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周实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后诸侯才开始造反,而刘邦分封制才几十年就开始造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岩讲录】的最佳回答:
这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分封制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很多人理解分封制,就是皇帝把自己手里掌握的土地分封出去,造出一堆大大小小的诸侯。这样理解好像没毛病,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至少周初封建的时候,远远不是。
我们在大一统的传统中过习惯了,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的理解可能跟它最初的意思并不相同。
夏、商、周,上古三代,名义上也是大一统,但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对各个部落、各个方国、各个诸侯国,并没有直接的统治力。欧洲封建社会,有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说,三代亦然。不是天子不想管,而是实在管不到。这还是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发达,通讯手段过于落后,对于“广土众民”的中原大地,只好采用分而治之的间接统治方法。
这也就是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所说的:“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不是天子不想直管,而是管不过来,只好分封诸侯镇守之。
例如,武王伐纣,灭了殷商,但是对于殷商遗民,并不能直接管理、统治,还是要封殷商的王子在殷商故地。先是武庚、“三监”,后是宋、卫,都是分封殷商遗族或者同姓诸侯在那里世代镇守。
而很多地方的分封,只不过承认个既成事实,纳入到纳贡体系里来,维持表面的“礼法”罢了,关起门来,人家就是自成一体的独立王国。
再加上,那个时候的封建,实际上是开拓性质的。天子把哪位诸侯封在某处,并不见得是那个地方已经处在天子的治下,而是划定个大概的范围,有本事你自己去占好了。
封到封地的诸侯,有本事的能渐渐做大,没本事的,就可能经营不下去了。上古三代,中原是”华夷杂处“的环境,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并不是“四夷”就只处于四境,而是就在中原诸侯国之间的缝隙里,跟华族居民犬牙交错。周天子尚可以被犬戎攻灭,何况诸侯国?卫国那位玩儿鹤的卫懿公,不就是被狄人灭了国?为什么春秋的时候齐桓公提“尊王攘夷”可以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当时诸侯国面临的最大的威胁,还并不是彼此兼并,而是在蛮夷的洪流面前如何生存。燕国也是差点被灭国,就是赖齐桓公才得以保全。本来带领各诸侯国应对蛮夷的责任,应该是周天子的,但是东周以后,周王室衰微,就由有力的诸侯负起这个责任了。
说到这里,回到题目本身。首先,周实行分封制后,诸侯并不是四百多年后才造反。其实刚刚分封了,诸侯就造反了,就是“三监之乱”,周公还亲自东征,后来西周的历代周王都没少征伐。但是相对于后面的诸侯乱世来说,这个频度的确少得多。这一方面是史料记载得比较少,另外就是,刚刚分封的很长一段时间,各个诸侯国之间亲缘关系比较紧密;各国都还只是在自己封地周围开拓,并未直接接壤,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直接冲突;而当时诸国直接的威胁并不来自彼此,而是蛮夷之国。
可刘邦分封就不一样了。其实何止是刘邦分封,在之前的项羽分封就已经是了。那时候中原地区已经开发比较成熟,这个时候分封,相当于战国的延续,各诸侯国间直接冲突,利益当然难以平衡。项羽分封完十八路诸侯,马上就有人造反了,还不是后来得天下的刘邦,而是齐国。刘邦分封也不是几十年后诸侯才造反,他当皇帝的时候,异姓王就已经该反的、不该反的,都被他整得差不多了。文景时代对付同姓王,武帝时还要用“推恩令”最后定局。
时代已经不同了,经过战国厮杀、秦并六国,统一的帝国开始成为稳态,这个时候再搞分封,就是逆潮流而动了。
说白了,上古三代分封,要么是承认既成事实,要么是开疆拓土。周初封建最为典型,也证明了在开拓期,封建制度卓有成效。而当中原地域已经开发相对成熟,这个时候搞分封,就都是从自己已经可以直接管理的郡县中设置封地。一个是封的反正还不在自己手里,一个是从自己兜里掏出来的都是肉,这是有本质不同的。
在开拓进取阶段,分封制非常有效;一旦天下定鼎,分封就不符合郡县制下大一统帝国的利益,就要被翦除了。这就是为什么从秦汉开始,封建制虽然屡有反复,但逐渐不再成为主流的原因。
【2】、来自网友【遥望燕园】的最佳回答: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秦王嬴政奋六世余烈,东征西讨,消灭了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并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从此,中国历史正式告别分封制,正式进入郡县制。
所谓分封制,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封土建国的意思。
天子拿过地图,在某一块土地上画个圈,跟某某子弟或功臣说,从此,这块土地就是你的了,你就是这块土地的王,你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组建自己的军队和政府,在这块土地上收税。
从此,这块土地就成了某某子弟或某某功臣家族的,父死子继,世代相传。
这就是分封制。
而所谓的郡县制,就是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划为郡,郡下又划为县
所有土地理论上都归天子所有,天子在整片土地上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每个郡、每个县又建立各自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管郡政府,郡政府管县政府,县政府再通过基层官吏官吏县内的所有百姓和土地。
这就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地方行政长官不同于封建制的国王,他只有治权,没有主权,更不能世代相传——因为他是由国家统一任命的,有任期,但总任期不固定,他有可能高升,也有可能被贬谪,还有可能退休。
