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红楼梦》中妙玉十分高洁,连刘姥姥她都嫌弃,那么被卖到风月场所后为什么不自杀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静心匠道】的最佳回答: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红楼梦》里冰清玉洁的妙玉沦落风尘,仍然顽强地活着,蕴含着三重隐喻。
一:独特的妙玉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位,在十二钗正册里排名为老六,处于中间的位置。在《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中对妙玉的判词为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虽然曹雪芹红楼梦原本后面 40 回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是高鹗续写的,但曹雪芹却在给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早已给 12 为佳人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大观园内的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她和孤高的黛玉,懂人情世故的宝钗,美丽大方的袭人完全不同,甚至和 12 金钗的氛围格格不入。
红楼梦中妙玉并不为人所喜爱,原因就是她“过洁世同嫌”,甚至有点歇斯底里洁癖,心高气傲的妙玉,嫌弃刘姥姥不说,妙玉能看上眼的人也是极少的,
不过如此孤傲的妙玉,对于面对宝玉和贾母,又是另外一番的作为,对于贾宝玉,妙玉以槛外人自居,这让贾宝玉一时无法回答,也说明了妙玉云空未必空,对于贾宝玉她有别样的情愫,
一次贾宝玉到妙玉的房中,看她和惜春下棋,妙玉在闺房看到了宝玉,却有着别样的情愫,竟然面红耳赤起来。
还有妙玉庵门前,有红梅数枝,妙玉甚为珍视,大观园内的人,也因为妙玉孤僻性格,很少去庵前摘梅,但宴席宝玉因为诗写的烂,却被众人出了个难题,就是让宝玉去龙翠庵折红梅。
可没想到,别人眼中的难题,到了宝玉这里,完全不是事,妙玉听得贾宝玉要一枝红梅,直接就赠与他。
妙玉对贾宝玉和贾母别样对待,最突出的还是刘姥姥饮茶一事。
刘姥姥到贾府打秋风,贾母就陪着她到了栊翠庵,妙玉拿出上好的贾母老君眉和成窑五彩小盖钟,接待贾母众人,没想到贾母却让刘姥姥一同品尝好茶。
看着刘姥姥拿着宋代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妙玉心生厌弃。等贾母一众人等,离开了栊翠庵以后,妙玉就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给砸了,
但是,这天宝玉听说有梅花雪茶喝,竟然不请自来,妙玉竟然将平时喝茶用的绿玉斗,让贾宝玉使用。
要知道妙玉是有洁癖的人,按理说自己用的器具是,绝对不能给别人使用的,但妙玉不但给了宝玉使用,并且还是心甘情愿的那种,和刘姥姥比起来高下立判。
因此有人说妙玉这是假清高,也有人认为妙玉是真性情流露,作为 12 金钗唯一的带发居士,妙玉是大观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如大观园一朵洁净的莲花,她清雅的外表,带着一种出尘的气质,才华出众,生活也非常的讲究,对于任何事物都追求完美到极致,甚至喝的茶,用的水,用的香料,都是经过不厌其烦的各种工序所获得,其生活用的器具,更是件件珍品
如此的妙玉,她的孤傲给人感觉高不可攀,但最终这朵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却最终坠入了污泥中,身世飘零,随波逐流。
为何妙玉有如此的结局,曹雪芹寓意又是什么呢?
二:妙玉沦落风尘的隐喻
妙玉最终如此结局,给人感觉出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一个如此清雅孤傲的女子,却最终沦为了烟花柳巷中的女子,从瞧谁都不是的清高美人,成了为生计与人陪笑的女子,在现代人看来,妙玉给人的遭遇非常可怜。
但曹雪芹如此写,肯定是有隐喻的,妙玉如此的遭遇,其实是曹雪芹用妙玉的可怜的遭遇和结局,将古代王宫贵胄另一面展现给了世人。
他以大观园的鼎盛到没落,以众人结局告诉人们道理,用现代的俗话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便是盛如大观园这样的豪门,依然躲不过没落的命运,而妙玉的出身和结局,正是最好的隐喻,
作为柔弱的女子,妙玉 3 岁就无依无靠,但她却能在大观园,被奉为贵宾,可见其出身并非一般人,至今大部分的红楼梦研究者,都认为她是一位显贵的女儿,估计其父母的地位和荣国府不相上下,因此她在大观园人人都敬她三分。
她也成了大观园唯一的带发女居士,而她在庵中过的日子,即便是现在,有让人羡慕不已,红楼梦很少提及她的生活来源,但很大可能,应该是大观园提供,
优厚的物质条件让妙玉无生活之忧,也让造就了她孤高的气质和行为,但是随着大观园的人去楼空,妙玉失去了优厚的生活环境,不得不面对现实,
而她的遭遇,其实和古代许多富家小姐们是一样的,曹雪芹正是利用妙玉的遭遇,告诉了世人,那些在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富家小姐,当不幸遇上家族的没落或者皇帝责罚,
这些气质高雅,懂琴棋书画的千金,很大一部分会无奈沦落风尘,虽然她们不愿,但却无法改变命运,际遇好一点的,如秦淮八艳一样,能名动天下,嫁入豪门过少优异的生活。一些际遇不好的,就如杜十娘一样,因为遇人不淑,导致抱憾终身,这正是当时一种现实情况的反应,也是对封建糟粕的一种揭示。
