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忠臣?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1 03:51:3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 80 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忠臣?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忻广视角】的最佳回答:

左良玉出不出兵他无法决定,这支部队的控制权早已不在崇祯手中,崇祯只能给予一定好处,希望左良玉能帮他一把。在给事中左懋第的督促下,左良玉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

只是不论左良玉是否出兵,都为时已晚,李自成攻破了京城,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亡,皇帝都死了,将领只能自寻生路。左良玉得知国破家亡,失声痛哭,我相信此时的左良玉是真的痛惜和后悔。

史料记载:

“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砲断江,众乃定。”

他虽然没有胆子和李自成火拼,却在明亡后驻守阵地,也彰显出英雄豪气。

左良玉无论做过什么,但他没有背叛明王朝,这一点比吴三桂强了许多,如果左良玉投靠了满清或李自成任何一方,也就不会有什么忠奸的争议了。

崇祯的疑心病和不作为,也是左良玉不听军令的原因,难道王侯将相的命就是命,将领军兵的性命就不重要吗,这大概就是左良玉的想法。勤王不及时不是左良玉想背叛朝廷,只是他在考虑这个代价有多大,到底值不值得。在,崇祯十一年,在许昌发生兵变,恰巧左良玉的家人都在许昌,在乱军之中全家被杀,只有儿子幸免于难。这样的结果谁能接受得了,谁能承受得了,也许左良玉会把家人的死归罪于朝廷,随即改变了很多。

后来左良玉起兵讨伐马士英,最终战况失利,又重病缠身,望着九江城的熊熊大火,吐血而亡。

总而言之,左良玉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私心和两面性,面对生死存亡,是尽忠报国还是苟且偷生,只有自己清楚。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自始至终没有投降清朝,反而是他的儿子左梦庚最终率部投降了清军。

【2】、来自网友【读书悟道】的最佳回答:

可以肯定,左良玉绝对不是忠臣,在剿灭起义军的过程中,他的部队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实际已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眼里哪还有什么忠君思想。

在明代,像左良玉这样的职业军人,大多出生于贫苦家庭。他是山东临清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叔养大,也没读过什么书,连自己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的人,可以想象对儒家的忠君思想所理解的程度。

但是,没有读过书并没有影响他的发展,从一个底层草根成长为风云一时的明军主将,手里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对于乱世的生存法则,左良玉就把握得很到位。

最初他在辽东服役,崇祯即位那年,宁远士兵曾因朝廷拖欠粮饷而哗变,带兵巡抚毕自肃因此上吊自尽,左良玉作为下级军官也受到牵连而被革职。

但没过多久,他就官得原职了,并且在与后金军的战斗中,表现不俗,还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大贵人:东林党人侯恂。

侯恂是大才子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之一)的老爹,也是左良玉的上司。他提拔左良玉为副将,再加上左良玉的确是一员猛将,此后“占松山、杏山下,录功第一”,看似没让侯恂失望,但后来还是成了侯恂的恶梦。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崇祯帝眼看着起义军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不得不从辽东前线调军回来镇压义军,左良玉也在其中。

从崇祯六年到甲申之变的十多年间,他一直辗转于河南、安徽、湖北和陕西等地,也交出了几张漂亮的答卷。

他的战绩八个字可以概括,即逢张多胜,遇李多败,他多次占胜张献忠,却屡次败于李自成。

他与张献忠最经典的战役至少有两次,一次为崇祯十一年,张假扮官军准备偷袭南阳,则在南阳南关扎营,不巧就遇上了途径的左良玉。

左良玉见此部队,心存疑虑,于是就下令如见首领,张献忠以假乱真,哪里敢去,那不是自己去送死么。仓皇间张只得逃跑,左良玉率军追赶,连发两箭,一箭正中张献忠肩膀,在部下的拼死相救之下,张才捡回了一条命。

另一次是崇祯十三年的玛瑙山之战,张献忠稀里糊涂地将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最后不仅大败,将领被杀,就连自己的妻妾也成了俘虏。

但是张献忠后来也找到了对付左良玉的上上策,那就是离间计。张献忠在自己的妻妾被俘后,派人给左良玉行贿,继而挑拨离间,说如果没有我张献忠,朝廷怎么会重视你。你的军队随处抢杀百姓,杨嗣昌也早已对你产生猜忌之心,一旦我被灭了,朝廷自然会把矛头对准你,找你算总账。