但是,历史教科书没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汉承秦制,但汉高祖并没有全盘继承秦始皇的政治遗产,而是在秦始皇所创立的政治制度上做了一些调整,最明显的,西汉初期没有完全拷贝秦始皇的郡县制。
汉高祖刘邦在西楚霸王咸阳分封的既定整治成果和楚汉相争结束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行了「郡国制」的政治模式,所谓郡国制,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杂糅的产物,在中央政府也就是汉政府管辖的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在向天子称臣的各诸侯所管辖的范围内,实行分封制。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汉高祖刘邦搞的还是分封制,燕、梁、楚、淮南、长沙诸诸侯王,不过是给汉高祖刘邦上了个皇帝的尊号,承认刘邦天下共主的身份而已。
这一段历史表明,从西楚霸王咸阳分封开始,封建制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个短暂的回潮,一般认为,这一回潮持续到汉武帝时。
这似乎印证了我们中学课本上的知识,历史总是螺旋的前进。
但是,在封建制短暂回潮的这一段时间内,便是接连不断的诸侯造反,先是汉王刘邦造霸王项羽的反,后是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造汉高帝刘邦的反,后是齐王刘襄等造汉后少帝刘弘的反,最后是楚王刘濞等造汉景帝刘启的反。
而同样实行分封制的夏、商、周,都是发展了几百年后才有诸侯造反,为什么明明都是分封制,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三方面的原因。
①夏商周时,人口有限,全民的生产力有限,人们在原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就能过得很好了,各诸侯既没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也没有向外扩张的能力,所以那时很少有诸侯造反。
但从春秋开始,人口不断地争夺,生产力取得极大的进步,各诸侯有了向外扩张的欲望和能力,诸侯间的相互攻伐也就成了常态,所谓春秋无义战,说的便是从春秋开始,战争已经谈不上「义」了,就是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城头变幻大王旗,变得极为正常。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秦王嬴政登基的时候,众多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了,天下归于一统是必然的,只有天下一统,才能彻底遏制诸侯王继续攻伐的欲望,只有天下一统,才能在理论上使人民免于战争的苦楚。
而秦始皇不过是那个摘桃子的人而已。
②秦始皇和秦二世执政时期,国家并未如预料的那般,减轻人们的负担,人们依旧要像战时一样,不断地付出,甚至由自由人沦为刑徒,人们再也受不了这种苦楚了。
秦始皇死后,这位曾经了统一了六国极度权威的帝王归为尘土,政府内原本唯秦始皇命是从的大员逐渐掌握话语权,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行力下降,原本被打压的东方六国百姓和野心家也趁此机会揭竿而起,秦二世胡亥又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于是,大秦亡了。
秦亡于项羽和刘邦所代表的楚军,也亡于陈胜、武臣、魏咎、田儋、赵歇等各诸侯四处点起的烽烟,更亡于秦帝国治下的百姓对秦政的愤怒。
因为武力的不济,项羽只能在咸阳主持分封,而不能称帝;主持分封时,项羽把自己可以自主处置的秦楚两地皆一分为四,秦地分给刘邦、章邯、司马欣、董翳,楚地分给项羽自己、英布、吴芮、共敖,而项羽和刘邦的老领导楚怀王熊心,则被遥尊为义帝,有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的身份。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仔细地看项羽的分封,就能发现,项羽的分封其实是在给各诸侯埋雷,项羽要的并不是一个平衡稳定的政治形态,而是一个随时会不断起火的天下大势,项羽要在当灭火队长的同时,逐步地兼并天下,最后成为秦始皇那样的帝王。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当年可不是随便说说就算了的。
随时会起火的天下大势也确实如项羽所料,但项羽料到了开头,没料到结局,没料到局面会彻底失控,在失控的局势下脱颖而出的,竟然是汉王刘邦。
刘邦于垓下击败项羽后,被诸侯推举为皇帝,而后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人的造反,不过是秦末诸侯混战的延续罢了。
③刘姓诸王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后,不会坐以待毙,必会奋起反击,这便是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
但其实,在七国之乱前由齐王刘襄主导的诛诸吕,虽被汉文帝、周勃君臣给予了正面肯定,但实际上,也是一种造反。
吕后死后,吕后时期遭受打压的刘姓诸王意识到,虽然自己也姓刘,但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自己随时可能被调离封地(梁王、淮阳王),随时会被削去部分封地(齐王),自己随时会绝嗣(燕王),当他们被打压后,吕家和惠帝的儿子就会过来填补这些空白,他们不但不能坐以待毙,还要发起最猛烈的反击,一举拿下最高的权力,主导天下大势。
这其中,齐王刘襄做的准备充足,也差点就成功了。
可惜,当年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害怕刘襄登上皇位后秋后算账,把吕后打为负面人物后,他们也会被打成附逆之臣,他们的爵位、前途都将不保,因此,以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的老臣迎立了皇四子代王刘恒为帝,功臣和皇子达成政治同盟,仅在军事上短暂占优的刘襄也不得不妥协,回到封地齐地继续做自己的齐王。
在这里,我们看到,刘姓诸王之所以要反,是因为怕,怕失去,所以主动出击,这跟春秋、秦末的诸侯战争都不一样,春秋和秦末的诸侯之所以要打,是因为想要更多。
参考资料:《史记·周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孝景本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黥布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