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农村俗语说的:“面条不是饭,女人不是人”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关山听风】的最佳回答:
“面条不是饭,女人不是人”,这句农村俗语中,比较难理解的是后半句。“不是人”是骂人话。然面,在这句俗语中,“不是人”则不是骂人的话,有另一种含义。
相传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有一次应邀参加一家寿宴,寿星是八十岁老母。唐伯虎送寿星的祝寿图上,故意题了两行这样的字:
“八十老母不是人,生下儿子是个贼”
主人看了非常愤怒,来参加祝寿的人,一个个面面相觑,下得面如土色。这哪里是来祝寿,分明是来骂人。老母寿辰的大好日子,有人送题有这种字的寿图,主人当然也非常愤怒。
主人正要发怒时,只见唐伯虎不慌不忙,取出笔墨来,分别在这两句后面又加了两行字,于是就成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八十老母不是人,本是天上一尊神;
下联:生个儿子本是贼,偷来蟠桃供母亲。
主人一看,转怒为喜。宾客提到嗓子眼的心才放了下来,纷纷叫妙。
事实上,上面所说的农村俗语,与这副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意没有把话说完,留下空白,让人去联想。这是很多传统俗语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喜欢用这种手法。
这句俗语下半句“女人不是人”,不是骂人,也不是因为旧时农村女人地位低下,在俗语有意贬低女人。相反,这句俗语还有怜香惜玉,爱护女人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就听我说道说道。
1、“面条不是饭”意思
“面条不是饭”,意思是说,面条不能当饭吃。
这句话,对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的今天农村民众来说,听起来有些荒唐。现在有一些人,早餐应付一下,或晚餐想少吃些,就下碗面吃。面条怎么不能当饭呢?
这句俗语既然是产生于过去农村,我们还不能以现在农村生活条件来理解,要以过去农村生活背景来理解才恰当。
先说小麦为主的旱作区,居民的主食为面食。
面食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硬食,一种是汤。
硬食有馍、饼、窝头、红薯、土豆等,少数地方有米饭。这些就是主食,也是农村通常所称的“饭”。
汤有面条、面粉汤、小米汤、大米汤等,农村常见的为混合汤,即汤里放面粉、玉米面、其他杂粮面,加红薯米、小米、菜叶等。有的地方又称“糊糊”。这些就是就“饭”的“汤”,相当于吃大米饭时,就饭的菜。
这些地区的农村,过去也有炒几个菜就饭的,那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普通农家没有这种讲究,吃的主要就是硬食和汤。
过去农村,面条不是低等食物,相反,面条和包子、饺子一样,都是平时难吃到的东西。通常只有逢年过节、生日、家里来客人、家里的病人、家里的老人才能吃到。
主要原因是,做面条需要大量的面粉,如果当作主食,容易消化,不饱肚子,而且食用量比较大,因此,普通农家是舍不得用面粉做面条。
过去农村,农业科技还不发达,小麦产量比较低,一亩地也就 300 斤左右,好要看地好不好,普通农家收获的小麦本来就少,如果将面条作主食,那真是“寅吃卯粮”,划不来。
再说,农活大多是重体力劳动,如果所吃的主食消化太快,肚子也就饿得快。人饿了干活就没力气。
过去多地农村,除了农忙时季,一天吃三餐外,农闲时一天只吃两餐。如果吃下去的东西在肚子撑不了多久,肚子唱“空城计”,肯定是受不了的。
再说水稻产区,居民的主食是大米。
水稻产区主要是种水稻,吃的是大米饭。但是,过去水稻产区也种旱地作物,如冬小麦、春夏玉米、红薯、小米、土豆、高粱等,还有其他杂粮,作为稻谷的必要补充。
在袁隆平还没有研制出杂交水稻并推广之前,水稻产区的水稻产量也是比较低的,每亩 500 左右,也还要看水田好不好,高寒山区的水田,产量更低。因此,那时水稻产区也并不是一天三餐或两餐都吃大米饭,至少要吃一餐杂粮。
水稻产区的冬小麦,与旱作区相比,产量要低多了,但是,人们还是广种薄收,收少总比没有的好。
收获的小麦,主要有三种食品,第一种是做麦酱,当菜吃;第二种是煮麦粒,加入盐巴等其他作料,直接当饭吃。第三种就是磨成面粉,做面条。
通常来说,过去人们主要用途是第三种。
那时农村还没有面粉机械,都是用手工石磨加工成面粉。因做面条的面粉要求特别细,用石磨磨面,一遍做不到,要经过数次磨细。
第一轮磨麦粒时,相对来说还比较轻松,到了三遍四遍时,麦粉牢牢吸住磨盘,特别费力。接下来还要过几次筛,才得到细面粉。这种面粉做成的面条,与现在的面条相比,还是要粗糙一些。
过去农村手工做面的时代,市面上很少在面条卖,如果有面条卖,价格也不菲,主要是加工能力有限。
再说,稻作区农村,在做菜下的功夫比较深,对面食的做法花样不多。不像旱作区的农村,在面食方面做出多种花样来。
也正因为面条来之不易,稻作区农家,做好的面条一般要收藏起来,当家里有客人来时才拿出来招待他们,或者在喜事酒席上当一道汤菜使用。
过去,很多稻作区的农家,在接待客人,或者办酒席时,面条不是用来给客人当饭吃,而是当成一道汤菜。
平时,人们走亲戚时,如果能带上几筒挂面面条,算是出得手、上得台面的好礼物。
