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农村老人讲“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这是什么意思?五服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高侃百态】的最佳回答: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说的是如果出了“五服”,也就没有亲情味了,而随着后人搬离到别的地方,从此不再是一家人。
在农村,大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是亲人也有远近之分,怎么判断亲近的远近呢?
很多老人就会说:“如果出了五服,就感觉没有那么亲近了。”
一般在五服以内的话,无论怎样,都会知道五服内的亲人埋在什么地方,而一旦过了五服以后,很可能成为一座无名坟墓,那究竟五服说的什么意思呢?
五服代表关系的远近
“五服”说最早见《尚书·禹贡》,书中写到: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靡,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这段话简单可以概括为:
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
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
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
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
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
通过上面五服可以看出,离王城越远,人际越荒芜,但是还都在王城的管理范围内,一旦出去五服,就是别国的领域。
而今,我们所说的五服已经不再像古代那么宽广,比如我老家是这样定义五服的,从自己开始推算,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这五代人为“五服”之内的同族宗亲。
不过也有的地方是从自己往上到爷爷辈,往下到孙子辈算五服的,每个地方或许都不一样。
服数越少,代表越亲近,比如一服的父子关系,而五服的话就相当于自己的爷爷和自己的孙子之间的关系,但真的能相见的话,我们也会感觉没有自己的父亲和儿子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是什么意思?
一般在五服以内的话,大都会知道五服内的亲人是谁,而一旦过了五服,就感觉像邻居一样的感觉,心里感受不到亲情存在。
换一句话来解释的话,那就是五服内的人最起码还知道老一辈的人埋在什么地方,而一旦过了五服以后,老一辈的坟子就成为了一座无名坟墓,无人可知。
相信您或许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农村过春节的时候,很多感觉不是很近的人来给自己的长辈磕头拜年,一问之下才知道,连五服都没有出,就感受不到亲情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下一句话,“人过五代另起坟”。
古代五服是指以自己为准,向前为父辈、祖父辈、曾祖辈、高祖辈,从高祖辈开始的这五代人为亲人。
而五代人中,自己的父辈、祖父辈、曾祖辈、高祖辈逝去以后,很多地方是安葬在自家的农田里,葬的多了,农田就被占用的太多,有的人家一亩地里有十几个坟头。
所以,当到了第五代以后,地里已经不能再安葬了,所以就会另寻他处,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影响自己的后人祭祀先人了。
久而久之,新起的坟因为后背都健在,所以日常还有人打理,而之前逝去的祖父辈、曾祖辈、高祖辈年轻一辈或许都不知道在上面地方,慢慢地也就不再过问,这也是农村老人常说的:“上坟不过三代”的意思。
而在改革火葬制度以前,大部分地方都是用泥土堆积的坟墓,平时有人打理的话,坟墓还清晰可见,但是如果无人搭理的话,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水洗礼,坟头就消失了。
所以,一般来说人,三代人的年龄加起来差不多 100 年左右,也就是说,大约 100 年以后,逝去的人就可能无人祭祀了,因为后人已经不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人了。
不久的以后,会出现很多荒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离了农村,也就预示着农村将有越来越多的坟子无人祭祀,而城市里的墓园里会有更多的人安葬,那么,农村和城市无人祭祀的坟墓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其实农村和城市除了地理位置不同以外,无人祭祀的坟墓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一样的。
1、农村的坟墓会慢慢消失
在古代,有钱人家对殡葬相当重视,一是要考虑风水,二是还要考虑防盗,所以,一般选的墓地都是一些深山或者地下很深的位置,不要说现在很难发现,就算是以前也很难找到。
就算是穷苦人家的人死去,也大都不愿意让死者暴尸野外,会选择在深山里找个山洞。
当然,还有一些超级穷的人,死后会随便找个荒郊野外的地方,用石头将尸体盖住,对于这样简单的坟墓,很可能家属前脚刚离开,一转身猛兽就把石头扒开,将尸体叼走了。
而近些年来,受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偷埋乱葬、侵占耕地等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近年来耕地、林地及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等禁止建造坟墓的地区仍有大量违法坟墓存在。
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偷埋乱葬、以罚款代替火化、骨灰装棺重葬等现象比较严重,既加重了人民群众负担,又占用了大量耕地。
因此,“移坟还田”在很多省份开展,“省下方寸土,留给子孙耕”,这是地方奉劝各家各户把地里的坟墓移走的宣传语。
