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有人说国产车质量上来了,现在的国产车质量能超过韩系车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觉主老刀】的最佳回答:
拿韩系和国产车比,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如果用日系、德系、美系车来做比较,我觉得还可以接受,用韩系车来比,你是有多瞧不起我们的自主品牌?
一、汽车质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总说开不坏的丰田,以为日系车质量好,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惰性形成的刻板印象。其实从数据上看日系车的质量并不出色,甚至比之国产的一线品牌尚有不及!秉承这种思维的朋友,你们想一想,是什么决定了一台车的质量?
1、设计标准:这台车设计的时候,就按照 10 万公里的使用寿命设计的,你当祖宗供着它也跑不了 50 万公里。最典型的是 CVT 变速箱,很多设计寿命就只有 30 万公里而已,哪怕品控再严格,工艺再先进,材料的磨损是不可逆的,所以到了 30 万公里之后,故障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2、材料质量:简单说就是用料,拿泡沫做的和拿钢铁做的东西,使用寿命肯定不一样。
3、加工工艺:包括材料的冷加工、热加工,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等,简单理解,就是“活”好不好。
4、品控测试:车辆出厂之前,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包括碰撞测试、高温测试、低温测试、耐久测试等等等等,基本上我们日常用车的环境都要进行模拟,不断地调整,验证的,层层把关,最后把关越严格,质量自然就越稳定。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逻辑:设计好(标准高)、用料好、活好、品控严格出来的东西必然好。
二、国产和合资的质量比较
设计标准我们先不谈,因为车企一般是不公开的,也很难比对。我们先说用料。国产和合资,谁的用料更加厚道一些呢?听说过减配吧?看见过帕萨特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吧?A 柱 90 度弯折!后来为什么补考及格了?包括大众新款的速腾比老款的重了 30 公斤,这 30 公斤的料用在了什么地方?之前为什么不用?国产和合资,谁用料更加厚道,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接下来是加工工艺,大众鼓吹自己的空腔注蜡工艺如何如何——不锈钢盆都能做到不生锈,给汽车防锈很难吗?无非是成本问题。像是上汽、广汽,和国际品牌合资这么多年,很多车型甚至用的都是同一条生产线,工艺上有多大区别?人家大众丰田的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是十万二十万的车,它会给你用吗?我们能造飞机,造卫星,造车的工艺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的?
国产车现在在创品牌阶段(玩资本割韭菜糊弄一个是一个的那种车企不算),而合资车则是收割阶段。两者谁更重视口碑和质量?说日系车质量好,它们玩的花样都绝了!碰撞测试因为一般只装主驾驶这一侧,所以就只加固左边。美国 IIHS 心血来潮,撞了一下副驾驶,结果原形毕露。这样的车企,它会多大程度上为自己的消费者负责?
造车,决定质量的不仅仅是工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良心!
从理论层面分析是如此,实际上,从投诉数据上反馈出来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车质网最近一年,所有车型的故障投诉中,前十名全都是合资!排名第一的是阿特兹,排名第二的是凯美瑞,投诉前 50 名,也只有 8 个是自主品牌。过去国产车质量不行,这个是事实,然而最近几年,国产车的质量和口碑都有了不可忽视的进步!
质量问题都有哪些?是如何造成的?
