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biáng”根本就不是个汉字,这个怪图案究竟是从哪来的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06:29:19 7次浏览

关于问题“biáng”根本就不是个汉字,这个怪图案究竟是从哪来的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关中客】的最佳回答:

陕西有个八大怪,其中一怪是面条像裤带。这种面食最早只有声没有字,人们就使用拟声法称它。这种面条很宽,特别像裤带,陕西以外的人称它为裤带面。而陕西人更愿意称它为“biáng biáng 面”。既然有了称呼,就得有个写法。于是,陕西关中人为此专门创造了一个字,然而这个字没有被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典《说文解字》收录,古代收录字数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也没有这个字。今天的电脑系统就无法输出这个字。

这个字造于哪朝哪代,出于何人之手已经无从可考,但是它作为陕西所独有的汉字,却以民谣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立个钩钩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这首民谣对陕西人来说,没几个人不知道的,它所形容的就是“biáng biáng 面”的“biáng”字。就是这样的一个没有官方认证的字,竟然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不衰。

关于“biáng biáng 面”的源起,陕西民间有种种的传说和附会。有传说认为“biáng biáng 面”源自秦朝,因当时的秦军连年四处征战,来自关中地区的秦军爱吃面,但是打仗又不能带着案板和擀面杖,于是负责将士饮食的伙夫为了让将士们吃上家乡的面,便创造了一种新的做面方式。他先把面和好,然后又随意找了一块板,接着将和好的面扯住两头,摔打成又长又宽又厚的裤带面,面与面板摔打撞击发出“biang、 biang” 的声音。“biáng biáng 面”便因此而来。

有学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biáng biáng 面”进行了诠释,他们认为陕西的“biáng biáng 面”,其实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饼面”。 在中国古代,面食都叫作“饼”。 汉代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记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这其中的“汤饼”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汤面。陕西人在一些表达方式上喜欢用重叠式的表达方式,如“饦饦馍”、“棍棍面”等,“饼面”也就被表达为“饼饼面”。语速快一些的话,“饼饼面”就成了“biáng biáng 面”。

还有学者从民俗方面对“biáng biáng 面”进行解读,他们认为在关中人的观念中,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厚道内敛,做事慢慢吞吞,不急不躁。就认为这个人是个“biáng”性子,有点贬义的意思。“biáng”是关中人心理上的一个文化符号,人们喜欢这个字代表的意思,于是拿这个字来命名了这款极具特色的面。其实,这种解读非常的牵强,这里的“biáng ”无论如何也和“面”扯不上关系。

关于“biáng biáng 面”的“biang”字是谁创立的,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由秦始皇创立的,传说秦始皇吃厌了宫中的山珍海味,毫无食欲。宫中的宫人急中生智在宫外的市井当中买了碗平民小吃奉给秦始皇,结果这碗小吃使得秦始皇胃口大开。当秦始皇得知这小吃是来自民间的“biáng biáng 面,而这种面食还没有名字时,便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字,有意让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biáng biáng 面”的“biang”字由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所创,时代无从考证。当时饥肠辘辘的落魄秀才在路过咸阳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于耳,不觉踱将进店要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裤带面狼吐虎咽的大口吃了起来。等到结账时,才发现囊中空空,无以付账,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áng biáng 面”的字音,秀才想起自己读书半生,怀才不遇的境况,不免悲从中来。于是边写边歌,最终留下了“biáng”字和流传后世的民谣。从此,“biáng biáng 面”名震关中。

也有说法认为“biáng”字歌谣是源自咸阳古道上卖面的车夫所唱的车夫谣,描述的就是车夫们推着独轮车年复一年地走在这古道上卖面的情景和心情。“biáng”字的字型就像独轮车的造型,民谣中的“一点飞上天”指的是卖面车夫的草帽;“留个钩钩挂麻糖”指的是车旁挂的麻花;“东一扭,西一扭”是指卖面车夫推车走路时左右扭动以保持独轮车平衡;“左一长,右一长”是指独轮车帮上顺搭的长面袋子;而“马大王”的“马”字和字顶头的“穴”字则分别代表了男、女。一个“biáng”字,写尽了底层百姓的人生百味。

也有学者从构字法的角度认为,“biáng”字是一个合体字。所谓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组成的汉字,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招财进宝’,还有‘日进斗金’和‘福禄寿全’等等”。 合体字原本是一个常用词语或词组,后来由于这些词语、词组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就给这些词语重新做了一个“造型”,组合成了一个独有的汉字,其意义与原来的词语、词组完全相同。形式复杂的合体字一般无法得出一个单独的发音,只能将组成字的部分挨个读出,如“招财进宝”就是 读作“zhāo cái jìn bǎo”,“日进斗金”就读作“rì jìn dǒu jīn”。。但是“biáng”字是个例外,它有自己单独的字音。

