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26 22:43:00 5次浏览

关于问题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妖火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李渊允许李世民掌兵,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李渊是只信任李家人掌兵,李世民作为儿子,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军队。后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又只有李世民打得赢,只能继续重用。

等到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威胁,觉得李世民过于强大的时候,这时候的李世民根基已成。就连李渊这个皇帝,也无法轻易拿掉李世民的权力了。

要仔细说这事,得从当年太原起兵说起。

隋朝末年,因为杨广的种种骚操作,导致各地起义蜂拥四起,就连那些贵族也不再支持隋王朝。在这个时候,身为隋朝高层贵族的李渊,也开始心怀不轨,想要准备造反。

但问题是,李渊想要造反,也不是太容易。

李渊和杨家关系其实很深。李渊的母亲和隋朝开国皇后独孤氏,是一对亲姐妹。所以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姨夫,而杨广则是李渊的表弟。

不过,从史书上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李渊和杨广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怎么样。杨坚在位期间,李渊升迁得特别快。但是到了杨广上位以后,李渊经常好几年都没法升迁一步。

史学家猜测,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李渊早年和杨广的大哥杨勇关系较好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登基以后,本来是立了自己的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是后来杨广经过一顿操作,硬是把太子位给抢到了手,也是很牛。

反正不管怎么说,杨广看不上李渊,甚至是怀疑李渊,这事是一定的。所以,为了保证杨广对自己不起杀心,李渊就只能开始自污,整日声色犬马。

如此一来,效果确实很明显,杨广确实对自己这个表哥逐渐放心了。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李渊面前:如果自己只能每天声色犬马,那自己还怎么为造反做准备呢?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去代表自己做一些事情。反正事情是儿子做的,那些被招揽来的人,肯定看的也是他李渊这块牌子,不可能真的只是为了单纯追随一个小毛孩。而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李渊也能推脱完全不知道,还能想办法保下儿子。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较为年长的李建成,就开始和老爹兵分两路。李建成一边保护家眷,一边暗地里招募豪杰。李渊则是带着李世民,接着在明面上做官,顺便也能培养一下自己的这个二儿子。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渊在太原起事,主要是李世民的谋划,最后逼得李渊不得不谋反。但如果仔细复盘那段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很扯。因为太原起事的时候,李世民才仅仅只有 18 岁而已。李渊之前为了造反而准备的时候,李世民年纪就更小了,根本不可能有这份心机。反倒是李建成,李建成比李世民大整整十岁,当时已经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了。

随着各地起义军越来越多,渐成燎原之势,杨广面对的窟窿越来越多,手上可用之人越来越少。所以,到了大业十二年,杨广不得不委派李渊,去山西那边镇压起义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渊有机会独自掌管军队。镇压了当地的起义军之后,李渊将其就地收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嫡系。

再之后,为了保护这个地方的安全,杨广让李渊留守太原,成了太原地区的最高长官。

这下子,李渊彻底发达了。

以前是有心无力,现在有了自己直接管辖的地盘,那还等什么?准备造反吧!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渊开始为造反做各种准备。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发动兵变,弄死了杨广派来监视他的两个大臣,彻底独自掌控了太原。七月,李渊正式举旗造反。打的旗号大概就是杨广惹得天怒人怨,要杨广退位做太上皇,然后让杨广的孙子杨侑做皇帝。

这时候的李渊,实力还相对有限,不敢打出自己家的招牌,只能打着替杨家清理家务的旗号造反。

不得不说,李渊的准备,确实是很充足,找的时机也很对。当时杨广因为种种原因,将朝廷迁到了江都那边,同时带走了大量的隋朝精锐。隋朝的原都城长安,以及其所在的关中地区,根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李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自太原起兵之后,迅速率兵直扑长安。短短三个月以后,就拿下了长安。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做起来真的很难。大家其实可以看一下地图,从太原到长安,直线距离都超过千里了。在隋朝那会儿,想要率领大军跨越千里直接进攻长安,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幸运的是,李渊确实赌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李渊拿下了长安,俘虏了当时在长安坐镇的杨侑,并且顺势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

进入长安后,李渊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认为大丞相。然后打着杨家的名义,迅速平定了整个关中地区。长安是关中地区最大的要地,拿下了长安,想要平定关中,其实也不算难。更幸运的是,就在李渊进入长安之后不久,江都就爆发了兵变,杨广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

