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人骂人总是“匹夫,老匹夫”的,“匹夫”是啥意思?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4 13:44:40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人骂人总是“匹夫,老匹夫”的,“匹夫”是啥意思?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知观文史】的最佳回答:

匹夫的基本解释

(1) (名)一个;泛指平常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主语)(2) (名)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详细解释

(1)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清· 刘开《问说》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2)独夫。多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匹夫休得逞强!——《三国演义》(3) 骂人的话匹夫安敢欺我耶。——《三国演义》

(1).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汉 班固 《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 唐 刘德仁 《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釵嫁匹夫。”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国朝之制, 满 汉 平等, 汉 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2).独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宋 苏轼 《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3).指平常的人。《晋书·刘隗传》:“夫嫡妻长子皆杖居庐,故 周景王 有三年之丧,既除而宴,《春秋》犹讥,况 龕 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肃丧纪之礼。请免 龕 官,削侯爵。”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叶君健 《自由》三:“这倒不是单纯为了友谊和对您的敬佩,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桑梓的利益,为了匹夫的责任。”(4).詈词。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元 刘时中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说唐》第十六回:“这老匹夫,合当要死,待我出去斩了他。”

关于匹夫大致也就是这些含义了,有时候也根据场景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使用,如今,我们不在常用这个词语了,但学习了解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2】、来自网友【一老沈一】的最佳回答:

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

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

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

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

“匹夫”这个称谓何时有的呢?

有人说很早,会举出《尚书.咸有一德》中说过:“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这在《尚书》中,归为“商书”,是伊尹在商王太甲即位后告诫他的谏言。

不过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说:“三代时《经传》不见其字”,就是夏商周典籍中,没见到有“匹”这个字。

应该说,段氏所讲大致靠谱。

西汉景帝末年,鲁王毁孔子旧宅,发现古文尚书,其中有《咸有一德》一篇。司马迁《史记》所引今文尚书中,亦有此篇。

《尚书》曾有《咸有一德》是确定的。

问题在于,西晋永嘉之乱,造成大量古籍毁坏亡佚,其中也包括古文和今文尚书,留存下来的基本就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尚书》二十八篇。

东晋的时候,出了豫章内史梅赜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一事。此《尚书》,由于内容极其符合当时朝廷的统治需要,迅速被接受,并立为学官。

以后历代,尽管不断有质疑之声,但均被帝王看好。唐代,孔颖达为其“正义”,就是现在看到的《尚书正义》版本。

直到清末,学者们才基本认定,此书的“传”及其中许多篇,皆为伪造。

这部书中,有《咸有一德》,亦被考证是伪造。

东晋的时候,有了“匹夫”“匹妇”之说,会不会更早?

学者们认为,“匹夫”“匹妇”一词,要早到春秋战国之前。

这是从“匹”字训诂得出的结论。

《说文》曰:“匹,四丈也。从匸(xì)八。八揲(dié)一匹。”

许慎说,“匹”字本义,是四丈布帛。“匸”为“夹藏”义;“八”是“八揲”之会意;“揲”指“双臂边夹持边计数”。

这意思是,古时人们丈量布帛,一边伸展双臂量布帛长度,一边把量过的夹在臂下,量“八揲”,就是四丈了。

“四丈”叫“匹”,也有其道理。

古时,二丈布帛为一“卷”,现在仍是如此。“一卷”又称“一端”。“一端”二丈,“两”个“一端”,四丈,即为“一匹”。

所以,“匹”字从一开始,就既有“四丈”含义,又有“两”或“两端”含义。

“两”,用于重量单位,也是因为两个“黄钟管”的粟粒,重二十四铢,才称“两”。

古人非常早的时候,因为观测日月,而形成了日为阳月为阴的“阴阳”哲学。“阴阳”,亦即后来所说的“矛盾”。据于此,古人也对“夫妇”有了代称。

段玉裁说:“凡言匹敌,匹偶者皆于二个成两取意。凡言匹夫、匹妇者,于一两成匹取意。两而成匹,判合之理也,虽其半亦得云匹也。”

他说:“马称匹者,亦以一牝一牡离之而云匹,犹人言匹夫也。”

他说得很清楚,“匹”从偶合而来,但是可以分开说,比如“匹夫”、“匹妇”,也比如“匹马单枪”的“匹马”。

所以,“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

《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

顾炎武《日知录》所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说即便“微贱”之人,对于国家兴亡这样的大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时,“匹夫”也用“匹士”代替。

《礼记.礼器》曰:“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太牢而祭谓之攘。”《疏》:“匹士,士也,……言其微贱,……故谓之匹也。”

“匹士”,就是低等的,非贵族的,属于平民阶层的“士”。

从“匹”包含的“低等”、“微贱”的含义,进一步引申出“轻蔑”之义。

《孟子.梁惠王下》载:“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匹夫之勇,敌一人者”,即“匹敌”一词由来,也是“匹夫之勇”成语的由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这里的“匹夫之勇”,不完全是“敌一人者”之义了。韩信对刘邦说项羽“此特匹夫之勇”,指其“不能任属贤将”,包含有“独夫”之义。

“独夫”,亦称“一夫”,即孤家寡人、独断专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语出《尚书.泰誓》,“独夫”指商纣。

后来骂人的“匹夫”,往往就既有“匹夫之勇”的“微贱”之意,也有“独夫”之意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