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致昨日的青春】的最佳回答:
李大伯去世后,院子里却静悄悄的,邻居们站在他家大门口,伸头往他家院子里看看,只看见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站在那里,一个帮忙的人也没有。这时,无奈之下,李大伯的女婿想了一个办法,好多邻居才纷纷走进这个小院,帮忙办理白公事。
李大伯一生勤劳,他多年以来一直赶集卖咸鱼和虾皮子等海货。
头天晚上, 李大伯就会在自行车后座上绑好一个大筐子,里面准备好各种海货。
早晨天不亮,李大伯就起床了,李大妈雷打不动的会给他做一碗鸡蛋面,李大伯吃上这碗鸡蛋面,就骑着自行车去赶集。
在集市上卖海货,李大伯足斤足两,口碑很好,大家都愿意买李大伯的海货。
别小看这点不起眼的买卖,李大伯靠着赶四集,翻盖了房子,供女儿读了中专,儿子读了有名的大学。
李大伯的女儿中专毕业后,进了县城一家事业单位上班。
儿子大学毕业后又被学校保送,读了本校的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年薪不菲。
李大伯自己做个小买卖,挣钱就像长流水一样,儿子和女儿又都很有出息,他们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李大伯为人老实,但是他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和邻居们人情往来。
农村里,不管谁家生了孩子,大家都去送红糖鸡蛋和挂面小米,俗称送煮米。
有结婚的,买上一箱酒或者买条烟,再用红纸封上二百块钱,叫送喜礼。
谁家老人去世,大家就去买上两刀草纸,上面夹上一百或者二百块钱,表示哀悼。
但是,这些人情往来,李大伯家很少参与。
李大伯家的做人原则就是不卑不亢,你别用我的,我也不用你的!
好多邻居都说李大伯家是堵上门朝天过,但是,他家日子过得从容,可能觉得万事不求人吧。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村子里有交情的人,你送我一箱点心,我给你回一箱鸡蛋,礼尚往来。
这些礼物转来转去,大家一般都不需要再去专门买过年过节的东西了。
李大伯和李大妈他们家没有来往,他俩就去镇上的商场里买回来鸡鸭鱼肉,关上门吃香的喝辣的。
真是一家门里一家天。
李大伯的女儿结婚时,按照风俗,需要找十二个人去女儿的婆婆家当贵宾。
李大伯有点犯愁了,找谁去?李大伯只有一个姐姐,远嫁他乡,姐姐家的人也不方便回来。
如果请本村的邻居,他们就不能空手而来,需要送贺礼,可是,李大伯平时和邻居根本没有来往,怎么好意思让他们送贺礼?
无奈之下,女儿只得从单位里找了几个同事,勉强充做娘家人。
儿子结婚时,李大伯干脆没有让儿子回来。
别人家的儿子结婚,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李大伯有自知之明,他不想让自己尴尬,所以就提前嘱咐儿子,在城里结婚。
其实,儿媳妇本来打算在村里举办婚礼,她虽然是城里姑娘,但是她想体验一下农村的风俗。
儿媳妇从电视上看到,在山东农村的一些地方结婚,都是穿着中式服装,在院子里拜天地,撒栗子和枣,入洞房,还摆流水席,村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儿媳妇就提出来要在村里结婚。
李大伯和李大妈不希望让儿媳妇看到自己家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样子,说什么也不同意儿子回来结婚。
李大伯把自己家的大门用黑漆刷了一遍,贴上了鲜红的双喜字,他和李大妈穿戴一新 ,收拾停当 ,去了儿子的城市,在大酒店里举办了婚礼。
李大伯的儿子结婚,在村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大家看到他家门上贴了喜字,才知道他儿子结婚了。
其实,李大伯虽然不喜欢交往,但是他心眼好使。
有一回,在集市上卖海货,一个老太太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布包,拿出了皱巴巴的两块钱要买虾皮子。
两块钱能买几个虾皮子?李大伯一看眼前的老太太,他马上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如果母亲活着,也和这个老太太差不多年纪了。
李大伯把那两块钱塞给了老太太,他装上了一方便袋虾皮子,又装了一条咸鱼。
他对老太太说:“大娘,这些虾皮子和咸鱼你带回家吃吧,这些货我进了好多天了,也不好卖,再不吃就不好了,你帮我吃了吧!”