我们看车质网的投诉,问题是五花八门,什么问题是你能接受的?什么是坑?投诉和投诉也不一样。
比如说某车油耗表不准,有人就投诉了。可能其他车主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个问题。再比如说,车灯不亮了,这的确是质量问题,但是解决起来也容易,无非就是换个灯泡而已。我们拿一些车辆的通病来说明:
比如烧机油,其实这属于设计缺陷。大部分车烧机油都和积碳有关,积碳目前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活塞环堵死,就会造成烧机油。以前大众二代的发动机都有这样的问题,而三代发动机基本上就已经杜绝了。像是两田发动机的机油乳化,机油增多,其实也属于发动机的设计缺陷。在低温环境下短途行驶,这属于正常的用车环境。
再比如说日产的 CVT 变速箱打滑,时速,这里面当然有 CVT 变速箱的设计缺陷问题,因为无法承受大扭矩,不得已启用冷保护来避免钢带过度磨损。但钢带质量差才是核心问题。据说在 14 年前后,日产采用了加特可最为廉价的钢带,设计寿命只有 10 万公里,所以日产 CVT 的故障率奇高。
还有双离合,干式双离合就是设计缺陷,其实湿式双离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问题,但是一些厂商仍旧抱残守缺,为了低成本而不顾质量。
而车身生锈、异响则多属于加工工艺的问题……
所以,你看车质量如何,无需分什么国产合资,看看投诉,看看你心仪的那款车有没有类似的通病就好了。
国产车和韩系车的对比——全面碾压
韩系车在所有合资品牌里算是产品力、品牌力都比较弱的。向上竞争不过大众丰田,就只能降价,来和国产车争夺市场。看最近几年韩系车销量的萎缩就可以看出,韩系被国产打成什么样了。在 13 年到 16 年左右,受到“韩流”影响,北京现代在中国每年都能销售百万台以上,而现如今,2020 年全年销量不过 50 万出头而已。这还是韩系车大幅度降价才争取到的结果。原来 17 万的 ix35,现在只要 12 万左右,直接杀入国产车的价格区间。
韩系车不是就这点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市场中,并没有什么过硬的产品国产化。拿到国内的,都只是相对过时的一些产品。所以就更没办法和国产车竞争了。
以韩系销量最高的现代领动为例,10—14 万的价格区间,正好是比亚迪秦 Plus 超混的价格区间。两者相比,简直是惨不忍睹。不管是外观内饰,动力油耗,秦 Plus 都全年碾压同价位的领动,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其实不仅仅是韩系,这个价格区间,卡罗拉、速腾、宝来、思域、轩逸等一系列合资紧凑级轿车都将被降维打击。国产车的崛起其实已经发生了,2021 年则是全面反击的时候。
写在最后:我们只说车,不用谈国家情怀。买车扯不了那么远。我推荐国产品牌不是因为爱国,你买国产品牌也别说自己是支持民族工业——就是因为现在国产品牌是在上升期,物美价廉!你能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产品,仅此而已。
【2】、来自网友【大萌说车】的最佳回答:
我开了哈弗 H6,又开了现代 ix35,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感触颇深,终于知道了国产车与韩系车的差距有多大,奉劝想买国产车的人要三思,只有明白了优缺点,才能买车不后悔!
10 年前谈起国产车质量,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一边倒,小毛病多、不耐用,故障不断还容易生锈,成为大多数人固有印象,但随着近几年国产车蓬勃发展,无论是民营哈弗、吉利、比亚迪,还是国企长安,在销量上都取得不错成绩。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国产车销售比例越来越大,2022 年 1 月份就占七大车系的 45.2%,销售车辆同比增长 9.7%,而韩系车在国内每况愈下,在国内市场仅占比 2.4%,1 月累计销售量同比下降 30%。
国产车销量提升,在我看来,一方面是近年来自主品牌在软装上狠下功夫,针对三大件的短板,通过合作开发、逆向研发等方式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涨的情怀,国人在选车问题上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认可中国品牌,让国产车有能力与合资同台竞技。
