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弟兄反目成仇,百年后哥哥不在了,侄儿没叫,我自动奔丧丢人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水色心情 mm】的最佳回答:
三月末这一天,对于张忠维来说,刻骨铭心。他早上刚参加完前任嫂子的葬礼,一声不吭坐着儿子的车回家,在半路上收到了侄子出了车祸的消息,在中午收到了远在西安的哥哥去世的消息。
对于他来说,这天永远的失去了两个亲人,而且侄子生死未卜。
对于侄子本人来说,亲生父母相隔几百里,但三天之内都没了。
张忠维兄弟姐妹 5 人,哥哥是老大,然后是三个姐姐,他是老小。
他们的家在西北农村的一个小镇,方圆百里都是平原,没有什么特产,除了辣椒在本地稍微有点名气。
张忠维的父亲以前是一个货郎,走乡串巷的卖一些杂货,很辛苦,收入也不高,但他父亲能说会道,长的也很精神,后来被他母亲相中,成了家,他母亲的家 族在当地是大 户人家,年轻的时候,他母亲被人称作刘五小 姐。
张忠维父母结婚时,他的外祖父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张家很穷,但刘五小 姐心意已决,谁都拦不住,她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未来会证明自己是对的。
结果怎么说呢,张忠维的父亲这一辈子都没发达起来,虽然不能说太穷,但和富裕肯定不搭边,为此,她母亲那几个兄弟姐妹没少取笑她。
不过,多年以后,还是证明了他母亲眼光确实独到。张忠维兄弟姐妹 5 人,全都从农村考了出去,全是大学生,毕业后都在城里安家落户,在他们镇子,这个记录到今天都一直保持着。
相比母亲那些兄弟姐妹的孩子,依然大部分都留在农村的现状,确实笑到了 Z 后。
张忠维和三个姐姐关系很好,姐姐们对他这个弟弟也是疼爱有加,但和哥哥张忠实的关系很恶劣。
原因就一个,他认为哥哥就是一个陈 世 美,对不起自己的前嫂子。
张忠实比弟弟张忠维大 8 岁,是 50 年代中后期考上的大学,是镇里的第 一个大学生,而且考的还是西安的一所名校,加上张忠实外表不错,个子又高,当时真的是意气风发。
张忠实大学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这个时候幸福出现了,他母亲有一个不太远的表姐,平时走动的很近,表姐的女儿部 队转 业后也在西安工作。
这时候就和张忠实母亲提议,想亲上加亲,把女儿刘纯嫁给张忠实,母亲同意了,因为表姐的这个女儿,是她见过的 Z 漂亮的姑娘,性格温婉,而且知根知底,虽然文化没有自己儿子高,但在那个年代,也说得过去。
张忠实本人也同意,因为他从小就认识刘纯,上大学期间,寒假回家的时候,也见过刘纯穿军 装的样子,每次见到都心猿意马,现在对方有意,他自然十分愿意。
唯 一的瑕疵,就是刘纯比他大了一岁。
他们很快结婚了,婚后第 二年,儿子出生了,按家族的名字排序,起名张胜志。这个孩子的出生让他们的父母十分开心,毕竟是大孙子,刘五小 姐去西安帮着带了两年的孩子。
假如日子就这样慢慢的过下去,他们的未来可预见的会很不错,在那个年代,这个起步,已经不算低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张忠实有了别的心思,他喜欢上 了校内的一个老师,对方单身,比他小 7 岁,他觉得和对方的共同语言十分多,聊天的时候,能聊到一起去,比和刘纯在一起有感觉多了。
在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张忠实提出离 婚,刘纯很震 惊,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就质问丈夫,张忠实给了一个现在都不过时的回答,他说,我们性格不合……
刘纯自然不肯轻易离 婚,表示坚决不同意,并向双方的家里哭诉。
女方的家里自然都支持刘纯,对张忠实进行谴责和劝诫。
张忠实的家里,分成了三派,支持离 婚的就他自己,表示中立不发表意见的只有他的父亲,其余的家庭成员全都反对,其中以张忠维反对 Z 激烈。
在张忠维看来,哥哥做出这样的事,简直太没良心了,自从结婚后,嫂子对待公婆,对待他们几个姐弟,完全做到了长嫂该做的,对哥哥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而且还给哥哥生了个大胖儿子,好日子刚刚开始,怎么就能走到离 婚的地步呢?