当时的左良玉,在督师杨嗣昌的举荐下,已升为平贼将军,已成为货真价实的明军高级将领。张献忠说出的一番话,的确触动了左良玉。

于是,当张献忠入川时,左良玉的态度变了。上司杨嗣昌给他下达了九次命令,而他采取的均是坐视不理的态度,致使张献忠死灰复燃,席卷川中逼近武昌,最后一举攻破武昌,杀死了明朝宗室襄王朱翊铭,也就是万历的弟弟、崇祯的叔祖。

藩王被杀,杨嗣昌这位督师罪责难逃,一气之下病倒了,不久就一命呜呼。但左良玉这位真正的罪人虽然逃过一时,并没有逃脱一世。《明史》载,对于此次战役,左良玉必须负主要责任,“贼濒死复纵,迄以亡国者,以良玉素骄蹇不用命故也”。

但是左良玉在当时却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这是为何呢?

在乱世里,左良玉的生存法则是,以保存和发展自身实力为头等大事,其它都是小事。比如在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上,他的生存法则就很“奏效”。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攻开封侯恂从狱中被启用,负责守城。当时,左良玉与其他几支部队一同驻防朱仙镇。

当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兵强马壮,一副势不可挡的样子。左良玉见此状况,居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拔营逃跑了,很快他的逃跑就引发了连锁反应,其他几支军队也纷纷效仿。

左良玉在逃跑的路上,中了李自成的埋伏,官军大败,左良玉弃马骡万匹,器帐无数,一路狂奔到了襄阳。最终,李自成轻松拿下了开封,候恂被撤职,但左良玉却没受影响。

左良玉对于上司的命令,能不听就尽量不听,在他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也受过朝廷的几次处分或戴罪立功,但他始终能“起死回生”,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其一,左良玉的确有些战斗力,用人之计,能用的旧将尽量用。其二,左良玉后期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如果严办他,会不会引发暴乱?朝廷不得不考虑时局动乱的问题。

那么,他的势力是如何壮大的呢?就是通过不断收编。在剿灭起义军的过程中,左良玉的部队鱼龙混杂,收编的人员也不是什么善类,但左良玉能够驾驭这些人,靠得却是烧杀抢掠,所以,他的军队名声很臭。

在李自成的追击下,他曾率领二十万大军退到武昌,伸手向楚王朱华奎索要二十万人的粮饷,楚王没答应,他就纵兵大掠,放火烧城。在李自成大肆蹂躏武昌时,就在附近的左良玉坐视不理,致使城破后,楚王被沉入长江。

此外,据《三坦笔记》记载,左良玉的部队以酷刑勒索百姓财物,公然烧杀淫虐妇女。

公元 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紫禁城内的乾清宫中,一男二女对饮,男的正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女的一位是贵妃袁氏,另一位便是皇后周氏。

这是三个人的生死诀别时刻,他们喝得是断头酒。酒毕,袁贵妃被崇祯帝所杀,皇后周氏以白绫自尽,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

与崇祯帝一同灭亡的还有统治了中国 276 年的大明王朝,自此,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随后清军也入关了,这便是历史上的“甲申之变”。

甲申之变时,左良玉的确手握八十万大军,但是崇祯帝根本调配不动。崇祯十六年,明王朝仅剩三大军事主力,其一为辽东部队,但陷入堵防清军的战斗中;其二便是左良玉的部队,但此时的左良玉嚣张跋扈,形同军阀,基本指挥不动;其三便是陕西总督的孙传庭部,也成为了崇祯帝的依靠力量,并派他出关,与李自成决战,最后,孙传庭死于与农民军的交战中。

甲申之变后,左良玉不仅完美的保留了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被南明新政封为宁伯侯。顺治十一年(1654 年)三月,宁伯侯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顺江而下,直奔南京,发动了叛乱。

行至九江时抱病而亡,其子左梦庚接任其首领头衔,最后投降了清军,同样于 1654 年病逝。

综上所述,这样明哲保身、暴戾贪婪,没有君臣观,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左良玉,不知他的“忠臣”名声从何谈起呢?他的所作所为,只能证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