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鱼重同学】的最佳回答:
俗话说“棺材板,七尺三,一头大来,一头小,一头高来,一头矮,装尽天下英雄汉”。过去有人去世了以后,通常都会先放置到棺材里面,在摆放到灵堂上。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有时棺木虽然颜色、大小不一样,但都是一头高一头低,一头大一头小的,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据老一辈人们讲,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有三个:
1)便于分辨方向。古人在白事上,讲究“事死者如事生”,是有着诸多讲究的。棺木下葬时,对棺木的朝向也是有要求的,棺木两头做得不一样,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便于人们区别哪头是头,哪头是脚,下葬时方便辨别方位。
2)阴阳学说。古人信奉阴阳学说,并把这一说法运用到生活之中,尤其是丧仪上。棺木一头大一头小,代表着一阴一阳,死者虽然不在人世了,但并没有消失,仍在阴阳之中,存在于天地之间。此外,棺木又叫作“阴宅”,是人死后的住所。棺木既然是人死后居住的房屋,自然也要和生前居住的房屋一样,古代的房屋屋顶成倾斜状,中间高出两边,所以棺盖也做成房屋的形状一头高一头低。同时,这样的形状有利于排水,使棺木不易腐烂。
3)贵贱说。俗话说“头枕高山,脚踏河流,上为天,下为地”,传统文化中上面总是要比下面尊贵,古人云“头乃六阳之首”是人体中最要的器官,所以棺木一头高一头低,意寓头高脚低。下葬时,坟头放脚,坟尾放头,方便祭祀时,死者能够面对生者。
当然,如今随着火葬的推广,棺木已经很少见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透过这些古老的习俗,重温古人的智慧。
【2】、来自网友【关山听风】的最佳回答:
有一些传统手工制作器物的形状,总让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前人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呢?棺材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什么棺材的形状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呢?
一、棺材的结构和造型及民俗
不同地方,在棺材制作上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棺材制作,存在差异比较大些,但是,不管南方还是北方,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样式是一致的。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说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从棺材的结构和造型及民俗说起。
1、棺材的长度
可能是北方人普遍个子比较高,棺材的长度为七尺三。农村老话说:“七尺三走遍天”,指的就是北方棺材普遍采用的长度。而南方人的个子相对矮一些,棺材的长度为六尺三。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别人说出棺材的长度时,因和自己家乡不同,而争论起来。其实这也没什么好争论的,一乡一俗而已,这就是我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这与我们过去睡的老式床一样,有的地方在制床时,尺寸的尾数要留七,有的地方则尾数为三,还有的则是其他数字。这都是地方风俗,没有对错之分。
2、棺材的外表颜色
从棺材的表面颜色来看,北方棺材有两种色调,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俗称为黑板和红板。红色是为高寿老人准备的,代表喜丧。南方棺材为里红外黑,也就是棺材桶子的漆为红色,表面的颜色一律为黑色,俗称为黑板。
过去还有一种颜色,棺材不上漆,俗称为白板。我国南北民间都有,但只能看成是一种特殊情况,过去农村,只有殇亡、处极刑等特殊亡故之人,或者极其贫穷之人才用白板。
3、棺材的构件
棺材总共由四种构件,六块板子组合而成,即盖、底、墙、回组成,上面那块称棺盖,两边的称“墙”,下面的那块称底板,前后横板称“回”,前头的称“前回”,后脚称“后回”。
