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你有没有接触过上海人?在你的印象里,上海人是怎样的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6 05:01:5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你有没有接触过上海人?在你的印象里,上海人是怎样的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乐天派露珠 d】的最佳回答:

我认识的上海人很少,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上海人只有我大学的同学也是舍友安兰,但我对她的印象却不太好,在她 2019 年从西安离开后,我就删除了她的电话号码,不想再来往。

同学叫安兰,是个上海人,我对她最初的印象,就是大学分到一个宿舍后,她皱着鼻子,十分不满地说:“怎么一屋子都是乡下人”。

我们那时的宿舍,没有现在的条件好,一间屋子,四个上下床,住八个人,屋子里连电扇都没有,更别提空调了。只有两个不记得是三十瓦还是四十瓦的日光灯,算是电器了。

大学四年,我们仍然很陌生,她很少和我们一起玩,而是去找其他班的上海同学,我们有时在宿舍玩会扑克牌,也会被她嗤之以鼻的一句:“乡下人的游戏”。

她的柜子里总有一罐麦乳精,晚上临睡前,她会打开柜子上那把小锁,舀出两勺到一个矮矮胖胖的花瓷杯子里,再倒上开水,瞬间满屋子都是甜甜的奶香味……

她的柜子里,还有一个咖色的玻璃瓶,里面装的是咖啡,偶尔她会自己泡一杯咖啡,还要放一块方方的糖,有个舍友问她放的是什么?她说:“方糖”,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咖啡,也是第一次知道方糖。

那时,我们大部分同学穿着都很土,但安兰却是穿着最洋气的一个,夏天她有好几条长长短短的裙子,春秋天她有好看又合身的尼龙衫,冬天有掐腰的毛呢大衣,还有好看的帽子。每年,她都会找一个周日,把衣服都拿出去晒一晒,她说:“我的衣服有澳毛的,不晒会生虫。”安兰是我对小资生活最初的印象。

她家可能是很有钱,我们那时对她的评价是“很洋火”。她的床上总是放着一本圣经,她说上海有钱人,见过世面的人,才会信基督,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进教堂的。大学四年,她留给我的印象就是“高傲,看不起人。”再无其他,因为我真的对她了解不多。

毕业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直到 2015 年的毕业 30 年聚会,才再次见面,她虽然温和了一些,但仍然很高傲,在饭桌上她半开玩笑地说班长:“再怎么说,你也当上总工了,感觉一点也不绅士。”那次,班长把所有人都拉到了微信群里,还把大家都电话号码做了张表,发到了群里。那次,我和安兰也没说几句话,我这个人也有倔脾气,你看不起我,我也不稀罕理你,绝不做拿热脸贴人家冷屁股的事。

2019 年,安兰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和她姐姐一起来西安玩,我觉得既然同学主动联系我了,我就该尽一下地主之谊。那天,我专门打电话征求她意见,吃上海菜,还是吃陕菜,她说吃不惯陕西口味,还是本帮菜好,我就把她们一行四人带到老客站酒楼,这是一家开了很多年的上海风味菜馆,我提前点好了几个凉菜,安兰她们来了后,让她们点的热菜。

花多少钱倒也无所谓,但饭菜也没有堵住她挑剔的嘴,几乎每道菜都不合她的口味,让我觉得很尴尬,也不想再和她来往。

但我认识的另一个不太熟悉的上海人,一个儿科医生,却是一个十分谦和又优雅的上海大姐,在儿子小时候,找她看过病,从来没有感觉她看不起谁,觉得她是一个特别优雅又有涵养的人。

所以说,上海人也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各种各样的,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

【2】、来自网友【日日悦读】的最佳回答:

多年前的上海人喜欢把所有外地人包括北京来的人统称为“乡下人”。结果可想而知,全国各地的人民被激怒了,大家群起而攻之,收集各种罪状和骂名,将上海人淹没在口诛笔伐的唾沫之中。上海人几乎成了“小气”、“吝啬”、“自私”、“胆小”的代名词。就连上海人自己也知道他们的不妙处境。上海朋友自嘲道:你们外地人对我们上海人的最好评价是“你一点都不象上海人”。全国各地走多了,所有当地人如果说着本乡本土的方言时候,我们从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有的时候还喜欢学两句,可是为什么就是感觉在你面前上海人操起了吴语腔,为什么如此让我们受不了呢?