至此,也导致不少人误以为,国产车已经超越韩系车了,其实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国产车的进步,销量高不代表技术好,汽车工业讲究的是脚踏实地,任何技术都不存在弯道超车,国产车与韩系车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接下来我以哈弗 H6 和现代 ix35 为代表,并特意咨询了修理工表哥,结合修车数据以及驾驶两车的实际感受进行分析,告诉大家国产车销量起来了,质量是不是能够超过韩系车了,国产车目前的真实造车水平,希望能给想要买车的人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十年前很差,五年前一般
历史拨回 10 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基础苍白一片,技术匮乏和制造工艺不精,汽车还停留在如何造的局面,人生赢家李书福直至外资进入国内多年,还以“汽车无非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套个铁壳子”的理论造车,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国内工业知识单薄。
国产车主要解决的不是精益求精,而是从无到有,至此,不少车企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借鉴”,这对于基础薄弱的汽车工业来说,一没人才,二没资金,三没有时间试错,相从日系车和韩系车崛起之路。
皮尺量,锤子敲,没有三大件技术,拆开而来逆向研发,尽管奇瑞早在 1999 年就下线了一台发动机,但不精的工艺,以及产量问题,发动机最终问题频出,也就在当时只有三菱愿意出售老技术给国人用,也正是三菱发动机,让国内大部分车企走上意义上的造车路。
虽然是淘汰的老旧技术,但只要有可用的发动机,尽管技术不够稳定,油耗高、噪音大,但相比蒙着脑袋没有核心要好很多,比亚迪、哈弗、众泰、海马,乃至坚持自主的奇瑞也用过三菱发动机,不少车企甚至还延续到了 2009 年。
而当时的韩系车,自 2001 年进入国内市场,为了打开国内市场,先后在国内推出伊兰特和索塔纳,一经推出便轰动了整个车市,当时这两款车几乎集齐了全球最领先技术和设计,例如已经搭载了 2.7L 的 V6 发动机,多连杆独立悬架,定速巡航等。
要知道早期韩系车也经历过长时间的技术引进,20 世纪 70 年代就对技术进行吸收整合,到 1986 年的研究开发费用就占销售额的 4%左右,从生产到研发,形成了完全国产化的闭环,已经达到当时日系车、德系车先进水平,仅 1988 年出口数量达到 57.6 万辆。
至此,为韩国发展汽车打下扎实基础,从一个西方国家看来工业落后的弹丸小国,到一个如今出口数第五位的国家,它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其实,不管是日系还是韩系,他们在发展汽车工业时初期都是技术引进,但不同的是,早期便意识到了消化吸收、创新改进的重要性,仿中有改,改中有创。
放眼望去国内不少汽车品牌,直到近 10 年或 5 年才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国内初期以市场换技术其实就是在鞭策自主进步,可例如东风、一汽在硬件及创新上还很欠缺,东拼西凑,整合能力欠缺导致整体质量比较一般,促成了人们长此以往不信任国产的观念,不过如今在群雄逐鹿的竞逐中,还是有长进。
其实民营车企在国产品牌中醒悟的比较早,例如长城汽车,早期就独立哈弗专注 SUV 领域,自 2011 年哈弗 H6 上市以来,便引领中国汽车向前发展,迄今已有 10 年之久,如果用大数据描绘,相信不少人都叹为观止,常年霸占销量榜首,足以代表国产水平。
要说国产车质量能赶上韩系车吗?只有从早期的不足,对比现今的发展水平,才能直观的明白,是赶超还是有进步。
早期的国产车的造车工艺比较薄弱,普遍车型存在缺陷,小毛病多,质量不稳定带来长期痛点,以哈弗 H6 为例,3 万公里一道坎,凌晨 1 点发动机突突窜几下,把我仍在荒无人烟的乡下,踩油门、打火没有任何反映,直至凌晨 4 点拖回维修厂,检查电路、油路、喷油嘴、启动马达,换了油泵最后解决了。
其次,发动机冷车打火有比较明显的哒哒声,并伴随整车抖动,时常需要二次点火,同时在高速行驶时深踩油门软绵绵的,出现无力的现象,尽管后来检查了变速箱、清洗节气门后,期间也偶发性类似现象,但最后仍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异响和油耗高似乎也成为了当时哈弗 H6 的通病,尤其是油耗显示不准,系统显示的油耗与实际油耗相比比较虚,导致车主误判,对于一些酷爱激烈驾驶的人来说,容易造成开到半路缺油,表显百公里油耗 9 升,实际油耗可能在 12 升左右,这一个是由于检测系统工艺缺陷,另一个和造车经验有关,发动机和底盘匹配不足。
