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太平天国都有哪些名将叛投清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中高级将领叛变投敌,历来是伤害最大,最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
太平天国,自创业到覆亡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中高级将领变节投敌。
这些人投降前后的故事,很有参考价值。
“名将”周锡能
太平天国历史上第一个叛降的“名将”是周锡能。
之所以称周锡能为“名将”,倒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威名,而是因为他的知名度实在太高,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实在太大。
周锡能是博白地区拜上帝会的领导人物之一,金田起义后,他担任军帅之职。
以太平天国的军制,军帅,理论上可以统 12500 人(注意,是理论上),周锡能这已经算是高级将领了。
然而,当周锡能奉杨秀清之命去博白召集尚未参加金田起义的 190 余拜上帝会会众时,周锡能叛变了。
他进入清营,接受了大清的六品顶戴。
随后,他与朱八、陈五等人一起,回到永安“潜伏”。
当时,周锡能试图收买朱锡锟、黄文安等人,刺探城内军事军要,约 3 日后与清军里应外合。
这些情况,自然也杨秀清掌握了。
杨秀清不动声色,暗中收集证据、整理情况。
准备完毕后,杨秀清突然“天父下凡”,当面与周锡能对质。
杨秀清表现得真的像一个全知全能的“天父”,将周锡能的罪状全部指出,甚至连周锡能什么时候在哪里对什么人说过什么话,什么时候在哪里放了什么东西全部都清清楚楚地说了出来!
如此,连周锡能自己也相信他是被“天父”察觉了,当场跪下,将所有阴谋,来龙去脉全部交待出来。
斩!
临刑前,周锡能和他的妻子还现场说法:天父真的在看着一切,大家一定要以我为鉴,尽心尽力为天国效力!
评:当时太平军初起,实力尚羸弱,一旦周锡能阴谋得逞,太平天国可能就此被扼杀了。
然而,当时太平军总体氛围是团结凝聚的,因此,周锡能的企图注定得不到支持,其失败是必然的。(叛变的事情任何时候能难以杜绝,然而,叛变能掀起多大的波浪,关键取决于内部氛围)
而杨秀清抓住机会,不但粉碎其阴谋,反而借此机会,再次强化了“天父下凡”的“真实性”,以迷信手段强化了太平军的内部凝聚力。
此后,直到天京事变前,太平军的叛变都很少见,即便有一些将领叛变,也只带走数十百来人,影响不大,这与杨秀清对“周锡能事件”的处理是分不开的。(处理叛变,既要粉碎敌人的阴谋,更要达到令人引以为戒的目的,以强化凝聚力。)
韦俊
韦俊,韦昌辉的弟弟。
他的军事才能非常不错。
《太平天国战争史》在评价太平军西征将领时,将韦俊与石达开、胡以晃、罗大纲归为一档,认为他们“堪称智勇兼备的统帅”,档在陈玉成等人之前。
原本,韦俊对太平天国是极为忠诚的。即便在天京事变发生后,他依然忠心于太平天国。
天京事变发生时,韦俊正在孤守武昌。
他原本在苦守孤城,等待石达开来救。然而,他等到的确实天京事变,兄长被杀的消息。
韦昌辉不仅被杀,而且,还被认为是天京事变的罪魁祸首,无论是天王还是太平军将士对之都咬牙切齿。
自然,韦俊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
清军趁机多次射书入城,劝降韦俊,但韦俊依然不为所动。
此后,韦俊又转战江西、安徽等地,多立战功。
因此,洪秀全重新创建五军主将制时,让韦俊为右军主将,与当年韦昌辉的军事地位相当。
然而,太平军严重的内部矛盾,还是使韦俊没有容身之所!
由于韦昌辉杀杨秀清,因此,杨辅清等人视韦俊为仇人。
此外,当年他的老部下,如今位在他之前的陈玉成也与他关系紧张!
杨辅清攻韦俊,韦俊不愿与之激化矛盾,表示要去投靠李秀成,但又被陈玉成所阻!
在太平军已经失去立身之所的韦俊,只得降清。
韦俊,右军主将,这是天国天国级别最高的降清军事将领!
降清后的韦俊,给了太平军最沉重的一击!
当时,清军与太平军在安徽相持数年,始终没有进展,关键就是不能夺取枞阳。“安庆之要枞阳,不得枞阳,虽顿兵一、二年,贼犹能畅然自如”。
韦俊却凭借他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周边地形的了解,一举攻取枞阳,改变了安庆战场的局势!