首先是,他们不分场合,不分人多人少,只要两个上海人在一起就是要说上海话,即便正在跟你聊着普通话,回头也要跟他说句上海话,完全忽视了你的存在。让你立马就有种被轻视的感觉,而且最要命的是,曾经有过公司同事是上海人,正在你面前用上海话谈论你的经历,这样本有的对上海人的看法就越发的浓厚起来。

其次是,没有哪个城市的人对自己的方言有如此骄傲之处。即便是在北京,我生活了几年,北京人都没有因自己的京腔而感到自豪的,而且还谦虚的承认,北京话特垮儿、特没劲儿。多少有些自嘲和京城爷们,娘们面子上的宽宏大量。

那上海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说上海话呢?我分析有两种原因。一是,自身就是这样的面冷高傲,就是民国遗留下来的洋腔洋范,上海滩十里洋场,达官贵人,买办商人的遗子遗孙们,犹如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胡适等聚会只说英文一般,文化的底蕴和圈子决定了他们唯一能与众不同之处。

其二是很多苏北人、安徽人的后裔,在刻意的证明经历过几代的岁月磨砺,终于让自己和上海本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是真正的“阿拉上海仁”,所以就更要刻意的在人前说上海话,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为,开篇所说的上海人把所有外来人当成“乡下人”是一种被夸大的事实。最为准确的是对苏北人,安徽人,周边的农村人所说的一个词,因为来此的人 80%是这些地方的人,也就可能以讹传讹的夸大了。最早闯荡上海的苏北人,并没有向淮河以南的同省–苏南人快速得到地位的提升,没有像扬州人,虽然同样工作低微,但凭借一门精湛的手艺,而得到了上海人的认可。也是由于一河之隔所造成的百年差异吧!苏北人大都干的是底层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计。最脏最差的工作,民国期间就算最差的上海本地人也坚决不会嫁给苏北人、安徽人的。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和岁月的消磨,让他们真正成为了一个上海人,自然说话就是要带着浓浓的吴语软音了。其实,上海人对周边的农村人的鄙视,是大于外地人的。从沪牌中的沪 C 待遇与外地牌照的不同就能有很大的感受了,有的路段外地车牌都能去,但是沪 C 都不行。

也不能把上海人说的如此不齿,其实上海人你要是慢慢去品,会发现很多不同于其余城市独特的韵味和优点。

首先是认真守规矩。不论是做生意、做学问还是做人,上海人的认真劲让我不得不佩服。是的,有人会说他们“斤斤计较”,但如果没有这种计较,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一次我自龙阳路磁悬浮口等出租车,一个出租司机没有按照排队先后接人上车,而是为了贪图去虹桥机场的好活,接了一个没有排队的老外上车,开到闸口,管理员就是不让走,坚持让老外下车出来到后面排队。在全国人民当中,上海人无疑是最守规矩的。排队、讲公德、讲文明,这也许是一个超级大城市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但也是最井然有序的地方。就拿遵守红灯来说,是全国最为严格和听话的。这一点北广深都是不如的。

其次是讲理,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外地人常常笑话上海人,说他们吵架时能理论半天都不动手。这要是在北方,人们口角两句后就拳脚相加,甚至拨刀相见了。我原来也一直很欣赏北方人的这种豪气,但现在我发现这种所谓的“豪气”所掩盖的不过是“野蛮”,一种以身体强弱、不怕死来决定道理的“低级动物行为”。尤其是在开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少有没完没了按滴滴的时候,没有不耐烦的谩骂声,没有挤来挤去的穿插车,即便有这样的私家车,大多数也是首推浙牌,皖牌,沪 C 和苏牌,最后才能沪 A 吧!一次在小区内停车挡道搬东西,足足有十多分钟,后面停了六七辆车,真没有一辆按喇叭,也许是看出我是东北大汉的缘故。曾对家人说,在上海开车习惯了,回家乡哈尔滨都不敢开车了。这一点东北尤其要值得学习,少一些浮躁和焦急。

