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过去的知青有再回过原来下乡地方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林看中国】的最佳回答:
我是七十年代末期下乡知青,基本上算最后一批。从那以后,就没有大批量的下乡了!81 年招工出来参加工作的。时隔近二十年我带着我的妻儿和本组两个知青,回到我曾经战天斗地三年零八个月的地方。乡亲们很热情,纷纷拿出零食和土特产,核桃花生等给孩子们吃。我说,你们留着吧!我们家都有,孩子经常吃。
队长老婆一听就说:你有是你的,这是我们的一心意!你还当是过去,家家都没吃的,哪来的零食!现在不同了!村里的人都有钱了!有开店经商的,开车跑运输的和基建盖楼的!能不富有钱吗!不像那时候,要吃没吃,吃上顿没下顿。还零食就别提了!七十年代的农村:那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汗珠子掉地摔八瓣!还没日没夜修大寨田!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顿吃一斤还吃不饱,关键是肚子里没有水!年轻人,又是刚出社会不会计划,饥一顿饱一顿。嗨!饿着肚子还要干农活。
没办法!我们经常到村民家里蹭饭。我就爱到队长家里蹭饭,他家 12 口人,两个老人加他两口和八个孩子!生活也不富裕。好在队长老婆人比较厚道,每次看我来了都给分点吃的(注:他们家人口多,都是分着吃)。记得:有一次过节他们家蒸馒头,她还给我留一个,让我记忆犹新!那时农村很苦,吃个白面馒头,就是过节了!
现在农村好了!吃穿不愁!还略有余头。这时老队长说道,你少说两句吧!让知青娃到各家各户都转转,你赶快回去做饭。我要和知青娃们,好好地喝两杯!现在想起来当年回村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2】、来自网友【刘承泽 3】的最佳回答:
我上山下乡的地方叫锦滨公社马溪大队第六生产队,村庄的名字叫蛇会,很奇怪的名字。它距县城 5 公里,田地边不远处就是著名沅水河。抗旱时抽水救灾,盛夏时洗净身上汗水灰尘,对河流可亲啦。
插队八年,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学会了为人处世,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生活的不易。
我是 1978 年年底招工返城,进了一家国企。跳出龙门后好运连连,士途一帆风顺。这里面有我平时的努力,也有国家昌盛时提供的机遇。
离开插队之地 35 年后才第一次回去看看,里面有原因,有些事不能释怀,心怀有埋怨。
50 多年里总共回去不足 5 次,每次回去都有变化。十年前,沅水二桥贯穿我插队的村庄,农民的土地全部被征收,每家每户分得征收款近 200 万元。家家户户盖起了三层小洋楼,家有余款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平整了所有小山丘,建起了巜滨江公园,公园内有屈原纪念馆,体育馆,文化广场,亭台楼阁样样齐全。沿河大道直通县城,柳树成排成荫垂在沅水河畔。
公园边缘建造有电梯高楼住宅小区,商店林立,灯火辉煌。我原来的自留地上建起了加油站,村尾又在建汽车站,一派繁荣景象。
每次回去落脚房东家,他家地主成分,那个时代受管制,队领导责令他空一小间房供我住,我才度过那个年代。
只有村上的那囗老井没变,它一年四季就这么流着,滋养着村民。每次回村,我都要在井边坐半个小时,回忆着过往。
井边有一个小房间,村民无所事事,都聚集在那儿打麻将,可开三桌,非常热闹。每次回村第一站就去那儿,几十年没见,人的变化很大,半天才认出来,大声叫着乳名,欢声笑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