杨广一死,李渊又已经统一了关中,继续留着杨侑在自己头上,好像也就没什么必要了。所以在杨广去世一个多月以后,李渊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唐朝就此开国。

李渊登基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册封李世民为秦王。

唐朝既然已经开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该是如何扫平天下,统一全国了。此时的唐朝,还仅仅只能控制关中地区,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权。想要统一全国,依然困难重重。

而李渊接下来统一天下的过程,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巩固关中、平定北方、统一全国。

大致方向已经定下,那接下来就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谁领兵的问题。

靠外人?李渊肯定是不信的。像这种平定天下的战事,如果由下面的将军来完成,最后肯定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李渊自己上?肯定也不行,因为李渊当时已经是皇帝了。李建成也不行,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必须久居中枢。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李家宗室。比如李渊的儿子或者侄子,还有兄弟之类的。在这其中,李渊最信任的,自然就是儿子。而李渊的几个儿子里面,当时唯一年龄稍大,能够独自领兵的,就是李世民。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开始独自领兵,开始了他的传奇。

在第一个过程当中,唐军首先向西征战,想要平定身后。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独自带兵,敌人是当时辖制了整个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薛举这个人也比较能打,而且恰逢李世民第一次带兵的时候,还生了场大病,根本无法指挥军队。所以这次征战,最后以唐军溃败而告终。

按照史书记载,李世民战败以后,李渊都已经做好了在长安城下和薛举决战的打算。刚刚开国的唐朝,差点因为这次失败而亡国。但这时候,就看出李渊的运气多么逆天了,真的是天命所归。

薛举死了。

病死的。

如果薛举不死,以当时他麾下的能力,是绝对可以一口气打到长安城下的。若真是那样的话,历史说不定就要改写了。但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薛举竟然死了。

薛举一死,整个陇西彻底群龙无首,他儿子薛仁杲,根本没他老子那个本事。而此时的李世民,恰好已经病愈,李渊再次让他率军出征陇西,很顺利地就打赢了。

据说李世民打赢的时候,薛举的尸体还没有来得及下葬。

收拾掉薛举之后,唐朝西面基本就没什么威胁了。不过,就在李世民刚刚收拾掉薛家之后,一个噩耗忽然传来。李家起兵的太原地区,竟然被更北边的刘武周给一锅端了。所以接下来,李世民又被老爹迅速派到北边去救火。在经过好几个月的战斗后,终于打垮了刘武周,逼得刘武周不得不逃往突厥。

至此,唐朝的西面和北面,都相对安全了下来。第一个过程,巩固关中,彻底结束。所以接下来,就要正式攻略中原了。

李家下一个目标,是洛阳的王世充。

打王世充的这个过程,要说仔细的话,其实能说很长很长。不过简单来说的话,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李世民率军进攻王世充,王世充节节败退,退守洛阳一地,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王世充自知不敌,向东边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直到王世充被围困后,才率领全部精锐来援,打算坐收渔利。

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之战,就此爆发。

面对窦建德的来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主力军队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领三千精锐,前往虎牢关挡住窦建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一战,李世民凭借三千精锐,硬是在虎牢关打垮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而且还生擒了窦建德!

没错,三千打十万,而且还打赢了,最后还生擒了对方的主帅。

李世民是真的能打。

得知窦建德被活捉了以后,王世充自然就没什么希望了,只能开城投降。所以,李世民等于是一战打垮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巨头。至此,唐朝已经相当于统一了整个北方。

而且,就在李世民打王世充和窦建德期间,还发生了另外一场战争,就是唐平萧铣之战。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死磕的时候,李渊怕南方的萧铣,趁机北上捣乱。萧铣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整体实力甚至不比唐朝差多少。所以李渊为了防止他捣乱,派了三路大军,主动进攻,想要拖住萧铣。

其中两路大军,最后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无功而返。不过,就算是无功的话,其实也是很大的功劳了,至少拖住了萧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三路大军。

第三路大军,领军的是李渊的侄子李孝恭,李孝恭当时手底下有个副将,名叫李靖。

于是,一场好端端的袭扰战,就被硬生生打成了歼灭战。

开战之后,唐军顺江而下,直接打到了萧铣都城,迫使萧铣投降。这一下,南方也被唐朝拿下了将近一半。

此时的唐朝,已经相当于是拿下了四分之三的中原,统一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而李世民这边,当他带着俘虏的王世充、窦建德二人,回到长安时,等待他的,自然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虎牢关一战,基本上就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但是对于当时的李渊而言,却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面前。