再次,早期的国产车容易生锈,基本是国产品牌面临的同样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原因,涂装工艺比较落后,另一方面车企想学习日系车降本增效,但适得其反,其实防锈对车企来说,基本工艺不行,但多次电泳以及重复喷涂,漆面硬度不仅提升,而且基本做到了有效防锈。
当然同一时期的现代 ix35 也发生过不少一些故障,例如异响几乎是通病,尤其是仪表台部分,多次往返 4S 店检查被告知设计因素,悬架整合性不高,像开船,跳动比较明显,内饰塑料感比较强,但整体来说涉及到比较大的问题几乎很少,在用车感受上还没超过太多心,至于为什么,后面说。
国产车起步初期,一方面面临如何脱离造车难的困境,另一方面如何提升工艺技术上的进步,不少车型虽然在配置与外观上有很大提升,但似乎忘记了核心质量才是改变国人印象的第一要素,生锈异响、不耐开历历在目。
三年前进步明显,技术持平,接近世界水平
在不少人心中可能比较疑惑,都说国产进步明显,是技术上的提升还是质量有进步,与韩系车相比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了,有的拿韩系车萎靡不振的销量说事,不就是因为技术不行吗?也有的人说国产不错,奇瑞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当年连路虎都想要,哈弗连 9AT 都研发出来了,长安蓝鲸落地,热效率比丰田都高。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国人越来越自信了,不管是哈弗、奇瑞还是长安,如今的国产核心硬件都处于世界普遍水平了,再也不会抱有三菱发动机养活整个国产的局面,通过合作开发,逆向研发整合,使得基础制造以及设计能力增强不少。
同时随着市场开拓,强大的供应商使得在如今造发动机并不难,外购几台逆向研究几乎都可以,毕竟制造发动机的必要条件几乎掌握,从基础工艺、钢铁锻造、再到涡轮、燃油喷射系统都有能力整合,各家车企都能拿出与合资类发动机来。
制约发动机性能的不是硬件设施,美系车和日系车油耗就有很大区别,而是在于燃烧控制,喷油设定比例、压缩比、做工行程等,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合资提及阿特金森循环循环、米勒循环、可变气门升程,丰田有 VVT-i,大众有 TFSI,这些才是控制发动机热效率、排放的重要因素。
而从这些外企的先进技术来看,国产车近几年,不仅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同时也具备了相等工艺,油耗低、平顺性好,甚至热效率还有反超同排量发动机的优势,当然这离不开近几年培养的大批人才。
比如哈弗近几年就坚持加倍投入研发,旗下不仅有蜂巢动力、上燃动力,还有精工底盘零部件企业,而 H6 搭载的就是 1.5TGDI 涡轮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搭载哈弗多款车型,其核心技术就有可变气门升程,双 VVT 系统,中置燃油喷射等,降低油耗的同时还提升动力响应。
再比如长安蓝鲸发动机,比亚迪的骁云 1.5Ti 发动机,热效率基本都处于 40%以上,也就是说,如今的国产车,随便找一个品牌它都有自己的发动机,并且从数据上来说都不弱,当然排除部分还在垂死挣扎的边缘化国产品牌。
关于变速箱部分,一直是国产短板,相比发动机还要欠缺,这主要原因还是一方面因为变速箱的重视程度似乎没有发动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还是国外层层技术封锁,想要自主研发比较难。
虽然目前国内不少车企有能力生产变速箱,比如奇瑞有万里扬,长安有青山,吉利有 DSI,但翻翻装配史,故障率不仅高,与发动机性能不匹配,有的车企自己也不愿意用,唯有长城在发展双离合变速箱一条路摸到黑,顿挫、异响还是时有发展,但总的来生活质量也还不错,并荣获了“世界十佳变速箱”称号,从客观角度出发都不错。
其实随着全球化整合发展,据市场反映和实际情况,国产车变速箱质量都还不错,只是国产化生产配套率比较低,毕竟大多数车企依靠国外供应链,长安直接采购爱信 6AT,奇瑞也有格特拉克供应,长城虽自主研发,但其核心部件例如离合器模块,也是由博格华纳提供,其好处是合资再用,国产也在用,除了在配套整合上有差距,实际质量几乎没差别。