老太太千恩万谢地走了。
其实,这些海货都是头一天刚刚从市场上进的,李大伯担心老太太不好意思要,或者怕欠他人情,他才故意这样说的。
后来,这个老太太赶集的时候,就给李大伯捎来了两个煮鸡蛋,李大伯说什么也不要。
他心领了老太太的好意,但是,他不喜欢收别人的东西。
在村里,大家吃过晚饭后,就喜欢串门或者在街上聊天。
李大伯不喜欢交往,他就扛上锄头,去庄稼地里转转,看看是否有需要收拾的活络。
那天李大伯去了村南边的玉米地里,发现邻居张宝德愁眉苦脸地坐在地头上的大树下。
不喜欢多言多语的李大伯没有打招呼,就在地里锄起草来,玉米才半人高,不能让草长高了,否则就影响玉米生长。
当李大伯在玉米垄里锄草几个来回后,他发现张宝德还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他实在 ren 不住了,放下锄头走到了地头上,问:“宝德,你怎么了?遇到了愁事还是身体不舒服?”
张宝德眼圈红了,他说:“唉,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我母亲得了胃癌,晚期了,医生说在医院也没有好办法,让我们回来了。”
“现在我母亲疼得天天大声哭喊,想去医院。可是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已经开始借钱了,哪有钱再去医院?”
“我去了好几个邻居家借钱,他们都没有借给我,就怕我还不上。唉,也不能怪人家,我家日子本来就紧巴,再给我母亲治病,的确困难。”
张宝德说着说着,眼泪就出来了。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李大伯默默地叹了口气。
到了晚上,李大伯拿出来了五千块钱,给张宝德送去了,张宝德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李大伯说:“我这钱不急着用,你也不要和别人说这件事,你什么时候有钱了再还我。”
几天后,感恩戴德的张宝德,从地里摘了好几个大西瓜给李大伯送去了。
但是李大伯一个西瓜也没有留,他帮邻居是他的心意,但是,他不愿意要别人的东西。他不愿欠别人的人情,虽然他把钱借给了对方。
后来,李大伯借钱给张宝德的事还是传出去了,大家都很诧异,李大伯竟然借钱给别人?
一天,邻居张伟突然来到了李大伯家,他张口就借一万块钱,说是儿子在城里买房子,还差一万块钱。
李大伯说:“我儿子还在还房贷,我哪里有钱借给你买房子?”
“我借给张宝德那五千块钱,是救命钱,谁挣钱都不容易。再说我是救急不救穷,我没有钱借给你!”
张伟没有借到钱,气得摔门而去!张伟在邻里之间到处说李老伯为富不仁,一分钱也不借给他!
这些风言风语也慢慢传到了李老伯的耳朵里,李大妈说:“当初就不该借钱给张宝德,这下好了,张伟也找咱来借钱,不借给他就得罪了他,到处里说咱不好!”
李老伯也不辩解,张宝德愁眉苦脸、走投无路的样子,他实在是看不下去。
李老伯和李大妈经常坐着公交车去县城的女儿家,那天,他们又去了县城,到了下午,李大妈忽然觉得心口里不舒服,不一会儿疼得大汗淋漓。
李老伯和女儿赶紧把李大妈送到了县医院,在急诊室里,医生初步判断是心梗。
万万没想到,李大妈呼吸急促,眼瞅着不行了,医生赶紧下了病危通知书,李大妈进了重症监护室。
李老伯赶紧给儿子打了电话,和他说李大妈要不行了。
儿子在公司里是网络工程师,经常被单位外派去国外出差学习,他本来打算要出发的。
儿子只得改签机票,当晚就订了回山东老家的机票,很快就飞回来了。
下午两点左右,急诊室的门突然打开了,医生急促地大声地喊家属在哪里?赶紧过来!
李大伯和女儿、儿子一直守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听到医生的呼喊,知道肯定是李大妈不行了,他们三步并作两步跑进了急诊室。
他们进去时,医生正在进行心脏按压抢救,但是心电监护仪慢慢变成了直线。
儿子和女儿抱着母亲不肯撒手,他们哭得肝肠寸断,母亲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心梗了?他们更是万分懊悔,平时为什么不给母亲体检?如果体检出心脏不好,就会多做防备啊!