坟子在农田里确实占用了土地,可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蓝天之下,死了以后不埋在土里埋哪里呢?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移坟还是推行了下去,几千几万的坟墓就此消失在田野里。
而这期间,如果是很久没有被人祭祀的坟墓,就会被集中处理,从此这个墓主人彻底从人间消失。
退一步来说,就算没有被移坟,由于长时间没有祭祀,用土堆砌的坟头在雨水和风霜中慢慢地变为平地,多年以后,人们为了建设高楼大厦,这些墓葬就会被破坏,“死人穴”上被人们盖上了新房子。
2、城市里的坟墓也会慢慢消失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城市里的公墓并不是说花了钱就可以永久使用了,而是跟房子有产权一样,公墓也是有产权的,而且产权期更短,只有 20 年,20 年以后就过期了。
公墓使用期限达到 20 年以后,如果子孙不接着续期,墓园就会通知墓主的后代子孙,告诉他们使用期限到期了,需要缴费续期。
如果逝者的亲属到期限没有续期,公墓管理方就会将坟墓认定为无主墓,相当于是逝者后代主动放弃了这座墓了。
随后,墓园就会将无主墓来进行信息公示,等到公示三个月以后,逝者后代还是没有来缴费的话,那墓园就会自行处理了。
在公示期三个月过完以后,墓园就会安排人员将骨灰盒取出,然后修正以后,将公墓进行售卖。
而被挖出来的骨灰盒,工作人员会贴上标签,并会在空地上放置一周左右,如果一周内没有人认领的话,那么工作人员就会就近集中深埋,或安放在骨灰塔中。
但是骨灰塔墓园任何的防护措施,在骨灰塔里存放的骨灰盒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腐蚀,但是墓园也算是“仁义”了。
据墓园工作人员介绍,无主墓是不可能一直任其存在的,虽然说处理的做法有些残忍,但是公墓也是要赚钱的,而且平时公墓管理方也会派人管理墓园的环境卫生,这都是成本。
因此,管理方是不可能任由那些无主墓一直存在的。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公墓也是需要请人打理的,这些花费都是需要逝者的家属承担的。
写到最后: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里,如果是埋在农田或者公墓里,后人很可能就会慢慢慢地忘记。
网上有这么一种方法,可以让后人祭祀自己久一些,我认为方法还是不错的:由于墓地价格越来越高,有些人就花钱买房子存放亲人的骨灰。
别看只是小小一座公墓,实际上费用是非常高的,网上的资料显示,北京朝阳陵园的收费是 158000 元起 ,外侨公墓的收费是 148000 元起,最便宜的是永宁陵园,但收费也是 7800 元起。
要知道一座公墓的面积是非常小的,单人或者合葬的公墓占地面积都不超过 1 平方米,很显然公墓的均价比房价还要高了。
有些地方的房价只要几千元,只要花上 10 几万就能买上十几平方的房子,而且居住权是 70 年(听说现在是永久的了),仔细一算,比公墓还划算,于是就有人有了新的想法。
早些时候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网红”小区,3000 元一平米的房价一经开盘就即将售罄,并且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来的外地求购者。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小区特别偏僻,远离市区,而且交通特别不便利,房子卖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很多人买房子不是用来给活人住的。
中国人自古讲究“人死为大”,有死亡那就势必要为其操办后事,而以前的“入土为安”的土葬已经被火葬代替,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国家提倡遗体火葬。
火葬带动墓地需求量大增,而墓地的价格也越来越高,于是很多人就想到花几十万买一套住宅房,住房产权 70 年,买来不住人,专门用来存放骨灰,还不用缴纳墓地管理费,这也是很多人买“骨灰房”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毕竟谁都不愿意去世后,子女们因为心疼高额的墓地费用不给自己续费、拜祭,自己就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最后想说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流逝,种姓和家族或许会在不久的一天变得四分五裂,而在几代人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唯一能说的就是:“我们的老家,回不去了。”
或许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绪中,才能回忆起在老家的某个田地里或者某个墓园里,我们的祖辈之前埋在那里,只是如今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2】、来自网友【故居行】的最佳回答:
家与家是相对而言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其实,远远不是,农村家族观念非常强,家谱,非常说明问题,宗祠,更是说明问题。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表现的是,家中有人去世,“五服内戴孝”,就是发给孝衫子,出了五服就不发给孝衫子了。这可能是多年留下
来
的乡俗,这样,就显得出了五服,不像一家人了。
五服,从本身讲为一代,父亲为第二代,爷爷为第三代,曾祖父为第四代,高祖父为第五代。如果是你爷爷辈的亲弟兄逝世,那五服,就得从你爷爷辈往上数,到你这一代就不是五服了;如果是你父亲辈的亲兄弟(即叔叔大爷)逝世,那五服,就得从你父亲辈往上数,到你这一代也不是五服了,因为,我们小辈儿都得随着,老人去了,我们做小辈儿的能不去吧?
记得,我爷爷高寿,86 岁,来了好多我认为远门子家族的人,有的称三爷,有的称三叔,但他们爷爷那辈儿,都没出五服,家里就得买好多白布,扯孝衫子—–
所以说,家是相对而言,因我爷爷活的岁数大,就得从我爷爷那辈往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