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振兴,自安庆失守嘎然而止,而安庆败局,又从枞阳开始。
可以说,韦俊,是对太平天国伤害最大的叛将,没有之一。
评:周锡能主动叛变,却掀不起任何风浪;韦俊本忠心,但最后被逼得被迫降清,并给太平天国致命打击!其中差别,主要在氛围!
像韦俊这样智勇兼备,原本忠诚的统帅,在太平天国的内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逼反,太平天国哪里还有成事之理呢?
李昭寿
李昭寿,早年随捻军起事,其间与太平军取得联系,配合作战。
后来,形势所迫,降清。
其后,他又杀掉了招抚自己,多次力保自己的何志珍,再次反清,投奔李秀成。
投靠太平军期间,李昭寿利用自己在捻军中的人脉,成功让张乐行、龚得树等捻军将领接受太平天国册封,与太平军联合。
当时,在安徽配合太平军的捻军大约有 7 万余,虽然参差不齐,但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石达开出走后的兵力空缺,可以说,李昭寿对太平天国确实是有不小功绩的。
此后,李昭寿多次配合李秀成、陈玉成作战,多立功劳。
然而,一方面,李昭寿在配合作战中与陈玉成关系紧张,另一方面,清军胜保绑架了李昭寿的家属,向其劝降。
因此,李昭寿再次降清!
当时,李秀成对李昭寿十分信任,将滁州、来安、天长等江北重镇(关乎天京粮道)都交给李昭寿打理。
李昭寿降清,这些重镇悉数归清!
此后,李昭寿又积极策反太平军、捻军将领,一时间,不少太平军将领在其蛊惑下献城降清,给太平天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甚至连李秀成,也因李昭寿的关系而为天王猜忌,一度陷于危机。
此后,李昭寿在江北,先后参与了对安庆、天京的围困战。尤其是在天京之战中,已经李世忠(李昭寿投清后改名)围攻九袱洲,断绝天京重要粮道,危害极大!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李昭寿被解除兵权,开缺回籍。后来,因犯事被诛。
评:李昭寿确实有相当的才能。
然而,在投靠太平军之前,他先造反又投清复又投太平军,已经展现了其反复无常的一面。
李秀成爱惜其才干和人脉,想要重用他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将关键的江北委托于这个反复无常之人,这实在是失策!
何况,李秀成以江北各重镇委托他,是在李昭寿与陈玉成矛盾已深,且纪律混乱,多次扰民而与太平军各守将有冲突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更缺乏风险意识了。
像这种有才能但有缺陷的人,只能是限制使用,如果没有把握限制,宁可不用!
因为:这样的人,他潜在的破坏力可能比所作的贡献要大数倍!
程学启、丁汝昌
程学启,投靠太平军后,多立战功,位为“弼天豫”。
他作战悍勇,多次挫败清军,深得安庆守将叶芸来喜爱。叶芸来甚至妻妹次女配与程为妻,笼络其为心腹。
安庆保卫战其间,程学启守安庆北门外石垒,屡次挫败湘军。
湘军正面进攻奈和不得程学启,遂玩阴招,把程学启养母抓来,威胁道:学启不降,我就把你和你亲儿子一起杀了!
程学启对养母十分孝顺,已有降意。
此时,叶芸来得到此事,派人招程学启入城。
程学启知道不妙,遂率领丁汝昌等 82 干将,投到清营!
清军仍不信任程学启,程遂自请攻城。
此后数月间,程学启作战悍勇,但仍无所得,清将又嫉妒其敢战有功,多次建言除掉他,幸有人力保,程才幸免遇难。
此时,叶芸来杀掉了程学启留在城内的妻子幼小。
程学启彻底断了念想,发誓:灭贼以报国家!
于是,程学启献穴地进攻之策,一举攻破北门三垒,断了安庆守军路路粮道!
其后,程学启又身先士卒,冲入安庆,一举破城!
此后,李鸿章创建淮军。程学启是安徽人,又不容于湘军,遂率丁汝昌等人投李鸿章,成为淮军早期最悍勇的将领。
淮军创建之初,将士多缺乏经验,战斗力未成,程学启遂成为李鸿章最为依仗的将领。
程学启横扫江浙,为李鸿章立下大功,但却在攻打嘉兴时阵亡。
而丁汝昌,则继续为李鸿章作战,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提督!
评:程学启受叶芸来重用,因其养母成为人质而出现动摇,但仍未下决心。
此时,叶芸来招其入城,是对程的刺激,迫使其迅速叛逃!