李大伯也是老泪纵横,手足无措地呆呆站在那里。
由于李大妈走得仓促,什么都没有准备,李大伯哭着去医院对过的寿衣店里给老伴儿挑选了两套寿衣。
当李大伯想找车把老伴拉回村里时,儿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他说:“单位里刚才又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我们公司里和国外合作了一个大的研发项目,我的岗位别人不能代替。我们的研发团队缺一不可。”
“我想在殡仪馆里为母亲举办告别仪式,然后直接回村让母亲入土为安。”
李老伯只能同意了儿子的意见。他打电话给李大妈娘家,不一会儿,来了几个娘家侄子。
他们一行几人在殡仪馆里为李大妈祭奠告别,然后直接去了村里的墓地。
安葬了母亲,儿子安慰了父亲,给父亲留下了两万块钱,让父亲好好照顾自己,他匆匆返回了那个城市。
李大妈去世好多天后,邻居们才知道她走了,在农村,白公事也是很隆重的,起码半个村子的人都会出动来帮忙。
可是,李大伯家悄无声息就办完了白公事,邻居们说什么的都有。
李大伯也觉得这样的方式安葬了老伴儿,不太好,可是有什么办法?儿子工作忙碌,急着赶回去,再说如果在村里办丧事,就得需要很多人来帮忙,找谁帮忙?
老伴儿的仓促离世,让李大伯深受打击,他迅速衰老憔悴了,他不但赶不了集卖海货了,就连去地里转转也没有了力气。
他天天躺在床上,饿了也不想做饭,糊弄一顿是一顿。
每到周末的时候,女儿就回来看他。
女儿的性格随父亲,她也不爱多说话,回到村子里,遇到婶子大娘,她也不打招呼。
有一回女儿坐公交车回来,在车上正好遇到了同村的一个同学,她也在县城上班。
下了车,她们俩一起往村里走去。她们走过一条大路时,同学亲亲热热地和邻居们打招呼,该叫伯伯的叫伯伯,该叫婶子的喊婶子。
遇到抱孩子的邻居,这个女同学还拿出包里的糖果,送给孩子吃。
李大伯的女儿就傻傻地跟在同学后面,同学惊讶地问她:“你怎么不和他们打招呼?”
李大伯的女儿说:“我和邻居都不熟,从来不打招呼。”
同学说:“亲不亲,故乡人,我觉得一回到村子,就都是亲人了,应该和他们打招呼。”
她们俩走过去了,邻居们就在后面议论纷纷,说李大伯的女儿看不起人,太自高自大了,见了人也不说话,不就是在县城上班吗,有什么了不起?
李大伯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女儿不方便来回照顾他,只得把父亲搬到了县城居住。
李大伯在城里实在住不惯,女儿家是四楼,每天爬楼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
在城里,他谁也不认识,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在村里的时候,虽然他不爱交往,和邻居们也很少说话,但是,一草一木他都是非常熟悉的,他觉得踏实。
但是,为了方便女儿照顾他,他只能住在城里了。
儿子倒是很孝顺,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跟前孝敬父亲,他每月会给姐姐寄五千块钱,当做照顾父亲的费用。
可是,人年纪大了,有再多的钱也花不了多少。
李大伯在城里每天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
几年后,李大伯突然脑出血,偏瘫在床上了,女儿和女婿都要上班,他们只得给父亲雇了一个保姆照顾他。
那些日子,李大伯的头脑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保姆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她有照顾病人的经验。
阿姨悄悄对李大伯的女儿说:“我觉得老爷子的情况不太好,你们给老爷子准备好送老的衣物吧,别到时候弄个措手不及!”
女儿含泪答应了,她和阿姨一起给父亲买回来了各种送老用的东西。
那天晚上,李大伯突然非常清醒了,他对女儿说:“闺女啊,给你弟弟打电话,明天让他回来一趟吧,我们爷俩说句话,我好久见不到儿子了。”
“这些年,你弟弟出钱,你出力,对我尽到孝心了,我只有一个愿望,等我走了后,你们把我送回村里安葬,我不去殡仪馆了。”
“你母亲去世时,咱们在殡仪馆里送走了她,好多年我心里一直不舒服,咱是庄户人,就按庄户人的风俗办白公事吧!”
父亲用期盼的目光望着女儿,女儿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女儿马上给弟弟打电话,但是他正在国外出差,根本回不来,只好作罢了。
几天后,李老伯要求回到了村里,当天晚上,他就在睡梦中去世了。
女儿和女婿手足无措了,怎么办理父亲的后事?
夫妻俩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找谁来帮忙。
李老伯的女儿愁的眼泪唰唰而下,自己在村里举目无亲,弟弟又远在异国他乡,太难了!