所以张忠维坚定地站在嫂子这边,对哥哥先是规劝,然后是抨击,Z 后是痛骂。
但是,外人的意见左右不了张忠实,经过三年多的反复拉锯,他们还是离 婚了,刘纯选择了带走儿子,并通过以前老领 导的帮助,把工作调回了家乡所在的城市。
而张忠维大学毕业后,也分配回了这个城市,在水利部门工作,也是他们兄弟姐妹当中唯 一一个回到家乡城市的。
张忠维大姐在南 京,二姐在大 连,三姐在长 沙。
张忠实离 婚后很快再婚,家里这回分为四派,开心的还是只有他自己,依旧表示中立不发表意见的还是父亲,埋怨儿子做事伤人心但又心疼儿子的是母亲,其余人坚决反对。
尤其是张忠维,他明确表示不认哥哥,不认新的嫂子,并对刘纯依旧以嫂子称呼。
而刘纯也足以当得起这个称呼,她自此没
有再结婚,自己把儿子养大,名字还是张胜志,并对前公婆依旧很尊敬,对张忠维依旧当成自己的弟弟对待。
一转眼 10 年过去了,这 10 年里,和当时许多的国人一样,他们张家也按部就班的发生着变化,三个姐姐都已结婚生子,张忠维也结婚了,妻子是一名小学老师。
他们几个结婚的时候,都没通知哥哥,但张忠实后来知道后,把份子钱寄给了父母,让父母转交给弟弟妹妹们,几个姐弟表示这个钱他们不要,都留给父母花销。
我们再次假如,假如事情就这样平稳的发展下去,或许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会慢慢的缓和,至少不会更差。
但世间的事往往让人扼腕叹息。
主要的起因是在张忠维的新嫂子身上。
张忠维的这个新的嫂子,外表也很好,虽然在张忠维的眼里,和刘纯相比差远了,但其实确实不错,而且做事相对有心计。
她知道自己的婚姻,有些不光彩,但为了获得公婆的认可,她确实做到了一个儿媳妇应该做的全部。
包括主动给公婆生活费,主动恳请公婆来他们家里住,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细节,很暖心。
她做的这些还是有 效果的,至少张忠维的父母,慢慢的接受了这个儿媳妇,过年的时候,也让他们全家回来过春节,之前是不可以的。
尤其是这个再婚的儿媳妇,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之后,基本就没有芥蒂了。
不过张忠维姐弟几个还是不待见她,但她都忍了,脸上从来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悦之色。
不过,这一切在张忠维的父母去世之后,发生了变化。
张忠维他们家的小镇位于市郊,家里的院子不小,在 80 年代,他父母感觉老房子太破旧了,打算翻盖新的,但是手里没多少钱,张忠维手里也没多少。这个时候,张忠维的现任嫂子表示,为了让老人有个舒 适的居住环境,不够的钱他们出。
就这样,五间漂亮的平房盖起来了,甚至外墙还贴了瓷砖,盖房子的钱大部分是哥哥家出的。
张忠维的父母很开心,觉得这个儿媳真的不错,起码对老人舍得付出。
张忠维父母在这个新房子里住了 10 多年,在 90 年代后期相继离世。接下来的时间,这个房子基本是张忠维在打理。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 5 人,又都天各一方,见面的机会确实少了很多,以前过年,大家都会回来看父母,现在几年都见不到一面,那时候还没有视 频聊天……
