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儿子 16 岁了,两个月前休学,说了他几句,就不再和我们交流了,怎么办?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拯救不开心的拉斐尔】的最佳回答:
大家好,我是拯救不开心的拉斐尔,一名博士在读的心理医生。
一般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一方面他们的躯体快速成长,激素的快速发育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强的“成人感”,期待被当做成年人看待;但另一方面,其认知倾向,依然会表现出孩子气的明显地“自我中心化”特点,看待事物相对更加自我、片面、也更加情绪化。这样的现象源自于成长过程中,个人认知思维倾向的成长,总体就是呈越来越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的(当然也并非所有成年人都能做到理智与去中心化思维)。
在上文前提下,高中学生往往带着相对片面的认知思维观念而难以自知,情绪化水平相对更高,很容易被刺激,讨厌被权威、家长、教师、学校管束,讨厌被大道理教育,对这阶段学生的教育需更强调引导的作用而降低命令责骂的成分。
尤其对情绪状态异常的学生更是如此,对情绪异常特别是情绪疾病状态的学生,尤其需注意引导的分寸与边界,很多这类学生往往本身处于敏感状态,不愿与外界接触,特别讨厌被教育与说教,更多表现为吃软不吃硬的模式。但一旦切换为过度的照顾,却又很容易让他们形成“抑郁特权”感,刺激形成对情绪问题的依赖,使得他们更加心安理得地逃避现实。
把握分寸还是需要一些经验与方法,通过改变家庭教育模式、侧方位引导、建立可信任咨访关系等等手段,软硬兼施地控制好节奏,逐步引导问题学生走出情绪困境,改变自身认知与行为模式,重新确立发展目标,去除惰性,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方为正道。
我是拯救不开心的拉斐尔,希望你能开心,如果大家希望了解心理知识或想要咨询一些心理小问题,都欢迎关注我私信我(私信基本都会回复记得查看哦),感恩每一份关注、点赞、转发,首次关注可获赠一小时免费心理咨询一次哦~
【2】、来自网友【心理咨询师海德】的最佳回答:
你好,孩子 16 岁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也是形成”自我”的时期。
所谓的”自我”,通俗讲,就是知道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短期或长期目标、也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依然是孩子的”参照物”。
与幼年期不同的是,此时的父母更多的是提供孩子尝试突破的模板。
通俗讲就是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听父母”的话,将父母的行为、观点和想法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并加以认同。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尝试突破根据父母建立起来的规则和想法观念,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我”的、具有自我特色的”我”。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理解和看见孩子的逆反背后想要表达的”我就是我”的独立宣言。其次,根据问题有三点可以尝试梳理。
1、孩子两个月前为何休学?发生了什么。休学的这段过程,孩子和父母是如何相处的。
2、”说了他两句”是指说了他什么。在这个说的过程中,孩子有哪些情绪表现和肢体动作。
3、当下孩子想通过不再交流不再出门表达些什么?此时孩子会期待哪些沟通或者互动的方式?
最后,作为父母,其实很不容易,既要承担父母的养育责任,又要承受孩子追寻自我时的逆反冲击。因此,
父母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尽量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同时看见孩子哪些行为表现使得自己情绪出现波动。然后父母要尽可能的先听孩子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父母不要急着下判断、给意见,也不要打断孩子的表达。作为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有很多话想要表达,对方却劈头盖脸的说了完全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的评价,而且还是带有否定的评价,我们会有什么感受?我们是否还愿意与对方交流沟通?
沟通两个字,沟有三点水,而通则是走字底,因此沟通是需要有流动的,通俗讲便是双方的交流是需要有情感情绪的交互,也需要彼此看见对方的表达和需要。
欢迎关注我
,获取更多心理健康科普信息。