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关于李纨,为什么判词中讽刺她不积阴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龍乡红楼】的最佳回答:
李纨在《红楼梦》表面的故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在背面隐藏的故事中,赫赫名声下的他,,历史永远无法绕开,有人说他是豪杰英雄,有人说他恶魔罪人。判词中讽刺他不积阴德,是因为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恶魔罪人。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书中的李纨低调,知理、守节、课子,与其背后之人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找不出哪怕一点儿相近之处,致使书中即便是出现了明显的提醒与暗示,研红的专家们也会出于惯性与本能而将其无视和忽略。他们会觉得这样明显的提醒与暗示太不可思议了,是绝对不可相信的,于是,反而使李纨背后之人藏得更加隐密而不可开解。
这个明显的提醒与暗示就出现在第四回李纨刚出场之时,书中写道: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生了李氏时……取名李纨,字宫裁。”
这段介绍藏着什么玄机吗?
《红楼梦》在开卷的楔子中已开宗明义,为了把“真事隐去”,故借“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表面的故事来。随后又写了“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关于书名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实这种演变就应该属于假语村言的手法,那前边“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这三个名字的变化呢?自然也应该属于假语村言,只能是带有某种含义的化名来将真事隐去。
那么在对李纨的介绍中,“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是否也是化名呢?
“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却在告诉我们,“李守中”这个名字并非化名。
国子监亦称国子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开始设立,以后的唐、宋、元、明、清都设有这个机构。国子监一个重要职责是主刻正经、正史,并以精校精审而著称。《红楼梦》中言“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正是以国子监精校精审主刻正经、正史这一点,来暗示“李守中”属于真名实姓。而且在《红楼梦》表面故事的体系中,数百个人物,唯独这个“李守中”不是化名。
书中之所以敢写出李守中这真实的名字,也许正是因为李纨这个形象与她背后所影射的这个人物,实在是看不出有一丝一毫相似之处,并且自信即便是写了出来,也没人敢轻易怀疑李纨背后之人会是鼎鼎大名的李守中之子闯王李自成。
虽然在李纨的故事中,很难找到李自成的影子,但是她的判词所暗隐的确实是关于李自成的事迹。
李纨判词前这样写道:“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边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受专家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茂兰”是说贾兰后来中进士加官进爵,李纨因而受封才得以凤冠霞帔享富贵。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红楼梦》哪里还有什么“真事隐去”?
须知,《金陵十二钗判词》是用谶纬谶语的形式写出来的,理解时不可按正常逻辑望图、望文生义。
“兰”代表着高贵和崇高地位,所谓“李纨课子“,实际是在暗隐和演绎李自成发展自己的势力,使起义军更加壮大。这幅画则是隐寓李自成最高光的时期:1644 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随后称帝建立大顺政权。
李纨的判词是: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第一句“桃李春风结子完”,首先隐指的是暮春时节的三月十九日;句中嵌有“桃李子”三字,来自李唐代隋的谶语“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借指同是李姓的李自或灭亡了朱明政权。同时,在《推背图》第三十二象“闯王灭明”的谶语“杨花落尽李花残”也是此意。
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是讽刺李自成虽然进了北京,但是能不能坐稳皇帝之位呢?
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冰”与“水”是一种转换关系,此句指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败于清军和降将吴三桂后,退还北京,匆匆称帝后,又马上退出了京城。
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又是讽刺李自成“兴也忽焉,亡也忽焉”,不过是给人留下了笑谈之资而已。
在李纨的《红楼梦曲》《晚韶华》中写的是: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风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整首曲子都是根据李自成兴亡只在转瞬之间的量身定做,当然也充满了作者站在朱明立场上,对闯王的讽刺嘲笑和挖苦。
李纨这个“宫裁”,剪断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江山,自己却也“昏惨惨黄泉路近”,一年后罹难于湖北九宫山。
【2】、来自网友【南山橘暖读书时】的最佳回答:
作者骂李纨不积阴德,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是个极重情义的人,尤其是个极重家族亲情仁义的人。
而且他的写作角度,是站在一个局内人的立场上,他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他对这些人物的评判标准就是“情义”二字。
凡是重情重义,为家族亲人有贡献的人,哪怕他谋财害命,违背风俗伦理作者也会对他格外宽容。
凡是对亲人冷漠,对家族无情义的人,都会被作者厌恶嫌弃,比如贾芸的舅舅,干脆就叫“卜世仁”(不是人)。
比如“淫丧天香楼”的秦可卿,只要她活着时做到了好媳妇的本分,临终前还不忘记托梦给凤姐,给贾府家族未来出谋划策,高瞻远瞩的给贾府族人铺一条退路。
那么作者就可以原谅她,删掉她和公公偷情扒灰的细节描写,尽管她“秉月貌,擅风情,是败家的根本”,也不忍心让她背上“淫妇”的罪名。
又比如泼辣狠毒,但精明能干的王熙凤,尽管她谋财害命,泼辣歹毒,双手染血,背负好几条人命,还多年放高利贷捞钱,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只要她为了管家理事操心出力,上面孝顺贾母,对公婆礼数周全,真心善待小叔子,小姑子,还能救济刘姥姥,并且能典当自己的嫁妆贴补家族的开支。
那作者也可以宽容她,认为她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还要感慨一句:“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感叹王熙凤活着时为了贾府家族维持正常运转鞠躬尽瘁。
对于李纨,虽然她是个可怜可悲的寡妇,不到二十岁就守寡变成了“死灰槁木”。多年来被婆婆王夫人百般欺凌,不但被夺了管家权,先睡在过道的房间里,后来入住农家乐的稻香村。
她儿子贾兰受尽了冷落,被长辈们边缘化,母子俩加起来的奴仆都不到十个人,爱读书的贾兰连找个私塾先生的资格也没有,小小年纪只有一个奶妈照顾还被辞退,李纨好不容易趁着娘家人来京城,托关系又给他找了一个,却又被王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撵走!