这个“回”字有双重含义:一是从表面上来看,横木板位于上盖、下底、左右墙的之间,且向内凹进去一些,因此外形看上去很像汉字中的“回”字。二是棺材的“回”,就是亡故之人的两道门。有亲人盼着亡灵回家的寓意。按照我国民间迷信说法,先人去世埋葬后,灵魂会经常到家里走走,这样才能顾家和顾子孙后代。民间逢年过节在家祭祖,就是把先人请回家中。实际上,这表现了亲人对亡故之人的思念之情,和无法割舍的血脉之情。
一副棺材通常共用原木十件,俗称为“十筒子”,也称“十刮子”,也就是一件原木为一“筒”或一“刮”,一种方言上的差异。盖子、底板分别由三件原木组合而成,两堵墙各由两件原木组合而成。“回”主要用树蔸的短段做成,也就不算在内。这些组合都是用榫卯咬合,两头的“回”也是用榫卯咬合的。一副棺材做成后,不能钉一颗钉子。
4、棺材的封盖
北方棺材给棺材盖留了钉眼,封盖时用钉子钉上;南方棺材则在棺材盖和桶子之间做成榫和卯,即榫头、卯槽(也称榫槽),封盖时用榫头对准卯槽推进去,再有皮纸贴在盖与桶子之间的缝隙,这样就完全密封起来。
南方棺材的这种榫卯制作原理,与南方木房屋建造的榫卯原理一样。木房屋建造全部用榫卯咬合和穿梁,也不用一颗钉子。
南方习俗,棺材钉上铁钉,被视为对亡故之人的深仇大恨,人死后也不放过。因此,棺材封盖时非常忌讳用钉子钉,如果钉上钉子,子女被视为忤逆不孝。
棺材制作也与房屋的建造一样,讲究树木的摆放顺序,不管是棺盖、棺墙,还是棺底,木头的根(树蔸),要放在棺头,木头的梢头(树尖),要放在棺尾。这就像建木房子一样,不管是立柱子还是装修墙壁,树根部要朝下,树的梢头要朝向,顺序不可颠倒。
5、棺材的形状
棺材形状是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有头有尾。棺头俗称前头,棺尾叫后脚。前头就是高而宽的一端,后脚是矮而窄的一端。
棺材俗称寿材、寿木等,民间又普遍称为长生、老木、老屋、寿屋、千年屋。其中称老屋和千年屋,在南方农村很普遍。
也就因为民间将棺材称为“屋”,棺材的外形,特别是盖子也就做成屋顶的形状,中间高出两边,中间为“屋脊”,两边为瓦檐。过去,民间在坟墓前立碑,有一部分与民居大门或牌楼浓缩形状,俗称“五角碑”,主要是大部分这种形状的门有一个顶,四个屋檐翘角。民间认为这就是阴宅的“大门”,那土坑里的棺材就是阴宅的房屋。
6、棺材男女有别
棺材有男人的棺材和女人的棺材之分,一般来说,识别男女棺材,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前后横板上贴有“寿”和“福”字来区分男妇棺材。贴“寿”字为男人的棺材,贴“福”字为女人的棺材。
然而,这也不是识别男女棺材的普遍标准,只是一些地方的习惯做法。有一些地方,不管男人的棺材还是女人的棺材,讲究“福寿双全”,通常在棺头的“回”上贴“福”字,在后棺尾的“回”上贴“寿”,这样做好的棺材也就算是“福寿双全”了。
也有一些地方把福和寿两字倒过来贴,即棺头贴寿,棺尾贴福。这种做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还有一些地方,不在两头的“回”上贴福寿,而是在棺盖上正中央贴福或寿。
另一种是通过棺头盖子高低来判断男女的棺材。如果两副棺材摆放在一起,棺头盖翘得高,线条雄壮的,为男人棺材;棺头盖你低一些,线条比较柔和的,为女人棺材。
二、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
上一节棺材的结构和造型以及与民俗相关的民俗含义。通过上面的讲解,有利于更好理解,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民间棺材的这种形式来由,民俗说法比较多,也都有其理由。这里介绍民间比较公认的两种说法。
1、用整段木头做棺材的说法
古人发明用棺材埋葬先人的时候,因工具条件限制,以及木工技术的限制,人们用整段木头做棺材,就是在木头凿个洞穴,把亡故之人放进去。因为考虑到人摆放在木洞穴内,双肩宽,占的地方宽,双脚并拢时比较窄,占的地方就窄。而树根部要宽大一些,凿开的空间要粗一些,树的梢头要细一些,凿开的空间要小一些。
由此,古人就把亡人的头部摆放在树的根部,把脚放在树的梢头。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改进,木工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大棵的树木越来越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用根木头来制作棺材。制作棺材时,仍然仿效独根木头所做的棺材形状。直到现在,有土葬的地方仍旧如此。