当然国产车在进步,并不意味这韩系车止步不前,而韩系车同样在内燃机领域持续巩固,尤其是现代最新 1.5T 发动机上搭载的 CVVD 技术,这是由韩系车独有的发明整合,通过调节进气门持续开启时间来调整不同工况下所需的进气量,意味着燃烧效率更高,油耗更低,动力更强。
由于 1.5T 发动机在国内还不到 1 年,针对具体质量无从参考,而 1.6T 发动机在国内应用多年,其动力水准和响应速度即便放在现在都还不错,只是自从这套发动机爆出机油增多后,使得口碑一落再落,而搭载在 ix35 的 2.0L 自吸发动机表现还不错,虽然动力比较一般,但在整体机械素质还是比较可靠。
毕竟韩系车也爱炒冷饭,ix35 上那套 2.0L 自吸+6AT 变速箱,自第一代进入国内以来有 10 余年,至今也在用,成熟的配套方案,自然带来了相应的可靠性。
根据 2019 年中国汽车质量网对国内汽车产品质量投诉概况分析,针对发动机投诉风险进行了等级评估,发现日韩系发动机总成投诉风险系数比较低,欧美系发动机故障投诉比例较大,而国产车处于两者之中,意味着国产车发动机整体质量还没有达到韩系水准,但却比欧美系要可靠。
国产 PK 韩系——故障率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提出国产车质量是否能够达到韩系车水准,这说明国人已经开始相信国产了,买车无非就是图省心,能够拿出市面上同等产品进行比较,最后择优,从而尽可能保证质量放心,不会后悔。
从故障率上来看,近一年哈弗 H6 的投诉量达到 534 起,当然这与销量环环相扣,相比大众和日系车相比并不算多,主要涉及到的大多数还是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例如电瓶故障,馈电严重自然损耗,影音系统故障,智能配置提升不少,但整合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卡顿不灵敏,车载互联故障、门窗异响,还有行驶中方向抖动,转向系统故障等。
而从老款车型中不乏有涉及到变速箱异响,和老款车型遇到的行驶过程中出现咔咔声相同,除此之外发动机还涉及到烧机油等问题,不过与 5 年前重灾区,三大件问题频发的还是改观不少,至少与合资大众系相比,在品控上要好很多。
现代领动目前已经停产,但从此前品控上来说,在发动机领域,1.4T 涡轮发动机出现故障比较多,涡轮增压器异响,甚至同样出现烧机油现象,包括双离合变速箱顿挫严重,异响发生同样存在,而在 1.5L 自吸发动机问题上几乎很少,从中也反映出,自吸发动机虽然性能不如涡轮,但稳定性却要可靠很多,至此,也是日系车一直不愿意放弃的原因。
现代 ix35 相比哈弗 H6 的投诉少很多,但涉及到的问题也不在少数,发动机异响,在老款车型上甚至出现拉缸等现象,此前不少车主反映,10 万公里一道坎,变速箱顿挫异响,甚至不乏新车也出现了生锈现象,对于如今的汽车工艺来说,何况是大体量的车企,出现并不应该还出现生锈情况。
其实从投诉量及故障现象出发,其实国产车目前的整体质量还是比较不错,而投诉多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两个问题,4S 店服务态度,电气设备的整合,随着如今趋于智能化,国产车目前三大件并不差,其实没必要不断内卷,一味地堆砌智能配置,配置多而做不到整合,反而拉低整车品质感。
写在最后
从十年前技术很差,再到五年前一般,直至三年前进步明显,用发展进步的眼光看待国产,其实很容易发现,国产这条进步曲线是在明显上升,无论是硬件还是内装,通过提升实力与性价比,对合资降维打击,尤其是针对韩系车在国内印象本没有大众、丰田深,又以性价比视人的品牌来说,很容易被取代。
其实在质量上,一方面韩系车并不重视国内市场,只想占有一席之地,导致质量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而国产又全力奋发,抛开韩系根基,仅从国内市场出发,国产车无论是品控还是三大件技术,相比韩系车其实要好不少。
而从韩系车整体出发,其实国产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国产品牌能够走出国门的还不多,另一方面从研发优势上,国内大多依靠供应商,而韩系几乎能够自给自足,从产品匹配精度上更容易调控,而国产车目前还主要以中低端车型周旋,同时抵抗风险能力也比较薄弱。
其实韩系车有很多比较好的地方值得国人学习的地方,譬如,车企狠抓质量,提升国人信任度,以开国产车为荣,任何一个民族车企都离不开国人支持与塑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