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南水北调不采用地下管道,而是蒸发量巨大的露天河道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田厝学史】的最佳回答:
北京 10 杯水中,有 7 杯半是南水北调来的;而天津几乎的供水都是南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发挥着作用。可科学家为什么不埋地下管道,非要露天河道呢?
人们有这样一个疑问:采用露天的河道进行南水北调,弊端很多,可为什么还要这样呢?
露天的河道,水分的蒸发量超大,特别是在夏天,你看,1432 公里远的中线工程,一路上得蒸发多少水分啊?这样是不是让南水北调的效果大打折扣呢?
还有,因为采用露天河道,这么长的路程,一定会受到很多的污染,包括来自大气的污染,以及其他诸多的污染源。
采用地下水管就没有这些烦恼。水分的蒸发量小,而且也不怕受到污染,这多好啊!
殊不知,采用地下水管,它也有不少缺点,有些缺点还是很不现实。
1.成本高。我们以起点在丹江口水库的中线为例,1432 公里,如果全部都铺设地下水管,那么,这 1000 多公里的水管得多少费用呢?而这些水管的质量得有保障,水管的大小,还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太大了,又太浪费,太小了,又达不到南水北调的要求和效果。
关键是成本高了,但质量能不能够保证,风吹雨打,能耐多少年?
2.施工难。中线工程要穿越很多高山、河流,那可不是一路平坦。首先是如何运输,如何把这些水管运到荒山野岭呢?这得费多少人工啊?有些地方可不是机械或者是货车能够进去。还有施工的难度也是特别大,因为有的落差,这个高度差很大。这一路上得建多少个水泵站才能把水调上去呢?
水管之间的接头,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一点也不怀疑我们的技术,但大自然也需要值得我们去敬畏。
3.维修麻烦。冬天的时候,北方天气寒冷,如果水管出现冻结破裂的情况怎么办?那么,首先必须找出在什么地方冻结,1000 多公里的水管,甚至还有不少是铺在地下,当然现在我们的技术是没问题。但如果出现冰冻的水管在高山上或悬崖峭壁,这个维修真的特别麻烦。荒山野岭,甚至是出现在隧道里的水管,这些都给维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还有水管破旧、老化,需要更换,这才是以后最烦琐的事情,水管冻结也许出现的概率不大,不频繁,但日久年长,水管老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不得已时,我们还得再次把水管从地下挖出来啊!
4.调剂不科学。南水为什么要北调呢?因为南方水资源充沛,北方缺水。这样通过南水北调,就可以使水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但南方也并非一年四季水资源都很充沛的。雨季来临的时候,南方的水资源就特别充足。如果采用地下水管,也就是说,这个水管流量就这么大,尽管南方的水资源充沛,甚至有可能出现涝灾,但也无法把南水调剂到北方去啊。这就是地下水管的弊端。
5.南水北调,不仅仅是调水。如果单纯为了调水,那也失去了这个伟大工程的意义。
至于还有什么?等下我们讲到露天河道的优点,我们再详细介绍。
这个项目,在 1952 年就开始提出来。后来科学家经过勘探、研究,提出了 50 多种方案,以后才筛选确定下来。包括对路线的选择,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将水从南方送到北方,都做了精心的研究和论证。
目前,中线工程已经通水了。现在我们来说说采用露天河道,它到底有哪些优点呢?
