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对于“中庸”思想,我们有什么误解?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黎明时分自然醒来】的最佳回答:
中,正中靶心的中(zhòng),神枪手,顶级射手,差一点都不行,差一点就不能正中靶心,不能一剑封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那就不中用了。用,就是庸。正中靶心,不偏一分一毫,就中用,就是中庸之道。
时间上也同样,手起刀落,不容间隙,天下功夫,唯快不破。否则差一飞秒,就死在对手刀下了,血溅三尺,肝脑涂地,身首异处。惨叫“呜呼哀哉”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说,中庸之道是无比走极端的法门,极端又极端,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才称得上中庸。
因此孔子叹道:中庸不可能也!
尽善尽美,才叫中庸。怎么能做到啊?总有点毛病吧?总有点骨感吧?哪有那么丰满啊?
所以搞中庸之道的搞累了,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苦苦哀求说:饶了我吧,求求你了,差一点不行吗?
大国工匠师父回答说:这回差一点,下回差一点,回回差一点,精品还出得来吗?还能卖个好价钱吗?
累坏了的许多弟子却心想:今天差一点,明天差一点,一年只差了三百六十五点,差不多嘛。宇宙何其大也,差三百六十五点,算什么。
差不多先生就这样诞生了,靠修练中庸功夫而得道的,有哲学头脑,胸怀环宇,大丈夫取天下不计小节。中庸的贬义,这是一种来由。
【2】、来自网友【岐嶷斋人】的最佳回答:
谢邀请。我一直认为中庸是适度正常的状态。犹记“四人帮”横行时期,他们污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总会扣上各种帽子,其中有一顶帽子,就叫继承了孔老二的中庸之道的衣钵,企图“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复辟资本主义。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庸是美德。因为“中”就是哲学的适度原则,“庸”就是民生日用。讲中庸,就要像晋商文化的先行者乔致庸一样,有致力于民生日用的世俗情怀,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为天下人提供适销对路和价廉物美的最终产品和服务。
我们从 1992 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鼓励竞争,要求人们发扬“三敢精神”(即敢试、敢闯、敢冒),于是,原本受到压抑的道家文化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奋发有为精神就被普罗大众发扬光大,由此产生的正效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永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但是,有那么一些人在强调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派生的竞争机制时却步入误区,他们以为讲竞争就不能讲中庸,讲中庸了就会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置障碍。他们片面理解“矫枉必须过正”的命题,以为干任何事情,都要走向极端才对。这种极化思维,严重背离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和求同共识的思想路线,并且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中庸之道符合中国人固有的辩证分析问题所恪守的“两一律”(不是美西方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同一律”),它强调的正是和而不同、综合杂多、多样统一、多变稳定、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弱化竞争的基因,譬如儒家就满足于地主阶级既得利益集团的“矜而不争”;道家有时候也讲“知足不辱”的非竞争甚至反竞争都文化价值。但这些都和有没有中庸之道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