这种说法比较客观,也得到了现在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现在一些人没有山区生活的经验,认为砍下一棵大树后,锯成一段一段的木头,总是根部要粗一些,梢头要细一些。实际生活中还真不是都是这样的。
对一些比较高大笔直的树木,砍伐后,按现在国标锯成 2.2 米长的原木,除去第一段和尾梢的几段外,中间的几段,根和梢的粗细没有差别,对没经验的人来说,还真分不清哪头是根,哪头是梢。如果锯开木板,就更加分不清了。
过去,一些山区木匠师傅,一般通过木的纹理来辨别木板的根和梢。如果连木板的纹理都不能辨别出来,也就出不了师,永远只能做帮手。要说在给人家建房子的时候,把木板装倒了,返工时间小,还会成为笑谈。
远古时代地广人稀,这种高大笔直的木材还是很多的。因此,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一定靠谱。
2、民间神话传说
在我国民间,有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人们靠狩猎为生。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是狩猎能手,善射箭。为了保族群的平安,致力于驱除虎豹。有一次,首领为了除了一些伤害过他们部落多人的恶虎,他跟踪老虎越过了九十九座山岭,趟过了九十九条河流。最终老虎被首领逼上了悬崖绝壁,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与首领展开殊死搏斗,最后,老虎和首领在搏斗中,一起坠下了悬崖。
当部落人们找到首领的时候,老虎摔死在大树下,而首领则被挂在树上,脚朝树梢,头朝树根,也牺牲去了。但是,他的双眼睁得很大,注视着地上的老虎。
部落的人把首领带回家,把挂着首领的那棵树也砍回家,并用这棵树做成棺材。人们把首领放进棺材的时候,按照首领牺牲时的方向摆放,脚朝树梢,头朝树根。从此以后,这种做法形成习俗,流传至今。
有的人说,这个英雄首领是伏羲,也有人说是后羿,还有很多种地方人文始祖的说法。
在长江流域一带,人们则认为是梅山神张五郎。有的说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狩猎高手,有的说是来自现在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裔,还有的说就是来自山东泰山。不管是哪儿的人,张五郎是梅山区域(现在湖南雪峰山脉区域)本领高强,屈指可数的猎人。故事梗与上述故事大同小差,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为民而死,死后倒挂在树上,入棺的时候,脚朝树梢,头朝树根。
张五郎被后人称为狩猎之神,即梅山神。民间给他雕塑神像,其塑像很有意思,身体倒过来,两手着地,两脚朝天,被尊称为“翻坛倒洞张五郎”。
当然,古代民间有一种信仰,认为英雄是不会死去的,而是变为了神仙,并衍生出诸多神话故事,与上面一种说法并存民间。张五郎的传说广泛流传在长江流域及其他一些地方,其范围扩展到当今十多个省区市,成为过去民间,尤其是山区的狩猎祖师爷。亡故之人入棺,脚朝树梢,头朝树根,就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棺材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也是古人仿照树形状。
我国古代,英雄贤人对民俗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事迹往往会演变成一些传统民俗。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伍子胥)而设立,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等。还有一些姓氏为了纪念有功于家族(民族)的祖先,也设立了姓氏(民族)节日。比如,湖南湘西、湘西南、贵州黄平等地的农历四月初八节日就是如此,都是为纪念本地英雄而设立。
关于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来由,民间还有多种说法,比如,阴宅阳宅同理说,风水阴阳说等,这些说法也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民俗含义。
民俗文化本来就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一种民俗的形成,往往因地域不同,被赋予的民俗含义也存在一定差异,不能武断地说谁对谁错,传统习俗本来就不存在标准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