李老伯的姐姐在外地早已去世了,多年来和姐姐家的后代也不联系了,李老伯在村里没有别的亲人。
女婿也是农村出身,他只知道老人去世要在大门上贴草纸,昭告邻居家里有白事。
他赶紧在大门上贴了草纸,很快,路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李老伯去世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主动走进小院来帮忙。
女婿头脑活络,他在单位里是中层,见过很多世面,他虽然不懂怎么办丧事,但是他知道这得需要乡亲们帮忙。
女婿埋怨妻子,以前回娘家时为什么不和乡亲们多走动走动?现在遇到事了怎么办?一个帮忙的人也没有!
李老伯的女儿低头不语,她也是万分后悔,平时李老伯一家和邻居们几乎没有来往,可是现在需要人帮忙了,找谁去?
女婿想了一个办法,他赶紧开车去镇上买回来了好多烟酒,又去饭店订好了几桌饭菜。
他打听好了村里主事的人是谁,他拿着烟酒直接去了人家,说明来意。
农村人淳朴善良,主事的人一听就知道李老伯生前不爱交往,现在是没有人帮忙了。
主事的人对李老伯的女婿说:“烟酒我不能要,你得带回去。乡里乡亲的,帮忙是应该的,你岳父也是好人,只不过他不喜欢人情往来。”
“你放心,既然你来了,就是对我的看重,我会帮你们把白公事办好的。”
主事的人来到了李老伯家,他叫来了平时负责安葬的那一帮人,不管谁来了,李老伯的女婿先敬上一条烟,鞠躬请他帮忙。
不一会儿,饭店里送来了饭菜,女婿招呼大家赶紧坐下吃饭,边吃饭边商量怎么办。
院子里人来人往,大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张宝德听说李老伯去世后,赶紧带着全家人过来了,他们没有忘记李老伯对他的帮助。
去墓地安葬李老伯时,应该是他的亲人穿着孝服跟在后面。
但是,李老伯的儿子没有回来,只有女儿和女婿,人太少了,不好看啊!
这时张宝德过来了,他让他的家人全部穿上了孝服,主事的人又安排了十几个晚辈,他们都身着孝服,走在送葬的队伍里。
终于,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女儿和女婿体体面面地送走了李大伯。
从墓地回来,女儿和女婿又盛情款待了所有前来帮忙的邻居们。
女儿和女婿在老家住了三天,他们无限感慨,如果不是大家帮忙,父亲的丧事还不知道怎么办!
女儿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了乡里乡亲的好处了,这次多亏了大家帮忙。”
回城里前,李老伯的女儿和女婿又去买了很多份礼物,只要帮过忙的人,他们挨家挨户拿着礼物去表示感谢。
他们对邻居说:“咱们村里不管谁家有公事的时候,一定和我们说声,我们是信到人就到!”
他们还对大家说,以后在县城,只要能用到到他们夫妻的地方,在所不辞。
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心怀感激,回到了城里。
从那以后,虽然父母都没有了,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到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带上礼物回到村里,看望年纪大的老人。
他们从饭店炒几个菜,叫上几个邻居,大家边吃饭边聊天。
他们返回县城时,后备箱里经常满满的,有各种青菜,土鸡蛋,白面大馒头,有时还有两只大公鸡。那都是热心肠的邻居送给他们的。
父母不在了,但是这些邻居成了李大伯女儿的娘家人。
我的感悟:
李大伯不喜欢和邻居们人情往来,他去世后愁坏了女儿和女婿,怎么办白公事?
好在女婿见过世面,他亲自出面,请来了主事的人,热情淳朴的邻居们帮忙,体体面面地送走了李大伯。
李大伯的女儿终于认识到和睦的邻里关系太重要了!邻居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有来有往,多好啊!