本来就有隔阂的兄弟二人,更是连续好几年没见面。
这里面两人都有原因,对于哥哥来说,他认为婚姻是自己的事,和弟弟无关,但是这么些年弟弟却一直反对,对自己现在的妻子冷眼相待,实在是没道理。
对于弟弟来说,觉得哥哥的做法太没良心,他就是看不惯。
其实哥哥是想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的,但没能如愿,等父母去世后,更没什么机会了。
他们都过着各自的生活,每个家庭过得都不错,不过,比较来说,三个姐姐过得 Z 好,哥哥其次,弟弟张忠维过得没有哥哥姐姐们富裕。
需要另外提一句的是,刘纯和孩子过得很一般,张胜志长大后没考上大学,在叔叔的帮助下,进了工厂,当了工人。
张胜志结婚的时候,坚持不通知自己的父亲,在他的心里,根本不想见到父亲,母亲这一辈子的苦 难,全都是因为父亲的绝情,祖父和祖母劝他,但没用。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张胜志的女儿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西安的一所学校。
时间流逝,来到了 21 世纪,兄弟姐妹都退休了,都老了。外面社会也在飞速发展,他们老家的小镇也慢慢的被城市的扩张所覆盖。
涉及到他们的具体问题就是他们的老宅子要拆 迁了,由于院子比较大,补偿的金额不小,在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
张忠维在父母走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老院子过户到自己的名下,当时心情也不好,后来也懒得去弄,就一直拖了下来。
等要拆 迁的时候,按规定需要确定产权归属,需要他们兄弟姐妹 5 个人都签字确认,分歧出现了。
三个姐姐首先表示不参与分配,她们老姐仨的意见是给弟弟,因为父母主要是由弟弟养老送终的。
张忠维的意见是把这份家产给自己的侄子张胜志!因为他是老张家的大孙子,而且日子过得很一般。他的心里还有给刘纯补偿的意思。
但张忠维现在的嫂子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她明确说,当初盖这个房子的钱,大部分是他们家出的,虽然没能常年在老人身边照顾,但每月的生活费,他们给的 Z 多。
也尽到了赡养老人的义务,所以这份家产,他们得分一半,至于另一半张忠维自己愿意给侄子,她不管。
她的观点受到了张忠维姐弟四个的全体反对,归结一句话,就是不同意。
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争论的依然火冒三丈,把这些年的好多怨气都发了出来。
现任嫂子哭诉,说我也是你们老张家的人,也给你们老张家生了两个孩子,也对公婆尽心尽力,为什么你们一直把我当外人?
三个姐姐没说太过分的话,只是说虽然这个钱不少,但你们家条件也很好,比张忠维家的好许多,而且远在外地,实在不应该回来争这个家产。
而张忠维直言,你们这些年日子过的一直顺风顺水,而张胜志和母亲过的却是一直很艰难,原因是什么,你不知道吗?
