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塔山之战为什么能守住?国军在进攻中踩了哪些坑?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归去来兮 35011918】的最佳回答:
主要原因在于:
1、地形存在有利守方之处。
就整体态势而言,国民党军已占据塔山南面之大小东山、影碑山等高地,居高临下,便于发扬优势火力,东野阵地全部在敌炮火射程范围之内。但由于塔山西边紧靠大虹螺山,东边是渤海,国民党军不敢利用塔山以西(因为是山区及解放区)进行迂回,只想凭着优势火力打通两锦公路,这使得国民党军无法大规模展开兵力,便于防御一方部署上形成重点,集中兵力和火力。
2、部署正确
根据战前的分析,东野确定了塔山桥、塔山堡和刘家屯北高地三点的重点防御。对东野而言,守山必守村,守村必守桥,而要守住村、桥又必须守住刘家屯北高地。这三点突出于阵地前,守住这三个要点,就增大了我阵地的纵深,节省了守备兵力,同时迫敌过早展开,制止敌炮兵靠前,便于我部队机动。
程子华等高级指挥人员在战前视察阵地时,从两个方向看了地形,确定了以塔山村为防御重点,将国民党军的进攻束缚于此点,从而在广阔正面大量节约了兵力,厚集了纵深及预备队,也减少了伤亡和弹药消耗,使白台山山脚与塔山之间能相互为依托,对阻击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该地村庄散落,没有明显的地标,也不利于敌火力的发扬。村后的丘陵,成为国民党军炮兵的重点目标,国民党军大部分火力被浪费了。
3、战术思想对头
各团的兵力部署都取纵深梯次配备,第一梯队营的阵地亦取二线至三线配置,以极少数兵力扼守前沿要点,以火力直接控制敌前进道路,造成敌人没有展开兵力的地带。团营两级均保持强大预备队,除以火力支援前沿阵地战斗外,以及时的反冲击消灭突入前沿阵地之敌。从战术思想上来讲,就是限制敌人只在我前沿阵地支撑点上争夺,不让敌人突入我纵深阵地。
在这种战术思想指导下,在部署上第 34 团只用一个营来守塔山,一个连守打渔山,12 师手里掌握了三到四个营的反冲击力量;第 11 师以一个团守备 261 高地以西、反车沟以东阵地,师主力集结隐蔽于乌家屯、颜家屯,随时准备出击;第 10 师的第 28、第 30 团布置于潘家屯以西,甜水河以东,王善屯以南一线,准备出击,第 29 团集结于宋家洼。按照第 4 纵队的塔山战斗总结,此役“我四纵仅以全纵五分之一的兵力(五个营)用之于扼守要点阵地。而五分之四的兵力为我各级所掌握的突击力量。纵队掌握一个整师,师能掌握五个营,团营均能掌握三分之一或之二的突击兵力。”[1]
4、兵力上的基本均势
过去一般较少谈到这一点。原先估计“锦西敌人可能抽出六个师左右兵力向北增援,我军则以八个师兵力对付此敌,兵力较敌优势”,后来(10 月 8 日)估计“锦西之敌可能有八个师左右的兵力,将死命增援锦州”。[2]从兵力上讲,敌我基本均势,在短时间、狭窄地幅的作战中,这对于防御一方是有利的。
5、火力上的局部优势
这一点过去也很少谈到。以第 12 师为例,当时齐装满员,全师共 13000 余人,师直有炮兵营、警卫营、工兵连、侦察连、通信连、运输连。各团均有 3000 余人,团直有九二步兵炮连(九二步兵炮 4 门,第 36 团缺),八二迫击炮连(迫击炮 6 门),警卫连、侦察排、通信排、运输排。步兵营有一个重机枪连(重机枪 9 挺)、三个步兵连,连有六〇炮排(炮 3 门),每个步兵班有轻机枪 1 挺。全师有大小火炮 110 余门,轻重机枪 350 余挺。这些火力特别是炮兵火力,在防御中组织起来,把火力集中在某一点上,其威力是很大的。再加上纵队炮兵群的火力,可以在战斗的个别时间、个别地段上,造成某种程度的火力优势。[3]
此外,双方在士气上的巨大差异也是导致国民党军攻势衰而易竭、振而难久的重要原因
【2】、来自网友【易眼看世】的最佳回答:
看过不少描写塔山阻击战的文章和介绍,一直不能明白,胜利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当然,讲军队素质和大无畏精神国军无法和东野相提并论。但打仗布阵,一定是相生相克。四纵以三千多伤亡克制独 95 师,并且给东进兵团造成六千多减员,使其丧失信心,一定有硬道理。
直到志愿军铁原阻击战,才发现,两者相似度极高。东野的指挥员吴克华和志愿军 63 军 189 师蔡长元采取了极为类似的战术。
美军和国军也采取了同样无脑的进攻方式。以波浪式集中冲击企图撕开对手防线,从而击溃阻击者。
蔡师长给这个布阵叫做洒芝麻。部队完全分散,以极零碎的方式布署阵地。看上去毫无章法,实际上是扬长避短最佳方案。美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对这稀碎的阵地无法造成集中杀伤,在看似无险可守的区域只能依靠步兵冲锋进行逐个清除。而在步兵战术和品质意志上,志愿军无疑更高更强。当进攻方的伤亡达到一定程度时,军心会不可避免的动摇。而衰竭的士气会影响战斗进程。阻击战的核心,一是攻者急于过关,二是守者拖延时间等待态势逆转。铁原的后续防线建好有生力量加入后,突袭的意义就不大了。时间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美国人遇到这种打法,也无法理解其中奥妙,并产生了轻敌情绪。直到吃了大亏,急躁起来,只能加大进攻规模与频次。而这解决不了问题。等到铁原布防完成,再攻已失去主动,再冲击也就没必要了。189 师虽承受了巨大损失,但阻击任务却圆满完成。这一仗,美国鬼子丢了夫人折了兵,颜面扫地。
同样,在几千米对防守极为不利的战场上,四纵的做法达到了更佳的效果。毕竟国民党军队的战力还不能和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相提并论。
我认为,这才是塔山阻击战,国军失败的战术原因。
撒芝麻,并不是什么军队都能运用的。对战士和一线指挥员要求极高。没有大无畏的精神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志,根本无法完成。这也是大部分战斗中指挥官不愿使用的主要原因。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决心才能做此选择!
那么,破解方法有没有?有!
方法就是捡芝麻。用更强大的意志,和耐心一粒一粒的收拾。这种较量,比集团冲锋更为残酷。谁更坚决,谁能最终胜利。独 95 师,国军中的精锐,就采取了这一策略。也给四纵造成不小的伤亡。但自身的消耗更为惊人。直到打残了建制,退出战场。如果咬住牙关,再加上友军协同配合,结局并非不可改变。但战争就是这样,差一口气都会满盘皆输。
塔山阻击战之血腥,惊天地,泣鬼神。东野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是锦州攻坚战最大的功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过程的缩写。这样的军队,谁能阻挡得住!
说是踩坑,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相抗衡,才是失败的主因和最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