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已有的官职,都已经无法继续嘉奖李世民了。

这也没法子,毕竟李世民起点就很高。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是秦王。秦王这个封号,在历代其实都很特殊,相当于是诸王之长。再往下才是齐王、楚王之类的王。李世民起步就是秦王,后来每次打赢以后,又都有嘉奖。所以等到打赢虎牢关大战之后,已经高到没有任何官职可以封的地步了。

最后没法子,李渊为自己这个二儿子,新创造了一个官职,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天策上将。

除了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之外,李渊也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确实有点过于势大,已经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所以在虎牢关大战以后,李渊觉得反正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似乎也用不着李世民继续征战了,所以就暂时的除掉了李世民的兵权。

李渊真的不傻,不是眼睁睁看着李世民做大,然后骨肉相残。他其实真的是想过限制李世民的。

但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事情彻底不同了。

这件事,就是刘黑闼造反。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窦建德战败后,照理来说,旧有地盘都归了唐朝,唐朝也就算统一了北方。不过,窦建德其实是个很有威望的明主,所以他所管辖的山东、河南地区,对窦建德也都是比较怀念的。所以窦建德失败以后,还没等唐朝在这个地区加强统治,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照理来说,重新起事的刘黑闼,总不可能比当初兵强马壮的窦建德更难对付。当时李渊也是这么想的,没太把刘黑闼当回事,只是派了几个下属和李家宗室去清剿。结果事实证明,李家其他的宗室成员,是真的比不上李世民。到了战场上以后,除了给刘黑闼送菜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以后,刘黑闼就收复了窦建德的全部地盘。

这下子麻烦大了。

面对棘手的刘黑闼,李渊不得不再次起用李世民,让李世民带兵去收拾刘黑闼。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李世民确实收拾了刘黑闼。但经此一役之后,李世民的羽翼也彻底丰满。就算李渊这个皇帝老爸,都无法轻易收拾他了。

在打赢刘黑闼之后,李世民还想继续南下,去统一江南,收拾江南地区的辅公祏。但这时候的李渊,是打死都不敢再让李世民掌兵了。后来哪怕突厥南下,一度威逼长安,李渊都不敢让李世民在掌兵。

但就算这样,李渊依然无法限制住李世民。毕竟,整个北方的几场硬仗,几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也就导致李世民的旧部,几乎把控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实在不是李建成能够比得了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渊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让李世民回归长安,断去李世民执掌军队的机会,甚至最后不惜逐步驱逐李世民的天策府属官,想要让李世民变成光杆司令。客观来说,李渊的这种做法,确实也有一定作用,让李建成在后来的朝堂斗争当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但同时,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最后,李世民眼见着自己通过朝堂斗争取得太子位的可能,已经不大,干脆就直接发动了政变,从肉体上消灭了李建成。一场玄武门事变,终于成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总得来说,李渊不是没有限制过李世民,只可惜后来造化弄人,连续几次巧合,加上李世民本人才能确实极为出众,导致李渊渐渐失去了对李世民的控制能力。

如果当时李渊能够只选择一方,比如废去李建成的太子位,直接让李世民上位;或者找一个罪名,直接将李世民一撸到底,甚至处死。最后可能都不会出现玄武门事变这样的惨案。但偏偏李渊选择了看似聪明的和稀泥之法,导致两头都不得好,最后只能兵戎相见。

【2】、来自网友【读书悟道】的最佳回答:

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当时手握重兵的不只李世民,从长安势力上看,李建成和李元吉反而占据上风。玄武门之变正是李世民自感危机的一步险棋,在此之前,他甚至想好了退路。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完全出于嫡长子制度,也就是封建正统所遵从的“天命说”。但是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看,在争夺统治权的路上,除了“天命说”,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便是“逐鹿说”。

“逐鹿说”讲究的是实力,通常被视为频出乱臣贼子的根源,也备受统治阶级的排斥和打压。但李世民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而且他成功了,最后也顺利加入了“天命说”。

李渊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只用了一年时间。他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等,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