张忠维的哥哥张了好几下嘴,但没说什么。
争论来争论去,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气氛弄得越来越紧张。
但是,问题必 须得解决,时间不等人。
Z 后,他们咨 询了律 师,对方表示,兄弟姐妹 5 个人都有继承的权利,不是只能全给儿子。
这时候,三个姐姐表示,既然一直说不通,那么我们 5 人均分吧!不同意也得同意,要不经过司 法途径,也是这个结果。
现任嫂子很不心甘,但没办法。
补偿款分成了五份,每人一份,三个姐姐当着大家的面,把钱给了张忠维。
他的嫂子脸色煞白的看着眼前这一切,他哥哥张忠实也气的浑身颤 抖,他指了指几个妹妹和弟弟,一言不发,带着自己的妻子转身离开,从此再无相见。
时间又过去了几年,张忠维虽然没有和哥哥见过面,但哥哥的消息他还是知道的,这都因为侄女。
说来也很有趣,张忠维虽然不喜欢哥嫂,但对两个后来的侄子和侄女还是很喜欢的,以前父母在的时候,放假和过年的时候,两个孩子回来祖父祖母家,他都带着到处玩。两个孩子长大后,和叔叔也一直有联系,尤其是侄女。
通过侄女,张忠维知道哥哥近几年身体很不好,走路都费劲,他的心里慢慢的有了一点改变。
他想自己也是 70 多岁的人了,而哥哥都 80 多岁了,以前的事情不管对错,但毕竟都过去了,已经无法改变。
他想着改变一下现状,也把自己的心思,通过侄女隐含的表达了过去,结果不出意外,被嫂子坚决的否 决了。
张忠维也只能心里叹了口气,没再做什么。
而刘纯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后期基本长年卧床,Z 后还是走了。
走之前,她虚弱的躺在那,和张忠维聊天,她表达了自己的感谢,说感谢这辈子张忠维对她和侄子的照顾,说不后悔当了他的嫂子,张忠维哭的像个孩子。
没想到,这才三天过去,哥哥也走了,侄子虽然抢救过来了,人没事,但腿折了,需要卧床休息。
张忠维实在是无法排解心里的心结,他决定去送哥哥 Z 后一程。
不管是不是会受到嫂子的诘难。
写在后面:
1、无论之前有什么恩怨,哥哥已经走了,肯定得去送一程,这不丢人。
2、亲兄弟之间,即使再反目成仇,亲情也无法割舍,活着的时候,尽量化解吧,大多无非就是一些财产的纠纷
。
【2】、来自网友【白鹭湖姑娘】的最佳回答:
得知老姑去世的消息,当年迈的母亲领着我们兄妹几个出现在老姑灵堂前,表兄大宝朝母亲那一跪,我泪如雨下!
爷爷奶奶有四个孩子,老姑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她只比我父亲大 1 岁。
旧社会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老姑在她 5 岁那年,被狠心的爷爷送人做了童养媳,虽然奶奶以死相逼,但男尊女卑的年代,根本没有女人说话的份。
好在老姑婆家离我们家并不远,后来在爷爷奶奶去世后,大伯和父亲也跟老姑有走动。
或许是从小不在一块长大的缘故,生活环境不同,老姑很明显跟娘家人不亲。后来老姑父 30 多岁去世,留下一双儿女,这孤儿寡母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那些年各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父亲也是力所能及的帮老姑一把。
人穷的时候,内心是自卑的,心也跟着脆弱,常常把自己武装成刺猬似的,咄咄逼人。
老姑就是这样的女人。
我父亲在世时为人特别和善,但在教育晚辈方面比较严格。所以我的三个哥哥一直长到三十多岁,见到父亲也是毕恭毕敬。
老话讲:“天上雷公,地上娘舅”,父亲对老姑的儿子大宝也同样如此,以对待儿子那样约束外甥大宝。
有一年春节正月初二,大宝来我家拜年,因为不满意父亲说话,生气回家了,回家后跟老姑一告状,把老姑也得罪了!
老姑就一儿一女,大宝是弟弟。
对这个儿子,老姑看成自己的眼珠子似的,不容任何人说他。
因为姑父在世时也是老实巴交的人,也没文化,所以在对待孩子方面谈不上“教育”二字,他去世后,老姑就更加溺爱这个儿子了。
大宝其实也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只要不喝酒,说话做事都还靠谱,可一旦往酒桌上一坐,端起酒杯,那就开始口无遮掩、八老爷不当家、“酒”老爷当家了!
最让人头疼的是,他喜欢在酒桌上打“酒官司”,不把人喝倒他不尽兴,不分任何人,不管任何场合。
那年正月初二刚好我大舅的孙女婿两口子也到我家拜年,因为刚结婚不久,也是新女婿。
那天我母亲做了一大桌菜,还把我两个堂哥找来作陪,大宝也在其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宝的话也开始多起来。但新女婿小范本来就文质彬彬,又是新来乍到,所以有些拘谨,更不胜酒力。
陪完一圈后,再给小范斟酒他就开始推让了,说喝不了了。也许他说的就是实话,此时他的脸红的像新贴的对联似的。
父亲看看小范那样,知道他是喝不了,就替他解围,说喝不了就随意,在坐的也都不是外人。
几个哥哥们都自觉的不劝酒,但大宝不乐意了!他是“掌酒壶”的,据说在酒桌上是无冕之王,所以他瞪着醉眼朦胧的眼,对小范大声说道:不行,喝酒喝双不喝单,哪有喝一圈的?再来一圈!