南水北调采用露天河道,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变沿途缺水地方的生态环境。蒸发掉的这些水分,并非浪费了,这些水分最终还是落到了自然中,也是有利于沿途植物的生长以及自然界的生态调整。
利用河道,我们都知道它的作用有降低成本,维护方便等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沿途中不少原来已经干涸了的河道,开始有了流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量;同时也回补北方那些缺水的地下水。所以北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了解,中线工程已经向 30 多条河流补水。
像东线,利用洪泽湖等湖泊,还能起到储水调剂的作用;以京杭大运河作为输水主要通渠,它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了,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南水北调后,白洋淀的水面面积也增加了 50 多平方公里,白马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极大的好转。
这些都是露天河道所能带来的,而地下水管却并没有这样的功效。
露天河道能够最大限度的把南方的水科学有效的调到北方去。
因为它很多都是采取现成的沟渠、河道。水流量不受限制,当然也能够控制。因此在南方雨季的时候,有时候为了避免涝灾,可以最大限度的把水资源源源不断的调剂到北方去。
还有一个是地形问题,南低北高,北方地势相对平坦,南方多是丘陵。刚才我们讲到了,采用地下水水管,它的成本很高,但是采用明渠,就可以节省很多费用。
这里还有说明你一个,南水北调这个工程,它调取的方式主要是以明渠为主,即露天河道。但并不是露天河道是仅有的一种方式,也并不是说整个工程都利用现成的河道、湖泊、大运河等。有很多输水河道还需要人工、机械去开挖。
输水的方式还包括渡槽、暗涵、管涵、隧洞、倒吸虹。
也就是说,在这个工程中,也在一些特殊地方,因地制宜,采取了地下水管,
甚至还包括隧道,输水隧道还穿过黄河,在北京,输水隧道还穿过地铁站,与地铁结构相距 3.67 米,这是什么概念啊!
写在最后:
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渴。南水北调这个工程,把老祖宗的这句话给打脸了。
准确地说,不管是中线,西线,还是东线,虽然主要是以露天河道为主,但还是融合了其他的输水方式。
事实再次证明,如果单纯采用地下水管,那是不科学的。
南水北调,不仅调来了饮用水,还调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也把南方人的祖国一家亲的亲情也调来了。
【2】、来自网友【科普拾录】的最佳回答:
理论上讲,如果南水北调采用地下管道,确实会减少蒸发,但为了减少蒸发这一个优点而带来更多缺点得不偿失,我们甚至都不用查上个世纪 50 年代南水北调修建时的规划资料,仅从地理地质学上就能分析出地下管道的至少 4 个缺点。
南水北调河道
首先最简单的抗震,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流域一直到京津、山东半岛,跨度之大世界绝无仅有,这么长距离的工程,中途势必要经过多条断裂带、地震带,如果采用地下管道方式,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不可逆的坍塌,以东线为例,中途就经过著名的郯庐地震带。再一个,南水北调中线、东线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平原区,该区域地面生产劳作非常密集,那问题来了:挖深了涉及地面水塔加压,工程量、成本将倍数增长,而挖潜了地面密集活动情况下很容易塌方。
南水北调穿河建设
其次是成本原因,南水北调所有线路并非全都新修建,而是大量利用了既有河道,最典型的是东线京杭大运河利用,不但节省了巨大成本,也重新使京杭大运河发挥价值,且将沿线湖泊串联起来,可综合调度、优化沿线湖泊的水资源,促进沿湖生态。而如果采用地下管道,那既有河道只会荒废,且想调度水资源到沿线周边湖泊时,需要高功率泵站不停工作。再一个,露天河道串联起沿线湖泊,在北方雨季湖泊涨水时,可以减少长江泵站枢纽的工作量,从而节约成本。
引汉济渭
再一个是故障维护,不可否认我国已经修建的水利工程,很多都是采用地下管道的方式(输水隧洞),比如引汉济渭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等,都采用了大量地下隧洞,但这些隧洞皆是依托自然山体,更准确地讲叫做“山体隧洞”,大型盾构机开凿后空间很大,后期维护完全可供人力设备进入。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皆位于我国平原区,平原区开凿隧洞没有山体地形依托,只能是走地下暗道,暗道后期一旦出现问题,不但排查工程量大,维护更复杂,不可能每次维护都挖开地面,那将严重影响地面生产作业。
引汉济渭隧洞建设
最后纠正一点,很多人认为南水北调采用地下管道还涉及北方冬季结冰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成立,北方冬季结冰是指地面河流、湖泊,而地下温度高反而不会结冰,否则北方城市冬季地下水、自来水供应将全部瘫痪。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