投清之初,程学启虽作战英勇,但似乎仍未出杀招,又受猜忌,仍未尽其全力。(否则,以程学启对安庆了解,不会这么长时间不献出关键破城之策)
叶芸来杀其妻子幼小,使程学启彻底断了念想,立刻献出穴地攻城之策,给太平军致命打击!
诱程学启降清着,湘军;使程学启成为太平军死敌者,太平军自己。
童容海
童容海,本为石达开手下将领,并随石达开出走。
石达开出走,屡屡打不开局面,童容海遂与彭大顺一起脱离石达开,领军“东返”。
彭大顺死后,他多次杀将立威,冒功夺权。
东归之后,洪秀全大喜,封其为保王。
然而,其后,童容海多次擅杀将领,掠夺、焚烧城池。在杨辅清等人孤军奋战时也不作支援。
其后,他袭取广德,举城降清。
降清后,他随鲍超作战,但功劳不多,后事不详。
评:童容海这个人,作战,他没有特别的功绩;治理,他多为掠夺、残害;独领一军,没有积极配合的积极性;战事不利,麻溜降敌。
这个人,完全不具备将才的基本素质,只是靠杀将立威,冒功夺权,就是一个混子。
这样的人,能够在太平军中成为重要将领,可见太平天国后期之混乱!
被“抹黑”的名将:石达开、李秀成
石达开、李秀成,也被一些网友视为最终叛投之将。
其原因如下。
石达开,在绝境之时,本着“舍一人而全三军”的想法,只身到清营,试图以此换取余部将士的性命。
当然,最终,石达开自己被凌迟处决,将士们也都遇害了···
李秀成,被俘之后,曾洋洋洒洒写下《李秀成自述》,其间回顾了太平天国的历程,总结了相关经验、教训,最后,他还提到:如果曾国藩愿意,他可以替曾国藩招降太平军余部。
如此,石达开、李秀成,都被一些网友视为“晚节不保”的将领了。
显然,这是荒谬的评价。
所谓叛将,是损害己方的利益投靠敌人,并给己方带来严重后果。
石达开投敌营时,其部以到绝境。
他初见敌将,直接阐述:我只求一死,只望放我手下一条生路。
在手下被残忍杀害后,石达开遂痛斥骆秉章等人,既没有出卖情报,也没有求生之意,算哪门子降将?
至于李秀成,其被俘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
当时,清军的政策是:两广的“粤匪”,格杀勿论。李秀成所言,都是请求曾国藩赦免两广老兄弟,为此,他愿意以自己的号召力,劝老兄弟们放下武器,停止抗争。
石达开、李秀成,对大清的配合,其目的都是保全兄弟的性命,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做出任何损害太平天国的事情,算哪门子叛将呢?
如果网络语言,连古人都要过分苛责,又怎么会善意对待今人呢?
周锡能、韦俊、李昭寿、程学启、童容海,他们叛投敌方的原因各不一样,他们造成的危害也各不一样。
他们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用人治事,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值得学习、思考。
【2】、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人心惶惶,一度高歌猛进的事业也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太平天国不断有人投降清军,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迅速瓦解的原因之一。
(保王童容海剧照)
在投降的名将中,保王童容海的名声最臭,这是怎么回事呢?