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经常回村里看望邻居,和邻居们交往,淳朴的乡亲们也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众人拾柴火焰才能更高。
邻居之间和和睦睦,亲如家人,这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2】、来自网友【霞姨讲故事】的最佳回答:
上个月,我婆家邻居张婶过世,她的女婿在门口放了三声响炮,但村里都没有哪一个人过去帮忙。
在我们这里农村,家里有亲人过世,是不用上门请村里人过去帮忙的,只要在家门放三声响炮,在村里居住的人听到那三声响炮之后,就会自动过去帮忙。
不但在家的人过去帮忙,就连在外做工的人得知村里有人过世的消息,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就是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广东也要请假回来。虽然只是呆两三天时间,光来回的车费就要 7、800 元了,但大家还要赶回来帮忙,因为这种事是有你有我,不能计较得失。
村里有一个群,村里有什么事大家就会在这个群里发消息。村里有人过世时,只要有人在群里发消息,大家一看到消息就会互相转告,相约回家帮忙。
大家回到村里之后,在主事的指挥下,大家都是有序地开展工作,由于村庄太小,大家都不能偷懒,如果偷懒的话,就会变得很被动。
邻居张婶有四个小孩,1 男 3 女,儿子是老大。3 个女儿有两个嫁在广东,有一个嫁在附近的村庄。
张婶大儿子一家三口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即使村里有红白喜事他也很少回来帮忙,都是给老母亲做代表去帮忙。
15 年前,张婶的大儿子在广东因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走了。
落叶归根,张婶儿子过世时,家人请救护车连夜把他送回村里。当大家得知张婶家人要把他儿子的尸体拿回来时,不用张婶叫大家帮忙,在家的那些人都自动去张婶家帮忙打扫房子,在外打工的人也纷纷赶回家参加葬礼。
当救护车到村口时,村里有人帮忙放了三声响炮。三声炮响之后,就意味着丧事开始了,大家就要过来帮忙准备丧事的一些事宜。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张婶儿子的丧事顺顺利利办完了, 让张婶的家人很感动。
虽然张婶儿子一家三口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村里有红白喜事都很少回来帮忙,但平时张婶有做代表去帮忙。
虽然村里有些人对张婶儿子的做法很感冒,但看在张婶的面上,大家也不计较那么多。
张婶的大儿子过世一年之后,她的儿媳就带着儿子改嫁了。
张婶儿媳改嫁那时,她的儿子已经 18 岁了, 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广东打工。按理来说虽然已经跟着母亲改嫁了,但老家还有一个 70 多岁的奶奶,逢年过节应该回来看望奶奶才对的,毕竟根就在这里。但自从张婶大儿子过世之后,这母子俩从没有回村里过。
儿子过世对张婶打击非常大,由于过度伤心,张婶终于病倒了,指望儿媳妇来照顾是不可能了。二女儿和三女儿都嫁在广东 ,给她们两个人在家照顾张婶很不现实。三个女儿一合计,就决定给张婶去跟大女儿一起生活,由大女儿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二女儿和小女儿负责出伙食费。
张婶去跟大女儿一起生活之后,村里有红白喜事时都还会叫到张婶,由于两个村庄相隔不算很远,张婶身体康复之后还会回来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
但这种情况只持了几年时间,随着张婶的年纪变得越来越大,渐渐地,张婶就不来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了。
按理说如果张婶不能回来参加红白喜事,嫁在附近的那个大女儿过来帮忙也是应该的,虽然她已经出嫁了,但老母亲还活着,百年之后肯定还会回村里举办。除非以后拿张婶去火化或者在大女儿家办丧事,但这些都是不现实的。
由于村里有红白喜事时,张婶不再来参加,村里人渐渐地就把张婶遗忘了。
张婶在村里有一个双开间一层砖混结构的房子,房子质量还很好,张婶和大女儿每年三月三都回来扫墓,然后顺便进家里上个香,简单打扫家里的卫生。还有一个就是大年三十那天, 张婶也会回来换家里的香炉灰,弄完这些之后张婶马上就回去了,几乎都不在村里过夜。
去年,88 岁的张婶生了一场重病,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已经出现衰竭,医生说已经没有治疗的意义了,叫家人拿她回家。
我们这里有个风俗,一般父母过世时都不会在出嫁女的家里举办丧事的,听说对父母和小孩都不好。
张婶的大女儿担心母亲在家里过世,张婶出院之后,她们就把张婶接回张婶自己的家了,三个女儿轮流照顾张婶。
毕竟张婶在村里生活了那么多年,多少都是有感情的,在村里居住的那些人看到张婶回来时,还会去看望张婶。
婆家村庄是在一个偏远的深山里面,距离县城有 100 公里,班车只是开到山脚下而已。山脚离村庄还有 7、8 公里的山路,如果没有交通工具,走路需要两个多钟头才能到家。
村里人多地少,如果光靠种田地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如果想要生活过得好一些,必须靠外出打工。为了谋生,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再加上村中心小学已经被撤并,孩子们读书只能到镇上或者县城读书。