小范为难的朝我父亲看看,面露难色。
父亲就对大宝说:小范喝不了,就别勉强他了。
谁知道大宝脑门青筋劲爆,一手攥着酒瓶,一手撑着桌子,脸恨不得凑到小范跟前,鼻尖碰鼻尖了!
小范将身子往后挪了挪,脸上露出尴尬的笑,低声说道:不好意思,真喝不了!
大宝把酒瓶子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掷,一只脚翘到板凳上,用手指着小范道:不行!
望着大宝粗鲁的举动,父亲看不过去了,他坐在那对大宝道:不能喝就别强求,非把人喝倒你高兴啦?
母亲在一旁急的敢怒不敢言,毕竟这是她娘家人,而且还是新女婿,万一把人喝多了,可咋办?
所以母亲一个劲的朝父亲使眼色,意思就是让大宝别勉为其难了。
父亲更是一个稳重有分寸的人,他皱着眉厉声喝道:行了行了,你这孩子,才喝几杯酒啊,耍什么酒疯!
这不说不要紧啊,大宝一听父亲说他“耍酒疯”,那可不乐意了,他用脚把屁股下的大板凳重重的往旁边一踢,说道:老舅你这是看不起人!我让小范喝酒咋啦?有错吗?
我父亲说:人家都说喝不了了,你还纠缠有意思吗?非要喝的歪歪倒倒好看吗?
谁知道大宝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舅你就是看不起人,小范不就是城里人嘛,你就高看一眼,我这个亲外甥在你眼里啥也不是……
越说话越多,越说越生气,最主要的是他还“呜呜”哭起来了!
把我母亲急的赶紧像哄孩子似的哄大宝,让他吃点饭到屋里躺会儿。
谁知道大宝愤愤的拔腿就走,连招呼都不打,一溜烟不见了!
母亲朝父亲抱怨道:不会好好说话嘛,看你把他气走了!
父亲横了一眼道:惯的不成样子!快 30 岁的人了,一点不懂事!喝起酒来没完没了,说他咋啦?
就这样,初二那天不欢而散。
因为大嫂娘家跟老姑是一个村庄的,所以每年大哥去老丈人家拜年,母亲就会预备一份礼物,让他拿去给老姑。
那年大哥大嫂从老姑家回来,告诉我父母说老姑很生气,说父亲当那么多人面,奚落大宝,就是瞧不起她这个姐姐,还说什么“打狗还要看主人呢”等等。
父亲听完把手一挥,没好气的说道:别听她啰嗦!大宝就是她给宠坏了!看看到时候害谁!
就是从那一年起,随后好多年大宝过年都不来拜年,我父母也不去计较他,总之大哥大嫂每年去岳父、大舅哥那,肯定去老姑家看他们。反正送完东西,也不在那吃饭,跟大宝两口子很少能遇到,因为他们俩也要走老丈人家。
父亲去世时,当年我哭的昏天黑地的,没注意到老姑和大宝什么样子,但肯定来了,但随后两家几乎就没有走动,因为大宝两口子外出打工了,唯一的儿子初中没毕业也跟着出去闯荡,家里就老姑一个人孤零零在家。
有一次我母亲在地里挑荠菜,老远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捡田埂上捡废塑料皮,等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我老姑!