童容海是安徽无为人,原名洪容海,在加入太平天国后,为了避洪秀全的讳,故改姓“童”。
童容海并未参加早期的金田起义,他是在太平天国攻下九江、安庆等地时,看其队伍壮大,前景可瞻,这才在太平天国招募兵勇时,积极加入的。
起初,童容海见翼王石达开有“忠义”之名,在军中又颇得拥护,因此童容海便投靠在他的麾下,随之南征北战。
由于童容海勇武有谋,很快就引起了石达开的注意,于是被提拔为军帅,统管数百兵力。
1856 年,天京事变后,由于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再加上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早在革命时期就战死沙场。因此,根基最深的四大天王都已不复存在。
再加上天京事变引发的内讧,导致天京城内被屠杀者数以万计,一时人心惶惶。因此军功显赫,资格最老,又最深得人心的石达开,显然应该得到洪秀全的重用。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偏偏他的功高震主,和他的深得人心,都使洪秀全对他忌惮不已,对他百般牵制,甚至想加害于他。
洪秀全的做法,让石达开失望之极。为了避免再次引起内讧,石达开只得离开天京,转道安庆。
石达开要走,一群誓死追随他的将领,自然也不愿意再留在天京,先后追随他而去,这其中就有童容海。
童容海认为石达开的出走,意味着与太平天国的分裂,也就是另起山头单干。
对于童容海而言,本来入太平天国,就已经没赶上好机会,升官发财这样的事情都轮不到他。所以石达开的出走,在童容海看来,是搏取富贵的好机会。因此,他才毫不迟疑地再次追随了石达开。
(石达开剧照)
只是让童容海没想到的是,石达开在这之后,居然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屡战屡败。并且石达开还愚忠于洪秀全,屡屡牺牲自己的兵力与清军迂回作战,帮助太平军夺取胜利。
1859 年,石达开在湖南发动“宝庆会战”。然而在战斗的过程中,他所统领的数十万大军居然被曾国藩的数万湘军打得落花流水。由于等不到太平军的援助,孤军作战的石达开,只得率领残军退回广西。
此时,那些曾誓死追随他石达开的将领们不干了。
本来,像童容海这样的将领大有人在,大家也是希望能跟着石达开再创一片天地,同享荣华和富贵。
现在,石达开不仅依然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作战,不另立旗号。同时,洪秀全诏他回天京,他又屡次抗旨。这样一来,石达开的身份就很尴尬了。而追随他的人,心里都动摇了。在他们看来,就算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了功也没有机会得到嘉奖。
因此,彭大顺、童容海等人纷纷劝谏,希望石达开能当断则断,自立山头。要不然就带着大家返回天京,共扶天朝。
但是,固执的石达开,却不肯听从大家的建议。于是,彭大顺和童容海等人认为再跟着石达开,已经没有前途。远在天京的洪秀全又许以高官与爵位,因此彭大顺和童容海等将领号召将士起义,与石达开划清界限,誓师回朝。
虽然距天京千里迢迢,但是彭大顺和童容海却凭着优秀的指挥能力,多次率领将士们打败了清军。
在福建连城,彭大顺与清军作战时,由于伤及心脏,血流而死。
彭大顺去世后,童容海便动了歹意。
他先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十几员猛将,吞并了他们统领的军队,并且还自封“燕爵”。在与忠王李秀成会合后,虽然有人将童容海的恶行告诉了李秀成,但是此时太平天国正是用人之时,所以李秀成也并未深究。
待抵达天京后,20 万将士起义的功劳,就成了童容海一个人的功劳。
洪秀全大喜过望之余,不仅封童容海为“保王”,而且还赐名这 20 万将士为“扶朝天军”,对有功的将领多有赏赐。
(李秀成剧照)
随后,童容海作为主将,追随李秀成克复杭州。
此时的童容海有如神助,在与清军作战中,其势极为勇猛,打了不少胜仗。
不过,在收复杭州后,原本以为会留守杭州的他,却意外地发现,李秀成却另指定了陈炳文等人负责守城。
暴怒之下的童容海为了发泄对李秀成的不满,率领部下劫掠杭州数日。
由于童容海统有重兵,李秀成虽然对他的行为极为不满,但为大局着想,依然没有上奏洪秀全。
不过,由于童容海残酷暴虐、作威作福,他手下的将士吉庆元等人,不甘受其压迫,联名上奏洪秀全,称“观其平日多行不义,动辄忘恩”。
洪秀全本就对手握重兵的童容海多有猜疑。在看到吉庆元等人的奏折后,便将“扶朝天军”进行了调整,将吉庆元等人调到了其他将领的麾下,以削弱童容海的军权。
洪秀全的举动,让童容海大为光火。再加上当时童容海与李秀成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而未得到重赏。因此,他在痛骂洪秀全昏庸之余,又极力怂恿李秀成带领大家前往天京“清君侧”。
不过,李秀成拒绝了童容海的怂恿。
童容海一边感叹李秀成“愚忠”,一边带着他不到 10 万的人马离开了李秀成的军队。
很快,童容海投降清军。他带着不到 10 万将士,偷袭了太平军的守城广德,并将之作为献礼献给了清军,他也因此得到了总兵官的职务。
不过,还没有一个月,将士们就发生了哗变,幸好清军将领鲍超率军镇压,才算替他解了围。
只是此时的童容海,手下连 1 万兵马都没有了。清政府以此为借口,只给了他一个“五营统领”的职务。这样一来,他能管的也就只有 3000 亲兵了。
此后,历史上就没有童容海的记载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吧。
童容海反复叛变,无非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谁知道,多次折腾,他离荣华富贵反而越来越远了。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兴亡录》《实说太平天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