村庄离镇上有 30 多公里,如果孩子在镇上读书,家里的大人必须去陪读。反正都要被租房陪读,那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到县城去读书,毕竟县城的学校肯定比镇上好得多了。
由于县城离村里太远,周末那些人很少回家,都是等到放假才能回家,平时在村里常住的人口只有十个人左右,而且都是老弱病残的人。
张婶回老家只呆了 4 天时间就走了,张婶断气那时,她的大女婿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家门口放了三声响炮。他们都以为村里人知道张婶过世之后就会自动过来帮忙,谁知过了一个钟头之后,村里竟然还没有人过去帮忙。
当时看到这样,张婶的几个女儿傻眼了,只好挨家挨户上门去请村里人来帮忙,但那几天村里只有 8 个人在家,而且都是 7、80 岁以上的老人,能帮上什么忙?我们这里还有些讲究,年纪比张婶大的人都会有些忌讳,不会去参加葬礼的。
我们家平时都是公公婆婆在家,两老都已经 89 岁了,他们是不会去参加葬礼了。
由于张婶跟婆家是邻居,老公知道张婶过世之后碍于情面就回去帮忙了,大伯哥和小叔子心眼比较小,他们都不回去帮忙。
白事都是自愿去的, 是不能强迫的 ,村里的队长和主事都在外面打工,他们不在群里吆喝,大家都假装不知道这回事。况且队长和主事都自己不回去,那他们更不会在群里吆喝大家回去了。
村里平时有红白喜事,张婶和女儿都不来参加。那些青壮年大部分都是在外打工 ,不但要付来回的车费,还要被误工,在外打工的那些人肯定不会回来了。张婶的几个女儿也不好意思叫那些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帮忙,即使叫,人家也有借口不回来,那还不如不叫。
张婶还有一个小叔子,小叔子育有两个儿子,他们家只是普通的打工者,不是什么大老板,在村里也说不上话。而且他们对张婶几个女儿的做法也很反感,肯定也不好意思出面叫村里人回来帮忙了。
由于在外打工的那些青壮年不回来帮忙,找人抬棺材 、烧衣服、做饭菜、挖坟坑的人都不够。张婶的家人只好从县城请丧葬一条龙服务来帮忙,但由于村庄离城里太远,再加上交通不方便,那些一条龙服务收费可不便宜,比在别的地方多出两倍的费用。
在村里平时有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自己做酒席,从来不请一条龙服务的,只有张婶家除外。
张婶的丧事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张婶过世村里人不回来帮忙,并不是说村里人太冷血。前两年村里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过世 ,队长只需在群里吆喝一声 ,在外打工的人都纷纷赶回来。
这位老人生前没有什么积蓄,他的丧事都是村里捐钱捐物办理的,把他老人家的丧事办得很体面。
这位老人还在世时,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他都是主动去帮忙。 由于他生活过得太辛苦,大家都不给他随礼 ,就连剩下的肉大家都会打包给他。
就因为这位老人生前经常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大家都念他的好,纵使他无儿无女,他过世时,大家都会回来送他一程。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来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现在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常见。
在偏远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加好一些,大家都外出打工挣钱,平时在村里生活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的人。
虽然同是一个村的,如果连春节都不回家,大家都不一定全部认识。
逢年过节回不回来都不要紧,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能够回来帮忙就行。
但如果村里有红白喜事都不回来帮忙,大家就非常排斥这种行为,轮到他家有事 ,人家也不会去给他家帮忙的。
这种帮忙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换工,是村民互助的行为,这种有你有我。
即使是人缘不好、口碑差,只要他们家帮过别人家,人家也会去帮忙的,这样的做法是在还工。
村里人生活压力非常大,为了谋生,大家都很忙 , 不会去做义务工的。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大家时间都是金钱,都在忙着挣钱,谁愿意给一个没有给自己帮过忙的人去帮忙呢?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家,虽然人会看不起,但如果出嫁女知道自己家庭情况这么特殊。父母还在世时,村里有红白喜事主动过来帮忙,到父母百年之后,村里人也会主动过来帮忙的。
虽然有婚嫁丧葬一条龙服务,可以解决了村里人少、没人帮忙的困难。
但这种婚嫁丧葬一条龙服务,一般都是在城里的人请比较多,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家里有红白喜事请这种一条龙服务的话,会被人家看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