其实像“biáng”字这样以民谣方式流传下来,又没有得到官方认证的汉字,在其他地方也存在。比如在四川方言中有民谣:“言在中啊,两边丝绕绕;中间夹个马儿啊,你长我也长;心在低哟,月在旁,打个金钩挂衣裳; 甩个石头喔,打在你的脑壳上。”四川人创造的这个字是个“贼”字,四川话里“贼”念“zui”(嘴)的音。

北京延庆地区有首民谣:“一点一横长,言字顶房梁,你扭我也扭,你长我也也长,中间加个马大娘,心在底,月在旁,金钩挂衣裳”, 这个字在延庆的方言里, 是“啥”字的变音,意为“什么”,读音是“shuar(刷儿)”。而北京城里坊间流传的一个字谜也和这个类似:“一点一横长,梯子顶房梁,一边开一个绒线铺,中间坐着马大娘,你也长,我也长,心字打底,月字在旁,张飞踢一脚,踢到山尖 上,由山尖上下来四个大铃铛。”北京人认为这个字长得乱七八糟的,所以念“luan”(音同“乱”),至于什么意思,就不太清楚了。四川和北京,两地相差几千公里,但是两地通过民谣流传下来的字的写法却相同,这一点真的值得去研究。

一个由民间创造,流传于民间,不被官方认证的字,却被后世的文人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在他们的认知中,十个文化元素组成了“biáng”字,其中“穴”部代表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主要的居住方式是穴居;这里的“言”字其实是“盐”, 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糸”和“长”这两个字则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áng biáng 面” 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之情;“心”字传递了秦人忠厚朴实、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月”字通“肉”, 体现了秦人喜食牛羊肉的饮食习惯;“马”和“刂”,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马大王”则指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 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推个车车逛咸阳”则说明“biáng”字创立于秦地咸阳。对于文人们赋予“biáng”字的文化内涵,我更愿意接纳“biáng”字是源自咸阳古道上卖面人的车夫谣,表达了劳动人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

今天的“biáng biáng 面”不仅走出了陕西,走向了全国,还走出了国门。在日本,“biáng biáng 面”的口味不仅得到一众的好评,就连复杂的“biáng”字也引发了日本网友极大的兴趣。大家对这个超乎想象的、有着五十七画的高难度汉字热烈地讨论起来。

多年来, 陕西的相关方面一直在推动“biáng”字身份的“合法化”。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在大量收集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和众多文字研究专家进行了交流沟通。大家一致认为,“biáng”字寓意丰富,影响广泛,倡议将“biáng”字录入字典、词典、辞海等工具书中。经过努力,目前“biáng”字已被收入任克编注的《关中方言考词语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陕西卷编辑委员会编注的《中国谚语集成·陕西卷》等书中。

“biáng”字是陕西老百姓群力创造的一个字,在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中,“biáng”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陕西的一块招牌字。“biáng”字体现了陕西人的性格、品格和精神。其写法的口诀朗朗上口,在陕西是家喻户晓的。虽然它所表达的梦想早已成为过去,但它所传递的秦人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执着,却世世代代成为陕西人的遗传基因。

【2】、来自网友【科学与人文】的最佳回答:

仔细分析 biang 字的结构组成和落魄秀才的故事,笔者意识到这个秀才的故事并非是完全的没有根据—这个字恰恰隐含了一个游子思乡的情感。试解读 biang 字如下:

明月当空,心如刀割,说起家乡就在言语之间,骑马回乡路途漫长,渴望收拾行囊早归故乡。

或解为:

游子苦旅,一路上思绪万千,在寂寥的天空下,月如刀(表示思乡的痛苦,或解为明月当空,心如刀割),说起家乡就在言语之间,骑马回乡路途漫长,渴望收拾行囊早归故乡。

“穴”表示天空的“空”,与下面的“月”字一起解读为“明月当空”;“心”字上方很多内容,表示游子心中思绪万千;“心”和右边的“刂”解读为“心如刀割”,表明游子思乡之痛,有的版本将最右边的“刂”写作“戈”,都有刀的意思;“月”也可和右边的“刂”一起释为“月如刀”,表现造字人的思乡之痛;“幺”为短、小之义,与下面的“长”字相比,可看出造字人有意把“幺”字写的短小,而把“长”字写的细长,因此“幺”和“言”字连在一起解读为“说起家乡就在言语之间”;“马”和“长”解为“骑马回乡路途漫长”;“辶”表示游子经历的艰辛旅途或是回乡之路,“辶”上方的一切可解为“游子背负的行囊”。

结合民间传说,从字形本身入手分析,这里对“biang”字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个解读也为“biang”字赋予了游子思乡的情感,加深了“biang biang 面”的传统文化内涵。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