日军总数都有 120 万以上,日本对付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如此辽阔的地区,才有这点兵力。
为什么日军不将南方军扩充到一二百万?
对不起,实在是没这么的实力。
这倒不是说日本没有这么多军队,而是难以维持大量士兵在海外作战的补给。
当时日本南方军的主要补给,基本都是依靠海船从国内运输到遥远的各国港口,随后使用各种方法运到前线军队手中。
这不但需要强悍的海运能力,还要利用占领区的交通网。
但东南亚和南亚都是落后地区,交通非常落后,所以运输难度极大。
日本曾经由于是否应该占领缅甸,因为缅甸地形非常复杂,人口众多,还有不少英国殖民地军队。
日本想要占领缅甸这么大的国家,至少需要 20 万以上军队。
当时日本也没想就占领缅甸,派出 10 万人穿越缅甸丛林进行试探性进攻,准备多少捞点便宜。
没想到英国白人在缅甸殖民时候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日本人还没到,缅甸人就自己闹起来反对英军,昂山素季他爸直接拉杆子带着军队协助日军。
这种情况下,英军在缅甸站不住脚,一触即溃,这样日本奇迹般的依靠十多万人就占领了缅甸。
不过占领缅甸本来就是日本的意外收获,实在无力继续向印度推进了。
直到 1944 年,日本海军和陆军开始陷入了颓势,看来难逃战败了。
由于太平洋作战主要是海军发挥威力,日本陆军插不上手。
此时陆军为了扭转战局,就决定继续向西进攻印度,发动了英帕尔战役。
当时日本军部高层很多人反对英帕尔战役,因为日本根本无法提供进攻印度的补给。
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中将,却不顾自己士兵的死活,说什么“成吉思汗战术”。
成吉思汗战术,指的是蒙古骑兵可以在仅仅能维持生存的补给下进行作战。
结果就是,8 万多日军在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度过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开始了英帕尔战役。
此战维持了差不多 4 个月,日军因为陷入持久战,补给基本中断,陷入极为凄惨的状态:口粮从出发时的 6 两降到 4 两、3 两、1.5 两,甚至 0.3 两,战斗力大为下降。日军士兵饥饿难忍,寻找包括昆虫在内的一切东西作为食物。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他们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物品。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
此战以日军伤亡 3 万人惨败撤退告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饿死和病死的。
而撤退的日军中,也有数万伤病员,伤亡病疫总数达到三分之二,日军失去了大部分战斗力。
追击的英军回忆:“到处是赤脚露体的日军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事实证明,日本根本没有实力继续向西进攻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日军能够占领整个印度,他也绝对没有兵力进行占领,没多久就必须放弃这里撤退。
【2】、来自网友【史之策】的最佳回答: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曾经打着一个响亮的口号: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在侵略中国的时候,也并没有明确说明大东亚到底是指哪些地区?一直到了 1940 年的时候,日本明确指出,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了下面这些国家:
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为大东亚之范围。
日本有这么大的野心,当然也有着相匹配的实力。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就攻打着东南亚绝大部分的国家。截止到 1942 年年底的时候,基本上整个东南亚,也就只有印度地区,日本只是派遣了一小部分的兵力。甚至正如题目所说,仅仅只是打了一仗,便立刻败走。
其实印度之所以能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还要拜它的殖民者英国所赐。英国曾经带领印度两次踏上中国领土,经过英国几十年的殖民下,印度也自然而然的把英国当作他们背后最大的后盾。其实不仅仅是印度,英国作为日不落王国,在当时殖民了基本上整个东南亚地区。 所以说日本要建立自己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他的敌人不仅仅是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还有这些国家背后的主人——英国。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王国,在欧洲地区也享有着举足若轻的地位。而希特勒试图统一欧洲的声音,自然免不了与英国的碰撞。
为了减轻自己在英国的压力,同时也是更好的达成他们所谓的法西斯阵营。希特勒攒动的日本,前去攻打印度。印度本来就是自己攻打目标之一,自然而然的作为顺水人情答应了下来。但是这个时候,战争已经来到了 1944 年,日本早就没有了刚开始时候的嚣张跋扈。
由于之前几年的作战,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兵力,基本上都缩在了印度地区。以及一部分中国远征军,也是被日本拦腰截断在了印度。而印度和日本发生的这场战争,其实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双方最高指挥将领,分别是牟田口廉与蒙巴顿。牟田口廉虽然有着小东条的称呼,可惜并没有东条英机的智慧。 在 1944 年的 3 月 8 日,牟田口廉带领着 10 万人的部队,赶着一大批的活牛、活羊,跨过了印度与缅甸的边界,拉开了这场大战的序幕。为了抵挡日军的进攻,蒙巴顿立刻在钦敦江建立起了防御战线,并且提前占领了英特尔地区。在先天优势上面,就给了日军一定的打击。
因此当时的日军部队,不仅要背靠钦敦江作战,而且他的后勤补给线也有着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当时缅甸与印度交界处都是山岭地区,日本又没有在印度拥有补给点,因此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再加上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日本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
再加上当时雨季马上来临,原先干枯的河床即将变得汹涌,所以日军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将这场战役打下来。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日军的进攻势头非常的凶猛,甚至一度兵分两路包围了英帕尔地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蒙巴顿不得不向美国空军求助。在美军的帮助下,英印联军终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由于长时间紧张的作战环境,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后勤补给,日军部队的战斗力开始急剧下降。原来的口粮从目前的六两,最后降到甚至连半两都不到。反观英印联军,不但毫不担心补给线的问题,甚至时不时的还能抽上香烟喝上甜酒。
在多方的帮助下面,英印联军把整场战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泞不堪的丛林,在雨水的冲刷下,走路都已经成了问题,更不要说用来作战了。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基本上没有太多抵抗力了, 原来 10 万多的日本部队,也渐渐被冲散为四五万一支。虽然日本本来的目的就是分兵包抄,但是没想到分开之后就再也无法合起来。
然而这些还不是摧毁日本最后的稻草,由于雨季的来临,军队内部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众多疾病。最多的时候,日本内部有将近 3 万人感染疾病。患有疾病的士兵根本没有力气提起武器,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一个个都饿得骨瘦嶙峋。 作为最高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认为打下去并没有什么希望了,准备全线撤军。在 1944 年的 7 月 2 日凌晨,日本东京大本营往前线发出命令,本次作战停止全军撤退。而且为了顾及到面子问题,竟然给这次退战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实在是可笑。
日本此次作战之所以没有胜利,完全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占据任何一点。此次大规模的作战没有占据任何脚跟,太平洋战场中已经让日本焦头烂额,中国战场当中也无法抽身,后来也就干脆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