也就是说,在唐初建立之初,疆土面积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还没有完全地统治全国。在这种形势下,李唐确立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再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称帝后的李渊,除了改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元年,还对三个儿子进行了册封,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三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实际上,从太原起兵开始,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在军事斗争中就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到了武德年间,他们都有自己的机构和组织。比如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秦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太子有自己的东宫,齐王也有齐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

他们的命令跟高祖的命令都具有权威,混杂在一起使用。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子令,秦、齐王教 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也就是说,政府机构有时都不知道该听谁,以至于形成谁的命令先到,就听谁的。

在地方上,他们也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世民以洛阳为中心,山东、陕东道大行台官员基本都听他的。李建成则以河北幽州为势力范围,李元吉则一向担任并州地方长官。在用人上,他们也都各自选派自己的亲信任职,比如李建成有自己招募的长林兵,李世民有秦王府的八百勇士。

也就是说,在唐朝还没有完成军队国家化的时候,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三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卫队和各自忠诚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李建成被封太子后,便留在国都长安处理政务,为稳定后方,支援前线,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李世民则经常出征,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他参与的重大战役有:破薛举父子;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在虎牢关之战后,歼灭洛阳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大割据势力;清扫窦建德余部,重创山东徐圆朗。

经过一系列的征战,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提升了威望,在他返回长安城时,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回到长安城的李世民,也让李渊高看一眼,开设了自己的文学馆,开始笼络四方名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而在此之前,他南征北战时已收罗了不少猛将,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

而在朝堂之上,他还有陈叔达、长孙无忌的支持。李世民在大业九年(613 年)就娶了实力显赫的长孙家族的女儿为妻,小舅子就是长孙无忌。而长孙氏和长孙无忌从小是被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的,高士廉出身渤海大族,从北魏到隋都是高官,属于世族大家。因此,高士廉也支持自己的外甥女婿李世民。

面对军中和百姓之间深得民心的李世民,高祖李渊也曾动了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心思。太子李建成感受到自己的东宫之位受到了威胁,手下谋臣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也提醒他,要防备野心勃勃的弟弟李世民。再加上心生妒忌,于是,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开启了排挤李世民的权力争斗。

李建成利用后宫妃嫔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以通过枕边风达到挤兑李世民的目的,更有说,太子曾想毒杀李世民。但李世民也没闲着,他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并在六月四日率先发起了进攻。

就长安城内的势力而言,东宫兵加上齐王兵的军力已远远超过秦王府的兵力。单就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因为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因为他出手之快、下手够狠,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诛杀,偷袭成功。

当时李世民参与政变的主要武装力量,一是来自秦王府的八百勇士,二是来自高士廉的囚徒兵,高士廉在当时担任雍州治中,负责首都的司法事务。在政变当天,他释放了囚徒,发以兵器,伏于芳林门。芳林门在玄武门之西,进可攻击玄武门之敌,退可守望秦王府。

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兵力有限,以致于当东宫兵和齐王兵赶到玄武门之后,击溃了玄武门外的屯营兵,并杀死了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最终秦王府的兵将不得不选择紧闭玄武门。

在政变之前,李世民也给自己留了后路,一旦失败,他就率领众人逃出长安,退守自己的大本营洛阳,并且在之前,他已把大批人员安置在了洛阳。

但历史选择了他,话说其中还有一段重要的插曲。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当天负责玄武门执勤的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亲信,正因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怀疑玄武门会有异。但没想到的是,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这一插曲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玄武门之变与李世民手握重兵关系不大,但是他的个人威望和功绩,以及重兵在握,对于之后快速控制和稳定当时混乱的局势有着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李世民没有自己的势力,即使玄武门之变后,他也无力控制后续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当时手握重兵的并非只有李世民,李渊三子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渊立李建成为继任人选,一是尊嫡长子继承制,二是李建成本身也不是无能之辈,为初唐的稳定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话说打仗就是打钱,没有经济强有力支持,在前方作战的李世民恐怕也只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可以说,对内,李建成功不可没,所以他才可以稳座太子之位。

李世民的确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凭着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批文武之才,赢得了更大的权力空间,也为他发起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论对外,李世民的影响力更大。

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向来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总有人胜出,总有人败落,不管李渊削减谁的权力,都会引发一场宫廷政变。李世民的成功夺权,运气成分还是有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