综上所述,不管是旱作区还是稻作区,过去农村普通人家都舍不得把面条当饭吃,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也吃不起;二是把面条当饭吃容易消化,不适合重体力劳动者。这就是俗语“面条不是饭”的真实意思。
2、“女人不是人”的意思
有了前半句“面条不是饭”作铺垫,后半句“女人不是人”就好理解了。
实际上,这句俗语使用的是古诗中的比兴手法,在民歌和对偶句形式的俗语也很常见。
什么是比举呢?宋代大家朱熹的解释是: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句俗语就是用“面条”与“女人”相类比。
一是面条在过去农村相对来说比较珍贵,如果当饭吃,普通农家吃不起。
同样,农村普通人家娶妻太不容易了,旧时有钱人家的男子能娶三妻四妾;贫穷人家的男子,能娶到妻子就不错了,还有很多穷人家的男子,娶不到妻子而打单身。
因此,作为普通农家的男子,娶到妻子后,一定要珍惜和爱护。穷人家的男没有资本像富人家的男子那样,用封建思想那一套来对待女人,把女人不当人看。
二是面条在过去农村普通人家不能当饭吃,吃了容易饿肚子,吃得还比较多,就是不顶事,最多也只能算是半饱。同样,女人娶回家只能作内当家,相夫教子,不能作主要劳动力使用。
通常来说,女人在干劳活方面,比男人要差很远。记得农村集体的时候,当时提出“女人也是半边天”,但是,生产队记工分,男人的日工作为 10 到 12 分,而女人的日工分只有 6 分到 7 分。
再说,旧时女人大多缠足,无法下地上山干活,无法与集体经济时候不缠足的女人相比,行走都困难,就不要说下地干活了。
因此,旧时农村,女人是不算在家庭劳动力之内的。如果一定要咬文嚼字的话,“女人不是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人不是家里的劳动力。
实际上,“面条不是饭,女人不是人”这句俗语,在一些农村的传统山歌中经常出现,比如,我家乡的山歌中就有完整的句子:
“人家插秧闹层层,我家水田冷清清。
面条不是家常饭,女人不是碾工人”。
为了让读者能读懂这首山歌,这里要注释一下。“闹层层”,形容非常热闹。“碾工”即做工的意思,指做农活,也就是下地干活。
从这首山歌中,我们就可以看这句俗语的意思了。当然,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俗语中所省略的词语不同,意思可能有很大差异,这也很正常,这也是农村传统俗语也魅力所在。
这句俗语毕竟产生于旧时农村,是以当时社会为背景,只适合当时的农村。现在农村社会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就拿面条来说,现在已成为农家主食之人,妇女的变化就更大。因此,这句俗语在如今的农村已经过时了。
【2】、来自网友【莲花生于垢土中】的最佳回答:
谢悟空邀请!
农村俗语说的“面条不是饭,女人不是人”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现在如果还有人还敢说这句话,看有人煽他不?然而这句话在以前的农村真有流传,小时候的记忆里,奶奶、姥姥都是缠过脚,走不快的小脚女人,她们自己就说“女人不是人”这样的话!
每当有人敲门,问“有人在不”?只要家里没有男人在场,她们会毫不思索地回答“家里没人,等 XX 回来你再过来”!小小的自己感觉很是好奇又气愤,问她们“你不是人吗?我不是人吗?”她们坚定地回答“女人不是人”!
这封建思想余毒有多深啊!
由此可见,“面条不是饭,女人不是人”,这句农村俗语一定是具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的!
先上一碗面条,您说说这是不是饭?
我们山西是面食之乡,主食以小麦,玉米,高梁面食为主,现在主要以小麦面粉为主,这里的劳力人口无论从前还是现在,“吃什么都不如一碗面”!只吃点大米或者副食似乎才是吃不饱,这是人们的共识!
“面条不是饭”这句话应该来自于一些大米之乡,比如一些南方城市,他们很少吃面,当地也不生产面粉,所以他们习惯吃米吃肉吃菜,如果到北方旅游啥的,吃到一碗面,也感觉没吃饭似的!
女人不是人,这句话就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女人是不能抛头露面的,讲究“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后从夫,夫死后从子!所以,遇着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时,女人就不是“人”了!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词,就是表述一个女人是不上台面的人,不出头露面的人!
综上,“面条不是饭,女人不是人”这句话应该是一些南方地区在封建时代产生的一句老话,意思就是吃饱肚子不能靠面条,办事不能找女人去!
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会说,这句话早已过时了!现代物流已让世界缩小了距离,吃米吃面全在于个人喜好,不再受产地限制!而现代女人更是大大解放,新中国的女性走上了各行各业,早已成为世界嘱目的亮点!无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团体,女性作主的事情已屡见不鲜!
所以,这句老话我们还是当个笑话听听吧!就当回味一段历史了!
您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