因为离母亲住的小屋不远,母亲热情的邀请老姑去喝杯水,休息一会儿,但老姑谢绝了,她说还背的东西挺沉,不去麻烦了。
母亲看到老姑沧桑的模样,一阵心疼,摸摸自己口兜只有就十几块钱,就掏出来塞给老姑,但老姑说啥都不要,说自己有钱用。
其实我母亲知道大宝两口子对老姑根本就不孝顺,能给点口粮就不错了,老姑女儿嫁的又远,也就偶尔回来看看,远水根本救不了近火,老姑比我母亲还小一岁,但生存环境天壤之别。
老姑断然拒绝接受母亲的施舍,逃也似的匆忙走了,只留我母亲一个人呆呆的站在原地发愣。
这是我有次回家母亲告诉我的。
说实在话,我那时候也是忙生活,跟老姑没有什么感情,所以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心想老姑也有儿女,就这一个老妈难道还照顾不好吗?何况表兄大宝有些不讲理,万一去了遇到碰一鼻子灰回来,那就是自讨没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一年端午节前夕,我回去给母亲送粽子和刚上市的荔枝,在母亲小屋住了一晚上,准备第二天吃完早饭再回合肥。
我每次回去肯定要睡个懒觉,母亲一大早出去买臭干子,准备炸一点让我带走。
朦胧之中,听到母亲在门外跟人说话,说到谁中午热死了等等,引起我的注意。
就在我刚坐起来,母亲就进屋了,她面色沉重的对我说:你老姑去世了,刚刚听卖豆腐的老董大哥说的。
我一听,心突突的跳动加速,毕竟这是有血缘关系的亲老姑!
我赶紧简单洗漱,问母亲道:那咋办?是昨天的事吗?大宝怎么没给信呢?
母亲道:一个儿子的家庭事情多,可能忙不过来或者来不及吧,不管他给不给信了,你去告诉你大哥,让他到我这来,我们商量一下怎么去。
我赶紧从邻居家借了一辆自行车,骑上就直奔大哥学校,把事情简单一说,大哥迅速跟着我来到母亲小屋。
那时候二哥二嫂在北京打工,小哥肯定也回不来,最近的就是我姐,母亲对我和大哥说:打电话给小月,让她赶紧回来,我跟你们一块去给你老姑送银锭吧,99 年就这 1 年,虽然大宝不懂事不告诉我们,但我们一定要去,她可是你爸一奶同胞的亲姐啊!
于是,我们兄妹三人,在母亲的带领下去,去距离 6 里地远的老姑家。
因为我们老家有这样风俗:老人去世要在家“封三”,就是即使火化后也要停放三天再出殡。也是冥冥之中有天意,等我们到的时候老姑遗体还没拉去火化。
还没等我们母子四人进门,就有人通风报信给大宝,说“白鹭湖的老舅妈和表兄表妹来了!”
大宝一听,赶忙穿着孝袍往外赶迎接我们,看到 82 岁的老舅妈亲自来了,大宝“扑通”一下跪倒,连磕几个头,哭着说让老舅妈原谅自己,他对不起舅妈,对不起死去的母亲。
或许是血缘亲情,或许是看到故去的老姑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的眼泪如决堤的水,倾泻而下,哭的睁不开眼……
那次之后,表兄又开始跟大哥他们走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宝也改变了许多,不再是当初毛头小子那样冲动,不过还是爱喝个小酒,但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了,每次跟大哥喝酒时就说到我父亲,说老舅是他最佩服的人。
如今大宝的孙子也在我侄子、侄媳的学校,因为知道是老姑奶奶的重孙子,侄子对孩子格外照顾,让大宝一家感激之至,说:任何时候,亲人就是亲人!
题主问:兄弟反目成仇,百年后哥哥不在了,侄儿不叫,我自动奔丧丢人吗?
我的回答是:一点不丢人!反而能显示出你的胸襟。血脉亲情,这辈子能遇见成为亲人都是缘分,一条老根上开枝散叶的后人,矛盾最终借此机会得以化解,“伸手不打笑脸人”,相信从此之后,你们又是相信相爱的一家人!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