尽管李纨小心翼翼,低调谨慎,战战兢兢的活着,贾母还让她带着小姑子们做针线,教道理,住进大观园当班主任,稍微谁有点风吹草动,感冒发烧,王夫人都要借题发挥,派她的不是,教她学做人。
这样一个可怜的女人,她没有就此黑化,给王夫人使绊子,真的全靠李家书香门第教养好。她虽然也没有尽心尽力的教养小姑子们,但也算做到了本分,带着大家办诗社,办生日会,给予了少男少女们尽可能的纵容和保护。
就因为她在家族倾覆之后,选择了明哲保身,只顾全自己和儿子贾兰。没有对其他落难的族人施以援手,作者就要骂她不积阴德,给她和儿子都安排个早死的命运。
李纨是“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贾兰是:“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这母子俩终于熬出了头,却被作者大笔一挥都写死了,只给他们留下个“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谁让她不愿意当个圣母,把自己这些年来辛辛苦苦,抠抠搜搜积攒的几千两银子拿出来救济贾府落难的族人呢?
这一点早有预示,宝玉生日的时候,李纨抽花签抽到了梅花,她喝酒的时候说了一句:“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贾兰在闹学堂的时候,看见宝玉挨揍都很冷漠,拦着贾菌道:“好兄弟,不干咱们的事”。
这母子俩虽然身处荣国府锦绣丛中,但却是被冷落的边缘人,荣国府的荣华富贵他们沾不上太多便宜,又何必苛责他们在家族败落后没有救济族人呢?
作者对李纨的怨念这么大,最大的很可能是因为她没有出手救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贾府落败之后,贾琏获罪,王熙凤身亡,巧姐被“狠舅奸兄”出卖。
按巧姐判词中,被刘姥姥出手相救的预言来看,最可能的就是沦落风尘,被卖进青楼,或者大户人家当家妓。
这时候贾母早已亡故,贾赦有石呆子案和勾结平安州外官的罪名,贾琏是给他跑腿的,身上还有强娶尤二姐有妇之夫的罪名,鲍二家的人命等。贾政和王夫人给甄家窝藏赃物更是欺君之罪,这些人全都要下狱治罪,重则杀头,轻则流放,谁也救不了巧姐。
只有李纨母子可以保全,李纨的娘家是清流一派,京城有人做官。她丈夫有秀才功名,自己是守节的寡妇,常年不参与家务事,贾兰十来岁,很可能也考了功名。所以李纨母子不会被牵连,她们可以保住自己,离开贾府投奔亲戚,或者自己租个小房子也可以支撑门户生活了。
李纨这些年在贾府几乎是拼了命的在攒钱,王熙凤给她算过账,她每年各种收入加起来至少有四五百银子,贾珠死了十来年,她就攒下了五六千两银子。尽管这点儿钱,可能还不够王熙凤弄权受贿一次的收入,但却是李纨母子全部的身家性命。
贾珠死了,荣国府的爵位本就是贾琏的,二房就算能继续管家,那也是宝玉继承,因为贾母宠爱宝玉,王夫人的娘家有那么强势,还有薛家母女虎视眈眈。
李纨母子和她的清流娘家毫无竞争力,她只能拼命攒钱,努力维系人际关系,力求保住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将来搬出府门生活,好有一些保障。
贾兰读书科举,将来做官打点人脉,还要娶亲,李纨养老,哪里都需要钱。甚至这点儿钱,如果贾兰将来考不上功名,都不够娶一门体面的婚事。
当贾府抄家获罪,败亡沦落之后,李纨和贾兰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更加战战兢兢的活着。守着她们这点儿钱财。如果让他们拿出几百两甚至三千两去救赎巧姐,其实真的是为难人了。
因为贾兰还要考功名,再和贾府的族人有过多牵连,或者因为救赎巧姐得罪其他官宦人家,都是很危险的。
要怪就怪王熙凤,当年做事太歹毒狠辣,没有给自己留后路,积的阴德不够多。除了刘姥姥,也没能真正交下可以托孤的人,所以她的女儿才会受这样的苦难。清虚观的张道士虽然是个骗子,但他对王熙凤的预言没错:“再不积阴骘,就会早死”。
王熙凤当年的管家权,就是王熙凤从李纨手里夺取的,甚至寡妇不能管家理事的规矩,都是王夫人专门给李纨定的。因为贾母也是青年守寡,管家理事把持家业数十年,完全可以,后来王熙凤病倒,李纨也可以出来管家理事。
李纨对王熙凤本来就是“如冰水好空相妒”,她嫉妒王熙凤的权势、威风和管家带来的种种利益和好处,王熙凤对李纨也是面子情分,甚至还当众说李纨小气不舍得自掏腰包给大家办诗社,又说李纨一年的收入如何多等等,其实对李纨都是诛心。
所以,李纨对王熙凤的女儿落难漠视不理,虽然算是无情无义,但也没必要道德绑架她。
她比王熙凤的苦难深重太多,她是个更可怜的人,作者把他们母子都写死,也算够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