再有就是男女平等,而且是尤其的平等。上海男人会买菜、做饭、洗衣服,而且钱包交家,工资卡交家为荣。我一个上海同事,自己养了一条大狗,由于每天要遛狗,老婆不愿意,他出差的时候,就每天 200 块寄存在狗店,最长时间曾连续出差一个月,宁可费钱,也不让太太生气。这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对男人莫大的讽刺。上海男人的这一点不仅被外地(特别是北方)的男同胞嗤之以鼻,就连许多外地女人也把上海男人当成笑柄,认为上海男人简直毫无“男子汉”气概。是阿,中国女人的奴性已经几千年了,女人们已经认为“大男子主义”是优良传统了,怎么忍受得了上海女人的“大逆不道”?上海女人的地位的确比外地女人的地位高出许多,他们的地位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了。时间越长你会发现上海的女人更像个男人,上海的男人也更像个女人,你会更愿意跟上海的女人喝茶,而不愿跟上海男人喝酒。其实,当我们笑话上海人这一点时,我们全国都在向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只不过,上海人进步得更快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越是落后的地方,男女越不平等。

最后就是教养和精致。不可否认,在中国,上海人是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最高的。这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热衷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博物馆、图书馆我认为人均来说是最高的,上海人爱读书是出名的,一个书展一天成交几千万是很正常的事情,排队、花钱买门票去书市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油画展、音乐会更是乐此不疲。上海人是精致的,不仅指他们的年轻人,也包括老年人。在这里,你看到一个衣冠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挺胸抬头的老头时,千万不为以为他是一个退休的教授。相反,他很有可能是一个退休工人。就是酒店有些门童也是上了年纪的人,打扮和穿着也是干干净净,时不时还能漏出项下的金链子,据说上海人对黄金的热爱到了狂热的阶段,曾经纺纱效益好的时候,很多纺纱女工的私藏都是,金手镯,金戒指的。一些老克朗对咖啡的热爱,品味的不同,就是上班前,一杯咖啡,一定要兑上铁鹰牌罐奶,配上一块五芳斋奶油甜点,慢慢品茗充足电后,才会精力充沛做好一天的工作。这就是上海人对生活的要求:展示自已最光亮的一面。你可以说他们很爱虚荣,但你因此看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犹如张曼玉旗袍演绎的《花样年华》;金宇澄《繁花》中描述那人、那景,最配只有在上海。他们的确不豪爽,但他们说到做到,他们不相信豪言壮语,不喜欢高谈阔论,但他们能脚踏实地、信守承诺。所以,你基本不会看到在酒店中高谈阔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场景,永远都是一桌小菜,一壶茶,几支啤酒,几个高脚杯。喝的、吃的如此精致和安静。

上海人不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这与上海以前的居住空间相对窄小,弄堂里面人头攒动,木制楼板吱吱呀呀,说话都习惯了嗫声嗫语。不打招呼随便串门,随便请人上家里吃饭、随便打听别人的私事(我说的是随便,其实她们非常热衷,尤其好面子,这就是当年宁愿把姑娘远嫁北海道也不嫁外地人的风潮)、随便开口向别人借钱,这种现象在上海非常少见。他们绝无可能像外地人那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气度,但他们也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和最少的利益冲突。所以,千万不要想跟上海人交心,妄想能进入到上海人的私密圈子,这是一个外地人永远做不到的事情,除非你经济实力远超其上。只要做到事归事,人归人就好了,没有任何的心里交往负担,你是你,我是我,反而多了几番的轻松,但也多少感觉一些落寞和无奈。

这就是上海,魔都的魅力。多年前流行的那句话也许可以变换一下了:当你爱一个人,送他去魔都,因为那里充满梦想;当你恨一个人,送他去魔都,因为那里太过现实!上海最美好的时代,应该是民国时代的上海滩,是许文强,是杜月笙,是蒋@@,是潘汉年,是丁默村,是郑苹如·····让我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