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00:28:09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微尘微视界】的最佳回答: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宏。……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

”这个就是我们村里王姓的辈分排行,每一个字代表着一代人,比如我爷爷属于“定”字辈,我爸爸属于“有”字辈,我属于“功”字辈,三代人就是根据族谱中的行辈来排序的,一般是人名中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在我爸爸和爷爷那一代人中,大部分人的名字中,都带有自己所属名字的辈分,所以看名字就知道是否同一个族谱。

在我们村里,“王”姓人口占比超过 50%,有一个村小组还跟这个姓氏有关,住在那里的男丁都姓王,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之前的,取的名字基本上都带有辈分的字。所以那时大人教小孩喊人时,看名字就知道什么辈分,基本上不会闹笑话,比如应该叫叔叔的,就不会叫哥哥。我家有一本族谱,是 10 年前修订的,里面记录着整个家族人员的出生、嫁娶、离世等情况,记录的信息还挺齐全,一家几口人,从哪里娶了谁,或者嫁到什么地方去了,都能在上面找到相应的信息。当然,这个排序也是有规律的,就是按照辈分排的。

一、按辈分取名曾经是农村的常态

在我看来,我爸爸、爷爷那一辈,取名似乎很随意,并没有像现在年轻人这样,想个名字还得费尽脑汁,各种研究、查阅资料。他们那时取名字基本上只需要考虑最后一个字,因为第一个姓氏是固定的,第二个字也基本上是固定的,第二个字是直接用辈分,把第三个字想出来,那就凑成了一个人名,所以那时取名相对容易些。当然,有这种现象跟那个年代的经历有关,那时农村的劳动力很少进城打工,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平时亲戚之间来往也很密切,同一个宗祠的人员走动也很频繁,无形中就把这种宗祠文化传承下来了,大家也就习惯性的把辈分当做取名的一部分。

二、农村宗祠文化年轻人未能形成传承的氛围

在我们村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从我这一代人开始,就很少有人把辈分的字放在名字中了,而且取两个字或者四个字的也多了起来。这种潮流的转变很难去评判是否好坏,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当然,在族谱中还是会记载下来,没有按照辈分取名的,会另外按照辈分取一个名字记录下来,相当于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有字什么或者号什么。如今的年轻人很少会按照辈分取名,实际上跟所处的环境相关,其周边生活环境不再像父辈或者爷爷辈那样,有很深的家族情怀,同一个宗祠的三亲六房,也没有来往很频繁,甚至有的关系渐渐脱节。这种背景下,如果年轻人还是按照辈分取名,反而觉得有点唐突,有时也会觉得很尴尬,因为看到别人没这么做了,长辈也没有强制要求要按照辈分取名,也就是说氛围影响着辈分取名的走势。

三、按辈分取名重名率会明显偏高

以前,在家庭户口簿还未全国联网时,给小孩上户口采取的是手工填写的方式,叫张三或者李四,有多少重名的是不清楚的,哪怕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重名的。随着户口簿全国联网后,取名时如何尽量避免重名的问题,就是一个现实问题,重名率高的名字,后面上学、工作等,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在上学阶段,一个班级里有两个或者更多同名同姓的,会经常闹出一些笑话出来。我们村里原来有几个名字重名率高,一个是叫“

王功会

”,一个小村庄 4 个人叫这名,而且有的面临相差有 1-2 代人的。还有一个叫“

王功伟

”的,有 5 个人叫这名,经常因为名字闹笑话。

四、多元化取名方式,使得按辈分取名逐渐淡出

名字虽然说只是一个人的符号,主要用于区分其他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渗透,人们在取名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保留原来宗族的取名习惯,而是追求着个性的张扬。给自己下一代取名时,既要有美好的寓意,又要体现出独一无二,更是在一个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要降低重名率,取四个字的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取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就是想走独特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取名字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

比如“00 后”、“10 后”的人名中,就可以看到有不少“梓”、“涵”、“琪”等字

,如果还按照辈分来取名,反而会觉得另类。

总之,农村按照辈分取名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不可逆的状态,特别是宗祠文化不再那么盛行的当下,不太可能再出现曾经的取名方式。还有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如果仍然都按照辈分取名的话,重名率会异常高,因为最后一个字可发挥的空间不大,长辈已经把常见的字占用了,越往后取名的考验就越大。当然,农村宗祠文化的意义,依然需要铭记,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2】、来自网友【凡人闲聊】的最佳回答:

别说在农村在城市也是如此

我哥住在鹤岗市,我住佳木斯市。我知道的我父亲与伯父是按辈分,我和哥哥三个妹妹是按辈分取名,我们兄妹 5 人是父亲起的名字。

我儿子是我父亲给起的名字,二个女儿是我给起的名字,和哥家的侄子是按辈分取名的,哥家的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

哥家孙子是按辈分取名的,是父亲留下的辈分表,我哥给他孙子起的。我家孙女是儿媳给起的名,没按辈名取名,我黙认。

我哥哥有重孙子了,打破了按辈份取名的惯例。那是我哥的重孙子,不是我的重孙子,我无权干预。

为什么“按辈分取名”不怎么流行呢?

从我家来说,原因有这么几点:

1.我们生活在远离祖籍数千里,我们家只一支。不象祖籍本家的没出五服的,1 个村 1 个姓的,有族规有祠堂有家谱。不按辈分取名是行不通的。我们家从父亲开始,己离开祖籍已 80 余年了,祖籍没有近亲属,没出五服的都没听说,可以说我的下辈对祖籍没有絲毫印象。也就不愿受辈分取名的约束。

2.重男轻女思想作崇。我的二个女儿还按辈分取名呢,我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我孙女没按辈名取名,默认了儿媳给起的名。如果是孙子我一定坚持按辈分起名。这就是重男轻女。

3.现在的 90 后年轻人,以至 00 后对辈分模糊,因为他们几乎全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也就没有叔伯舅姨等亲属。自然辈分淡化了。在他们眼里,给孩子起名我愿怎么起就怎么起,我的孩子我说了算。因而打乱了辈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