正是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三:妙玉带发居士的隐喻
妙玉出身高贵,但却并没有如黛玉一样,成为了一个千金小姐,而是选择与青灯古佛为伴,选择了带发修行,当然这与妙玉本身的缘分有关,但红楼梦是一部隐喻小说,里面充满了各种的隐喻。
妙玉其实在红楼梦中,是佛与道的结合体,她一直一来是佛门女居士的装束,并且从小有佛缘,因此一直在庵中修行,其实这里是隐喻人都想找一个清净地,妙玉本是官宦家的千金,自小体弱多病,也是因为家道的原因,
她无奈才遁入了空门,但她“带发修行”,却隐喻了她并非六根清净,其带发修行其实就是想,终以期还俗之日。
她师父也懂这个道理,因临寂吩咐妙玉:“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从这几句能看出,妙玉留在了大观园,其实并非是“六根清净”,而是期望能在大观园获得一个好结果。
从妙玉对宝玉的相知相慕中,也让人看到了妙玉并未达到万境皆空的境界。因此才会说其“云空未必空”。曹雪芹对妙玉如此描写,隐喻大部分的世外高人,其实都是都未必是六根清净,反而是心有所求,那么是看上去外表给人看上去,如一尘不染的高人,依然会红尘牵绊,
无论是道门还是佛门,这样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唐朝高僧玄奘的高徒辩机和尚。辩机和尚作为一位学识渊博,而且佛法定力都很高深的高僧,
却因为一个枕头,牵扯出他与高阳公主,一段说不清理不断的红尘事,最终导致唐高宗大怒,下令重重惩戒了辩机和尚。
除了辩机和尚,还有著名的成语终南捷径,终南捷径成语的出处《大唐新语·隐逸》,据说唐朝的卢藏隐居在终南山,唐中宗听说了有这一位隐士,就不断许诺其高官厚禄。
后来司马承祯,被唐睿宗迎接到了长安,准备归去的时候,卢藏指着不远处的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
司马承祯却毫不给面子,直接怼他:“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卢藏听到这句话,不由得一阵脸红和不好意思。
而曹雪芹巧妙地利用妙玉女居士的身份,隐喻那些故作清高,故作姿态远离红尘,但心里却一直被红尘牵绊,更隐喻了一些世外高人,一些名人等 云空未必空的心态。
三:妙玉结局的隐喻
妙玉的结局,其实曹雪芹还有另外一番隐喻,这牵涉到了古代道佛儒的根源,红楼梦的开端,道长和僧人的一番对话,这也给红楼梦定下了基调,就是入红尘历练。
为何强调入红尘历练呢?
因为古代的释门和道门看来,人即便是在寺庙道观中成长,虽然念诵了不少的经典,吃了许多年的斋菜,点了不知多少根的香火和灯烛
但在一些见性或者已经有所领悟的人看来,做这些其实还不够究竟,人没有经历过红尘的历练,
等于是纸上谈兵,腹中理论知识都是一套一套的,说的人也无法反驳,
但一入红尘,遇上了各种令他心生喜悦的事,或者令他感觉若有所失的事,他就会堕入了贪嗔痴三道,人也开始失去了平常心,
开始逐渐迷失了,所有的理论知识,多年积累的定力,都被抛之脑后,最终忘记了为何要入红尘,也只有经历了红尘种种,那天豁然领悟了真正的放下,不再执着于红尘种种,才会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清静,什么是空。不过这样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更多的是陷入淖泥中,无法脱身,随波逐流。
曹雪芹正是借用妙玉的结局,来隐喻这个道理,这可是中华文化哲学智慧的结晶,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财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懂其中之妙!
【2】、来自网友【润杨阆苑】的最佳回答:
谢邀!
《红楼梦》里的妙玉素有洁癖,万人不入她的眼,就连林黛玉她的讥讽为大俗人,何况乡下妇人刘姥姥!
妙玉以为自己是高洁的,从未想过有一天她连刘姥姥都不如。
妙玉的结局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妙玉没有成佛,而是沦落风尘,终陷淖泥中。这肮脏风尘,这泥沼之中是否是风月场所不得而知。即便不是风月场所,即便是村妇,对于妙玉来说,其落差也是巨大的,她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活的样子,最厌恶的样子。甚至妙玉的结局还不如刘姥姥干净。
妙玉的结局不得而知,她陷落于泥沼之中后,是否自杀?是否苟活?都不得而知。
妙玉是和贾宝玉一样正邪两赋之人,贾雨村给这样的人做了定义:
“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纵然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娼。如前代之……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也许妙玉沦落风尘后,成了薛涛那样出类拔萃的才女乐姬。在乐坊里她不再约束自我,不再恪守清规戒律,她破罐子破摔,放飞自我。像尤三姐一样拿那些男人们取乐。
妙玉终于明了,不管高洁还是肮脏,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堆枯骨而已。活着与死了不过是一口气而已。这肉身凡胎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因此也不必拘泥于是肮脏还是高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